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俄罗斯十年:政治经济外交(上卷)
22490100000093

第93章 普京的“务实外交”(3)

“9·11”事件前的俄罗斯外交实践体现了上述基本原则,反映了当时普京政权外交的新特点。

(一)与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拉开距离

上世纪90年代与西方关系中的教训,使俄罗斯对西方感到绝望。如上所述,2000年7月出台的“俄罗斯外交政策构想”宣布以建立多极世界、确保成为当今世界独立一极为政策目标,放弃了1994年“外交构想”中融入西方世界的目标,这明确宣告新一届俄罗斯政府将奉行与西方保持距离、独立地追求自身利益的政策。紧接着俄罗斯外交便出现了新动向,如:恢复与朝鲜、古巴的联系;废止90年代中期与美国达成的不向伊朗出售武器的秘密协定;在南斯拉夫大选危机中奉行有别于西方的政策,反对西方对南斯拉夫内政的干涉。但是,当时俄罗斯仍期望能按照往年的惯例与西方谈判债务重组和延期还债问题,因此在与西方有关的国际问题上保持着低调。

2001年初的两大事件使俄罗斯彻底放弃了对西方的幻想:

一是债务谈判失败,西方压俄罗斯立即按期还债,不再“法外施恩”,并威胁不还债就把俄罗斯开除出“八国集团”;二是美国小布什政府上台后采取的第一项重大外交行动就是驱逐44名俄国外交官,这对俄国人犹如当头一棒,据俄国人讲,当时他们承受了巨大心理压力。这两个事件使俄国人进一步认清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强权面目,认识到“靠人不如靠己”、保持经济独立的重要性,坚定了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决心。其后的发展表明,2001年成为俄罗斯与西方特别是美国拉开距离年,这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普京发誓“今后不再轻易举债”,并中止了过去签署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参与监督俄罗斯经济改革计划实施的合作协议。俄罗斯政府用压缩财政支出和变卖国有资产的办法偿还了到期债务。“债务危机”的结局反倒使俄罗斯摆脱了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依附,这在其十年外交史上尚属首次,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同时,普京从避免对抗的大局出发,低调处理了美国驱逐俄罗斯外交官事件。——坚持反对美国废除1972年的美苏《反弹道导弹条约》、建立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的计划。在与美国人的谈判中,俄国人也显示了一定的灵活性,如提出修改《反导条约》的前提条件是,保持俄罗斯进攻性核弹头对美国反导导弹的相对优势。俄罗斯的基本立场是:不认为存在美国所谓“无赖国家”的导弹威胁;如果美国一定要修改《反导条约》,也不能破坏俄美总体战略平衡的格局,不能引发新的军备竞赛。俄国人的立场与前面谈到的确保其军事实力对国际战略格局的影响、进而确保俄罗斯的大国地位是相一致的。

——进一步加强与朝鲜、古巴、伊朗等与美国敌对国家的关系。2000年7月普京访问朝鲜,这是俄罗斯国家元首首次访朝。2001年7~8月朝鲜领导人金正日回访俄罗斯,双方发表《莫斯科宣言》,一致主张维护1972年的反导条约,实现朝鲜半岛局势的缓和,推动朝鲜半岛的和平统一进程。同时,双方还达成关于俄罗斯向朝鲜出售武器的协定。2000年12月普京实现了俄罗斯总统对古巴的第一次访问,在与卡斯特罗发表的联合声明中谴责美国对古巴长达40年的经济封锁。双方虽然在古巴偿还所欠原苏联债务问题上意见不合,但达成了恢复经贸关系的协议。在2000年底俄罗斯宣布废止1995年与美国达成的不向伊朗出售军事技术的秘密协议后,2001年3月伊朗总统访问莫斯科,双方签署军火买卖协议。

朝鲜、古巴、伊朗等国都是美国所谓的“无赖国家”,长期受到美国的封锁。俄罗斯加强与这些国家的关系,显示了俄国人不顾美国的压力、追求自身利益的独立意志,这在俄罗斯十年外交史上具有突破性意义。俄罗斯加强与这些国家关系所体现的利益是:扩大了武器输出,拓宽了工业设备出口市场;俄罗斯虽然不大可能为了这些国家而与美国直接对抗,但可以凭借与这些国家的关系,增加在有关国际问题上与美国讨价还价的筹码。

