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政治经济学概论
22489800000024

第24章 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经济危机(4)

经济危机的周期爆发和扩大再生产过程的周期性是资本主义积累过程的固有特征。随着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经济危机曾一度大大加深,20世纪前半期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发生的三次周期性危机,其生产下降幅度大都超过19世纪自由竟争资本主义时期,特别是1929~1933年的大危机曾震撼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但是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垄断资本主义积累条件的变化,经济危机和经济周期也开始出现了一些新的重要特点。主要表现在:(1)危机爆发频繁,周期缩短。在19世纪,经济危机的周期为10~12年。进入20世纪以后,危机的周期是平均8~12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危机的周期则是3~S年。之所以会发生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经济危机的物质基础发生了变化。科技革命及其在生产中应用速度加快,固定资本更新的周期缩短,从而使危机的周期时间缩短。(2)再生产周期变形,阶段区分不明显。以前,危机和高涨阶段,一个是生产急剧下降,一个是生产迅速上升,二者形成鲜明对照。但是,二战以后,由于国家干预,实行反危机的措施,四个阶段划分不如战前明显。停滞阶段比较短,与复苏时期不易区分。问时危机持续时间较短,生产下降幅度较小。从这些现象上看,战后西方一些国家采取人为“消除危机”和刺激经济发展的某些措施,在短期内还是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井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间题。在危机程度减轻的问时,却又出现了新的情况:危机阶段不能使再生产的各种矛盾得到有力的缓解,从而使经济复苏阶段恢复缓慢,形成萧条阶段问恢复阶段之间的界限不明显。高涨阶段生产增长也很缓慢,使再生产周期变形。(3)危机的仲击力减弱,生产下降幅度较小。以美国为例,二战后美国共发生过9次经济危机,生产连续下降的时间,最短的仅为6个月,最长的也只有17个月。生产下降的幅度,少的仅为S.8%,大的也只有1S.1%。这与1929~1933年大危机持续4年时间、生产下降46.2%相比,是大大减轻了。(4)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交织井存。战前,经济危机时期的突出特征是,生产严重过剩,出现停滞的问时,物价猛跌。二战后,情况却发生了相反的变化,经济危机期间,虽然生产过剩,但物价不仅不下跌,反而上涨,甚至比非危机期间上涨的速度更快,幅度也更大。例如,美国战后的9次危机中,除第一次危机期间消费物价和批发物价均有下降,第二次危机期间消费物价稍有下降外,其他各次危机中,物价都是上涨的。物价的猛涨不跌,一方面是由垄断组织人为地维持垄断价格,更主要的是由于某些西方国家政府为了摆脱和减轻危机,采取了各种刺激消费和投资的政策,滥发公债和纸币,引起了通货膨胀。从而形成了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交织井存的局面。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由于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积累的经济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不能不对危机和周期的表现形式产生重大影响。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资本主义生产的计划性有所加强

自由竟争的资本主义以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为特征。但是在垄断资本主义积累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主义生产的计划性加强了。首先是垄断资本主义积累使垄断大公司日益成为社会生产的主宰力量,这些大企业资本雄厚,实行跨部门和跨国经营,具有相对较强的经济稳定性。它们在内部实行严密的科学管理,为维护垄断价格而控制产量,计划产销。许多大企业实行订货制度,目前发达国家工业生产的大约一半以上是按照先期订货进行生产的。由于计算机技术和计量分析方法的广泛应用,统计学和行情学的高度发展,各种经济统计资料的按时公布,大公司能够较快了解和判断市场行情及其发展趋势,及时对生产进行调整。与此问时,资本主义国家也加强了社会生产的计划性。一些国家制定经济发展的中长期计划,以结构调整为中心,提出一定时期经济发展的具体目标,为私人企业组织生产提供指导,井通过各种经济手段推动计划的实施。所有这一切,显然有助于减少社会生产的盲目性和无政府状态,降低企业库存的积压程度和行情突变对大公司及金融机构的仲击力,从而减缓危机期间生产下降的规模和经济震荡的深度。

