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福建·政府改革与管理创新研究
22381700000008

第8章 迈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改革(2)

第四,进一步改善外商投资环境。一是健全涉外经济法规体系,切实保护外商投资企业的合法权益。参照乌拉圭回合谈判的有关协议,完善和实施涉外经济贸易的法律法规,根据新的情况修改现行利用外资的几个基本法律。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使颁布的法律、法规得以有效实施。二是对外商投资实行国民待遇。既要逐步调整对外商投资企业的优惠政策,实现内外资企业平等竞争,也要减少对外商投资的限制,扩大市场准入领域。三是加强对外商投资企业的服务和管理。要建立健全各类涉外中介机构,加强对这些机构的指导和监管,加快涉外人才特别是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培养。依法加强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监督管理。

依法做好对外商投资企业合同履约情况的检查,依法保护投资各方的权益。采取有效措施,规范对外商投资企业的收费制度,坚决制止一切形式的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

五、深化农村体制改革,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中国毕竟是一个农业大国,因此,必须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稳定农村的基本政策,深化农村改革,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加。就下一步改革来说,重点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

一是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大力发展以名牌产品为龙头的农业大型企业,形成产加销和农工贸一体化的经济组织。在发展龙头企业和增加基地建设上,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防止一哄而起,重复建设。选择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和少数具备条件的县进行产业化经营试点,探索龙头企业的有效运行机制和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机制。加强对农业产业化的信贷支持和政策扶助,对有条件的大型产业化龙头企业集团要支持优先在境内外上市。支持城市大中型企业和科研院所向农业龙头企业参股、控股,以带动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各地要因地制宜,制定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并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作用。

稳定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切实执行稳定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和土地承包期到期后再延长30年不变的政策,探索解决人口变化和减少土地调整的矛盾。积极探索建立土地使用权有偿流转制度,在有条件的地方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积极扶持农村各类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提高农民的市场化组织程度。

二是积极稳妥地推进乡村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小城镇建设。

根据不同情况对农村集体企业进行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改造。明晰集体企业产权,使集体企业逐步形成“科学决策、民主管理”的新机制,实现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并在改制的基础上组建乡镇企业集团。

明确小城镇政府经济和行政管理的各项基本权力,规范小城镇政府的管理功能,促进小城镇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从制度上杜绝决策的短期行为。按照市场化的要求,建立小城镇基础设施营运管理体制,吸引各类公共和私营单位参与基础设施投资。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和不改变土地农业用途的前提下,积极稳定地推行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试点。

加强对耕地的保护,促进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连片发展。探索小城镇农民的社会保障办法。

此外,我们还将在财政体制、税收体制、价格体制、流通体制、科教体制、住房制度、政府机构等各个重要领域的改革中,取得新的突破和实质性进展。

经济体制改革要有新突破

在刚刚闭幕的中共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江泽民同志指出,为完成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奋斗目标,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我们要继续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党的十六大精神上来,按照十六大报告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实现改革新的突破。

一、20多年来改革取得巨大成就

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取得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

在体制建设方面,已经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主要标志是:

——在经济运行中已基本实现由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一是生产、流通、交换、消费和服务价格等基本由市场决定。二是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等要素市场初步形成。三是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不断完善。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基本形成。一方面,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发展,国有经济控制力明显增强。另一方面,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政企分开步伐不断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和经营机制转换取得显著成效。

——宏观调控体系初步建立,调节经济运行的手段主要依靠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

——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2001年底,全国养老保险人数1.4亿人,医保人员5000多万人,失业保险1亿多人。

——对外开放领域不断扩大,水平不断提高。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法律体系初步形成。

在经济发展方面,20多年来,在改革开放的大力推动下,我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综合国力显著增强。1980~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增加7.4倍,年均增长9.5%,这种速度在世界上是没有的。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七位。其主要表现是,工农业生产稳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已总体进入小康;前两步战略目标已经实现,正在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

二、当前改革面临的形势和问题

当前,欧美和东南亚经济正在走向复苏,世界经济开始变暖。据有关组织预测,2002年世界经济增长2.8%,比上年的2.2%增加0.6个百分点。其中发达国家增长1.7%,发展中国家增长4.2%,转轨国家增长3.7%。世界贸易量增长2.1%。但发达国家的失业率呈上升态势,为6.4%。其中美国为5.9%,日本5.5%,欧元区8.4%,最高是法国9%。

总体看来,2002年世界经济形势好于上年。这给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2002年我国经济形势总的是好的。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71682亿元,同比增长7.9%。

——工业生产增加值为38168亿元,增长1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2%。各种所有制工业全面增长。

——农业增加值为8959亿元,同比增长3%。

——第三产业增加值24555亿元,增长6.6%。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838亿元,增长21.8%,增加6个百分点。其中集体和个体投资增长18%,增加近9个百分点。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111亿元,增长8.7%,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0.2%。

——进出口总值4451亿美元,增长18.3%。其中出口增长19.4%,进口增长17.2%。

——新批外商投资企业24771个,合同外资683.75亿美元,实际使用金额395.56亿美元,分别增长33.6%、38.38%和22.55%。截至9月底,全国累计外资企业414796家,合同外资金额8136.67亿美元,实际使用4347.8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2586亿美元。

