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科技档案管理学
22489500000052

第52章 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效益分析(3)

(2)特尔菲法。既然影响α的因素很多,而且多与实际进行的科技生产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运用我们前面曾提到的特尔菲法即向专家进行调查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法。这里的“专家”当然不一定就是教授、高级工程师、高级经济师等高级职称的人员,而是指在某一专业领域有专门知识或工作经验的人员。

区别在于:完全由专家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而且不带任何框框,这样可充分听取意见;是将可能出现的α值一一列举出来,由专家选择,这样便于统一专家的意见。一般说来,第一轮调查时,采用表202居多,以后各轮采用。有时为了减少轮次,第一轮也可直接采用表203,所列举的α值根据前面的查表法获得。

按照特尔菲法的程序,经过多个轮次后,就可对α值的评判数据进行处理,具体方法有三种。

A.简单平均数法。简单平均数是算术平均数的一种,其计算公式为:

α=1nΣαi=α1+α2+……+αnn比如,有10个专家对某个项目的α值评判如下:

0.4,0.5,0.4,0.3,0.5,0.4,0.4,0.6,0.3,0.4。

α=(0.4+0.5+0.4+0.3+0.5+0.4+0.4+0.6+0.3+0.4)/10=0.42

B.加权平均数法。加权平均数也是算术平均数的一种,其计算公式为:

α=Σ(αiwi)/Σwi

=(α1w1+α2w2+αnwn)/(w1+w2+wn)

上式中的wi为第i位专家的权重,权重的大小是根据专家在整个项目或专家系统中的地位给定的,其形式既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或百分数。

比如,同样是上述10位专家的评判结果,所考虑的权重如表20-4所示。

α=(0.4×8+0.5×8+0.4×8+0.3×6+0.5×6+0.4×6+0.4×4+0.6×4+0.3×4+0.4×2)/(8+8+8+6+6+6+4+4+4+2)=0.421

C.数学期望法。此法又称“三点估算法”。其实质是将概率论中称为“数学期望值”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应用到系统工程的协调技术中。这种方法既比较科学,又比较简便。因此,我们可把它引入到α值的计算中,得到的α值称为期望的α值,也可称为预计的α值。计算的方法为:

α=(a+4m+b)/6

式中:α---期望的科技档案作用系数;

a---在专家判断的一组α值数据中,数值较小、出现次数也较少的数;

b---在同组α值数据中,数值较大、出现次数也较少的数;

m---在同组α值数据中,数值适中、出现次数较多的数。

在计算中,因m出现的次数最多,在计算这组数据的期望值时,m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所以取其值的4倍,这样计算的平均值是最接近于实际值的。仍以上述10位专家的α值评判数据为例,运用数学期望值法的计算过程如下:

首先,确定此组数据中a、b、m的值;

a=0.3,b=0.6,m=0.4

然后,将a、b、m代入数学期望值公式,计算出期望的α值。

α=(a+4m+b)/6=(0.3+4×0.4+0.6)/6=0.417

以上是专家调查法中α值的三种计算方法。其中以加权平均数法最为准确,因为它不仅考虑了专家评判的数据,而且还考虑了专家的权重,当然计算过程及方法较为复杂,但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α值的计算就会变得简单了。就简单平均数法和数学期望值法相比,数学期望值法只考虑了三个特殊位置上的值,计算最为简便,误差自然会大一些;简单平均数法较为简便,但与实际相比仍有一定的误差。

在运用特尔菲法时,每个轮次都需由专家来填写他所认可的α值,显然α值的精度必须有明确的规定,即小数点后面应保留多少位,否则就会带来较大的误差,并且随着Δs的加大,误差也越大。总的来讲,精度的规定应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一般在要求专家评判时,小数点后面可保留1~2位,最后计算处理得到的α值可保留2~4位。

3.C值的确定

开发科技档案信息资源获得经济效益,包括了三部分人的劳动:一是科技档案形成者,二是科技档案工作者,三是科技档案用户。从科技档案的形成到管理,从管理到开发,从使用到产生效益,都凝聚着上述三部分人的劳动。因此,C值的数学表达式为:

C=X+G+K

式中:C---开发科技档案信息资源中总的劳动消耗(即成本);

X---科技档案的形成费用;

G---科技档案管理费用;

K---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费用。

那么,这些数据应如何计算呢?

(1)X值的计算。计算科技档案的形成费用,必须依据科技生产活动的具体情况区别对待。从科技生产活动的结果来看,不外乎两类:一类是既有物质形态产品,又有知识形态产品的科技生产活动,如工业生产活动、基本建设活动、设备仪器管理活动;另一类是只有知识形态产品,而没有物质形态产品的科技生产活动,如科研活动、自然观测活动等。之所以分成这两类活动,是因为第一类活动中科技档案形成者的劳动消耗已通过物质形态的产品获得补偿,而且这类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物质形态的产品,而非知识形态的产品,因此,计算经济效益时,就无须考虑科技档案的形成费用。第二类活动情况则完全不同,它没有物质形态的产品作为补偿,只有知识形态的产品---科研档案、专利档案、气象档案等,因此,计算这类档案开发的经济效益时,必须考虑档案的形成费用。

