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教师的28个怎么办-教师如何实施愉快教学
22376000000012

第12章 愉快启发提问的技巧(3)

例如,设非负数a、b、c满足a+b+c=5,求证学生证明这个不等式之后再问:这个不等式右边的常数可以换成一个更小的常数吗?我认为是可以的,为什么?这种提问,教师肯定了问题的答案,要求学生寻求其原因(等号达不到)。被肯定的答案成为学生寻求原因的指向,学生的思维有明显的倾向性。

四、对比式

所提问题在内容上是互相比较的,问题的提出,给学生显示了可比要求,内容上的客观可比因素与可比要求相结合,这种提问才可以顺利进行。这种提问,在讲授意义上没有相互包含关系,但能产生联合意义的“并列结合概念”(例如梯形与平行四边形)时,有特别的作用。这种提问有利于启发学生通过分析对比,找出不同认知对象的结合点和不同点,限制负迁移效应的发生。运用对比方法的设计,如鲁迅《药》中的华大妈和夏四奶奶的心理、神态和行动的对比;《田寡妇看瓜》中田寡妇土改前后的表现的对比。通过对比提问,让学生比较分析,区别事物之间的异同,抓住事物的特点,能加深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

五、比较式

有比较才有鉴别。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一方面随着知识的日益丰富,视野日益开阔;另一方面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还有一定局限性。因此,教师要提出有思维性,有一定深度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比较、推理,去探求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求取真知。如教《送东阳马生序》,可抓住关键词语提出问题:1.课文第一句“余幼时即嗜学”。把句中的“嗜学”改为“好学”行不行?为什么?2.“嗜学”二字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这两个问题不是立即可以回答的,而是要认真阅读课文并进行思考才能回答,因此学生钻研课文的热情就高。他们反复阅读,反复推敲,反复比较,终于领悟到课文之所以用“嗜学”一词的精妙之处:“嗜学”虽然也有“好学”的意思,但“嗜”却不是一般爱好,而是特别爱好,“嗜学”比“好学”语意更强,更能表达作者幼时好学的急切心情。正因为有这种好学精神,他才能像文中写的那样,无所畏惧地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嗜学”二字有统摄全文的作用,与本段末的“勤且艰”相照应,也和篇末的“善学”相照应,“嗜学”、“善学”正是作者对马生的勉励和希望,也是全篇文章的主旨。

六、引路式

求取真知,不是一蹴而就的,何况学生还“知之不多”,对知识的理解,有些还会出现“误区”。学生是教学的“受体”,老师处于主导地位,应做到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在课堂上对所提问题的措词要确切,回答的活动范围要小,尽可能从一个角度去问,有时还可以比较具体明确地把一个大问题分解为若干小问题,便于学生回答,有利于学生思维定向。如:教《伐檀》这首诗时,可先让学生预习,然后自己翻译全诗。课堂上,请一位学生翻译(段),请全班同学对照自己的译文判断正误,结果没有同学发现有译错的。于是提醒大家注意第一段最后一句诗:“彼君子兮,不素餐兮”的翻译,并请那位同学把最后这句诗的译文再念一次。就有同学举手回答说,这句诗应译为:“那些大人先生们啊,可不是白吃饭啊!”这句是用反语对不劳而获的剥削者作强有力的讽刺,而那位同学却把“不素餐兮!”错译成“可不是吃白饭啊!”“吃白饭”和“白吃饭”意思是不同的,“吃白饭”是指“吃白米饭”,“白吃饭”是指不劳而获,在这里是讽刺揭露统治者不劳动,白吃饭。经这位同学一指出,全班同学都恍然大悟,哈哈笑起来……因此,进行启发式教学,实现教与学“双向交流”,求取更佳教学效果,讲究科学的课堂提问是十分重要的。

