豁达是一种超脱,是自我精神的解放。豁达是一种宽容,能做到宽宏大度、胸无芥蒂、肚大能容、海纳百川,心中就如有了一束不灭的阳光,永远晴空万里。
我们之所以说某些人心胸宽广,是因为这种人虚怀若谷,有海纳百川的肚量。他们能包容别人,即使是对自己的嘲笑和讽刺,有这种心胸的人,不会被生活所累,自然活得轻松快活。
当然,豁达并非等于无限度地容忍别人,开朗并不等于对已构成危害的犯罪行为加以接受或姑息。但对于个人而言,豁达往往会有更好的人际关系,自己在心理上也会减少仇恨和不健康的情感。
据说,200年,曹操的死对头袁绍发表了讨伐曹操的檄文。在檄文中,曹操的祖宗三代都被骂得狗血喷头。曹操看了檄文之后问手下人:“檄文是谁写的?”手下人以为曹操准得大发雷霆,就战战兢兢地说:“听说檄文出自陈琳之手。”曹操连声称赞道:“陈琳这小子文章写得真不错,骂得痛快。”官渡之战后,陈琳被曹操俘获。陈琳心想:当初我把曹操的祖宗都骂了,这回非死不可了。但是,出人意料的是,曹操不但没有杀陈琳,而且还让陈琳做自己的文书。曹操与陈琳开玩笑说:“你的文笔的确不错,但是,你在檄文中骂我本人就够了,为什么还要骂我的父亲和祖父呢?”后来,深受感动的陈琳为曹操出了不少好计策,使曹操颇为受益。
没有豁达就没有宽容。一个人只有心胸豁达、才能做到宽以待人。胸襟宽广的人肯为他人的处境考虑,能够原谅别人对自己的伤害,善于发现他人存在的意义和作用,心无芥蒂地与他人沟通和交流。同样,人们乐于与豁达的人相处,愿意心甘情愿地追随这样的领导。
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襄公被人杀害。襄公有两个兄弟,一个是居住在鲁国(都城在山东曲阜)的公子纠,一个是在莒国(都城在今山东莒县)的公子小白。听到齐襄公被杀的消息,两个公子都急着要回齐国争夺君位。当时,每个公子身边都有个师傅,也就是为自己出谋划策的心腹之臣,公子纠的师傅叫管仲,公子小白的师傅叫鲍叔牙。
在公子小白回齐国的路上,管仲事先已经派好人马拦截他。管仲拈弓搭箭,直接射向小白。只听公子大叫一声,倒在车里。
管仲以为小白被自己射死了,就不慌不忙地护送公子纠回齐国去了。怎知公子小白是诈死,他将计就计和和鲍叔牙抄小道抢先回到了国都临淄,当公子纠和管仲进入齐国国境时,公子小白已坐上了齐国国君的宝座,即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以后,即发令要杀公子纠,管仲也被用囚车押回齐国问罪。管仲一被送到齐国,鲍叔牙立即向齐桓举荐他。
齐桓公很生气,说:“管仲拿箭射我,要我的命,我还能用他吗?”鲍叔牙回答说:“那时他是公子纠的师傅,他用箭射您,正是他对公子纠的忠心。论本领,他比我强得多。主公如果要成就一番大事业,管仲可是个难得的人才。”
心胸豁达的齐桓公,听了鲍叔牙的建议,不但赦免了管仲的罪,还不计前嫌地任命他为相,让他管理国政。管仲上任以后,尽心帮着齐桓公整顿内政,开发富源,开采铁矿,制造农具,使齐国越来越富强。
人无完人,每个人身上都有抹不去的缺点。不够豁达的人,往往拒绝承认自己的缺陷,总是紧张地抵御着任何外来冲击,以免缺陷暴露出来。长久以往,他们的心理便越来越脆弱和狭隘。
豁达的人往往是乐观主义者,乐观的生活态度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一个乐观的失败者终将有东山再起的时候,身处劣势不气馁的乐天派对未来做出积极的分析和预测,推动着自己和他人奋勇向前;一个忧心忡忡的成功者,抵御风险的能力则很脆弱,遭受打击后容易一蹶不振。
豁达的人有一种趋利避害的思维习惯,在困境面前,会本能地承认事实,很快摆脱出自我纠缠的烦恼。这种趋利避害的思维方式使他们在低谷期,继续保持着心境的明亮与情绪的稳定。
豁达的人比较宽容,为人宽容就会给别人留足自由的空间。一般来说,心胸豁达的人能够尊重别人不同的看法、思想、行为习惯和宗教信仰等。即使别人与自己的观点、做法大相径庭,只要不违背原则他们大都会尊重别人的选择,给予别人自由思考和选择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