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红流纪事:百万雄师下江南渡江战役
22538900000010

第10章 渡江战役的经过(2)

根据当年曾经亲身经历此事件的陈锐霆将军回忆:4月20日上午约8点半,一艘外国军舰划破了江水,由东向西疾驶,舰身涂有英国徽记,米字旗在船尾招展。这是英国的一只快速舰“紫石英”号。它在中国内战方酣、解放军即将渡江的关键时刻,未经解放军许可,就贸然闯入解放军控制的江面,究竟是何居心呢?部署在北岸的解放军炮兵向英舰发射了警告的一炮,狂妄的英舰根本没把人民解放军放在眼里,继续西驶。解放军又开了一炮,落在英舰的前方,英舰仍然毫无顾忌地傲然前进,就这样,在转眼间他们就即将进入三江营江段了。

三江营南北江岸呈乳状深入长江,江面狭窄,江流绕岸曲折。配属第八兵团的特纵炮三团在该处配置了两个炮连,分别配备日式75野炮和105榴弹炮各3门。对解放军警告置若罔闻的“紫石英”号驶进了三江营狭口和弯道后,受到了解放军炮兵的堵截和前后夹击。“紫石英”号凭借他们帝国主义特有的“坚船利炮”疯狂地向解放军还击,但是他们根本无法压制人民解放军的准确打击。转眼间“紫石英”号的炮塔就被击毁,指挥台也被解放军击中,舰长斯金勒少校受重伤,不久后即因此而殒命,副舰长威士敦上尉也伤势不轻。后来该舰航向失控,越出舰道而搁浅于靠近南岸的江上,舰上的英国官兵慌忙升起一件白色的衬衣,解放军见状便停止了炮击。从双方炮战开始到“紫石英”号举旗投降,该舰中弹30余发,舰上水手60余名弃船跳入江中,挣扎着逃回长江南岸,后来乘火车返回上海。

4月20日下午1时,原先停泊在南京的英国驱逐舰“伴侣”号疾驶三江营增援“紫石英”号。“伴侣”号的到来,不但对“紫石英”号没有丝毫的帮助,反而使自己立即招致了解放军炮兵的射击。该舰在连中5弹后,为避免被击沉的命运,全速下驶以脱离解放军的火力。不久后,不甘心的英舰又折回沿北岸上驶,狡猾的“伴侣”号利用我炮兵掩体与江岸形成的死角,击毁了人民解放军特纵炮三团的野炮两门。但当该舰越过乳形岸边时,又被我榴弹炮穿透其联装主炮,击毁其指挥塔,舰长罗伯臣中校受伤。就在“伴侣”号转舵下驶之际,又被解放军炮兵屡屡击中,落得个满身创伤后,狼狈往江阴方向逃去。

英国远东舰队总司令部收到两艘英舰相继在长江被人民解放军炮击受创的报告后,猖狂叫嚣要对人民解放军进行报复。此时,因为其舰队总司令布朗特海军上将正在伦敦公干,所以副总司令梅登海军中将亲自登上远东舰队旗舰“伦敦”号,和“黑天鹅”号一起从江阴出发,以极其缓慢的速度溯江西驶,并以望远镜仔细地向北岸窥测。解放军江防部队在判明英舰来意后,迅速做好了战斗准备。在距离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总攻只有一小时的时候,配属十兵团的特纵炮六团遵照兵团的指令,向在江面徐行示威的“伦敦”号和“黑天鹅”号发起了炮击,宁静的江面顿时弹飞如雨,水柱冲天。解放军的一发美制榴弹击中了“伦敦”号的指挥台,舰长卡扎勒上校当场负伤,炮弹的碎片还撕裂了梅登中将洁白的海军制服。英国舰队虽用大口径炮还击,但由于已经陷入了人民解放军强大的炮火网之中,他们似乎明白了企图干涉人民解放军渡江的举动只是一种徒劳,就掉头往上海方向逃去了。上海的各大报纸都以醒目的标题并附加因被炮击而毁伤的英国军舰图报道了这一特大新闻。人民解放军此举,使长期遭受帝国主义压迫和欺凌的上海市民无不欢欣鼓舞。

经过历时两天的3次战斗,根据当时双方公布的伤亡统计:英方“紫石英”号舰长阵亡,副舰长负伤,船员死亡17名、负伤20名;“伴侣”号舰长负伤,船员死亡20名、负伤15名;“伦敦”号舰长负伤,船员死亡15名、负伤13名;“黑天鹅”号船员负伤7名。中国人民解放军伤亡252人,野炮被击毁两门。

