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盈利:企业经营的灯塔
我们已经讲了很多关于竞争的命题,相信各位读者已经从竞争的硝烟中走出来。这时作为老板,作为管理者,是否应当开始平心静气地想一想,企业到底是做什么的?
对于企业有很多定义。例如,“企业是以盈利为目标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它实行独立经济核算,具有法人资格,是商品经济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的必然产物”。又如,“企业是从事生产、流通、服务等经济活动,以产品或劳务满足社会需要并获取盈利,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设立的经济实体,是社会经济的基本单位”等等。
不管定义从文字上说有什么不同,但一个基本命题不可否认: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有人说这样简单的道理谁不知道,其实不然。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今的社会舆论,已经将企业生存目标歪曲。在无数论述竞争的书籍中,似乎只有打败对手企业才能生存,似乎其他企业的存在对自身就是一种天然的威胁,似乎市场经济中只能是你死我活,似乎我们的生存空间已有限到了容不下他人存在的地步。在这些论调下,企业犹如一名职业武士,必须以不断地打败对手来获得自身的价值,如同一个亡命之徒,一天不打打杀杀就会感到末日将临。受此影响的企业成天将眼光停留在对手身上,无时无刻不想着怎样去打败眼前的对手。长此下去,企业就将忘记自己的真正价值,模糊前进的目标,在一片混战中不见天日。纯粹的竞争观念对企业的危害我们已经在前面相关章节中有所论述,这里不再重复。但是,我们还是要再次强调:竞争不是目的,为了企业的生存,我们必须追本溯源,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企业的本质。
谁都明白,企业并不是自人类诞生的那天起就已经存在的。原始社会,人类的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们还在为了填饱肚子而不断斗争,即便这样,人类也是饥多饱少,因而此时的人类根本就没有什么生产的概念,更别说企业。个人的力量当然不足以同大自然与野兽抗衡,人类自然而然地组成了以血统关系为基本纽带的氏族。在氏族内部出现了一些分工:男人打猎;女人摘果子,带孩子等等。后来,人类从经验中学会了种植与养畜,渐渐地,人类不再那样挨饿,可以开始坐下来,想想别的事儿了。
随着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氏族有了从事农业和畜牧业之分,于是偶然的交换出现,但是这离企业的出现还差得很远很远。社会继续发展,随着生产力的继续提高,剩余的产品开始变得不再那么少见,于是私有制诞生了——这也是企业诞生的一大要素。社会分工仍然没有停止,手工业的出现成为企业诞生的另一重要要素。因为手工业是人类历史上真正的,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即商品生产。商业必须交换,聪明的人开始学会从流通中赚取差价,于是商业发达,货物价值的交换变得越来越容易。
私有制,分工,商品流通是小手工作坊的基础,它离企业只有一步之遥了。17世纪,在英国爆发的工业革命使企业正式从世界上诞生——机器的出现是大规模生产的开始,小手工作坊再也容不下急剧扩张的机器生产,无业的游民日益集中到工厂的周围。机器的进步,分工的细化,人员的剧增,流程的复杂,都使企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发展为社会上最重要的经济单位。大量的原材料为企业生产而被挖掘,四通八达的交通网为产品流通而铺设,无数人的衣食住行开始依赖于企业的兴衰存亡,有实力的资本家开始为自己赚取滚滚的财富。
可以明确地说,企业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是人类手中一部赚取利润的机器。没有利润的企业没有人投资,没有利润的企业不能养活员工。企业只能在利润上挣扎生存,没有它,企业将失去任何生存的理由。
人们研究企业的构成要素——目标,人,财,物,信息;研究将要素系统化的方法——管理;研究企业的四大流程——产品流程,价值流程,人事流程,信息流程;研究企业发展的方向——战略等等,无一不是从利润的角度出发,其目的只有一个,即将收入最大化,将支出最小化,从而获得最大的利润额。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赚得利润是资本家建立企业的唯一目的。但在社会主义社会,这个问题,人们曾得出各种各样的结论。从目前的形势看,我国已经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战略目标,已承认了利润的存在。对“三资”企业、民营企业来说,以利润为目标当然不言自明,而对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人们也已经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尚不发达;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个人没有积极性,生产效率低,投入后产出太少甚至不产出,整个社会难以进步;必须以发展生产力为核心目标,运用各种方法,鼓励企业提高效率,发展生产。国有企业没有利润,也将淹没于市场经济的大潮,这就是现实!没有人还敢于无视利润的存在,不去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没有人还敢于无视效率的无情,不去煞费苦心地经营。
企业存在为利润,这一点每一位经营者都必须牢牢记住,无论在什么样的混乱局面中,都必须拨开云雾,认清自我!
