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甘南宗教演变与社会变迁
22383000000016

第16章 甘南的藏传佛教(3)

阿里地区在藏传佛教形成的初期也出现了佛教僧人生活和解经传法的方式开始与世俗生活相结合的倾向,“在吐蕃境内的阿里地区,戒律的传承也没有中断。口授的教诫和修行的教诫则因朗达玛王灭法而中断。佛法都是无师传而自学之法。靠把原著和释文相对照,用自己的智慧加以研究和理解.批驳大师并宣讲佛法,但却很少遵照佛律实地修行者”。当时在民间传播的佛教,也在内容和形式上开始吸收和融合苯教的许多成分。《贤者喜宴》记载:“大多数诵持秘咒者中断了修炼法,因为没有了修炼,于是就按苯教仪规从事佛事,诵读所修行的佛典。然后就到乡村挨门串户诵念佛经。”

这些历史记载说明灭佛之后,在安多、阿里等地佛教传播活动仍在进行,只是佛教的传播对象普遍转向了民间。而民间仍然在延续的佛教.基本上处于一种不规范的自发发展状态.并呈现出随意性较大、形式松散和民间化的特点。这种发展趋向从另一方面来看,尤其是从佛教在藏族社会中的传播与发展历程来看,这个阶段恰恰是佛教真正开始与藏族广大民众相结合,并在内容和形式上逐渐同藏区苯教文化融合和渗透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这标志着佛教开始与吐蕃苯教相结合而形成藏传佛教。当时佛教在转入民间发展后,由于地处偏僻和封闭以及传教僧人对教义的随意发挥。因此当时的佛教呈现出一种无序发展和教义不规范的状态。然而恰恰是这种失范状态使得佛教可以广泛地吸收吐蕃传统文化成分并逐渐与藏区本土文化相协调、相适应,从而使佛教教义与吐蕃文化之间发生充分的渗透和融合。通过这种渗透和融合,使佛教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深深地打上了青藏高原地域文化的烙印,开始真正得到了藏区广大民众的认同和接纳,从而使佛教开始扎根于藏区深厚的本土文化的土壤之中。“后弘期”之后藏传佛教之所以能在藏区各地得到迅速、普遍和大规模的传播与发展,就是因为当时形成的藏传佛教已经具有广泛的民众基础和文化根基。

)第三节藏传佛教在甘南的发展

藏传佛教形成后具有更加强劲的发展势头,各个派别先后迅速传人甘南地区,初步奠定了甘南藏传佛教发展的格局。

一、后弘期藏传佛教在安多地区的发展

随着安多藏区“下路弘法”的启动,藏传佛教开始逐渐形成,安多藏区“后弘期”的藏传佛教发展就步入了繁荣期。藏传佛教寺院大量修建,出家的僧侣人数增多。僧侣阶层伴随着势力的壮大很快地形成一个特殊的利益集团.并开始参与政治活动,在各个地方政权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一)嘀厮啰政权对藏传佛教的提倡与利用

唃厮哕政权是安多藏区11世纪最大的吐蕃地方政权。唃厮哕本名欺南凌温,号瑕萨,是吐蕃王室的后裔。吐蕃末代赞普朗达玛被杀后,吐蕃王朝解体,王室成员四散逃离拉萨,其中有一支逃到西域高昌磨榆国,唃厮哕就出生在这里。12岁时他被河州商人何郎业贤以“奇货可贾”而带回河州,后来又被当地大酋豪耸昌厮均带到移公城.想在河州“立文法”,恢复吐蕃王朝时期的旧地。当时驻牧青海的吐蕃宗哥大首领李立遵、邈川首领温逋奇得知后,就用武力将其劫持到廓州(今青海化隆县),遵之为赞普,后又迁到宗哥城,尊称为唃厮哕(唃,即佛;厮哕,即子;唃厮哕意即佛子)。北宋明道元年(1032年),温逋奇发动政变,囚禁了唃厮哕。不久唃厮哕寻机逃走,起兵杀死温逋奇,举族迁移到青唐城(今青海省西宁市),正式建立起以河湟吐蕃族为主体,以青唐城为中心的地方政权。史籍中一般称为“唃厮哕政权”,因其都城最初在宗哥,也称“宗哥政权”。

嘣厮哕政权建立后,最初以青海东北部为核心地盘,包括属于甘南一部分的洮、叠、宕等州,后来甚至一度将势力延伸到陇右的岷、秦、渭、文、龙、阶、成等州的局部地区。这就使当时安多地区吐蕃人结束了分裂、分治的状况,逐步联合起来,形成了一个较大的部落联盟和政治实体,藏传佛教“后弘期”的兴起也为这个偏居一隅的政权提供了精神支柱。

