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美路26号是杜月笙不久前新购置的一幢小洋楼,美轮美奂,庭院里水木清华,优雅别致,买到手之后他还没有住过。这幢小楼建于1921年,设计师是法国人,最初的主人是一对非常富有的犹太人兄弟。这座房子就是现在的东湖路7号。解放后,东湖路7号曾经是苏联驻华文化代办处的驻地,以后归市政府,有许多高级领导人曾经在此下榻。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的艰难谈判讨论便在这里进行。现在这里已经开放,成了“大公馆”高级会所的餐厅。
为了迎接落难的黎大总统,杜月笙雇工人将楼里楼外修葺一新,配置了全套家具。他先请饶汉祥前来观看,饶汉祥看过之后非常满意。
对于杜月笙的慷慨仗义、广交朋友,饶汉祥早有耳闻,此番见面更感到名副其实。再过两天就是1923年8月26日,即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是杜月笙三十五岁生日。饶汉祥说道:“我马上就回天津向黎大总统复命,要到9月再陪他来沪,来不及参加你后天的寿宴了,但寿礼总要送一份的。只是仓促之间,还没想好送什么东西才能不落俗套,又配得上你。”
“饶秘书长有这句话,已经是过分抬举在下了。再谈什么寿礼,岂不折杀杜镛!”杜月笙连连谦虚。
“月笙不必过谦。我比你痴长五岁,你我也算是兄弟吧。”饶汉祥一听“杜镛”二字,心里顿时冒出一个想法:“听说你的字号是出自一位名家?”
“是章太炎老先生所赐。”杜月笙得意地回答。
“章老先生的道德文章可是四海闻名啊。”饶汉祥嘴里奉承着,心里却对章太炎有点不以为然,接着说道:“这样吧,请赐笔墨,我现在就给你题写一联贺寿,尊意如何?”
“太好了!秘书长的墨宝可是稀世珍品啊。”杜月生激动莫名,他虽然文化不高,可他知道,饶汉祥是民国政府中第一大笔杆子。
饶汉祥当过举人,还去日本留过学,政法大学毕业,武昌起义的时候他给黎元洪做秘书,起草全国通电而一跃成名。他开创性地在通电中运用骈文,文章雄浑大气,跌宕起伏,用典精致。人们读罢只觉得黎元洪真是民国第一伟人,把他惊慌失措躲在床下的可笑表现都忘却了。
当时有个叫谢婉莹的小女孩,看了这篇武昌通电檄文,兴奋得不能自已,把自己手中的10元压岁钱送到《申报》报馆去捐献。这位小姑娘长大后成了文学名家,笔名冰心。
“饶体”通电在民国引起了模仿狂潮,人们随后发表的通电文,大部分都是四骈六丽。黎元洪称赞饶汉祥的文章“羽檄修书,星驰电布,一篇脱手,八缴风传”。袁世凯每次看到饶汉祥的电文,都会饶有兴致地拿笔圈点精彩之句。就连鲁迅先生都说饶汉祥这个人“骈文入神”。
然而,饶汉祥过于追求文句对仗工整,不惜以辞害义,有时候把一些必要的文字也省略掉了,闹出了笑话。1913年黎元洪当选副总统,给袁世凯回一封感谢通电,饶汉祥大笔一挥云:“元洪位备储贰”。依中国传统,太子称为“储君”,也叫“储贰”“储副”。堂堂中华民国的副总统岂能成为总统的“太子”?就算袁世凯后来称帝,太子也是袁克定啊。再有,饶汉祥经常在文章中自称曰:“汉祥,法人也。”意思是说自己是“法家”,精通法律。为这两件事,章太炎特意作了一副对联进行讽刺:“黎元洪篡克定位,饶汉祥是巴黎人。”
饶汉祥这一次赠给杜月笙的对联可没有出“昏招”,只见他挥毫写道:
春申门下三千客,
小杜城南尺五天。