这次战斗是人民解放军特纵炮兵直接同帝国主义国家海军兵舰的作战。由于这些兵舰都是活动的目标,他们速度快,装甲厚,又配置大口径的火炮,其兵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久经训练和实战,而人民解放军大都是新组建的炮兵,技术不高,装备又差,对活动目标射击可以说毫无经验,因此解放军在此次战斗中人员伤亡较大。但是人民军队有自己的优点,那就是士气旺盛,无所畏惧,所以在战时有效地弥补了自己技术方面的不足;加之解放军大部分火炮进抵前沿江堤,直接瞄准英舰射击,这就加大了射击的准确度,但同时也增加了一些人员伤亡。此次战斗,极大地锻炼了部队的作战能力,对鼓舞前线人民解放军士气,削弱国民党军斗志,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正如目睹炮战并即将渡江的战士们所说:“英国人也不在话下,哪怕他国民党!”

中国人民解放军同英国远东舰队在长江的激战,在世界上引起了强烈的震动。美国权威方面对英国海军死伤之重感到惊讶。所有纽约报纸均以最大字体报道这一新闻。法国和其他国家的许多报纸亦均在头版予以报道。英国议会下院5月5日关于“长江事件”的辩论非常热烈。很多有影响的议员对英国首相艾德礼在4月26日所称“英国军舰有合法权利开进长江执行和平使命”和丘吉尔要英国政府“派一两艘航空母舰到中国上海去……实行武力报复”的狂言,展开了批驳和争论。

许多议员批评政府不应该把军舰留在长江。罗伯兹议员追溯“100多年来英国军舰都常常卷入中国事件中,英国军舰在中国领水内向中国人作战,到处引起中国人的愤怒”。因此罗伯兹议员认为:“在强渡长江的巨大军事行动前几小时,英政府批准两艘军舰在长江内上行下驶,显然是容易激起待命渡江的共军愤怒的。”维也特议员说:“派遣航空母舰进行空中掩护也是荒谬的”,“过去由于中国缺乏团结,而我们又有武器上的优势,所以一艘炮舰就能在不小的炮区内把中国人吓得手足无措。

但现在可不能再这样做了。”英国议会反对党领袖麦克米伦指出,英国军舰在中国内河航行的权力早已为1943年中英双方签订的终止治外法权的条约所废除,并概括地归纳众议说:现在看来,“炮舰观念”似乎是太过时了。⑩正如后来毛泽东主席在亲笔起草的谴责英国军舰暴行的声明中所说:“我们斥责战争贩子丘吉尔先生的狂妄声明。……丘吉尔先生,你‘报复’什么?英国的军舰和国民党的军舰一道,闯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防区,并向中国人民解放军开炮,致使人民解放军的忠勇战士伤亡252人之多。英国人跑进中国境内做出这样大的犯罪行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有理由要求英国政府承认错误,并执行道歉和赔偿。难道你们今后应当做的不是这些,反而是开动军队到中国来向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报复’么?艾德礼首相的话也是错误的。他说英国有权开动军舰进入中国的长江。长江是中国的内河,你们英国人有什么权利将军舰开进来?没有这种权利。中国的领土主权,中国人民必须保卫,决不允许外国政府来侵犯……”

英国外交部有对事过30年后的重大事件例行发表有关档案的传统。一位看过英舰“长江事件”档案的学者曾写过一篇文章,把30年前就有人论及的“英国的炮舰政策在中国的终结”发展为“列强的炮舰政策在中国的终结”。“这一论断无疑是更为合理的概括。想当年几艘英舰带着遍体的弹孔和创痕狼狈不堪地驶返上海,而美国停泊在黄浦江上的几艘军舰又在解放军发起进攻之前驶向了太平洋”,证明了欺弱怕强是帝国主义者的固有本性,并不是到了此时此刻列强就甘愿弃恶从善了。

“炮舰政策是18世纪以来欧美列强向亚非拉弱小国家和被压迫民族掠夺殖民地和海外资源时惯用的暴力手段。中国在解放前的100多年间,就曾饱受列强炮舰政策的侵略和伤害。我国沿海的广州、定海、天津,以及长江沿岸的万县、南京和上海等地,都曾惨遭英国舰只的轰击和蹂躏。”

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至20世纪40年代,在这将近100年的时间里,中华民族历经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等,除日军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取得了“胜利”以外,几乎每一次战争都是以中国的割地、赔款而结束。在这段时间里,帝国主义列强的舰只、兵员在我国的土地上到处横行霸道,攻城掠地,巧取豪夺,并攫取治外法权,遍设租界。腐朽落后的满清王朝、封建军阀、官僚买办们不顾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在外国列强的压力下卑躬屈膝,卖国求荣,使中国人民长期承受着被侵略与压迫的痛苦。

