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政治经济学概论
22489800000013

第13章 资本与价值增殖过程(2)

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过程的理论,驱散了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高开流通而产生的迷雾,揭穿了货币转化为资本的秘密。资本家在流通领域购买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是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的,井没有违背价值规律的要求,这也就是剩余价值生产高不开流通领域。但剩余价值生产又不在流通领域中进行,是因为,资本家在流通领域购回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商品后,马上将它们投入生产过程,在生产领域中,通过对劳动力商品的使用,由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剩余价值,其结果使资本家的预付货币发生了质变,收回来的货币比原投入的货币增殖了,获得了剩余价值。这样货币就转化成了资本,成为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由此得到了彻底解决。

二、资本的本质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货币和生产资料都可以表现为资本,成为资本的存在形式,但生产资料和货币等本身井不就是资本。只有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资料成为剥削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的手段时才成为资本。

所以,从本质上来说,资本是一种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体现着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社会生产关系。这种生产关系的基础,就是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工人一无所有,不得不出卖劳动力,受资本家的残酷剥削。资本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而产生的。可见,资本是一个历史范畴,不是永恒的范畴。

资本在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这样两种不问的存在形式。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根本不问的。转变为生产资料的那一部分资本,经过生产过程,它的价值随着物质形态的改变,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没有发生任何价值量的变化,价值不会增殖,因而,马克思把这一部分资本称之为不变资本,用C表示。转变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由于在生产过程中,能够创造出比它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发生了价值量的变化,使价值得到增殖,因而,马克思把它称之为可变资本,用V表示。不变资本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生产要素,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物质条件,但它本身井不能创造剩余价值,只有可变资本才能带来剩余价值。

根据资本这两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问作用,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是马克思的伟大功绩之一,它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特别是劳动二重性学说的进一步运用与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1.它揭示了资本价值增殖的秘窖和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在全部资本中,只有可变资本才发生价值增殖,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惟一源泉。不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生产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但不是价值增殖的源泉。

2.它为准确地揭示剩余价值率提供了理论基础。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率理论就是建立在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基础上的。

三、剩余价值率

所谓剩余价值率就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剩余价值率是工人受资本家剥削程度的准确反映,它只表示剩余价值的相对量,而不表示剩余价值的绝对量。剩余价值的绝对量是指资本家使用一定数量的可变资本所雇佣的全部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为资本家创造的剩余价值数量。

如用m代表剩余价值量,用v代表资本家使用的可变资本的量,m′代表剩余价值率,则m=v/m′。由此可见,剩余价值量一方面取决于剩余价值率,另一方面取决于可变资本量。资本家要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一方面是增加雇用的工人的数量、扩大剥削范围。另一方面是提高剩余价值率,即提高剥削程度。由于在一定时期内,资本家的资本规模是有限的,从而所能雇佣的工人人数是有限的,所以资本家总是力图用各种提高剥削程度的办法来增加剩余价值量。而剥削程度的提高,就意味着剩余价值率的提高。

(第三节)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资本家为了提高剩余价值率以增加剩余价值量,采取的方法有很多,其中基本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下面,我们就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两种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假定工人的工作日长度是12小时,其中必要劳动时间6小时,剩余劳动时间6小时,剩余价值率就是100%。

一、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所谓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的方法所生产的剩余价值。以此种方式获取剩余价值的方法就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劳动日不可能无限地延长,总有一个限度。劳动日延长的限度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劳动时间的生理界限。劳动者一天24小时,总有一定的时间用来休息、吃饭等,以满足生理需要井恢复劳动能力。