上一联是把杜月笙比喻为战国时期楚国的春申君。春申君本名黄歇,与魏国信陵君魏无忌、赵国平原君赵胜、齐国孟尝君田文并称为“战国四公子”。春申君明智忠信,宽厚爱人,礼贤下士,辅佐治国,仗义疏财,交游广阔,门下食客多达三千人。他兴修水利,造福一方。上海的黄浦江,上海简称为申,都是因纪念黄歇而得名。2002年9月,在上海申请世博会成功的欢庆晚会上,演唱的第一首歌就是《告慰春申君》。
下一联是把杜月笙比喻为汉中世族杜家。唐朝时期,都城长安之南有两大显贵世族,一个是韦氏,另一个是杜氏。杜氏就是产生了诗人杜牧的家族,魏晋至唐数百年来一直兴盛,杜牧的祖父杜佑在唐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当宰相,后来杜牧的堂兄又在武宗、懿宗朝当宰相,煊赫无比。韦、杜两家的权势直逼霄汉,青天仿佛近在咫尺,所以人们都说:“城南韦、杜,去天尺五”,
饶汉祥特别赏识杜月笙的慷慨好客、群贤毕集。此联寓意含蓄,用典文雅,语义颇有发散性,将杜月笙的豪爽性格、煊赫声势描写得淋漓尽致,且又不露媚态,不愧是大师手笔。
饶汉祥写完之后还讲了相关的典故。杜月笙欢喜得都快呆住了,他如获至宝,后来特地请名家将对联雕刻为黑底金字,悬挂在会客室两楹。
1923年9月11日,黎元洪抵沪。他是与如夫人黎本危相偕南来的。这位如夫人的名字也很有趣。民国初年,女子出嫁之后还要随夫姓,普通老百姓家的已婚女子一般被人们称为“张王氏”“李刘氏”等,可是,姓危的女子嫁给姓黎的大总统做小妾,就不能称为“黎危氏”了。“黎本危”这个名字的意思是:姓黎的男人所娶的女人本来姓危。
黄金荣、杜月笙、张小林都去迎接黎大总统,备了丰盛的酒席,为黎大总统夫妇接风洗尘。杜月笙动用了自己的精英部队,亲自率领他的“小八股党”,轮流分班,为黎元洪保驾。顾嘉棠、叶焯山、高鑫宝、芮庆荣、黄家丰、杨启棠、姚志生、侯泉根等人,如今都已经有钱有势,每个人手下又有大量徒众,散居上海及近郊,这八人给黎大总统当保镖,又威风又可靠。杜月笙保护黎大总统十分尽心,每天尽量抽出时间守在杜美路。
黎元洪不胜感激,赠送黄老板一套崭新的陆军上将制服。黄老板心情好的时候,就穿戴起来,在好友面前展示。黎本危送给黄金荣一套名贵的鸦片烟具,连同托盘全部纯银镶嵌。黄老板拿在手里把玩,赞不绝口,不过,黄老板此时还没有从法捕房退休,还没有学会抽大烟。
黎元洪在上海住了三个月,几乎乐不思蜀。后来,英、法租界以及江浙士绅为维护自身利益,反对黎元洪在上海地区从事任何“足以引起军事行动”的政治活动,黎元洪不得不离开上海。临行前,黎元洪自己出钱订制十枚纯金奖牌,上镌“义勇”二字,分别赠给杜月笙的手下。
文角色进入杜公馆
杜月生黑道起家,虽然与社会名流、知识阶层多有往来,但他明白,有不少上层人士在内心深处对他仍存鄙夷,把他当作白相人,往往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为了改变人们对他的印象,杜月笙开始讲究仪表文明,他对手下说:“衣食足,应该礼仪兴了,再不能让人一看就害怕讨厌。”
旧上海的流氓白相人,包括早年间的黄金荣在内,用来显示身份的打扮是黑拷绸短打,对襟中分,单排密扣,卷袖敞怀,露出胳膊上的“刺青”文身和胸前悬挂的金怀表链,手指上戴一只耀眼的金刚钻戒指,横眉立目招摇过市,让市民们避之唯恐不及。
杜月生起初也是这种白相人打扮,甚至比别人更显眼,在右手腕上刺了一只蓝靛色的铁锚,雪白的袖里往上一卷小蓝锚便赫然出现,手指上那只火油钻戒重四克拉半,寒光夺目。
好在杜月生颇有自我反省的能力。有一次他出席达官贵人的宴会,暗中留心观察那些有地位、有教养的绅士们,看到人家的装束简洁大方,顿生自惭形秽之感。他回家后立即取下自己手上的大钻戒,把它放进保险箱内,再不佩戴。从此,他一年四季身着长衫,夏天天气再热也不解开领口上的扣子,袖子从不挽起,胳膊上的“刺青”被严严实实地遮盖起来。
