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福建·政府改革与管理创新研究
22381700000058

第58章 硅谷与筑波成败的体制分析(3)

《决定》在各个环节的改革上都强调了这一点。这是全局性整体推进改革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体制和政策的规范化是要通过经济法律和法规来保证实现的,任何社会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都不例外。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也是法制经济,更需要有完备的法制来规范和保障。我国改革发展到今天,虽然在法制建设上有了进展,但仍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比如,我们在探索实现公司制的企业改革时,缺乏公司法,这就很难按照规范化的要求来组建公司。因此,强调法制建设就成了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项紧迫任务。《决定》把法制建设放在重要地位,并强调改革开放与法制建设相统一,改革决策与立法决定相结合,抓紧制定规范市场主体、维护市场秩序、加强宏观调控、完善社会保障、促进对外开放等方面的法律,用法律引导、推进和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是完全正确和必要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内在地包含着法律制度的建设,是因为各方面比较成熟和完善的体制,最终都要体现或者凝结为法律,才能得到巩固并长期坚持下去,而不会轻易地因人而兴,或因人而废。这是社会成熟的标志,也是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要求。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的五大支柱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的。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将其进一步具体化,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这就是以下五个主要环节,或称五大支柱。

——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这种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十几年来,我们始终把企业改革作为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为企业走向市场奠定了基础。《决定》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标志着企业改革进入一个新阶段。因此,下一步企业改革的重点,是进一步转换经营机制,加快进行企业制度创新的探索。当前,要继续贯彻落实《企业法》和《条例》,把各项经营自主权还给企业;要积极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加强对国有企业财产的监督管理,建立产权监督机制;要结合财税、金融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探索解决国有企业历史包袱和社会负担的具体措施;要有步骤地对国有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造,重点是推进国家与其他多个法人共同参股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总之,要在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前提下,鼓励企业继续探索各种行之有效的转换经营机制的途径。如果现代企业制度得以建立,就能较好地解决公有制在市场经济中的实现问题,就能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终确立起来。

——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市场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是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的重要保证。当前,部分生产资料和生产要素价格双轨制依然存在,经济秩序还比较混乱。其主要原因是生产要素市场建设滞后,市场组织和规则不健全。因此,要继续推进价格改革,加速双轨制的并轨,加快要素市场建设;积极改革现有的商品流通体系,健全和发展商品市场体系和市场信息网络;规范市场行为,打破地区、部门的分割和封锁,反对不正当竞争,加强对市场的管理和监督,创造平等竞争的环境和良好的经济秩序。

——健全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要运用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这是世界各地所通行的。健全的宏观调控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也是经济体制改革中突出的薄弱环节。因此,必须把计划、金融和财政体制改革作为当前改革的重点,尽快推出一系列宏观管理体制的重要改革措施,并且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健全宏观调控体系,管理好国民经济。

——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行的分配制度,是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相适应的。劳动者的个人劳动报酬要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平均主义,实行多劳多得,有高有低,合理拉开差距,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逐步达到共同富裕。这就需要建立适应企、事业单位和行政机关各自特点的工资制度与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要保护法人和居民的一切合法收入和财产,鼓励城乡居民储蓄和投资,允许属于个人的资本和其他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要通过分配政策和税收调节,避免形成两极分化,坚决取缔和惩处非法收入。

——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深化企事业单位改革,保持社会稳定,顺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前提。要按照社会保障的不同类型确定其资金来源和保障方式。要以完善企业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为重点,促进其他各种保险制度的建立。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提高社会保障事业的管理水平,形成社会保险基金筹集、运营的良陛循环机制。

三、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

现代企业制度,是指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企业制度。它包括企业产权制度、企业责任界定、企业组织形式、企业会议制度、企业管理制度和社会监督机制等主要内容。《决定》还论述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和指出了如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具体途径与具体办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明确提出,标志着我国企业改革进入了制度创新的新阶段。回顾我国企业改革的历程,先后经历了放权让利、利改税、承包制和转换经营机制等不同的改革阶段,都增强了企业活力,促进了经济发展。当然,也还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有待于从根本上进行制度创新。

那么,为什么说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大家知道,企业是市场和竞争的主体,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和重要支柱之一。因此,只有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才有可能解决我国市场经济中长期以来难以解决的基本问题,才能规范和健康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一,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通过理顺产权关系,能够明确国家与企业的财产责任。国有企业资产的所有者权益属于国家所有,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其所有权。同时,经国务院授权的机构,可以代表国家作为企业中国有资产的出资者,和其他出资者一样享有投资收益权、产权变动的决策权和对企业领导人的任免权。企业享有法人财产权,以全部法人财产承担民事责任,保证资产保值、增值。这种权责明确的财产关系,有利于保障国家所有权、落实企业法人财产权,从而有利于国有资产结构的优化和企业活力的增强。

第二,通过落实企业法人制度,为企业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创造了条件。十多年来,我们经常讲落实企业自主权,让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但事实上一直没有根本实现。