(第二节)成功:超越竞争
日本索尼公司创业之初,除了几个人和一腔热情几乎什么也没有。他们深知以自己的实力,无法与那些大公司相提并论。于是当时的总经理井深大决定生产一种电热座垫儿,后来又生产当时日本急缺的高质量新式唱机马达和扩音器。这些东西对当时的日本大企业来说是不屑一顾的。但正是这种拾缺补漏的工作给了索尼公司迫切需要的现金。但是井深大先生的真正目标,决不是旧产品的改良,他的心思完全用在新产品乃至日本首创产品的开发上。当时德国生产一种钢丝录音机,而且那时日本已有住友金属公司可以制造那种直径只有1/10毫米的特殊钢丝。可是由于索尼公司规模尚小,订货量极有限,大公司不愿意做这种赔本生意。井深大先生的这个梦想破灭了。但这次小小的挫折,使他们更接近了一个更高更远的目标——盒式录音机。不久以后,井深大先生搞到了一台美国造的磁带录音机。仅仅摆弄了几下,他就打定主意:一定要生产这种最新的录音机。当时的日本,既无人懂得制造录音磁带的技术,也没有从国外进口的途径。他们面前只有一条路:独自研制。
说干就干,录音机好办,因为有钢丝录音机的经验,可是磁带怎么办?最大的问题是原材料。在日本战后的年代,物资奇缺,要发现涂磁带所用的磁性材料,真是一件难得如登天一般的事情,可是索尼做到了,尽管只是以纸为原材料的低劣产品,但毕竟是索尼公司的骄傲。后来塑料问世,他们马不停蹄地开发出了质量更佳的塑料磁带。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开拓了磁带产业。很快,他们的磁带录音机在法院里代替了速记员,在学校里当上了英语教师,订单像雪片一样飞来,索尼公司开始了真正的发展。索尼并没满足,他们又开始考虑设计一种价格恰好在财政预算范围之内,体积较小,专供学校使用的磁带录音机。
索尼成功了,他们对产品商业化的不断追求使他们不断推出崭新的产品。WALKMAN的推出,磁带录像机的发明,无一不使索尼公司走在任何同行的前头。索尼公司的总经理盛田昭夫认为:对手跟进的速度越来越快,从开拓新市场到展开竞争的时间越来越短。但是,索尼是“开拓者,永远向那未知的世界探索”,于是索尼以200%的速度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又以100%的速度降价,淘汰旧产品。索尼公司很少与对手展开刺刀见红的肉搏,他总是独身走在世界的前沿,让新市场的高额利润尽归己有。
这就是一个真正巨人的崛起,这才是一个公司成功的关键。
不仅索尼,INTEL公司、微软公司也这么做了,他们都成功了。INTEL公司在80年代以内存储器独步天下。可是后来日本公司紧紧地追赶,使INTEL的利润骤减。如果INTEL公司当年与日本公司展开肉搏,我不知道会怎样,但是他们并没有这么顽固。他们毅然放弃了内存储器的生产而转入微处理器的市场。随着个人PC的爆炸性增长,INTEL公司也以自己的芯片几乎垄断整个市场,386,486,奔腾,多能奔腾……INTEL公司用10倍速的速度开拓市场,以半年50%的速度降价。没有人能与他们竞争,因为没有人有资格与之站在一条跑道上。
索尼与INTEL公司的例子已经足够说明什么叫超越竞争。
运动员跑步是为了挣钱,为了吃饭。但是,只有打败竞争对手,他才能赢,才能获得足够的金钱。于是人们看到了竞争,看到了你死我活。然而靠什么竞争?实力!实力来自内部,来自自身的积累。约翰逊再快,贝利也不怕,为什么?企业也一样,菲利普,通用,西门子这样的电子巨头还不够令人生畏吗?可是索尼做到了,由小到大,他终于能与之比肩了。他们靠什么?靠实力,靠无人匹敌的开发与研究。他们没有生产电灯泡之类的东西,从而避免了与那些巨头们的冲突,他们另辟蹊径,以举世无双的创新产品将所有对手都甩到了身后。对索尼来说,别人的蛋糕并不香,他们要做自己的蛋糕自己吃!