他还给门下的弟子下令,一律去掉短打装扮,夏天也不准赤身露体,禁止衣冠不整、赤膊袒胸的徒众出入杜门。此令一出,杜门弟子的面貌焕然一新,衣冠楚楚,一时间引领风尚,大上海各路“豪侠”纷纷仿效,成千上万的流氓白相人仿佛在一夜之间就有了文化。
为了吸纳有文化的年轻人,杜月笙还率先改革了青帮开香堂的程序,开创性地移花接木,把上海商界通行的“拜先生,学生意”仪式用在青帮的拜师礼中。开香堂改为点香烛,磕头跪拜改为三鞠躬,多人同时拜师时还可以集体鞠躬。“拜师帖”改为“门生帖”,拜师帖上写一贯沿用的套语“一祖流传,万世千秋,水往东流,永不回头”,缩减为“愿拜门下,永听训诲”。门生一律改称“学生子”或“学生”,“老头子”这个称呼也改成“先生”“老夫子”。
这种简便易行的招徒方式很快吸纳了大批知识界“学生子”,到了1927年杜月笙步入政治舞台后,手下涌进一大批有相当社会地位的人物,包括官僚买办、投机政客以及工商界、金融界人士等。当然,仪式的改革是分步进行的,在一些门生用新仪式拜师的同时,仍然有一些门生用磕头礼拜的方式进门。
杜月笙不拘一格,利用各种机会接近笼络各类知识分子,或请客,或送礼,或拜会,或急人所难慷慨解囊,或卑词厚礼长期供养。
一般人都是尽量回避至亲好友同桌共赌,免得涉及输赢伤了感情。杜月笙却反其道而行之,把赌台当作了交际工具,结交了不少情同手足的“患难之交”。他与大律师秦联奎结交,就是相识于赌台之上。
杜月笙喜欢在公馆内设赌局,清末实业家盛宣怀(盛宫保)家里的少爷小姐,上海叉袋角富户朱如山,地产投机大王钟可成等人经常入局,在赌台上一掷万金。秦联奎,字待时,是一位有真才实学的年轻律师,有一次他随朱如山到杜家观局,看得心痒,也在旁边跟着押了几次小注,转眼之间就把身带的一张4000大洋庄票输了出去。
这笔钱对秦联奎来说可不是一个小数目,他后悔莫及,不待赌局结束就怏怏离去。这件事没有逃过杜月笙的眼睛,等秦联奎出门之后,他问朱如山:“与你同来的那位朋友,是做哪样事体的?”
“他是一名律师,央求我带他来看热闹,没想到他也要试试手气,就输了钱。”朱如山以实相告。
“一个律师,耗心血、弄笔杆、费口舌,赚几个钱不容易啊,我何苦还要赢他的钱。”
杜月生找出那张4000银元的庄票递给朱如山,“请你代我还给他吧。”
“难得杜先生一番好意。”朱如山说,“可是,这位秦联奎律师虽然年轻,却品格不凡、心气高傲,只怕碍于面子不肯要这笔钱。”朱如山知道,杜月笙一旦把钱送出就不容对方退回,所以他提前说出这句话,以免自己两头为难。
“这个道理我知道。”杜月笙诚恳地说,“请你转告秦律师,就说我敬慕他的人品和才华,没有丝毫轻视他的意思。”
秦联奎拿回庄票后,深感杜月笙善解人意、豪爽仗义,来杜公馆的次数也多了起来,两人肝胆相照,成了无话不说的朋友。此后,秦联奎为杜月笙处理许多法律事务,殚智竭虑出谋划策,成为杜月笙的义务法律顾问。
有很多响当当的名人都成为杜公馆的座上客,例如,晚清名士、后来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杨度,曾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兼教育总长)的章士钊,被称作“才子律师”的江一平,曾任吴佩孚的秘书长、人称“江东才子”的杨云史,留法博士郑毓秀,“诗人”杨千里,等等。