《决定》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我们解决根本问题提供了可靠的办法。

而企业自主权的真正落实,就是直接在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奠定基础。

第三,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意味着政企职责的真正分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明确产权关系,要求进行国有资产产权管理体制的改革,实行政府的行政职能与所有权职能分开,同时,要求政企职责分开,政府不再是企业的主管,不直接干预企业经营,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再用管理行政机构的办法管理企业,不再给企业定行政级别,不再按管理国家干部的要求管理企业职工,企业摆脱行政机构附属物的地位,真正走向市场。

第四,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立科学的内部管理体制。这包括:现代领导体制、科学决策体制、民主管理制度、劳动人事分配制度和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财务会计制度,以及经济核算体系等。

这样,企业就能不断提高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

四、当前培育市场体系的重点

所谓要素市场,是指生产要素在交换或流通过程中形成的市场。生产要素是社会再生产过程运转的基本条件。一切生产要素的商品化、社会化,最终使生产要素市场的形成,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生产要素市场主要包括: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房地产市场、产权市场、信息市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市场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通过价格改革和流通体制改革,以市场为导向形成价格的机制已初步建立,大宗农产品、工业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的商品市场网络已初步形成,促进了经济发展。

但是,由于要素市场建设严重滞后,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给我国的经济生活带来许多难以克服的矛盾。实践证明,单一的商品市场不可能很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没有健全的要素市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不可能建立。目前,由于金融体制改革缓慢,直接金融市场在我国资金运用总量中只占10%左右,资本市场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证券市场的运作缺乏规范;直接为企业兼并、租赁、转让、拍卖、破产等服务的产权交易市场还没有形成和健全;劳动力的流动还没有根本改变原有体制的格局,劳动力就业和人才还没有完全引入竞争机制;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实际并不很高,电子行业的科技成果,大面积推广应用的只占5%;房地产市场比较混乱,出现一些不正常现象,造成了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因此,《决定》指出,当前培育市场体系的重点,是要发展生产要素市场,即建立健全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市场和信息市场等。这是十分正确的。

一切生产要素都进入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是建立和完善市场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优化资源配置的核心问题,必须加快要素市场的建设步伐,并取得突破性进展。在金融市场方面,继续有计划地发行各类债券,完善国债市场,为中央银行开展公开市场业务创造条件。建立发债机构和债券信用评级制度,促进债券市场健康发展。逐步规范和扩大股票的发行和上市规模。坚决制止和纠正违法违章的集资、拆借等等融资活动。

在劳动力市场方面,鼓励并创造条件让人才、劳动力跨区域流动,逐步形成竞争就业、双向选择的劳动机制。广开就业门路,传播就业信息,更多地吸纳城镇劳动力就业。鼓励和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地区间的有序流动。

在技术市场方面,制订和完善有关法规,保护知识产权和技术成果有偿转让,实现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建立科技咨询服务体系和技术交易中心,促进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在房地产市场方面,要加强国家对土地开发使用的宏观调控,必须十分珍惜和合理使用土地资源,切实保护耕地。国家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加强管理土地二级市场。加快住房制度改革,促进住房向商品化发展。

在产权市场和信息市场方面,制订产权转让规则,规范产权交易行为。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产权交易市场和有关机构。建立各类信息组织和信息网络,实现信息商品化、产业化。

五、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应如何体现

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前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主体应如何认识?公有制主体地位应如何体现?

公有制为主体,是指包括全民和集体在内的公有制经济在不同所有制结构和经济比重中占优势,在整个国民经济运行和发展中起着指导性、方向性的作用。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要以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健康发展为标准,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科学态度。根据这一基本要求,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体现在公有制数量与质量的结合上。改革开放前,传统的观念总是把公有制主体只当作一个数量概念,认为在社会经济结构中,公有制经济必须占绝大比重,从而在实际经济生活当中,实行高度集中,根本排斥其他经济成分,推行一切生产资料公有化和所有制结构单一化,使公有制不仅成为主体,而且成为全部。这是违背客观经济发展规律的。它所带来的只能是,经济增长缓慢,经济效益低下,人民生活受到极大影响。

相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政策,个体、私人经济的比重逐步上升,公有制经济在保证和提高质量的基础上比重适当下降。从而使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国家经济实力迅速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因此,公有制主体不仅具有量的意义,而且具有质的意义。但就我国目前而言,公有制还需要在质量上进一步提高。在社会经济结构中,公有制主体的比重不一定要占90%,也不一定要占70%,甚至不一定要占50%,只要能在各种所有制中占优势就可以了。

第二,体现在公有制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决定作用上。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制经济占据国民经济的主要部门、重要行业和关系国计民生的特殊产业,如银行、交通、邮电、能源、通讯、原材料、高科技等,控制着国家的主要经济命脉,反映着国家的经济实力,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决定作用,并影响和制约整个社会经济的协调稳定发展。

第三,体现在公有制拥有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最高的管理水平和最好的经济效益上。公有制经济占据国民经济的主要部门,同时,也掌握和占据最先进的生产技术,是开拓新的科技项目、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力量,具有最高的劳动生产率,代表着技术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方向。公有制经济规模大、社会化程度高,运行机制复杂,必须具有最佳的管理人才、最科学的管理制度、最好的市场信息,从而具有最高的企业管理水平。由于公有制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最高,因而有可能在注重讲究社会效益的同时获得最好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