这就叫超越,这就是孙子兵法中的“不战而屈人之兵”。
强国以其经济,军事,外交等手段巩固自我。敌人不是不想与之争,而是不敢与之争。所谓“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企业发展也是这样,与人竞争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劳民伤财,利弊难以权衡。如果企业可以另走一条路,另寻一个新市场,为什么要竞争呢?为什么不得不绞尽脑汁与人争斗呢?抢蛋糕与做新蛋糕的区别已经很明显,你认为竞争还有多大价值呢?
企业的生存是为了利润,有时为了利润而不得不暂时与人竞争,但是理智的企业应该知道,只要有机会,就应当跳出竞争的圈子,去开发那一片未知的世界,去为自己找到一块肥沃的土地。
人为什么要耕田种地?无非是要填饱肚子。可是,要稻子快快长,让猪牛快快肥,你该思考什么呢?你应当研究土壤,研究气候,研究营养。研究不是目的,吃饭才是最终要求。企业也是这样,竞争不是目的,赢利是你需要的。利润不是生在竞争者身上,而是存在于市场中。你在这个市场中竞争,是看到这样满地金银,当市场被瓜分殆尽,你为什么就不能抬起头来,看看山的那一头,不也同样风光无限么?企业应当像索尼公司那样,大步向前,永远使自己处于一个新兴的市场,以最快的速度利用这个市场,当竞争者涌现,迅速退出,又进入另一个更新的世界。最无知的商人也知道新兴市场的高利润,当竞争展开,利润率就将迅速下降,对于一名后来者来说,所谓利润最大永远是个空中楼阁,看得见,摸不着。
想做另一个索尼公司吗?想尝尝最大利润的果实吗?如果你的结论是“是的!”那请离开竞争,开始超越!
前文的一系列论述,相信已使读者明白,超越竞争就是指企业必须从一个平面的,与对手面对面的抗争中脱离出来,进入或开发一个新兴的市场,通过占领这个新兴的市场,获得最大的利润。
很简单,不是吗?可是事实上,懂得的人永远比做到的人多。这里一切的关键在于创新,即发现与创造新市场的能力。此外,企业还可以通过树立非同寻常的形象来维持这一个独占的市场,继续保持最大利润。但是要注意,这种形象维持是有限度的,决不能为了维持现状而忽略创新。应该说,二者是互补的,创新是获取最大利润的前提,企业形象是创新效益尽可能长地为企业服务的手段。企业应当不断创新,不断形成一个适应潮流的形象,不过这二者也可以融于一体。索尼公司不断地创新,已经为其树立了“探索者”的良好形象,在这种形象的帮助下,人们总是相信索尼为人类的贡献,乐于接受索尼公司的产品。这种形象也是对竞争的超越,因为它使得其他企业很难令人相信它们也能创造出好产品,从而保证总是索尼在利用新产品新市场而大获其利。
不过怎么去创新?怎么去树立一个适合于创新的形象?我们不仅要说到还可以做到。创新绝不是天才的“灵光一闪”,形象也不是铺天盖地的广告。一切都需要有系统的努力。这些努力是一个整体,相互支持,相互作用,每部分都必须付出特殊的努力,但只要能有效的合为一个整体,形成一种战略,它就可以推动一个企业不断地超越对手,超越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