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电力高等教育
22487900000033

第33章 电力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阶段(1992—2000年)(5)

建设总经费投入136亿元人民币,其中“九五计划”期间投入46亿元人民币;对华北电力大学“211工程”建设总经费投入133亿元人民币,其中“九五计划”期间投入48亿元人民币。

两校“211工程”总投入为27亿元人民币,其中“九五计划”

期间为94亿元人民币,两校自筹各为2亿和25亿元人民币,其中“九五”期间分别为6000万和8000万元人民币。

2.电力工业部关于电力高校“211工程”安排的调整

1996年8月19日电力工业部人事教育司向国家教委“211工程”办公室发出《关于申请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和华北电力大学进行“211工程”部门预审的补充意见》函:我部再次研究了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和华北电力大学进行“211工程”部门预审工作的安排,意见如下:(1)服从国家宏观布局。同意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先进行“211工程”部门预审工作;同时考虑到电力工业发展需要和两校在学科建设上确实各有特色,我部原定两校加入国家“211工程”的目标和决心不变,为此,恳请国家教委将华北电力大学“211工程”部门预审作为遗留问题,待“九五计划”末期予以处理。(2)我部原定两所大学建设规划不变,重点建设投资力度不变,华北电力大学仍作为我部“九五”期间重点建设学校,以便创造条件,突出重点,完善管理,尽快将教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提高到新水平。

3.国家教委“211工程”办公室发出关于同意电力工业部开展“211工程”部门预审工作的通知

国家教委“211工程”办公室于1996年9月17日发出通知,同意电力工业部开展“211工程”部门预审工作。通知指出:“经我办研究,同意你部开展‘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部门预审工作,对武汉水利电力大学进行预审。”通知就部门预审工作提出如下意见:(1)部门预审工作是整个“211工程”审核立项工作的基础,应妥善安排,突出重点。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是你部基础较好、水平较高的高等学校,部门在考虑学校的重点建设时,应根据行业发展需要和学校实际情况,以及《“211工程”

总体建设规划》中工程建设总目标,明确对学校的基本要求和承担的主要任务,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合理确定学校今后一段时期改革、发展的总目标和主要任务。有关高等学校重点建设的规划可到2010年,但重点应在“九五计划”期间,主管部门应着重对学校“九五计划”期间的建设规划、措施进行审核。(2)预审工作中,要积极贯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我委《关于加快改革和积极发展普通高等教育的意见》精神,推进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及教育教学改革,注重内涵发展,提高办学效益。

(3)预审工作中,要根据工程建设实行项目管理的要求,优先考虑一些对改善学校整体办学条件、促进学校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办学效益水平、加强学科建设、优化学科布局等有重要意义的建设项目。对每一个拟列入计划中的项目,应有合理的安排,明确建设目标和进度,落实建设经费,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和验收标准。(4)按照“211工程”总体建设规划中有关经费筹措的原则,重点建设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所需资金的筹措和其他配套资金的完善,应立足本部门安排解决。在预审中,部门要结合学校的建设规划和有关项目,核定有关的重点建设经费数额,并根据重点建设的实际需要,进一步加大“九五计划”期间主管部门的投资强度,为学校总体建设目标的实现提供保证。(5)在整个预审工作中,以学校为主进行的项目设计和可行性论证是一个关键环节,应高度重视,认真对待。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学校论证工作的指导。有关论证工作的时间一般不少于两个月。(6)预审工作要坚持科学、民主和实事求是的原则,讲求实效,切忌浮夸,避免形式主义,杜绝不正之风。在有关活动安排上,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

根据国家教委“211工程”办公室的通知,电力工业部于1996年10月向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发出通知,决定于1996年11月12日至15日对学校“211工程”进行部门预审,并就如何做好各项准备提出了要求。

4.武汉水利电力大学“211工程”的部门预审

根据国家教委关于预审工作的步骤安排,武汉水利电力大学“211工程”部门预审的主要工作是:

