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金融体制的改革与发展
22487300000044

第44章 资金管理与银行体制的改革(8)

此外,按照相关的会计准则高估银行的收益,因为逾期两年的贷款才挂账停息,实际上这种贷款中的不小部分已经收不回本息了,这就必然使银行的实际收益小于原来的预期;对呆账准备金的规定又低估了银行的经营成本,因为逾期贷款中包含部分不必提准备金的呆账,所以银行不得不为此得不到的利润,付出超额纳税和超额分红的代价。同时,坏账的难以及时冲销和贷款的难以及时弥补,又造成银行真实资本的减少。它们与一逾两呆贷款办法一起从制度上削弱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显然,这种贷款质量的划分办法,只是简单反映贷款质量,却不能及时反映企业生产经营变化对贷款风险的影响。

按照国际银行业的普遍做法,根据实际风险程度,将贷款质量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通过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及时分析,准确反映贷款质量,并对各种非正常类的贷款按不同比例提取专项准备金。这种方法客观、及时、准确地反映金融企业的真实资产,有利于主动防范和化解贷款的信用风险。

1998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在比较研究各国信贷资产分类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在交通银行进行了信贷资产质量五级分类法的试点,取得了一定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此《原则》规定,商业银行开始试行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贷款风险分类方法,按风险程度,将贷款划分为五类,即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2003年新成立的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消息,从2004年开始,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全面推行五级分类制度。各银行应按照中央银行的指导原则,积极进行资产的清理和分类工作。

国有独资商业银行需要建立完善的风险内控制度,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化解风险;股份制商业银行要高度提高透明度,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为中心,突出重点领域贷款风险防范,提高资产质量,促进持续健康发展。

(第六节)我国银行业在创新中求得稳健发展

至2003年我国已拥有4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3家政策性银行、1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近百家地方商业银行、3万多家农村信用合作社、184家外资在华营业性金融机构、151家外国银行、16家外资法人机构、211家代表处。随着经济发展,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国银行业交易数量和交易规模都有明显增长,不仅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而且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和发展与银行的支持密不可分,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安定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随着我国加入WTO,银行业将面对严峻的挑战,迫使银行业必须加快改革步伐。

加入WTO对银行业的影响应该一分为二,从积极作用看:一是有利于引进外资,增强外资来华投资的积极性;二是有利于扩大内需;三是增加就业机会,加入WTO后,一国的GDP将提高3个百分点,而每个百分点将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四是学习国外良好的银企关系和银行管理经验,提高我国银行业的管理水平,提高竞争能力。

从不利影响看:一是内资银行与外资银行竞争并不平等,表现为我国目前经济体制处于转轨时期,金融体系和经营机制不够健全和规范,风险意识和竞争意识比较薄弱,内部资产负债管理难以落实,仍不能摆脱计划经济时代政策性银行的角色,以致约束多,债务重,不良债务严重,相对大型跨国银行,我国银行的境况就更为不利,大型跨国银行拥有良好的内部管理方法,在税率、利率、存款准备金、呆账准备金等等优惠政策方面都比我国银行有优势。二是我国现行的分业经营、分业管理框架下,来自外国银行混业经营的挑战最为严峻,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需要加强监管信息交流与合作,银行、保险、证券机构实行交叉业务合作,以增强金融服务功能和抗风险能力;我国目前银行收入主要是贷款收入,中间业务种类少,利用程度低,管理经验缺乏,工具创新滞后,而有的跨国银行有接近90%收入来自中间业务。三是中外银行最渴望拥有的、最激烈争夺的就是人才和优质客户,跨国银行的进入在很大程度上会造成中资银行优秀人才的流失和优质客户的流失;我国的银行需要想方设法留住人才,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完善人事制度和管理方法,争取更多的人才、客户。

总之,外资银行无论在资金、经营管理都要比国内银行强,所以在这种环境下,我国银行要在入世后争取到一席之地,就必须改进经营机制,促进银行体制改革的深化,增强竞争力。

与20世纪相比,21世纪的中国银行业将出现全方位的金融创新,在银行管理体制、银行内部机构设置、银行经营产品和银行的风险控制机制等方面都将发生深刻的变化,并对我国金融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银行管理体制创新