1949年,中国得到了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这一年10月1日宣告成立。英国在新中国宣告成立不到100天内,在西方大国中首先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1984年,邓小平和英国的首相撒切尔夫人在北京代表中英两国政府签订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英国政府在100多年后所做的这两件对中英两国人民都有益的大事是值得我们称赞的。

当今世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广泛地存在着。近年来的世界多次事件一再表明,帝国主义列强并没有忘记他们的炮舰政策。在他们需要而对手软弱的情况下,他们仍然随时可以制造借口用发展了的“炮舰政策”来实现他们的横行不法。“落后就要挨打”,这古朴而又简单的道理值得我们每一位华夏儿女深思。

4.国民党海军第二舰队起义

说起国民党海军第二舰队起义,应首先提到这次起义的领导者——林遵。

(1)林遵简介

丛书所选之“重大事件”,只选择了民主革命28年历史当中30件大事,力求通过这30件大事大体上涵盖中共党史基本问题的主要方面。这首先就遇到了选取哪些事件最为合适的问题。就我们的水平而言,很难说就一定能够选得那么准确、恰当。但总体设想是,应以讴歌中国共产党的丰功伟业为主,有的也可侧重总结某些历史经验或教训。

林遵,又名林尊之。1905年生于福建省福州市,是民族英雄林则徐的侄孙,父亲林朝曦曾供职于北洋海军,并参加了中日甲午海战。由于祖辈的影响和近代中国海军发祥地的熏陶,青年时代的林遵对海军充满了感情,立志要为中国海军的强大贡献自己的力量。1924年,19岁的林遵满怀振兴中国海军、洗雪甲午之耻的雄心壮志,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烟台海军学校。在校期间,林遵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同时也接受了一些进步思想,这对他后来的影响很大。

在烟台海军学校学习期间,林遵与中共党员郭寿生相识,后来成为郭寿生所创办的中共外围组织“新海军社”的成员,也是《新海军》月刊的热心读者。1929年,林遵被派往英国格林尼治皇家海军学院留学,1934年毕业回国,在国民党海军中任航海官、副舰长。1937年,林遵又被派往德国,学习潜艇技术。1939年回国后,林遵先后出任国民党海军“永绥”舰代副舰长、第五游击布雷大队大队长、国防部研究院海军研究员、参谋总长办公室海军参谋、驻美国大使馆海军副武官、驻西沙群岛舰队指挥官、海防第二舰队司令。抗日战争期间,他曾率领第五游击布雷大队与日军作战。在共同抵抗日军侵略中,林遵与中共领导的江南新四军配合十分默契,彼此留下了良好的印象。1945年日本投降后,他率“太平”、“中业”两舰接收南沙群岛,将南沙主岛以所乘军舰舰名改为“太平岛”,并在岛上树立刻有“太平岛”字样的纪念碑。

(2)起义准备

1948年1月,林遵被任命为国民党海军海防第二舰队司令,率第二舰队20多艘军舰和50多艘炮艇布防在从江阴到安庆500多公里的江面上。林遵对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深恶痛绝,对国民党挑起内战更是深为不满。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中共中央社会部负责京沪杭地区情报工作的吴克坚委派林遵烟台海军学校的同学郭寿生用记者的身份去拜会林遵。

因为郭寿生和林遵两人之间有着很深的友谊,在第二舰队司令部里,两个人进行了推心置腹的交谈;同时,郭寿生向林遵转达了中共对他的期望。在好友诚挚的规劝下,一腔热血、满身正气的林遵决心在适当的时机率部起义。郭寿生走后,林遵便开始在同乡、同学中物色起义骨干,并且团结了一批忠诚可靠的爱国舰长、艇长,相约共同举事。

随后的日子里,林遵曾派亲信参谋欧阳晋去找郭寿生进一步商谈有关起义的具体事项。中共中央社会部抽调中共上海地下党员林亨元去镇江和林遵会晤。林亨元向林遵传达了中共中央的指示,即先稳住局势,暂时按兵不动,待到人民解放军大军渡江时,再发动起义,与三野部队相互配合,为解放军渡江创造有利条件。

1949年4月中旬,我军为了试探敌军虚实,对敌人在芜湖的防御工事,实施了破坏性的袭击。蒋介石遂以为芜湖将是我军渡江战役的突破口,于是,立即加强了芜湖的防务力量。此时,林遵再次派欧阳晋去上海,向林亨元汇报起义工作,询问解放军何时渡江,双方约定了联络的信号,届时,起义的舰艇将配合渡江部队,占领码头和沿岸的交通要道,并切断敌人的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