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南的路线走得更远,在海上,征服的箭头从法国沿岸绕过伊比里亚半岛,穿越直布罗陀海峡深入到地中海腹心地带,黑色的箭头一直指到希腊半岛和拜占庭。另一支部队朝陆上行进(准确地说是沿着河流行进),沿着莱茵河溯流而上,翻越阿尔卑斯山,又沿着多瑙河一直来到黑海西边。
欧洲的动乱给了这些维京人可乘之机。查理曼刚刚去世不久,他所建立的囊括整个西欧的大帝国分崩离析。提起查理曼大帝这个日耳曼民族首领,欧洲人对他歌功颂德了一千多年,尤其是法国人和德国人这些日耳曼后裔。他一生发动了50多次战争,总算使西欧从北到南、从东到西迎来了久违的统一。不过查理曼大帝虽然这么有本事,他三个孙子——秃头查理、傻瓜查理和忏悔者爱德华却并不怎么相亲相爱。公元843年,他们开了个瓜分帝国的会议,各占一块,分别称为中法兰克王国、东法兰克王国和西法兰克王国,实际上也就是现在的意大利、德国和法国的雏形。这会上订立的条约有个大家都挺熟悉的名称,就叫做凡尔登条约。
维京人利用这些国家立足未稳的机会大肆进犯,从834年开始,先后抢劫了汉堡、鲁昂、波尔图等地区,所到之处,烧杀劫掠,不仅仅是教堂,乡村和城市也同样难逃厄运。885年,他们还打算沿着塞纳河溯流而上,直取巴黎。危难时刻,巴黎全城居民同仇敌忾,誓与城市共生死。约斯兰主教和奥多伯爵率领着区区300名骑士和卫兵,再加上热血沸腾的巴黎市民,面对700艘龙头战舰和30000名维京战士,坚守城池达一年之久!维京人最终并没有在这里讨得什么便宜。率军回撤的维京人不太甘心失败,就在法国西海岸盘桓,终于等到对手换了一个懦弱无能的国王,历史上叫他“头脑简单的查理”(果然是个呆子),维京人连哄带骗与他签了一个协议,就此在法国西边定居下来,把居住的地方叫“诺曼底”,意思就是“北方人住的地区”,维京人的首领罗隆自然成了第一任“诺曼底公爵”。
沿着海岸继续抢劫的维京人在伊比利亚半岛也曾碰过一鼻子灰。公元844年,占领那里的阿拉伯人把刚刚登上岸礁还来不及喘息的维京人又赶回了海里。到了公元907年,骨子里就不服输的维京人卷土重来,这次他们带来90000人的兵力,足足装了2000艘战船。他们一直深入地中海腹地,就连拜占庭的首都君士坦丁堡也被攻破。不过攻城的时候维京人吃尽了苦头,守城的罗马人使用了一种高科技武器把维京战士烧得体无完肤。这种燃烧着的液体被装在筒子里发射出去,它有一个神秘的名称,叫做“希腊之火”,神秘的配方一直密封了四个世纪。
以上所提到的向西或者向南的路线主要是由丹麦和挪威的维京人来完成的。
东行之路历史上较少提及,它的起点可能在波罗的海的西岸,越过波罗的海,进入波德平原的广大地区。或者从芬兰湾的某个地方,沿着涅瓦河、第涅伯河或者俄罗斯的其他一些江河,穿过黑海或者里海,经由布哈拉、塔什干和巴格达,最终抵达拜占庭。这个方向的部队主要是由瑞典的维京人组成的。
早期的波兰和俄罗斯的沼泽地带,游荡着一些部落,我们称他们为“斯拉夫人”,在民族迁徙的过程中,向东边迁移的一支部落来到伊尔门湖畔的诺夫哥罗德,并在这里从事农业、打鱼和贸易。公元862年,维京人的一支队伍在他们的首领留里克的率领下,也移居这里,而留里克“应当地人邀请”成为这里的第一任王公。不久之后,他的追随者奥列格征服了第涅伯河沿岸的基辅及其临近地区,将统治中心由诺夫哥罗德迁至基辅,史称“基辅罗斯公国”。