随着我国加入WTO后,金融开放进入程序化、规范化,外资银行的进入与竞争将促进银行业的制度建设。银行业将从健全现代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出发,建立健全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谋发展的内在机制,把银行办成真正的现代金融企业。有条件的商业银行将建立符合国际发展潮流的银行控股公司,参股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甚至其他商业银行),实现业务综合化、专业化、全球化,以此提高其业务竞争力,增强创新能力。

二、银行内部机构设置创新

我国银行业将适应金融创新的要求,在内部管理方面建立有助于促进金融创新的机构设置。银行业工具创新要求银行在机构管理上进行相应调整,根据潜在业务发展的需要,及时增加有利于促进金融创新的部门设置。未来银行内部将建立金融创新或金融工程中心,专门负责金融市场监测,制定有关金融创新规划。一般而言,银行业金融创新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一种新的产品的出世并成功,往往很快就会被其他金融机构模仿。但凡是率先推行金融创新、率先把握潜在金融工具需求趋势的金融机构,往往可以在客户资源上获得比较优势,不仅可以有效开发市场,而且能够促进相关业务的开展,通过业务的综合经营,使银行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和利润来源。

三、银行经营产品创新

20世纪末我国银行业已经在加强信贷管理的基础上,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对银行信贷的需求,积极开展消费信贷、助学贷款、中间业务,加强银证、银保、银企合作,推进金融业务电子化、网络化建设。21世纪,银行业务创新会得到进一步发展,尤其是与住房、汽车消费、电话银行、网上银行、自助银行等相关的银行业务会有新的突破。银行业传统的存贷款利差将进一步缩小,存款来源会因证券业、保险业、期货业的发展受到抑制。因此,银行要适应直接融资不断扩大的要求,为客户提供多元化的中间业务服务,外汇交易、衍生交易、投资理财等金融服务将会有较大的发展。同时,银行业将通过银行控股的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推进综合业务的开展,加强银行与证券、保险之间的业务联系与合作。在拓展中间业务时,银行业将适应客户对中间业务的需要,注重业务的特色化、专业化,创造高效的金融服务品种。我国银行业的产品创新可能会面临一些困难:一是国民经济运行的基本状况制约银行业务创新。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是银行业金融创新的基础,经济体制改革的现实制约银行业管理制度的创新,而金融工具的推出,更是国民经济运行在银行业的具体体现,如汇率、利率的变化引起金融资产价格的变化,由此产生对金融资产保值和投资的需求,才出现新的金融工具,而至今我国缺乏这方面的许多基本条件。二是国内企业的治理水平和治理结构制约银行的业务创新。作为银行业的主要客户,其现代企业治理结构的建立与完善直接关系到银行业的经营,银行业的产品创新最终要由客户需求决定,而不在银行自身。银行业务创新不过是银行为客户“量体裁衣”,为客户提供其所需的金融服务。满足企业和居民的需求是银行业金融创新的归宿。三是银行自身创新动力、技术支持也将制约其业务创新能力的实现。

四、风险控制机制创新

金融创新的本质是进行金融风险的重新配置。金融创新本身也会产生一系列新的金融风险,这就要求银行要对经营风险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估,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适应金融市场变化的要求,在推进金融创新过程中,建立稳健的风险控制机制,如在汇率、利率发生剧烈变化的情况下,充分利用新的避险工具,保证银行资产的增值与保值。我国银行业应参照国际上通行的“骆驼评级体系”(CAMEL),其五项考评指标分别是:资本适宜度、资产质量、管理水平、盈利水平和流动性。检查中,要分别对这五个指标评出一个级别,然后对这五个指标的级别进行综合,再对该行给出一个综合级别。还可以参照美国的做法,与银行的“CAMEL”评价体系相区分,对银行的分支机构采用“ROCA”等级评估制,将重点放在风险管理(RiskManagement)、作业调控(OperationalControls)、遵守法规(Compliance)、资产质量(AssetQuality)上,以加强风险控制。还有一个是BOPEC评级体系,被美国联储用来衡量银行持股公司的综合级别,BOPEC评级体系中对银行持股公司进行评级所考察的五项指标分别是:银行子公司或附属机构、其他非银行子公司、母公司、总受益、总体资本适宜度。其检查和评级类似于骆驼评级体系,这两套体系都分别就每个考评指标评判出一个质量依次递减的从第1级到第5级的级别,最后给出一个综合级别。