除了在家中招纳名流之外,杜月笙还在三鑫公司里任用贤才。由于公司是做烟土生意的,公司内的多数职员都染上恶习,个个爱好吃喝嫖赌,动辄挥金如土。只有一个人与众不同,此人叫苏嘉善,是公司的基层工作人员,平时沉默寡言,就像其他正当商业公司里的职员一样,办事规规矩矩,省吃俭用,真可谓出污泥而不染。
杜月笙一眼就相中了苏嘉善,几番找他长谈,更发现他是那种“有本事、没脾气”的一流人才,头脑冷静,思考缜密,眼光远,识见高,宅心仁厚,忠心耿耿。杜月笙把苏嘉善当作最亲信的智囊,每天早晨先和苏嘉善密谈,然后才去处理各项事务。
苏嘉善指出,杜月笙事业发展的一大不足,就是和外国人的关系不够牢,于是他提出一个带有针对性的建议:黄老板即将退休,这座与法国人沟通的桥梁将会失效,所以,杜先生应该重金礼聘一位法文翻译,加强交流。
“有道理。”杜月生从谏如流,“法租界内的学校有很多毕业生,个个都精通中文和法文,这样的翻译不难找。”
“先别急,我所说的翻译不是那种只知道中法语言的人。”苏嘉善又进一步解释说:“你杜先生真正需要的,是那种能在法国人面前说上话的人,必须熟知法国政事人情,深得法租界首脑的尊敬,还能为你当高参,要身兼顾问、大使、翻译三大职责。”
杜月笙连连点头,他明白,苏嘉善言辞恳切,其实是婉转指出他的弱点,他自己确实缺乏外交知识,在法国人的心目中也没有什么威信。
几经物色,杜月笙选好一个人。此人叫王茂亭,是早期法国留学生,不仅精通法语,还了解法国人的风俗和心理,在法租界小有名声。王茂亭受聘成为杜月笙的第一任翻译,很快帮杜月笙结识了法捕房里所有的法国巡捕。
杜月笙洞悉中国的人情世故,但始终拿不准法国人是不是也吃他那一套。王茂亭笑着说:“法国人也是人,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他们也分为上中下各个等各级,既有王公贵族,也有乞丐瘪三。万里漂洋只为财,他们刮起地皮来比中国人更厉害。”
经过实际交往之后,杜月笙惊喜地发现,那些表面看来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法国巡捕一点也不神秘,对纳贿分赃的事都很在行,他们热诚欢迎杜月笙,对杜月笙极表尊敬,因为直接从杜月笙手里得好处更加实惠,吃俸禄拿红包免去了层层中间环节,利益不再流失。
在洋人面前不再自卑,杜月笙十分得意,不禁有点飘飘然,在对待王茂亭时出了一点失误。有人看到杜月笙专门倚重王茂亭,就讲起闲话,他们说王茂亭跟外国人打交道时暗中图谋个人私利。杜月笙听后外表不露声色,内心将信将疑。
王茂亭却是个比较敏感的人,自尊心特别强,听到风言风语后留心观察杜月笙的态度,感到杜月笙缺乏用人不疑的气度,立刻拂袖而去,此后再也不踏进杜门。此事令杜月笙追悔莫及,懊恼歉疚很长时间,从此,他对知识分子朋友更加体谅敬重。
王茂亭走后,杜月生又找到李应生来接任翻译。李应生是广东人,也是早期法国留学生,而且自己还在上海经营一家珠宝店,颇有商业头脑。李应生讲一口流利地道的法语,善于交际,手腕灵活,可以跟外国头脑平起平坐,比王茂亭更加兜得转。他和杜月笙是朋友,代表杜月笙在在法国人面前说话,运用多方面的政治关系,力图让杜月笙“鸢飞鱼跃,借步登天”。
经过了一系列改进,杜公馆几乎具备了“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风光,杜月笙本人的气质也随之潜移默化,说话文绉绉,言谈举止渐渐脱去流氓白相人的痕迹,俨然成了一方绅士,沪上富商巨贾、绅士大亨,纷纷慕名前来拜访结交,杜公馆门前每天车水马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