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考试国有资产管理与资本运营
22485100000019

第19章 公共部门与国有资产(6)

我国自然资源突出的特点就是“地大物博”和“人多物博”。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及临近海域之内,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我国已探明的矿藏品种超过150种,其中有20余种矿藏储量名列世界前茅。但是,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则居于世界后位,主要自然资源明显不足,如我国的耕地面积、草原面积和淡水资源的占有量都不足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3,这构成了人口对资源的巨大压力。

(一)从实物形态上看,我国的资源性国有资产的特点

1.品种的稀缺性

资源品种稀缺,指的是我国到目前为止经过勘探表明国家建设很需要的那些资源的特殊拥有状况,或者表现为空白,或者表现为稀少。例如,在矿产资源中,当今世界已探明的矿产资源品种共计200多种,而我国已发现的矿产资源仅为168种左右,探明有一定储量的约有151种,至于一些重要的矿种如金刚石、铂矿等,则较为少见或者短缺。

2.数量的有限性

由于资源性国有资产一般具有稀缺性,其数量相对于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来说就是有限的。随着人类的不断开发,储量逐渐减少。在替代资源尚未发现或者开发之前,我国经济建设对于这些资源的需求量和耗用量而言显得不足和短缺。

形成我国资源性国有资产有限性的原因主要有:

(1)禀赋条件的制约。自然资源特别是矿产资源是地球自身长期以来不断发生的地壳运动和造山作用形成的,由于地球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地质条件和环境不同,资源的分布和数量也就不同。

(2)我国人口众多,即使是十分丰富的资源,一旦按照人均拥有量来计算,就明显有限。例如,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4,而耕地却只有世界耕地面积的7%,人均占有量非常之低。

(3)经济发展的需要与资源供给的矛盾。我国目前致力于经济发展的突破,而按能源资源的拥有状况及开发经营状况,能源发展的缓慢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桎梏。

(4)经济落后的制约。我国是发展中的大国、穷国,在解决温饱迈向小康的过程中,由于资金技术条件的限制,不自觉地采取了以资源为代价向富裕迈进的做法,在不同程度上加剧了资源的稀缺。

(5)技术水平低下的制约。由于资源开发经营和利用技术水平的低下,比如开采不充分、回采率低,或者是使用中利用率低,都会造成供应的短缺。

3.品种的复杂性

我国各类自然资源当中,有许多优质资源,但是由于我国地域广阔,经纬跨度很大,不同的地理环境产生出不同的自然资源,因而我国的资源性国有资产品种非常复杂。比如在矿产资源中,存在着相当多的矿种,但呈现出富矿少、贫矿多的现象,而且我国的矿产资源中有许多是共生矿、半生矿。如我国的钒,储量居世界第一,但90%以上伴生于其他矿种之中,这就给开发经营增加了难度。

4.分布的失衡性

自然资源的分布是由自然条件和自然环境决定的。我国的资源分布极不平衡,水利资源大部分集中于西南,煤炭资源大部分蕴藏于华北,有色金属矿集中于南方,铁矿则超过一半集中于华北、东北和四川等地。总的状况就是欠发达地区的资源比较丰富,而经济发达地区的资源特别是矿产资源相对较为匮乏。

(二)从价值形态上看,我国的资源性国有资产的特点

1.资源性国有资产所有权上的垄断性

资源性国有资产也就是国家所拥有的排他性的自然资源。按照我国的法律规定,大部分国有资源是国家所有的,其他任何主体不得拥有其使用权,比如矿藏、水流等。

资源性国有资产所有权上的垄断性来自于两个决定因素:

(1)国有资源所具有的自然垄断性。

(2)由我国经济制度中国家的地位所决定。

历史的发展已经证明,资源的私有化不适应于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自然资源的全社会拥有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所以说,资源性国有资产具有所有权上的垄断性。

2.资源性国有资产范围的相对性

所谓范围的相对性,指的是资源性国有资产的范围是可变动的。引起这种变动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

(1)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自然资源的作用为人们所认识和在生产中不断加以利用,因此,资源性国有资产的种类不断扩大。