建立动态的风险预警系统,及时跟踪各种新的金融工具的风险和收益情况,加强银行管理,在保证银行业稳健经营的基础上,努力提高银行的创新能力和盈利水平,使银行业在金融创新中得到稳健发展,发挥金融创新对银行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本章小结

1.本章主要介绍和说明我国信贷资金管理体制的改革、配套的改革措施,商业银行企业化的改革及遭遇的困难,深化商业银行改革的思考和步骤,以及应该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监管等。

2.我国信贷资金管理体制由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统存统贷”,经历了“存贷差额”、“实存实贷”、“贷款限额”,并逐步走向了符合国际惯例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是现代商业银行以资产负债之间的“对称原则”为基础,对资产和负债的组合关系进行科学的、及时的调度,在保证推进资金使用安全性、流动性的前提下,争取尽可能多的盈利。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深化,该管理办法在我国也经过试点,并逐步全面推广。

3.1998年1月1日人民银行取消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贷款限额的控制,在逐步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的基础上,实行“计划指导、自求平衡、比例管理、间接调控”的新的管理体制。在实行信贷计划体制改革的同时,我国还实行了与资金管理相关的改革,包括商业信用的开放,它们是信贷体制改革的组成部分,并且推动了信贷体制改革的深化,包括推行“区别对待,择优扶植”的信贷方针、银行统一管理国营企业的流动资金、固定资金贷款业务的开办、基本建设资金的“拨改贷”、恢复商业信用等。

4.针对我国国有银行垄断市场、资产质量不高、政银和银企关系扭曲等问题,管理层先后引入银行竞争机制,分离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制定和完善金融法律法规,补充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成立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剥离工、农、中、建等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建立银行不良贷款监测制度等,这一切都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建立现代银行制度、应对国际金融竞争打下基础。1993年底,国务院颁布了《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按照《决定》的构想,我国将建立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组织体系。

5.随着我国加入WTO,银行业将面对严峻的挑战,迫使银行业必须加快改革步伐。与20世纪相比,21世纪的中国银行业将出现全方位的金融创新,在银行管理体制、银行内部机构设置、银行经营产品和银行的风险控制机制等方面都将发生深刻的变化,并对我国金融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概念与问题

一、名词解释

1.统存统贷

2.存贷差额控制

3.实存实贷

4.贷款限额

5.资产负债比例管理

6.拨改贷

7.银行企业化改革

8.一逾两呆

9.五级分类

10.骆驼评级体系

11.ROCA等级评估

12.BOPEC评价体系

二、思考题

1.在我国金融改革前,为什么要实行统存统贷的管理体制?

2.对统存统贷的弊端进行分析。

3.分析存贷差额控制体制的利弊。

4.分析实存实贷办法的利弊。

5.分析贷款限额管理的利弊。

6.为什么要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

7.我国20世纪80年代为什么要全面推行拨改贷?

8.分析我国恢复商业信用的必要性。

9.为什么说我国银行进行企业化改革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

10.我国银行进行企业化改革的目标和原则是什么?

11.我国银行在深化改革中面临的主要困难是什么?

12.阐述我国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化的实质内容。

13.为什么说把我国的银行建设成真正的商业银行还要走很长的路?

14.试比较一逾两呆和五级分类两种贷款质量考核方法的优劣。

15.试分析加入WTO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

16.为什么说我国银行要在创新中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