在唃厮啰政权的统治区,藏传佛教得到了尊崇和发展,大小寺院遍布境内各地。尤其在青唐、邈川、河州等城镇修建了大型的藏传佛教寺院,然后以这些大寺院为据点向周边辐射,形成了遍布全境的藏传佛教寺院体系。北宋人李远授命出使唃厮啰,足迹遍及唃厮哕政权各地,他著述的《青唐录》对嘣厮哕境内佛教的兴盛有极为详细的描述。青唐是唃厮哕政权的政治、经济中心,城中建有寺庙,“城之西有青唐水注宗河,水西平远,建佛祠。广五六里,缭以冈垣,屋至千余楹,为大象以黄金涂其身,又为浮屠三十级以护之”。由李远记录的青唐城西这一座寺院的规模就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貌,从“建佛祠,广五六里”来看,这个寺院的占地面积和规模可以完全和任何一座大型寺院相匹敌。“屋至千余楹”,显然是指寺院的僧舍和殿宇数量的,在这里“楹”是个计量单位.古时的房屋一间就是一楹。“屋至千余楹”。就是指房屋千余问。除去经堂和其他公用佛堂,那么供僧人居住的房屋恐怕也在五百间以上,按每间住一个人计算,可住五百余人。庙里的泥塑佛像,浑身上下涂以黄金,这对一个人口不多、国力不强的小国来说意味着一笔不小的花费,由此可以明显地看出唃厮哕政权在信仰佛教上是不计较物质代价的,可见他们信仰的虔诚程度。

唃厮哕吐蕃政权极力提倡藏传佛教。不仅把它作为精神支柱,而且吸收僧人参与政权的运作,允许僧人在政权中发挥作用。“(唃厮哕)吐蕃重僧,有大事必集僧决之,僧罹法无不免者。城中之屋,佛舍居半。唯国主殿及佛舍以瓦,余虽住之宫室,亦土覆之。”在唃厮哕政权内部,不仅尊佛重僧,而且军国大事也要召集僧人议定,然后才能施行。僧人犯法可以赦免,由此推断唃厮哕政权基本上是“政教合一”的政权,僧人专权、僧人干预政治和司法是其政权的基本特征,正是由于把宗教抬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唃厮哕政权才借助宗教得以更加巩固。宗教不仅深入到政治、军事、司法活动之中,也深入到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拥立唃厮哕的吐蕃大首领李立遵就是个僧人,他把唃厮哕迁到他的根据地宗哥城,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嘣厮哕,他自己身任“论逋”(宰相)直接掌握政事,牢牢控制着实权。后来李立遵还想取代唃厮哕而作赞普,但是,宋朝只承认唃厮哕的正宗地位而没有答应他的请求。他虽然最终没有当成赞普,但实际上一直独揽政事,真正控制着唃厮哕前期的实权直到唃厮哕出奔邈川。

唃厮哕时期吐蕃僧人参与政事、组建政权的惯例此后在安多藏区一直延续下来。

金朝大定四年(1164年),金朝军队攻破洮州时,吐蕃唃厮哕长子瞎毡后裔结什角与其母投奔乔家族避难。乔家族首领播逋与邻族木波、陇逋、庞拜、丙离四族耆老大僧等立结什角为四族酋长,号称“王子”。可见从北宋直到金朝,吐蕃唃厮啰政权僧人都享有许多特权。有时还有拥立吐蕃赞普后裔为王的特权,这说明藏传佛教在唃厮啰政权中的极高地位,所以僧人在当时的社会里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为嘣厮哕政权统治下吐蕃僧人政治地位非常高,僧侣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有自由行走、免死等很多特权,因此有不少临时出家的,“青唐主辖正既为临占等逼逐,移居青唐新城,弃其印于旧城而去。先有蕃字来乞补汉官,寻与妻子削发为僧尼入城西佛舍,时七月庚午也。盖蕃俗为僧尼者例不杀,辖正但欲逃死耳”。因为僧人在宗哥政权辖境内有着种种特权,所以常常有假借僧人的身份来达到某种目的者。公元1041年,宋朝派刘涣去青唐联系唃厮哕,刘涣就打扮成吐蕃僧人前去,因为“蕃法,唯僧人所过不被拘留,资给饮食,涣乃落发僧衣以行”。