但是,当前也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有的甚至是关系经济建设和改革全局的重大问题。

一是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继续存在。比如,稳固的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并未形成;政府管理经济的手段和方式还有待于改善,政企分开还需要有实质性的变化,依法行政还难以到位。

二是失业率上升,就业压力加大。我国登记失业率1996年是2.9%,1997~2000年是3.1%,2001年失业人员是680万人,失业率为3.6%。

2002年政府的控制目标是4.5%,1~9月,城镇实际登记失业人数是75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是3.9%。

三是贫富差距拉大,两极分化明显。除了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以及偏远山区的贫困情况外,在城镇新出现的两极分化也成了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目前,全国城镇贫困人口已增为约3056万人(其中包括206万孤老残幼者),占城镇人口4.58亿人的6.7%,贫困面约为7%。到6月10日,全国领取低保金的人数为1591.3万人,另有346.7万人占17.9%符合低保条件者未享受低保待遇。在城市,贫困户的人均月收入较低的为194元。在小城镇的贫困人员月收入要低得多。

四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多年来,农民不仅收入水平底,而且增长幅度慢。2001年,农民人均收入虽然增长4.2%,提高了2.1个百分点,但仍大大低于城镇居民8.5%的增长水平。2002年前三季度,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5793元,实际增长17.2%;农民现金收入1721元,增长5.3%,增长仍然缓慢。

五是思想观念滞后。在加入WTO和进入新世纪后,在国有企业改制、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管理国有资产和理顺产权关系等方面,仍放不开手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方面,虽然从上到下都有一些鼓励性措施,但落实起来难度较大,甚至仍有一些不平等待遇。这就叫做在组织上已经“入世”,但在思想上还没有完全“入世”。

六是以权谋私、贪污腐败问题严重。从1992年10月到2002年上半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159万多件,查处151万多人,25.9万多人被开除党籍,其中县处级干部4.9万多人,地厅级以上干部4100多人。

这个问题如不从根本上解决,一切事情都难以办好。

三、当前改革需要突破的几个重点

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复杂和多样性的。但是,应该承认,最关键、最基本的是制度和体制方面的原因。必须要在思想上来一次大的解放,在改革上来一次大的突破。这就是要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继续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从根本上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需要出发,继续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所有制关系是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基础。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改革传统的所有制模式,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和关键所在。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对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市场经济发展,意义十分重大,完全符合我国国情。这是党的十五大报告已经明确了的。

因此,江泽民同志在“5.31”讲话中指出,通过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个基本经济制度,逐步消除由于所有制结构不合理对生产力发展造成的羁绊,大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实行这样的基本经济制度,是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实践的总结,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坚持。要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对这一基本经济制度含义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这一制度。

目前,虽然所有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但所有制结构仍存在不合理和有待于完善的地方。从总体上看,其主要表现是,国有经济不仅战线过长,比重仍然过大,而且其质量、效率仍然有待于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足,民间资本无法有效启动。同时,发展势头一度良好的个体和私营经济,近几年由于种种原因,发展处于缓慢状态。必须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继续深化所有制改革。

一是把对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重要性的认识统一到党的十六大精神上来。

二是正确认识和坚持“公有制主体”。一方面,坚持公有制主体,主要应从“质量”、“控制力”和“活力”方面去理解,不是简单地追求数量和比例;另一方面,坚持公有制主体,是对全国而言的,不同地区和领域可以有所差别,不是所有地区、各行各业都必须坚持这个主体。这一点中央已讲过多次。

三是在坚持公有制主体原则的前提下,采取“有进有退”的方针,对国有经济的布局和发展进行总体规划,通过深化改革和战略性调整,使之逐步退出竞争性领域。加快实行国有经济的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形式的重组,使其进一步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只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增强,在这个前提下,国有经济比重减少一些,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四是要继续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要有明确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规定。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巨大的。中央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十分关心,十分重视。

我们的各个方面都不应该歧视非公企业和非公企业主。2001年,江泽民同志的“七一”讲话已把他们定位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在政治上允许他们入党。此后,各省相继将600多位个体经营者、私营企业主评为劳模,还有的当选省级工商联会长,有的甚至参加了省市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因此,对非公有制经济要重视,不要歧视。当前,要把积极的财政政策与鼓励和启动民间资本的政策结合起来,通过平等竞争和享受同等的“国民待遇”,使民间资本尽快从“休眠”状态活跃起来,积极参与国民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

(二)加快政府体制改革,根本转变政府职能,实行依法行政

政府体制改革,是改革实现新的突破的重点。加快政府体制改革,首先要进行政府职能定位。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要求,政府的职能主要是:加强宏观调控、维护经济安全、创造市场环境、搞好公共服务等。转变政府职能,是要按照中央确定的原则和目标,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将政府职能由直接配置资源向搞好宏观调控政策和创建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转变;由直接干预企业向为企业经营、职工就业提供服务和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转变;由依靠行政命令向市场主导和依法行政转变;由不必要的行政垄断和事务管理向开放透明的市场机制和中介机构转变。要实现这些转变,看来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还有很大空间,职能转变工作的任务仍然很重。但是,只要树立信心,坚持市场取向的改革,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和政企分开必然会取得实质性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