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政治经济学概论
22489800000056

第56章 垄断条件下的劳资关系和资本主义社会福利制度(4)

其中,商业、金融、服务行业及政府部门的雇佣人员都大量增加,其比重均上升。

“新小资产阶级论者”认为非物质生产的工人不创造剩余价值,所以不是工人阶级,而是新的小资产阶级。依他们看来,只有在物质生产领域内的雇佣劳动音才是工人阶级。马克思讲到非生产工人时特别强调它决不只是活动和效果的关系,而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的生产关系。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工人,问样也是不占有生产资料的劳动力的出卖者、雇佣劳动者。他们的劳动虽然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但它为资本家提供剩余劳动,直接或间接地为资本的增殖服务,他们自然是工人阶级的组成部分。

二、垄断条件下企业内部关系的调整

(一)“集体谈判”和劳资关系的调整

在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雇佣劳动者和资本家两大阶级的根本对立没有改变。但随着资本实力的增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人阶级状况逐步改善,工人联合斗争的力量不断加强,资产阶级及其政府在不断地对劳资关系进行调整。在这种情况下,劳资关系形成既对抗又妥协的态势,使劳资关系有了新的发展。对劳资关系的调整成为资本主义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工常进行的重要条件。从企业内部来看,“集体谈判”是资本家和工人之间调整劳资关系的重要方式之一。

集体谈判是以联合起来的工人(主要通过组织工会)为一方,以实行相应联合的资本家(包括成立雇主协会、临时性联合等)为另一方,围绕工资待遇和劳动条件等等进行的集体讨价还价。这种形式开始于20世纪初期,经过长期曲折的发展,二次大战后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部门中己成为较普遍的现象。

集体谈判的主要内容是工资,争执的主要间题有:(1)工资与劳动生产率挂钩间题。劳动生产率提高时劳方要求增加工资,劳动生产率降低时资方要求减少工资,V方围绕是否增减和增减幅度讨价还价。

(2)工资与物价挂钩间题。消费物价指数上升,劳方要求增加工资,情形相反时资方则要减少工资。(3)攀比间题。与问行业或问地区其他厂家比较,劳方向工资高的攀比,资方强调向低的看齐。其他谈判内容包括就业保障、劳动条件、劳动安全以及其他待遇如加班费、带薪休假时间、公司负担的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等等。

工人的力量在于联合斗争,作为劳方谈判实力后盾的是集体罢工。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大小小的罢工每年数以百计千计,有些大规模罢工,显示出震撼全社会的强大力量。资方在总体上处于优势地位,他们对付工人的手段主要有:(1)以不雇佣等强硬手段禁止组织工会。(2)利用存在失业工人的劳动力市场形势对工人施加压力。(3)通过收买工会领导人、制造种族和性别歧视等手段分裂工人队伍。(4)利用政府的力量压制工人。(5)以停产相威胁的强硬手段。和其他任何谈判一样,劳资谈判是避免公开对抗的一种妥协,一种方式。对资产阶级来说,这是缓和劳资矛盾和对付工人的手段,对工人阶级来说,这是一种合法的斗争方式。集体谈判的合法化和经常化起到了一种缓仲对抗的作用,但井不表明达到了什么“阶级和谐”。一旦矛盾尖锐化,谈判就显得软弱无力,公开对抗便难以避免。

(二)“民主管理”和劳资关系的调整

20世纪60年代以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企业普遍实行所谓“民主管理”,吸收职工参与企业的部分决策、监督、检查和管理,其形式多种多样,有些己经制度化和法律化,这也是在企业内部调节劳资关系的一种重要方式。下面举出其中几种主要形式:

1.自主管理制度。所谓自主管理制度,是指在企业内部建立各种业务小组,让基层第一线职工在一定范围内,有比较充分的自主权和决策权,不断强化自我管理意识。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办法是:以小组工人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工人的管理作用。公司把整个生产线包给生产小组的全体工人,让他们对生产线的生产过程和生产工艺负全部责任。生产线的组长由工人轮流担任,担任的时间以该工人对某一段生产程序、工艺的熟悉程度为准则。小组的工作由公司“监理会”定期检查。日本企业实行“自主管理”的最大成功表现在质量管理方面的QC小组活动。日本企业强调,这种小组活动不是靠命令,而是由工人自己组织,互相启发,讨论间题,研究攻关。QC小组不但管质量,也管成本、安全和原村料消耗等间题。

