作为传说中的人类起源地,却又是全球贫穷国家最多的大陆,据2013年最新统计,非洲在2012年人均GDP刚超过1000美元,她也是常年饱受战乱和民族冲突的地区,非洲一直受到各大国的关注。但非洲又是一片希望的地方,作为“希望的大陆”、“发展的热土”,非洲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由于长期融资和外国直接投资不足,尤其是资本市场投资不足,非洲国家面临基础设施建设的挑战。肯尼亚外交政策专家韦鲁·马查里亚认为,目前非洲发展最大的“短腿”就是基础设施不足,公路、铁路和机场的短缺,限制了地区经济发展潜力的发挥。
作为同非洲有着传统友谊的国家,中国已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非洲也是中国第二大海外承包工程市场和投资目的地。2012年,中非贸易额接近2000亿美元,中非人员往来超过150万人次。对于中非合作的快速发展,非洲专家们认为,这主要因为中非合作是平等和共赢的,是非洲国家所希望的。中部非洲教会大学教授克劳德说:非洲与中国等新兴国家合作前景美好,中国让非洲国家成为行为主体,这是非洲与中国合作的优势。南非新经济基金会主席埃多兹恩十分看好中非贸易关系的未来。他认为,非洲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可以与中国不断发展的技术和出口制造业相结合。“我希望中国加大对非洲农业生产的投资,主要提供技术、设备和进行培训,以促进非洲农业的持续发展”。非盟委员会基础设施与能源部主任穆萨说:“非洲与中国等新兴国家的合作充满活力和生机,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尤为突出。中国设备、中国技术和中国服务,为非洲改变基础设施落后面貌作出了重要贡献。”他说,非盟制定的基础设施发展规划确定了51个重点项目,旨在实现非洲次区域之间的互联互通,促进内贸发展。在这方面,非洲对中国等新兴国家的投资充满期待。尼日利亚阿布贾大学的奥斯曼·穆罕默德教授建议,更多非洲国家领导人及人民能够亲自去中国看看,体会和了解中国的历史以及他们在飞速发展中所经历的困难,“这将使他们发现本国同中国之间的共同处,从而能够以中国的发展作为模范”。穆罕默德说,中非间友谊的加深对于中非双方来讲都是机遇,相信中非还将通过各领域合作使双边友谊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秘书长魏建国在2013年博鳌亚洲论坛上接受记者专访时就曾表示,中非经贸合作已进入新纪元。过去10年,中非双边贸易额以年均22%的速度增长,从前年的1600多亿美元发展到去年的近2000亿美元。“照此速度,5年后,非洲会取代欧盟成为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他大胆预测。
根据中国商务部的数据显示,中国对非投资29%用于非洲矿业,22%用于制造业,16%用于建筑业。博茨瓦纳是中国投资的最大受益国,约占中国投资的四分之一,然而尼日尔、刚果民主共和国、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和赞比亚也从中受益匪浅。非洲国家通过出口矿产、石油和天然气回报中国。中国吸收了刚果民主共和国66.5%的出口,安哥拉39%的出口。作为该地区最大的经济体,南非18%的出口也到达了中国。“中国在非洲的投资能在短时间内减轻非洲各国在公共财政上的压力,因此,为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提供了明确的附加价值。”非洲开发银行下属机构非洲基础设施集团称。
中国正在一步一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2013年4月10日是人民币迈向世界舞台的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点:人民币与澳大利亚元首次开展直接交易,成为继美元、日元之后的第三个与人民币直接交易的重要币种。为了促使人民币像美元那样成为在国际贸易和资本交易中广泛使用的“基准货币”,中国正积极运用外交手段。中国正在积极接近非洲国家等。如果货币的权威得到提高,中国在国际政治和经济舞台上的发言权将明显增强。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于2012年7月面向非洲发行人民币债券。当时,坦桑尼亚和尼日利亚合计购买了5亿元。对于因美元贬值而担心外汇资产缩水的非洲国家而言,人民币作为替代性储备货币具有魅力。
在高科技领域,中非也有很好的合作,中国著名高科技企业——华为公司早在1999年在尼日利亚成立了分公司。经过10多年的发展,华为在当地获得了极好的市场反响,现有员工1200多名,其中6成以上为本地雇佣,每年间接向当地提供5000个工作机会。十余年间,华为在尼日利亚提供着最优化的通信网络服务、软件解决方案以及终端产品。2011年,华为在当地贡献税收达8.5亿美元,累计本地采购金额达1.5亿美元。同时,华为在尼日利亚本地的社会贡献更不容忽视。2004年华为在尼日利亚成立了西非电信技术培训中心,截至目前该培训中心已经培训了5000余名电信工程师,为当地的电信人才培养做出了极大贡献。随之客户和资源的积累,华为逐步在本地建立了多个本地及全球的网络操作中心;与非洲政府合作,为当地孤儿院及大学提供教育基金、硬件支持等。不仅仅在尼日利亚,华为在非洲致力于成为全球负责任的企业公民。为了履行“丰富人们的沟通和生活”这一企业愿景,实现“与非洲共同成长”的远大目标,华为一直在为非洲的发展做着贡献,并聚焦于消除数字鸿沟、推动环境可持续发展和回馈社区三方面。华为高管于2012年年底表示,非洲东部和南部地区营收未来3年或将最高增长30%,该大洲的增速已经超过了多数区域。华为公司东南非洲区总裁李大丰称,该公司计划利用好非洲较低的移动宽带渗透率和日益增长的智能机需求,并将专注于开发企业业务,为政府和企业提供设备。国际电信联盟的数据显示,非洲每100个居民的移动宽带用户量不到5人,而全球其他地区都超过了10%。芝加哥咨询公司科尔尼(A.T.Kearney) 称,从手机连接角度讲,未来5年非洲将成为增速最快的区域。“非洲仍有很大的增长空间,所以我们认为未来3年这里的网络普及率将大幅提升”,华为东南非洲区CTO(首席技术官)拉多斯劳·凯德兹亚(Radoslaw Kedzia)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是为什么我们认为可以增长20%至30%的原因”。