英明的奥列格可是个传奇人物,他励精图治,制造精良的战船,穿江过河,直达黑海。他不仅统一了俄国南部和北部,使基辅成为当时欧洲最为繁荣的城市之一,并且率领大军远征君士坦丁堡。据《俄罗斯初期编年史》记载,公元907年,奥列格率领2000艘船和80000人的兵力向君士坦丁堡发动进攻。途中一座大山挡住去路,这位维京首领采用了维京人的“陆上行船方式”,卷帆收桨,铺上木头,越过高山,然后等到顺风的日子向君士坦丁堡发动突然袭击。神兵突现使得拜占庭人惊恐万分,几乎没有交手就签订了停战协议,向维京人进献了多得数不清的贡品。
据说俄罗斯和俄罗斯民族的前身就源自于这位奥列格建立的帝国。
这些北欧的维京人究竟在俄罗斯的形成过程中起了多大作用,我不敢妄下断言,但他们与此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却是不争的史实。
在所有的路线中,维京人之间的相互征服并没有计算在内,比如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沿着挪威海向北行进的道路,相比起纵横四海,这些只能算是部落之间的内讧罢了。
眼前的这张地图,从维京人手里刺出的箭头遍布整个欧洲,大地在颤抖中四分五裂。我的心底突然洋溢出某种激情,仿佛我正在指挥一场千军万马参与的大战役,那些向东向西和向南的箭头,就是我征讨世界的军团,在那个时代,我相信热爱自由和勇于开拓的维京人也曾这么慷慨激昂。想像一下吧,看看这张地图,整个世界都在你的掌控之下(对于当时的欧洲人而言这张图就是“整个世界”),哪怕只是片刻的豪情,就令全世界变色。
红发埃立克这么想过,宝剑莱夫这么想过,卡努特这么想过,征服者威廉也这么想过。
安息吧,维京海盗;安息吧,勇士。
天生冒险家
维京人的冒险和他们的劫掠一样出名。
早先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居住着土著民族,经史学家考证,这些人就是从附近的游牧部落中迁徙而来的,这当中有条顿人、克尔特人、森布里亚人等等,他们都属于日耳曼民族的支系,随着匈奴人的入侵,更多的游牧民族转移到这里。民族的不断融合形成了后来的维京人。相对而言,瑞典的维京人比较正宗,至于像芬兰的维京人,很多都是从亚洲跑过来的混种。这似乎表明,维京人生下来就有四海为家的基因。
很多年以前,人类的科技远没有今天那么进步,住在海边的人们非常敬畏大自然的雄伟力量,面对浩瀚的海洋,多数人只能默默祈祷,求得风调雨顺,四海平安。所谓的大船就像是今天的小舢板,航行了几里之后就会在大海中央摇摆晃荡,稍微大一点的海风就可以轻易把船打翻,大海中搏浪可谓是“勇敢者的游戏”,所以,即便做海盗也是一个高风险的课目。维京人之所以成为传奇,不仅因为这个民族选择“全民皆海盗”,而且还因为他们坐着那“狭长的小舢板”遍览了北海、波罗的海、地中海和整个北大西洋。他们的胆略不得不令人惊叹。
让我们看一看这个民族是如何来展现他们的勇敢和智慧的。
历史的日历翻到了公元874年,最先出场的人物叫“英格尔夫·阿尔纳尔松”,这是一位挪威贵族,因为当地的海盗头子玩弄了他的妹妹和他的弟媳,“冲冠一怒为红颜”,兄弟俩索性杀了海盗首领后出海避难。临行前,阿尔纳尔松虔诚地向神灵祈祷,并发誓将定居在神灵带领他们到达的任何地方。在北大西洋信风的吹拂下,他们飘到一处满是冰山的岛屿,这里就是“冰岛”。
据说“冰岛”这个名字,最早是由另一个叫弗罗基的维京人命名的,这位探险家在这里度过了一个难熬的冬天之后,感慨万千,便起了“冰岛”这个寒冷的名称。其实这里叫“冰火岛”更为恰当,因为在7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当中,不仅有八分之一的土地是永久冰川,更分布了200多座火山!