(2)社会经济运动引起的资源性国有资产产权变更导致的资源性国有资产范围的变化。

3.资源性国有资产的资产性

一旦资源可以带来收益,一般认为就可以将之称为资产。按照这一标准,不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资源都具有资产特征。不过,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自然资源具有复杂性,也有一些是属于非资产性资源,其资产性和非资产性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转化的趋势是,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自然资源的非资产性将逐步转化为资产性。

4.资源性国有资产的有价性

与资源性国有资产的资产性相联系,资源性国有资产同时具有有价性。这可以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自然资源的蕴藏状况及丰饶状况影响着资源产品产量以及开发经营的劳动生产率。

(2)自然资源的质量影响着产品的质量。

(3)自然资源的地理差异影响着产品生产经营的完全成本。

长期以来,我国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不承认资源的有价性,给资源的开发和经营带来了不良后果。

3.5.4资源性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资源性国有资产是经济增长不可缺少的物质要素,对国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传统的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它以单一的行政管理为主,忽视自然资源作为一种资产进行管理,以致资源性国有资产的价值观念一直得不到重视。这种实行高度集中的以部门分割为特征的管理体制,只有单纯的计划调控而缺乏市场机制,违背经济规律和科学原则,因而带来许多问题。例如,资源性国有资产的管理条块分割,地方本位主义严重,一直没有形成我国资源性国有资产的实物核算和价值核算体系;资源性国有资产在开采利用中,产权不清,没有形成有效率的产权转让市场;资源性国有资产管理中观念陈旧、单一,方法过于行政化,决策体系与监控体系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特别是在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变型过程中,资源性国有资产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狭隘的利益观念造成资源性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与破坏。

1.资源性国有资产的资产化程度低

长期以来,在资源性国有资产的管理上,主要侧重于国有资源的实物形态即使用价值的管理上,重点考虑国有自然资源的勘探、开发、使用和保护,忽视了国有资源的商品属性和价值管理,使得国有资源不能成为资产,既不能作为资本进行投资,为所有者提供收益,也不能进行产权的转让和交换。

其根本原因在于,资源性国有资源的产权管理滞后。资源所有者与资源开发者职能合二为一,资源性国有资产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很难区分。这导致了只注重资源开发所带来的经济利益,而未能考虑国家作为资源的所有者应当以资源作为资本获得的投资收益,致使国家资源性国有资产的所有者权益受到侵害。

2.自然资源的产权缺乏明确界定,资源性国有资产得不到合理配置

资源性国有资产的产权是由一系列的具体产权构成,例如,资源的勘探权、发现权、使用权、拥有权等。对于资源性国有资产而言,存在着复合产权具体划分问题。正是由于产权问题的复杂性,我国长期以来没有重视产权的问题,以致产权管理非常混乱,资源大量流失。由于产权关系不清,国有自然资源的所有者、使用者和经营者之间权责利关系不能在法律上予以明确界定,中央和地方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部门与企业之间等缺乏利益调节与协调机制,致使权益纠纷此起彼伏,资源遭受到严重的破坏与浪费。

我国的传统价值理论认为,自然资源没有价值,可以无偿占用。在这种观念之下,也就是忽视了资源性国有资产的资产特征。依据宪法界定的国家对国有自然资源享有的所有权只是徒有虚名,经济上得不到实现。国家对资源性国有资产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得不到分离,导致资源的供给脱离实际需求的严重弊端,并且缺乏竞争来引导资源的有效配置。随着我国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渡,原来对资源性国有资产的垄断被多元化的市场主体所取代,但是由于缺乏完善的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各个市场的主体利用国家产权机制不明确的漏洞,滥用管理权,争夺使用权,掠夺性地开采利用资源。

3.资源性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国家作为国家自然资源所有者的地位模糊,产权被虚置或弱化,所有权被条块和部门分割,常以使用权管理代替所有权管理,谁占有谁所有,且缺乏一个有效的管理机制,导致国有资产大量的流失。实际上,我国国有资产的最大流失在于资源性国有资产的流失,而不是经营性国有资产。根据资源性国有资产开发和利用中的不完善的资料预计,每年资源性国有资产流失的数额很难以数字来衡量,但远远高于经营性国有资产的流失数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