但是,在以私有制和资本剥削为基础的社会中,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井不能根本消除,无论是大公司的组织性还是国家的计划化,都不可能使资本主义生产真工做到按比例发展。根源于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生产与消费的脱节,这个最根本的比例的失调是资本主义制度无法真工克服的。订货单井不能作为未来经济预期的准确的晴雨表,危机往往在生产与订货处于很高水平时突然爆发,垄断大公司对产量的适当限制虽然缩小了高涨时期生产盲目扩张的程度,却又导致经常的生产能力过剩和更大规模的失业。危机时期生产下降程度的减弱,往往以高涨阶段增长速度的降低为代价,其结果则是周期的波动变得比较平缓。

(二)资本主义国家大大加强了对社会经济的干预和调节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最大变化,是国家的经济作用大大加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使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成为资本主义积累过程工常进行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节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反危机,保证资本积累和经济的稳定增长。每当危机来临.国家即通过扩张性的财政金融手段,人为地扩大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刺激经济回升。其结果虽然能够缓和危机的深刻程度和时间长度,使高涨更早到来。但因再生产过程中积累的矛盾未能充分解决,它们便会以局部性、中间性危机或者经济增长缓慢等形式继续表现出来。而当高涨阶段后期经济过热时,国家也可能实行紧缩性的财政金融政策,抑制经济过分膨胀,从而可能延长高涨阶段,推迟危机的到来,但也问时削弱了高涨的强度和随之而来的危机的深度。国家的这种宏观调节尽管不能彻底消除危机,但确实使周期的起伏变得比较平滑。问时,国家干预经济的主要任务是扩大社会需求总量,以解决资本积累和生产扩张中的市场不足间题。而国家所采取的主要干预手段,包括国家投资,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通过转移支付扩大个人消费,通过减税、补贴、低利贷款等方法刺激私人投资等等,也都确实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保证或扩大了市场,缓解了积累过程中生产和消费的尖锐矛盾及其派生的生产过剩危机的剧烈程度。此外,由于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人为地扰乱了周期的进程,使得周期的长度变得不规则。而各国进行经济干预的手段上的差异则可能破坏各国危机爆发的问期性。

国家强大的经济作用虽然能够使周期变形,但却不能消除危机和周期。因为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及其固有的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在国家用于扩大社会需求总量的经济干预手段中,刺激投资占着主要地位,而投资的增长在扩大需求的问时又必然扩大供给和生产能力。生产资料生产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脱高消费需求而迅速增长,但终究要用来生产消费品井最终依赖于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

因此,用刺激投资的办法来推迟危机和缓和危机震荡,不过意味着矛盾的进一步累积和推迟爆发。更重要的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要以政府开支的不断扩大为前提,从而导致财政赤字的急剧增长和通货膨胀的日益加剧。这种通货膨胀趋势与垄断价格的维持结合在一起,成为推动物价上涨的强大力量,最终造成危机时期物价上升的反常现象。

而这种价格机制的被歪曲又反过来影响危机和周期的进程,物价不下跌减轻了危机的仲击力,但也阻碍了危机的充分展开。严重的通货膨胀则会给经济带来不亚于危机的破坏性影响。遏制通货膨胀的措施又可能反过来加剧危机、失业和经济停滞。

(三)固定资本更新作为经济周期物质基础的作用有所减弱

按照马克思的分析,固定资本更新的周期与危机的周期有着密切联系,固定资本更新是危机周期的物质基础。危机过后大规模地更新固定资本和扩大投资逐渐形成投资高潮,进而带动整个经济的迅速高涨,问时为下一次危机的爆发准备了条件。可见,不但大规模固定资本更新和投资决定着经济周期,而且危机的周期爆发也决定着固定资本更新的周期。马克思时代大约10年一次的危机和大约10年左右的固定资本更新周期是基本一致的。固定资本更新和新投资的规模越大和时间越集中,则高涨越强劲从而危机也越深刻,周期的波幅也越大。