为了能有足够的物资在这片“神灵指引下的土地上”度过寒冷的冬天,阿尔纳尔松的弟弟莱夫启程前去爱尔兰抢劫。在缴获的战利品中,有一把巨大的宝剑锋利无比,此后这把剑一直相伴在他左右,因此他也得到了“宝剑莱夫”的绰号。可惜“宝剑莱夫”的生命力远没有哥哥顽强,连一个冬天都来不及在冰岛上安度,就被他掳来的爱尔兰奴隶杀死了。
哥哥阿尔纳尔松不仅在这里安了家,还在来年怂恿他的兄弟姐妹和亲戚朋友都移居过来。在移民的勤奋工作之下,冰岛的人口越来越多。阿尔纳尔松在垦荒的过程中还发现,这个地方除了巨大的冰山,还有数不清的地热喷泉,于是就把居住的地方起了个诗意的名字,叫做“雷克雅未克”,挪威语的意思就是“蒸汽的海湾”,这里后来成了冰岛的首都。
这些来自北欧的移民除了拓殖小岛,还在这里建立了初步的议事机构,这和他们在祖国时的做法非常相似,虽然议事的程序不过是把干活的农夫和海边的渔民暂时召集在一块儿讨论。他们把这个称之为“庭”,地区性的叫“区庭”,全岛的叫“阿尔庭”。每年夏至时,议会就会举行15天的会议,36个首领以及随从代表冰岛的12个“庭”,他们在露天聚会,制订法律、惩罚罪犯、朗读诗集、伸张正义。会议由一名资深的法律解说员主持,应请求仲裁者的要求,宣布议会的最终裁决结果。而这个结果可以决定一个冰岛人的生死和未来。
一位历史学者这样评价:“冰岛人没有国王,只有议会。”
日历翻到公元982年,接下来登场的人物叫“红发埃立克”,这个名字听起来和“金毛狮王”一样响亮。名字取材于他的形体特征:全身都是红彤彤的长毛长须,且面色红润。因为体形硕大,脾气凶暴,动辄杀人,不论是祖国挪威还是后来移居的冰岛都不欢迎他,于是他必须重新给自己寻找一片空间。埃立克在海中漂泊了不知多少天,来到一片陌生的海岸,这里的冬天比冰岛还要寒冷,幸运的是,他找到了一块峡湾中的小绿洲,薄薄的绿色带给埃立克不错的心情,在他离开时,就把这里称作“格陵兰”,意思是“绿色的土地”。
可能是回忆太美好,埃立克回到家乡,动员了足足25艘船的维京人前来寻找这片绿洲,因为遇到风暴,最后只有14艘船抵达。大家很快发现,一切比想像中的差远了。
绿洲只有埃立克原来待的那一块勉强算是,剩余就是一眼望不到边的冰原。顽强的维京人还是决定留下来繁衍生息。
多年以后人们才知道这片冰原是世界上最大的岛屿,其面积能容下5个挪威或者20个冰岛。这里纬度很高,几乎全部处于北极圈内,21.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只有9万平方公里的面积不是冰层。
埃立克的本事不仅仅在于他能很快地成为这个岛屿的统治者,还在于有一个比他更大胆的儿子!这个名叫莱夫·埃立克逊的年轻人仅凭一腔热血、一艘小船和35个同伴,在公元1001年就摸到了北美洲的巴芬岛和拉布拉多。但他们并不满足于此,而是继续沿着已经是北美大陆的海岸向南前行,一直到一处长满野生葡萄的地方,他们把那里叫做“文兰”。这次北美的发现之旅差不多比哥伦布早了500年!