七、联系式

知识在于积累。中学生有了一定知识基础,又有求取新知的欲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温故知新”,联系已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到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比如,学习《殽之战》一课,当学到“蹇叔之子与师”这句时,教师提问一个学生,这句中的“与”是什么意思?那位学生回答说,这句中的“与”就是“参加”、“参军作战”的意思,是动词。教师肯定了那位学生的回答是正确的,并在学生理解了“与”就是“参加”的意思后,又引导学生联系已学过的知识,举出一些相当于“参加”这个意思的“与”来。这时,课堂上活跃起来了,学生争着举手回答:“咸与维新”中的“与”、“参与”的“与”、“与会者”的“与”……最后又联系了“与”这个词别的意义和用法,如:“我与他”中的“与”是连词,“和”的意思,应念“yu”,第三声;“吾乐与!”(译:“我真快乐呀”)中的“与”,是语气词,相当于“呀”的意思,应念“yu”,第二声;“蹇叔之子与师”中的“与”,是动词,“参加”的意思,应念“yu”,第四声。这样,经过学生的回答,老师的总结、对比,温故知新,不仅学生学习兴趣高涨,而且所获得的知识也更加广泛,更加牢固,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八、破题式

如教《“你们想错了”》问:“你们”指谁?想错了什么?为什么会想错?由于这三问贯串于全文的始终,是文章的主线,所以提问收到了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的效果。

九、归纳式

由段意到主要内容,由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分析到人物性格的概括……常用这种提问方式。

十、发散式

同中求异,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如数学中应用题的一题多解,语文中相同题的不同答案,均会用到此法。

十一、自疑式

简单地说就是让学生自己生疑。教师讲授到火候处,引而不发,让学生自己生疑解疑,这是应用自疑式提问的绝妙之处。例如,在讲授“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时。按教材顺序是先讲定理,再讲其推论。教师有意识地颠倒这一顺序,先引导学生用面积法证明推论,然后让学生看书提问。有的学生就问:“书上定理的证明看不懂,定理有别的证法吗?”这样,教师拂去教材表面的无疑性特征,使学生自疑,然后引导学生解疑:用推论证明定理。学生恍然大悟为什么先证推论,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在不知不觉之中,强调指出,我们已经获得了一种重要的证题思想——用特殊证明一般。这样处理,使学生对特殊与一般的这种相互依赖、相对独立的辩证关系加深了理解。

学生提问,教师不正面回答,而是根据学生疑问所在,反问学生,这也是一种有效的自疑方式。学生提问后。期待着教师回答,教师反过来设问,实际上是暗示学生问题可以自行解决。这样做,有助于学生把注意中心由教师转向自己,从等待接收信息的相对静止状态转向寻求答案的动态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

十二、复合式

这种提问由许多小问题构成,各问题之间,既有对比式的,也有阶梯式的和指向式的,是前述几种提问方式的复合。这种提问.既可以帮助学生深入地认识整体的属性,也可以从某个侧面认识认知对象的新特征。既带有广阔性,又不忽视与整体有关的一切重要细节,是形成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发挥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例如,启发学生证明了“顺次连结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之后,约定:顺次连结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四边形为“中点四边形”,然后提问:

下列四边形的中点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这些四边形的中点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是矩形?是菱形?是正方形?

1.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2.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3.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

愉快设问点选择十二法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教学方法。前苏联教育界倡导的一种教学方法,就叫问题教学法,其核心是设疑提问。这种教学方法,已成为有世界影响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

问题是思维的向导。在课堂教学中设疑提问,让所有的学生都积极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答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能力。

设疑提问,对各年级的课堂教学都普遍适用。运用提问法教学时,教师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提问要适度。所谓适度,又分两个方面:一是提问密度要适当,不能满堂问,一问到底;二是提问难度要适当。第二,要精心设计。精心设计,就是要设计好提问思路,绝不可以随心所欲、信口开河。

那么,怎样设计一堂课的提问思想,使所设之疑合理、适当、有意义,起到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作用呢?一般地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在考虑:

一、在导入新课时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