(二)宋朝对藏传佛教的大力扶持

宋朝对藏传佛教的支持措施之一就是按照吐蕃人的请求,大量地拨专款在吐蕃聚居区赐建寺院。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宋将王韶收复熙(临洮)、河(临夏)、岷(岷县)、洮(临潭)、宕(宕昌)等五州后,宋神宗诏令在收复区由政府拨专款修建寺院。“乃敕数州皆建佛寺”,并且又“赐秦风路缘边安抚司钱一万缗与镇洮军建僧寺”。镇洮军(治所在今甘肃临洮)设置于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宋朝政府拨专款在此大兴佛寺,同年在熙州修建“大威德禅院”。熙宁六年,在河州创建“广德禅院”,同年又建起“东山禅院”和“东湖禅院”。禅院就是佛寺.“禅”是佛教用语梵文“禅那”的简称,意思是将散乱的心念集定于一处,就是修炼禅心的地方。熙宁七年,在岷州修建了“广仁禅院”。当时吐蕃境内新建的著名寺庙.一般由北宋王朝赐名为某某禅院,汉蕃僧俗把由皇帝赐名的禅院又呼之为“御书院”,以示莫大的荣宠。宋神宗赐东山禅院为“慈云”。东湖禅院为“慧日”,赐镇洮军新建佛寺以“大威德禅院”,赐岷州新置寺名日“广仁禅院”。大多数吐蕃寺院都拥有由政府划拨的官田,以供僧人生活和佛事活动方面的支出。

佛寺建筑一般都规模宏大、巍然壮观。北宋元丰七年(1084年)奠立的广仁禅院碑文说:“荆棒雍而宫殿巍然,门扉辟而金人焕然。次则范钟以鼓其时,藏经以尊其道。徒有常居,客有攸舍,储峙有廪,涓洁有庖,最其凡四百六十区。”从碑文看,广仁禅院巍然耸立于郁郁丛林中。灵气洋溢于清空。钟声回荡于旷野。大殿内金身大佛像光彩照人,令人油然而生肃敬之意。寺内四百六十区的屋字楼阁排列有序,有专供僧徒起居的常住居室,有供善男信女憩息的旅舍,也有储藏粮食的米仓和洗手间以及收藏经书的楼阁,犹如一个衣食无忧、精神舒畅的天堂。广仁禅院的设施布局和建筑风格。代表了当时吐蕃境内寺院的一般模式。

经过北宋王朝在经济上的大力资助,数年之间,一座座寺院接踵拔地而起。宋朝统治者就是想用宗教来改变吐蕃民风,以收拢吐蕃的人心,但在客观上促进了安多地区藏传佛教的发展。

表4—1中寺院的时间为史书记载时的时间,并非真实的建寺时间。以下寺庙中的郭莽寺、冢山寺、积庆寺、桑逋寺、答那寺、积石达南寺、踏南寺等7个寺院不知是否为此时安多藏族与宋朝共同协力所建。其余9个寺院均为当时在宋朝帮助下汉族和藏族共同修建。这从广仁禅院碑刻的记载就可以看出,岷州吐蕃部落首领“皆施财造像”,又“守臣为之力,哲僧为之于,酋豪为之助,,。早期建造的寺院数量少、规模较小,到后期随着唃厮哕政权的建立、安多地区藏族经济的发展,寺院越建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宏伟。表4—1所列仅仅是见于史书记载的藏传佛教后弘期的初期在安多藏区的寺院,可能还有许多没有被记载的寺院。

后弘期初期的藏传佛教没有严格的教派之分.也没有特别严格的戒律要求。唃厮哕政权的第一任论逋(相当于宰相)李立遵是地地道道的僧人,他既从政,又念佛,还娶蕃部18个女子为妻妾,生活与一般俗人无异,他的这些妻妾为他生儿育女。宗教、政界的上层人物尚且如此,下层平民百姓和一般僧侣更不用说。据《广仁禅院碑》载:“虽然其人多知佛,而不知戒,故妻子具而淫乐不止,口腹纵而荤酣不厌。”藏传佛教一直严禁僧人饮酒.但对肉食的禁忌却没有严格的规定。所以说“口腹纵而荤酣不厌”可能只说对了一半。至于僧人娶妻纳妾的现象当时比较普遍,僧人参政、干政的行为也是司空见惯的。由于戒律上没有太严格的要求,再加上僧人在政权中的重要地位.因而僧人领袖参政、领军打仗的现象非常普遍。

二、藏传佛教在甘南地区的扩展

公元7世纪,佛教从中原、印度和西域三个不同方向传入青藏高原,在吐蕃王室和社会上层的大力扶持下开始传播,经历了“前弘期”的初步发展和“后弘期”深入发展两个阶段,佛教在与青藏高原的苯教经过无数次斗争的基础上,吸收和整合了苯教拥有的部分宗教资源,形成了具有藏族传统文化特点的藏传佛教。

佛教在青藏高原的传播先后掀起了三次传播高潮。第一次从吐蕃王朝时期的传播开始形成了包括今天青海省的果洛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和海北藏族自治州的部分地区,甘肃的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卓尼、临潭、夏河等地区在内的藏文化核心区。第二次传播高潮是藏传佛教各大宗派形成时期,从吐蕃王朝的崩溃到佛教“后弘期”复兴的一百多年间,佛教经过再次整合,形成了具有浓厚藏族文化色彩的藏传佛教和包括青海湖以北、河西走廊以南的藏传佛教信仰地区,并且此时元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