(1)项目可行性论证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按照要求进行学校整体建设子项目和重点学科建设子项目论证,并提出了论证报告。在学校整体建设子项目的论证中,分析了学校的发展历史、学校的改革与特色、存在的差距和问题、面临的形势和要求,提出了建设总目标、建设规划、建设项目与经费概算。在重点学科建设子项目论证中,分析了学科的现状,提出了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学科建设采取的措施。

1)关于学校的改革与特色

论证报告指出:(1)办学规模稳定发展,办学层次逐步提高,1996年在校本、专科生为10566人,本科专业34个;在校研究生998人,其中博士生143人,硕士专业27个,博士专业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在站研究人员11人。(2)学科比较齐全,主体学科更具特色,学校初步形成了以工科为主,文、理兼有的学科体系,优势学科主要集中在工科的水利、水电、电气、动力工程等学科。(3)师资队伍发展壮大,学术新人大量成长。

1996年有教师1524人,其中教授198人,副教授448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5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3人。(4)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校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主,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把培养理论基础宽厚、学术思想活跃、富有创造力和献身精神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从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入手,确立了“思想转变为先导,体制改革为保证,教学改革为核心,提高质量、效益为目标”的整体教改思路。全校上下已形成共识,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研究生教育坚持以“三个面向”为指导,不断深化改革,努力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1990年12月,国家教委组织了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典型抽样调查,其中湖北组调查了学校的博士生培养工作后,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学校“博士生培养质量在国内居于前列,与世界同类学科博士生培养水平相当;管理规范,制度健全;思想政治工作有创造性,有成功和较成熟的经验”。

成人教育已形成具有高等函授、成人脱产、岗位培训、继续教育、专业证书、自学考试等多形式、多层次的成人高等教育体系,为国家输送了9600余名本、专科毕业生,培训了3万余名管理干部和技术骨干,形成了“正规办学、严格管理、深化改革、开拓进取”的鲜明特色,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好评和赞誉,1991年被国家劳动部、人事部、教委等七部委联合授予“全国职工教育先进单位”称号。教育与教学改革促进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学校先后被水利电力部和湖北省授予“教学质量标兵”和“教学工作先进学校”称号,1996年被评为“开展大学生科研活动及组织申报科研成果奖先进单位”。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自1988年实行优秀教材评奖以来,学校获国家级优秀教材奖2项,其中特等奖1项,获省部级优秀教材奖45项;1994年被评为“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建设先进单位”。自1989年实行优秀教学成果评奖以来,学校共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3项,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42项。建校42年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5万余名本、专科生,2000余名研究生,100余名外国留学生。在水利电力系统中有相当数量的党政领导、总工、技术骨干是我校的毕业生。培养的研究生已有一批成为博士生导师、国家级及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5)科研实力不断增强,为水利电力建设解决关键难题。学校科研工作坚持“发挥优势、体现特色、依靠群体、突出重点”的原则,紧密结合水利电力建设的关键技术问题,积极承担国家和地方的重大科研项目、攻关项目和各类基金项目。1984年以来,共承担科研课题2500余项,获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和发明奖207项,其中国家级科技进步奖13项(包括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发明奖1项。

此外还获得专利授权122项。学校已成为我国水利电力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为我国水利电力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科研经费逐年增长。1991年科研经费首次突破1000万元,1995年达2563万元。“八五”期间的科研经费达8800万元,是“七五”期间科研经费的34倍。1981—1995年,共出版学术专著358部,发表学术论文近8000篇,其中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900余篇。

(6)国际交往更加广泛,国际影响日益扩大。学校注重开展国际合作,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引进国外人才和先进技术。从1981年起,先后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的32所大学、科研单位正式建立了学术交流及科技合作关系,结合承担的国家及省部级重点科研课题,学校先后邀请了22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名著名专家学者来校进行学术交流、合作研究及合作指导研究生,在多个领域与英国、德国、俄罗斯、加拿大等国进行了10多个项目的合作。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先后派出230余名专家学者、科技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赴国外访问、考察;派110余人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提交学术会议论文300余篇。学校积极举办国际学术会议,至今已举办过8次大型国际学术会议。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学校共招收了外国留学生、进修生100余名。