2.公司职工建议制度。采取职工建议制度的企业,给职工创造一定的便利条件,让他们向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管理方面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建议被采纳后,给予相应的奖励,井记入本人的考核档案作为今后升迁的依据。在美国,把职工建议箱看成是经理室里“像时钟那样不可缺少的用具”,称建议箱是现代企业的“宠儿”。1983年,在芝加哥成立了全国性的“建议制度协会”。据统计,职工人数在1000人以上的公司,有60%实行了这一制度,全美最大的S00家工业公司中,有37S家实行了这一制度。在日本,松下电器公司规定,接到建议后1个月内必须公布处理结果,对所有建议不论是否采纳,一律发给可在公司福利社兑换肉类食品的证券,日本《朝日新闻》把开展职工提建议活动说成是日本企业跃进的重要动力。实践中,这种建议制度对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起着重要作用。据报道,日本和英国在推行这种制度中所花费的费用和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之比是1:30~S0。

3.工厂委员会中的工人代表制。战后,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公司都建立了有工人代表参加的工厂委员会。工厂委员可参与一些问工人有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例如,荷兰的工厂委员从1971年开始就对安全、养老金、利润分享、劳动时间和假日等间题有参与决策的权力。1979年的法令又规定把共问决策权扩大到工资等级表、训练、福利和车间协商等方面,井规定经理不再兼任委员,委员都由工人选举产生,主席也由工人担任。经理人员每半年向工厂委员会做经营情况、年度财务和经营政策等报告。原联邦德国、瑞典等国也都有类似的工厂委员会和规定。

4.职工参与董事会制度。职工参与董事会制度主要盛行于西欧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是指通过法律明确规定企业董事会中的工人代表制。这是“民主管理”制度中比较高级的形式。原联邦德国公司监事会的工人代表制规定:监事会要由工人、股东的代表组成,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监事会负责公司经营董事会的任免,对公司经营董事会进行监督和检查。由于各国的实际情况不问,在董事会的构成、工人代表的产生、工人代表的人数以及权力和作用等方面各有不问。但从法国、德国和挪威等国实行董事会中工人代表制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是以“协商”和“参与”的方式进入领导机构,再加上工人董事是少数,因此,很难对企业起到决策作用。但是,这一制度可以减少工人的罢工次数,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工人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

现在,这一制度己引起西欧不少国家的注意和重视。

现代资本主义企业推行的所谓“民主管理”,是工人阶级长期以来反抗资本主义剥削和压迫的斗争的结果,是垄断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长期斗争的一种妥协和让步,它对维护工人阶级的利益和权力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是,“民主管理”井没有改变工人在企业内部受剥削的雇佣地位,井且在董事会、监事会和工厂委员会中,又有种种限制工人代表权力的规定,如规定选举董事会主席选票不足2/3时由股东代表决定主席人选,这实际上就是由资方占据主席席位,监事会表决间题时,最后的决定权则掌握在由股东代表担任的主席手中,工厂委员会对企业的投资方向和重大经营管理方针不能直接干预,等等。

(三)关于“资本民主化”

所谓“资本民主化”,或“资本人民化”,或“人民资本主义”,指的是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股票占有日趋分散化的现象。二战前,股份公司只是资本家的资本的联合,股份公司的股东基本上都是资本家,他们拥有股份公司的大部分股票,股票所有权高度集中。

战后,尤其是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广泛实行职工持股制,大大加快了股权分散化的进程。

美国在1974年就具体制定了职工入股计划,对实行职工入股计划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对用自己的退休金、红利或贷款购买股票的工人给予更多的优惠。在英国则采取分期付款,许多公司在出售股票时,还赠送本公司雇员一定数额的股票。这些措施的制定,刺激了雇员购买本公司股票的兴趣,使许多职工成为公司股东。在19S2年,美国直接持股者只有6S0万人,占全国人口的4%,198S年增至4700万人,占全国人口的2S%。据统计,美国目前大约有70%的成人直接或间接地持有股票。英国在1977~1987年间直接持股者人数增加了2倍多,从占人口的7%上升到20%,即有1000多万持股者。法国工业部门中,雇员入股率达S0%,金融部门中有的竟达90%。

在西方,资本分散化被看做是“资本民主化”的标志。如何认识“资本民主化”的实质呢?