科技档案的形成费用,包括科学技术的研究、设计、勘测以及科技文件的编制、印刷、整理、归档等费用。这些费用数据,来源于科技生产部门和财务部门。

(2)G值的计算。开发科技档案信息资源所获经济效益的劳动消耗必须考虑管理科技档案的劳动消耗(即管理费用)。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科技档案的数量很大,一定的管理费用分摊到每个项目、每份案卷甚至每份文件中去,就微乎其微了,而且要准确分摊也是很复杂的,因此,在计算每个开发项目的经济效益时,G值就可忽略不计,这样还可避免重复计算的问题(多次利用相同的科技档案,每次都考虑其管理费用,最后的综合经济效益Σ(求和)就有可能重复)。

即:Ji=α·Δs-C(因为С→0)

≈α·Δs

(Ji为单个开发项目的经济效益)

在计算综合经济效益时,J=ΣJi=Σ(α·ΔS-C)

=Σ(α·ΔS)-ΣC(因为ΣС不→0)

≠Σ(α·ΔS)

通过上面的推导,我们可以看出:单个开发项目的经济效益Ji≈α·ΔS,但这并不意味着综合经济效益J=Σ(α·Δs),换句话说,计算综合经济效益,不能不考虑管理费用。具体计算时,可采用下列公式进行:

G’=R·G=(A’/A)·G

式中:G’---计算综合经济效益的管理费用;

G---某个时期内科技档案管理的总费用;

R---某个时期内科技档案的开发利用率;

A’---某个时期内开发利用过的科技档案数量;

A---某个时期内库房科技档案的数量。

由于公式中的指标多为时期指标,多与某个时期结合在一起,常见的做法是将时期确定为一个年度,计算出G’也为一个确定年度的管理费用。

(3)K值的计算。K值的处理基本与G值的处理相同,原因也基本一致。从开发费用所包括的内容看,主要有:调研费、编研费、宣传费、传递费等。总的开发费用将以上各项相加起来即可。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实际计算开发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经济效益的两个计算公式:一个是单项式,一个是综合式。

Ji≈α·Δs(单项式)

J=Σ(α·Δs-С)

=Σα·Δs-Σ(X+G’+K)

=ΣJi-Σ(X+G’+K)(综合式)

20.2.3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经济效益的计算实例[例201]某科研所在1959年征得某菜市场一块用地,共12亩,准备扩建。但由于种种原因,科研所一直没使用该地,并由菜市场使用着。

1980年后,科研所要利用这块地扩建宿舍,菜市场不同意,否则另给40万元转让费。正当双方争执不下时,科研所的档案员找到了当时征用土地的原始文件,证明了科研所对这块土地拥有的所有权。

已知:Δs=40万元

C=0(直接使用科技档案原件)

α=0.98(决定作用,时间较长)

根据公式:Ji=α·Δs-C

=0.98×40-0

=39.2(万元)

所以,利用科技档案避免损失,创经济效益39.2万元。

[例202]某柴油机股份有限公司曾于1986年向该市机床厂购进一台CZ-U245型复合组合机床,由于设计和制造中存在一些问题,该机床无法投入正常使用,搁置车间近3年。1989年,车间技术人员通过利用档案科提供的科技档案(包括向机床厂索取的标准件、通用件图纸)及相关资料(索取、复印费500元),对该机床的机械、液压、电气部分进行了改进,终于使价值30万元的机床恢复了运转。

已知:Δs=30万元

C=500元=0.05万元

α=0.4(按特尔菲法的计算结果得到)

根据公式:Ji=α·Δs-C

=0.4×30-0.05

=11.95(万元)

[例203]某铝加工厂熔铸分厂龙门锯技改项目,科技人员查阅该设备的图纸,摸清了原来齿轮的模数、齿数,经过分析研究,重新设计齿轮,降低速度,使龙门锯可以锯切软合金,解决了3003合金铸锭锯切问题,为该厂出口创利每年达400万元。龙门锯改造前,不能生产这种软合金出口创利。同时,改造后的设备还可以对铸废的软合金铸锭(主要是长度不合乎要求)进行改尺,每年可挽回200吨因尺寸误差而报废的铝铸锭,节约资金30万元。

已知:该项目的经济效益由两个方面构成:

Δs1=400万元

Δs2=30万元

Δs=Δs1+Δs2

=400+30

=430(万元)

α=0.2(按特尔菲法的计算结果得到)根据公式:Ji≈α·Δs

=0.2×430

=86(万元)

[例204]某乡的5.2亩水稻,1980年~1985年5年平均单产比全市平均单产低,为了改变水稻低产面貌,1985年底,市栽培站查阅并分析了1980~1985年该地区水稻栽培技术的档案资料,找出了低产原因,制定了相应的栽培措施,该乡的水稻产量得到迅速提高,1986年达到了全市平均水平,1989年跨入了全市高产行列,到1990年止,5年共增产水稻2.08万吨,按每千克水稻0.40元计算,求利用科技档案增加产量所创造的经济效益。

已知:Q=2.08万吨

=20800000千克

D=0.4元/千克

α=0.2(查表获得)

根据公式:Ji≈α·Δs

=0.2×20800000×0.4

=1664000(元)

=166.4(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