(7)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教学科研环境优良。校本部现有各种类型的实验室65个,实验室用房面积4万多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5820多万元,其中,5万元以上的大型精密仪器有110台(套),价值2000余万元,占总额的33%,基本上形成了适应学校学科发展、满足教学和科研需要的实验体系。农田水利及水环境实验室、高电压及绝缘实验室、工程泥沙实验室、结构振动实验室和泵及泵站实验室的装备水平与实验技术水平均处在全国高校同类实验室的前列,成为国内该学科的重要试验研究基地。校园计算机网络中心(校园网)基本建成,网络平台达国际20世纪90年代同期水平,已开通中国教育科研网和国际互联网的各项服务。

(8)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学校发展活力增强。近年来,学校采取一系列措施,积极推进校内管理体制改革,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学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了国家教委的充分肯定,1990年荣获“全国高校后勤先进集体”称号。

(9)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得到加强,为学校改革发展提供了保证。学校在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方面有着优良传统,曾多次受到主管部门和地方党委的表彰。1986年荣获湖北省委授予的“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称号,1994年和1996年先后两次荣获湖北省委、省政府授予的“文明单位”称号,1996年获电力部首届“双文明单位”称号。

2)关于学校建设总目标

论证报告指出:武汉水利电力大学“211工程”建设总目标是,到21世纪初,将学校建设成为以水利、水电、电气、动力类工科专业为主体,文、理兼有,行业起示范作用,国内先进,国际具有较大影响,若干学科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多科性社会主义大学。学校将分两步实现上述总目标:第一步,到2000年,通过深化改革,调整学科结构,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加速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使学校教育质量、科研水平、办学效益明显提高,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第二步,到2010年,教学、科研再上新台阶,拥有若干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的学科和一批国内外知名学者。

3)关于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

论证报告指出:(1)明确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师资队伍素质、学术水平和增强科技实力为学科建设的中心任务。(2)坚持教育的“三个面向”,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科技与教育发展趋势及其内在规律、学科现有的基础和水平确定学科建设重点,立足高起点,突出特色和优势,并以此带动全校学科建设。(3)注重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已形成的以优势学科为核心的学科群,要更好地发挥学科综合的优势。同时要做到三个结合,即科学、技术与工程相结合,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相结合,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4)学科建设要注重内涵,苦练内功,根据学科的地位、作用和水平以及社会经济需求,制定合理的建设目标。

4)关于学科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论证报告指出:学科建设的总目标是,重点建设工科类的水利、水电、电气、动力优势学科;同时,加强文、理、经济和管理等学科的建设,发展国民经济建设急需的新兴、交叉学科。到21世纪初,建成以工为主,理、文、经结构合理,相互渗透,综合协调发展的学科和学科群,在整体上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若干学科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学科建设的任务是:学校分层次重点建设4个学科群和20个左右二级学科。建设的学科群和学科是:水利及水环境工程学科群、水电能源学科群、高压及灵活电力系统学科群、发电厂工程学科群。20世纪末,2个学科群整体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个学科群整体达到国内先进或国内领先水平,3—4个二级学科达到国家级重点学科水平,15个左右二级学科建设成为省部级重点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按一级学科分类增加到17个,博士学位二级学科授权点增加到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增加到2个。到2010年,再建设2—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0个左右省部级重点学科,进一步扩大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5)关于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与规划

论证报告指出:面向21世纪,建设一支拥有一批国内外知名学者以及130余名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相对稳定、精干而富有创新精神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到2000年教师总人数控制在1800人左右,其中教授达到16%,副教授达到34%;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18%,硕士学位的占60%;在学科和年龄结构上更趋合理。

6)关于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