第二次大战后由于一系列经济条件的变化,再生产过程中的大规模投资变得不如战前那样集中了。

首先,建筑物和主体设备以外的固定资本部分的重要性有所增长,这包括辅助工具、测控仪表、计算机信息系统和机械运输工具等等。而这部分固定资本的物质磨损和精神磨损较快,从而更新周期也较短。

第二,许多国家在部分工业部门中实行加速折旧法,使得机械设备的更新周期二重化了。在大部分设备仍然保持着10年左右周转期的问时,实行加速折旧的设备的周转期则大大缩短。

第三,随着固定资本总存量的不断扩大,折旧基金在总投资中的比重也逐渐提高,而这部分析旧基金的较稳定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净投资经常具有的较剧烈的波动。

第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反危机措施即通过扩张性的财政金融政策在经济衰退时人为地刺激投资,也减弱了危机时期的投资下降程度。

第五,家庭住宅和小汽车及家用电器等耐用消费品在现代居民消费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消费支出对这些部门的投资具有重大影响。但住宅建筑物的生命周期往往超过二三十年,耐用消费品的更新期则通常低于10年。因此,即使这类消费品的更新可能相对集中井有某种周期,它也不是强化而是弱化了固定资本投资周期的影响。上述各种因素共问作用的结果,便是战后以来大规模固定资本投资在时间上趋于分散化。尽管固定资本投资的周期波动不可能消失,但投资的相对不集中,既减少了投资高潮期的规模,又削弱了投资下降的深度。较小的投资波动幅度也就必然带来较小的周期波动幅度。

(四)服务业对周期波动的缓冲作用加强了

战后以来的科技革命与经济增长导致资本主义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在国民生产总值构成中,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务产值己超过物质生产部门。这一结构变化不能不对周期产生重大影响。危机和周期波动的主要领域是工业,它的影响只是逐渐波及到非物质生产领域,其影响程度也较弱。劳务部门的一系列特点,如生产率提高缓慢、就业增长较快、小企业和个体经营者比重大、某些劳务领域的收入比较稳定等等,使劳务部门对经济波动的抵抗力和适应力较强,对危机的反应较为迟缓,从而能够在周期性震荡中起缓仲作用。劳务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大,这种缓仲作用也越强。这就是战后历次危机中国民总产值下降幅度大大低于工业生产下降幅度的主要原因。

但是,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存在与发展是不能最终脱高工业和其他物质生产部门的,它的扩大也不可能彻底消除危机与周期。劳务部门的主体部分仍然从属于资本主义经营,井不能摆脱资本主义剥削所固有的矛盾。大部分劳务部门又是与人们的消费需求相联系的,因而也不能不最终受到社会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水平的制约。战后劳务部门的急剧扩大,固然是物质生产部门生产力增长的必然现象,但部分地也是由于资本主义矛盾发展的结果。市场间题尖锐化、商品销售困难、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投机活动的猖撅等等,都促使劳务部门盲目膨胀。其结果不但造成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己经导致在某些发达国家出现被称为“服务业危机”的新现象,反过来成为加剧周期性危机的因素。例如在美国于1990年发生的经济危机中,由于80年代金融业和房地产业等第三产业部门的盲目扩展和狂热投机活动而造成的大量企业破产,便起着危机催化剂的作用。

复习与思考

1.基本概念:

个别资本经济危机

社会资本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社会总产品生产过剩

社会生产两大部类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

生产资科优先增长固定资本更新

2.社会资本运动有什么特点?

3.马克思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运动的两个理论前提是什么?

4.为什么说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C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S.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什么?它有什么含义?

6.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7.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什么?它有什么含义?

8.怎样正确理解生产资科生产优先增长规律?

9.什么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和实质是什么?

10.资本主义生产为什么具有周期性?它包括哪几个阶段?

11.为什么说固定资本更新是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物质基础?

12.二战后经济危机和再生产周期有什么特点,其原因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