对于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企业,非洲将是新的经济战略要地。有数据表明,过去十年,全球十个经济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中,有七个在非洲。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计,非洲今年的经济增速将达到5.7%。此外,非洲有不断成长的消费群体,有丰富的农业和矿产资源,去年全球发现的五大气田中,有四个位于非洲海岸。非洲巨大的发展潜力被普遍看好,而中国在非洲的成功更是刺激了欧美一些国家开始重新审视这块曾被他们“遗忘的大陆”,对非洲的投资热情也正在被唤醒。尤其是在近期,它们显然加快了“重返非洲”的步伐。2013年年初,奥巴马在白宫会见了来自塞内加尔、马拉维、塞拉利昂和佛得角的领导人,阐述了美国对非洲交往的“新模式”,并将探讨与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签署《贸易和投资框架协议》的可能性。美国一些企业也在近期表达了投资非洲、“重返非洲”的强烈兴趣;一个法国企业代表团3月底访问莫桑比克,探讨如何建立合作关系;英国则在3月底宣布,打算在5月份举办一个“索马里投资、贸易会议”,以推动英国企业在该国的投资。
(第十章)北极之争
北极资源的争夺和北极航道的开通将是21世纪的大事件
北极地区是指北极圈(北纬66度33分)以北的广大地区,包括北冰洋、诸多岛屿和亚、欧、北美大陆北部的苔原带和部分泰加林带,面积2100万平方公里,其中陆地和岛屿面积占800万平方公里。北极地区现有人口900万。北极资源丰富,拥有9%的世界煤炭资源,还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据推测其储量占世界未开发油气资源的25%。另外,北极地区还有大量的金刚石、金、铀等矿藏和水产资源。北极地区还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自1909年美国探险家皮里向全世界宣布他踏上北极点以来,北极地区不仅成为西方各国探险家和航海家频频光顾的地方,而且还逐渐成为一些大国争夺的战略要地。北极地区的陆地部分已经全部归属于8个环北极国家。但根据现行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由于目前没有证据表明任何一个国家的大陆架延伸至北极,因此北极点及附近地区不属于任何国家,北极点周边为冰所覆盖的北冰洋被视为国际海域。
1961年《南极条约》生效,冻结了各国对南极主权的争夺。但有关北极的问题,目前尚无类似条约。因此,各国只能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处理北极附近地区的资源开发、大陆架以及公海利用的事宜和争端。为了主张对北极地区的主权,俄罗斯、美国、加拿大、丹麦和挪威纷纷打起了申请延伸专属经济区的主意,希望将本国拥有的领海外围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扩展到北冰洋地区更多的水域。
北极领土纷争始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加拿大率先宣布对北极享有领土主权。1983年,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签署了《美国的北极政策》议案,强调“美国在北极地区有着独特的关键性利益”,北极直接关系到美国的国家安全、资源及能源开发、科学调查和环境保护。丹麦也提出北极海底山脉是格陵兰岛海脊的自然延伸,丹麦对该区域拥有开发权。俄罗斯则一再重申包括北极在内的半个北冰洋都是该国西伯利亚大陆架向北的延伸。美国也是北冰洋沿岸国家。2009年初,时任美国总统的布什签发总统令,全面阐述了美国的北极政策。2010年4月,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局(NOAA)根据总统令制定了有关北极的战略文件——《NOAA的北极共识和战略》。
2003年,丹麦将国旗插上了一个名叫汉斯的小岛。2007年8月2日,一艘俄罗斯潜艇的船员将俄罗斯国旗插到了北冰洋海底。随后,美国和丹麦相继派出科考队前往北极地区。加拿大总理哈珀也多次前往加拿大北部宣示对北极地区岛屿和水域的主权。2011年,丹麦公布《2011—2020年北极战略》草案,预期在格陵兰东北水域蕴藏有310亿桶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在格陵兰西部海岸有170亿桶。格陵兰的地理环境特点是“高”,格陵兰政府已经提出:即使重冰困扰最北部水域,东格陵兰现在也向国际公司开放。世界最北端格陵兰石油开采权的扩展将在2012年到位。虽然在2010年墨西哥湾溢油事件期间格陵兰推迟Cairn能源公司的测试钻井,但格陵兰政府已于2011年夏同意Cairn能源公司1500米水深新的测试钻井。
俄罗斯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拥有核动力破冰船队的国家,可在极端条件下航行至北极海域并开展科学探险活动。2007年8月,俄罗斯科考队员乘深海潜水器从北极点下潜至4000多米深的北冰洋底,在洋底插上一面钛合金制造的俄罗斯国旗。据俄罗斯交通运输部透露,俄罗斯将在2020年以前淘汰现有的15艘核动力和柴油动力破冰船中的12艘,取而代之的是投资1435亿卢布,打造新的3艘核动力破冰船和6艘柴油动力破冰船。俄罗斯Sovcomflot公司计划在行至中国的航线上派遣一艘162000载重吨的油轮,从规模经济中获益。与苏伊士运河航线相比,该航线将节省40%的航行时间和20%的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