(二)在争取自身利益的前提下稳定和发展与西方国家的关系

——通过对话实现俄美关系的稳定。尽管小布什政府上台伊始宣布对俄罗斯实行“强硬政策”,但是,美国在国际安全问题上、俄罗斯在维持和平环境问题上,仍然保持着相互有求的格局,双方的对立是相对的,保持对话、实现两国关系的稳定仍是主要的。2001年6月普京与上台不久的小布什在斯洛文尼亚首都卢布尔雅那举行了首次会晤。7月22日,两位总统出席热那亚“八国集团”峰会又举行了单独会谈。7月26日,普京在莫斯科会见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赖斯、商务部长伊文斯和财政部长奥尼尔。8月中旬,俄罗斯国防部长谢·伊万诺夫与来访的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举行了会谈。在这些会谈和会见中,双方的主题是1972年《反导条约》和美国国家导弹防御系统问题,同时也涉及俄罗斯与北约关系等双边重大问题。俄罗斯坚持了原有立场,同时,面对美国人在国家导弹防御系统问题上的外交攻势,俄国人也显示了一定的灵活性。俄国人坚持反对北约东扩,普京通过历史回顾,指出西方国家一再反对苏联和俄罗斯加入北约的请求,揭穿北约东扩以俄罗斯为敌的实质。这些会谈虽然没有解决分歧、打破僵局,但俄国人在道义上争取了主动,同时通过对话加强了沟通,有助于两国关系的稳定。

——着力发展与欧洲国家的关系。普京上台之初,为了打破与西方关系的僵持局面,曾努力发展与欧洲主要大国如英国、德国、意大利等国的关系,并致力于与这些国家的领导人建立私人关系,以此为突破口改善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氛围。

2001年初的“债务危机”一度使俄国人的努力受挫。此后双方关系在更加务实的基础上得到发展。5月,俄罗斯—欧盟第七次最高级会晤在莫斯科举行,双方讨论了俄欧关系、欧洲安全和中东局势等问题,同意稳定双方的经贸关系,稳定和扩大俄罗斯对欧盟国家的能源供应,达成了俄罗斯与欧盟十年内实现经济一体化的意向。5月下旬,俄罗斯总理卡西亚诺夫访问波兰,这是七年来俄罗斯对波兰进行的最高级别的访问,化解了两国长时期的“冷淡关系”。9月普京访德,加深了与德国的关系。在这一年里,因第二次车臣战争而冷淡的俄法关系得到恢复。

(三)进一步加强与中国的战略协作

2000年7月普京访华与江泽民主席会谈。这是普京上台后首次举行的两国元首会晤,双方就反导问题达成一致并发表联合声明。中俄两国的联合反对,迫使美国克林顿总统决定将是否进一步研制和部署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的问题留给其后任去解决。2001年7月江泽民主席回访俄罗斯,与普京总统共同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睦邻友好合作条约》,条约为21世纪中俄两国关系长期、健康、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江泽民主席与普京总统之间多次热线联络,加强了在重大国际问题上的磋商。

2001年6月15日“上海合作组织”宣告成立,乌兹别克斯坦成为该组织第六个成员国。“上海合作组织”前身是1996年4月26日成立的“上海五国”,由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组成。2001年9月朱□基总理访俄,并参加在阿拉木图召开的“上海合作组织”

六国政府首脑会议。此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上海合作组织”

由区域性政治合作组织向政治经济合作组织的转变。

(四)加强独联体内部合作

在普京的倡议下,2000年10月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俄罗斯五个关税联盟成员国总统签署了建立欧亚经济共同体条约,使它们之间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2月,独联体国家元首理事会决定,在独联体经济一体化机制启动之前,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签署间接征税和公布免税商品的协议,之后独联体成员国共同签署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框架协议。这是实现独联体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步骤。

2001年1月,俄罗斯与白俄罗斯签署建立关税和非关税调节制度的政府间协议,完成了两国统一关税的进程。9月卢卡申科竞选连任成功确保俄白联盟继续存在。莫尔多瓦共产党主席沃罗宁在议会选举获胜后表示“有意加入俄白国家联盟”。

2001年5月10日普京任命前总理切尔诺梅尔金出任驻乌克兰大使,同时兼任俄乌经贸关系发展委员会总统特别代表。此举表明俄罗斯重视同乌克兰的关系,同时利用切尔诺梅尔金在天然气工业的独特地位,处理俄乌之间的经济纠纷。8月1日普京重申发展与独联体国家的关系在俄罗斯外交政策中占首要位置。8月2日普京表示,在独联体内部可以存在各种地区性组织,以便深入解决安全、经济和人文等一系列问题。

(五)推动积极而稳健的地区外交

2000年10月普京访问印度,俄印签署《战略伙伴宣言》,并签订总额高达30亿美元的军火订单,进一步加深了两国的战略联系。

2001年6月20日,俄美首脑卢布尔雅那会晤结束后,普京顺访南联盟。会谈后普京临时改变了返回莫斯科的计划,突然访问了科索沃首府普里什蒂纳,此举发生在南联盟国际处境最艰难的时刻,显示了俄罗斯支持南联盟对科索沃的主权,在南斯拉夫大得人心。

2001年巴勒斯坦—以色列关系急转直下,俄罗斯加强了斡旋活动。但是,俄罗斯不愿过深卷入中东乱局,因此避免过多地指责以色列,强调冲突双方应采取对应措施结束暴力冲突。9月3日以色列总理沙龙访问俄罗斯时,普京和卡西亚诺夫都表示高度重视加强两国经贸合作关系。

普京的外交活动坚持了国家利益,在策略上灵活、积极、务实,并注意避免卷入外部世界的冲突,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已开创了外交上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