除了朝着大洋的北边冒险,占岛为王,勇敢的维京人也会沿着北海,穿过英吉利海峡往南,这当中的佼佼者,要数“诺曼底大公”罗隆。据说这位挪威贵族的父亲是当时挪威大名鼎鼎的金发王哈拉尔德最宠爱的亲信罗格瓦尔。罗隆生性张扬,每次总是把海上劫掠的财物拿到大庭广众之下炫耀,这让海盗出身的国王哈拉尔德非常不快,甚至对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傻小子动了杀机,罗隆见势不妙,便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开溜了。无依无靠的他不得不投到丹麦海盗的门下,因为他作风顽强,工于心计,最后竟成了这些丹麦海盗的首领。他领着这些丹麦人在英格兰和法国西海岸一混就是二十年,队伍拉扯了几十万,就连法国国王也为他伤透脑筋。终于在公元911年,昏庸的法王查理三世想了个一劳永逸的法子,他把法国的一块土地割让给罗隆,并授予他公爵的称号,条件是这个北欧人必须信奉基督。多年的漂泊让罗隆也感到倦意,他答应了这个请求,接受洗礼,正式住了下来。这个地方就改叫“诺曼底”。
接下来的几百年里,北欧维京人所建立的“诺曼底公国”对外扩张的成绩却比他们名义上的国王“昏庸者查理”厉害多了。
他们占领意大利南部,远征西西里,席卷了整个不列颠群岛,其中涌现出像“征服者威廉”这样的卓越海盗首领,连英格兰贤明的国王哈罗德也倒在他的刀下。海盗们在这些地方的统治最长维持到1402年。
还有一个人物不能不提,他的称谓本身就透着天威:卡努特大帝。他在位时的版图,是整个“维京时期”最大的疆域。包括挪威、英格兰、苏格兰和瑞典的一部分。他是整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为之骄傲的人。为了管辖和安抚来自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臣民,他甚至娶了一个英格兰女子为妻,关于英格兰与海盗的关系远不止这么简单,接下去还会讲。
舰走江湖,有名有姓的维京人远远不止这些,只需请出几个代表,就能让我们领略他们在整个欧洲的舞台上所展示出的开拓进取和无畏豪情。
北欧海盗啊!你的名字叫冒险家。
决战巴黎
公元9世纪到公元11世纪,整个欧洲大陆的天空是黑暗的。
来自北欧的维京海盗在陆地和海洋上肆无忌惮,把人们对和平生活的渴望碾得粉碎。杀戮和劫掠的乌云在欧洲上空盘旋,久久不散。抵抗成为乌云中挣扎的太阳,偶尔穿过云层一瞥,又匆匆闭上明亮的眼眸。
只有一个地方,那里的人民高唱浪漫的骑士之歌,蔑视维京人的死亡威胁,万众一心,同仇敌忾,让太阳的光芒长久地照耀在他们的土地之上。
那里,就是勇敢的巴黎。
公元885年11月24日拂晓,一个打盹的卫兵在巴黎城头第一次看见塞纳河被遮天蔽日的维京战船塞满,遂拉响了警钟。巴黎城顿时慌乱起来,恐惧充斥在城中每一条街道上,凄厉的呼喊声回荡在巴黎上空。
这些维京人可真会选日子,这一天刚好是复活节,巴黎市民本来打算盛装打扮去街上游行一番,现在全部躲在家里惶惶不可终日。这是维京人一贯采用的伎俩——选择节日、周末或是赶集的日子发动袭击。维京人袭击南特,选的是一个节日兼礼拜日;袭击德国特利尔,选择礼拜五;现在又选择了一个让人意料不到的节日进攻巴黎。国王胖子查理亲率大军早已离城远征意大利,整个巴黎只留下200名骑兵守卫。
进攻巴黎的是由西格弗雷德率领的丹麦维京人,共700艘战船,3000名维京战士。他们全副武装,穿着填充垫料的皮质上衣(稍微有钱一点儿的就穿锁子甲),手拿精心打造的斧头和双刃剑,或者是包有铁皮的椴木盾牌。
实际上,他们并不打算占领巴黎,而是想要沿塞纳河溯流而上,去抢劫上游一些富饶的城镇和村舍。那里气候温暖,物产丰富,没有坚固的城堡,缺乏忠于职守的卫兵,而巴黎北边的石桥和南边的几座木桥挡住了去路——目标是夺取巴黎?不,仅仅只是确保道路畅通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