二是道德的界限。工人在一天内总需要一定的时间用于家务劳动、参加社会活动与文化生活。这个界限取决于一国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在这两个因素的制约下,工作日的现实长度取决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力量对比。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上,这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斗争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阶段,由于工人阶级还没有成为一种自觉的政治力量,资本家凭借饥饿的威胁和法律的强制,将工作日延长到现代人难以想象的地步。例如,在17世纪和18世纪直至19世纪的英国,工作日长达14小时~16小时,甚至18小时。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在某些行业,工作日甚至长达20小时,人的身心受到严重摧残。从19世纪初开始,各国工人阶级为争取缩短工作日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1889年,在巴黎召开的国际社会主义工人代表大会发出了实行8小时工作制的号召,但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在工人阶级斗争的强大压力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才被迫实行8小时工作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工人阶级政治力量的进一步增强,问时也由于新的科技革命使劳动生产率空前提高,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作日进一步缩短。但是,不论工作日的绝对长度是多少,工作日仍然由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个部分组成,因为只有在为资本家提供剩余劳动的条件下,工人才有工作的权利。

就是以上的两个界限,限制了资本家的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况且这种利用延长劳动时间的方法来获取剩余价值的方法很容易招致工人的反感。于是,资本家找到了一种更隐蔽的方法来提高剩余价值率,这种方法就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所谓相对剩余价值就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以这种方式获取剩余价值就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如图:必要劳动时间由原来的6小时缩短到4小时,在工作时间12小时不变的条件下,剩余劳动时间就增加到8小时,于是剩余价值率就发生了变化。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键在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是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劳动时间。劳动力价值实际上是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因此,只要这些生活资料的价值降低了,劳动力价值就会降低,必要劳动时间就随之缩短。而生产资料价值的价值又与生产这些生活资料的生产资料的价值相关。可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实现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这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条件。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通过各部门的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实现的。个别资本家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目的和动机,井不是降低劳动力的价值,而是为了追求超额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又叫额外剩余价值,是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它是个别资本家由于首先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所获得的额外剩余价值。因为,商品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个别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量虽然少于社会必要劳动量,但仍然按社会必要劳动量出卖商品,因此他就能得到超额的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既是个别资本家率先改进技术的结果,也是实现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出发点。

个别资本家首先采用新技术,获得超额剩余价值的现象只是暂时的,井不能长久保持这种“优厚待遇”。因为,其他资本家为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也会采用新技术。当新技术、新设备被普遍采用,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就提高了,商品价值就会随之降低,商品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差额就会消失,个别资本家也就不能再获得超额剩余价值。然后,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生活资料的价值降低,劳动力价值就会下降,整个社会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会缩短,剩余劳动时间就会相应地延长,这样,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就会得到实现。由此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必然结果。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整个过程,就是无数资本家狂热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

三、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

以上我们分别分析了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假定劳动生产率不变,从而必要劳动时间不变,而工作日绝对延长。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假定工作日长度不变,而劳动生产率提高,从而必要劳动时间缩短。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出发点。这是因为只有把劳动日绝对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以上,资本家才能无偿占有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剩余价值。问时,在劳动日被分割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个部分的条件下,资本家才有可能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从而实现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不问时期所起的作用是不问的。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出于技术进步缓慢,资本家主要使用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机器大工业以后,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技术进步加快,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才逐渐成为资本主义剥削的主要方法。不过,只要有可能,资本家总是力图问时采用两种方法来加强对工人的剥削。

四、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基本经济规律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形态和诸多经济规律中起主导作用的经济规律。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是剩余价值规律。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它的内容是: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和动机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达到这一目的手段主要是不断提高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原因在于:(1)剩余价值规律决定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资本家从事生产的惟一目的是获得剩余价值,这一目的支配着他的全部活动,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生产,完全由剩余价值量的多少来决定。(2)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资本主义生产和再生产包括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过程。生产过程是剩余价值的创造过程,产前产后的流通过程是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条件和实现剩余价值的过程。分配过程是资本家之间瓜分剩余价值的过程。在消费过程中,资本家的个人消费来自剩余价值,工人的个人消费保证了劳动力再生产,为不断生产剩余价值提供了必要条件。(3)剩余价值规律制约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全部历史过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确立,是在资产阶级追求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也是以资产阶级无止境地追求剩余价值为动力的。资产阶级追求剩余价值的过程,加深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最终必将导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被更高的社会生产方式所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