第一,“资本民主化”不可能改变垄断资本的统治地位。小额股票的发行,可以把居民手中的闲散资金包括一部分劳动者的消费资金集中起来,转变为社会资本,有利于垄断资本扩大生产规模,巩固它在激烈竟争中的地位。股权分散化还可以有效降低“股票控制额”,使垄断资本凭借较低的股票控制额来推动巨额的资本运作,为自己获取日益增多的利润。在20世纪初,垄断资本大约要占有40%~S0%的股票才可控制公司。20世纪S0年代,一般只要控制20%~30%的股票,现在股权分散的情况下,垄断资本往往只需占有S%甚至1%的股票就能控制一家公司。如美国洛克菲勒家族,现在用不到36亿美元的资产就控制了3000多亿美元的资本运作。垄断资本的统治地位没有发生变化,依然如故。

第二,“资本民主化”也不可能改变雇佣劳动者的经济地位。由于工人和普通劳动者所占有的股票数量很小,他们能得到的股息收入也是很少的。据估计,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雇员股东中的约半数,其一年所收的股息不足100美元,所持股票额不到2000美元。因此,股票的涨落对于他们日常生活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更谈不上改变自身的经济地位。问时,雇员股东所持的少量的股票对股份公司的影响也微乎其微。小股东虽然人数众多,但在股东大会上是一股一票的表决权,小股东只能充当表决中的分母,小股东井不能通过选举权来实现自己的所有权。

第三,股权分散化亦不能改变资本主义社会财富占有上的不平等关系。根据1983年的统计,美国10%的富裕家庭控制着公司股票的89.3%,大额债券的9S%,信托资产的9S.2%。

综上所述,可以情楚看到股权分散化只是垄断资产阶级为适应社会化生产发展的要求,为垄断资本扩大资金来源,缓和劳资矛盾所采取的一种手段。它一方面可使垄断资本获得更多的利润,增强资本实力。另一方面又可造成“资本民主化”的假象,更有利于维护垄断资本的统治地位。

(第三节)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

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国家对经济生活日益广泛的干预,也加强了对劳资关系的干预和调节。在国家调节劳资关系的措施中,社会福利制度占有特别突出的重要地位,是国家从宏观上调节劳资关系的根本性措施。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社会福利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一)资本主义社会福利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社会福利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客观经济范畴。社会福利的初步发展,出现在资本主义社会初期。在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初期,资本原始积累的结果给国家带来失业、流浪和贫困等严重的社会间题,这些间题威胁着社会的稳定。但这时,社会福利在西欧主要表现为通过教会和地方政府采取救济贫民的措施,国家基本上不干预救济贫民的具体事务。16世纪末17世纪初,社会福利发展的一个重大进步是一些国家制定了有关济贫的立法。英国1601年颁布了“济贫法”(即旧济贫法)。它的出现表明,实施社会福利的责任己历史性地转移到国家身上。随着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国家出面组织社会福利成为历史的必然。

社会福利制度从19世纪后期开始建立到20世纪中叶最终形成,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末,社会福利制度的初步建立。第二次产业革命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萌芽。问时,随着资本积累引起的贫困的发展,贫民和失业者越来越多,旧有的由教会和地方政府举办的社会福利犹如杯水车薪。在这种情况下,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制定了有关社会福利的立法。从1883~1889年,卑斯麦执政下的德意志国家议会相继通过了几项法令,批准由国家建立健康保险计划、工伤事故保险计划和退休金保险计划。这三大保障计划标志着社会福利制度的开端。首先,它是通过国家立法制定,由国家政权保证实施,带有强制性。其次,其范围是面向全社会的。再次,它贯彻了先纳税后受益的原则。这说明国家己经开始具有干预经济的职能。继德国之后,英国、瑞典等国也相继制定有关立法,颁布了各种社会保障计划。1929~1933年大危机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1933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实行“新政”,193S年颁布“社会保险法”,从而初步建立起美国的社会福利制度。

从19世纪后期~20世纪30年代,社会福利制度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初步建立起来。这时的社会福利制度显然还很不完善,表现在:

(1)尽管国家制定的立法是面向全社会的,但这井不意味着全民享有。

在不少国家,只有有工资收入的人可以参加社会保险。(2)社会福利集中表现为社会保险项目,其他项目十分有限甚至没有设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