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石述思说中国:中国各阶层矛盾分析
22617800000001

第1章 价值之辩(1)

成功学为什么能大行其道

在这个急功近利的商业社会,渴望成功的人很多,真正成功的人却那么少。按照美国人计算的概率,成为百万富翁的比例仅占总人口的1%,所以很多有志青年很着急,于是怀着速成的渴望,如同金庸小说中那些为得到《九阴真经》展开血拼的江湖豪杰一样,集体走进了一个叫成功学的大课堂,结果成就了这个时代一种新的成功人士——成功学讲师。

海外名师的高徒、满身名牌行头、温文尔雅的举止、充满盅惑性的表演、富有激情的演讲、靠万千痴迷者的银子积累的巨富身家,毫无疑问,陈安之先生无疑是当前内地成功学界的江湖盟主。兄弟近日有幸与他进行过面对面的PK。从辩论现场来看,我和着名企业家史晓燕、知名学者王文元先生组成的反方阵营并不占上风。其中一个原因是对面三个成功学讲师带来了不少自己的助手和学生。但也说明这门新兴的“学科”在中国商界的群众基础还是相当雄厚的。

在辩论现场,刚刚在一个有一定规模的商业聚会做完演讲的陈安之先生,继续抖擞精神,调动其多年积累形成的演讲和表演才能,去激发全场受众对成功的渴望。陈安之不断暗示:老师就是教你怎样赚钱的,你想要赚钱就赶快来学成功学。更雷人的是,他还为了让一些善男信女相信进行了一次手劈木板的演习,使我想起不少在80年代风靡一时的大气功师——而且使我受到一定惊吓。我甚至开玩笑说:再反对陈先生,下一个被劈的会不会是鄙人?

成功是达到预期的目标。但令人惊讶的是,在现场,没有人能够给出准确的、科学的、符合学术规范的成功学定义。也没有人能举出一个靠学成功学获得成功的例证,倒是靠讲成功学而挣得盆满钵满的成功学讲师现场齐刷刷坐了三位。

我倒试着为成功学找了一个更直白的定义——牛逼学。还替它设计了一个口号:不牛逼,毋宁死。

众所周知,成功也好,牛逼也好,都是一个价值判断,都是一个结果。首先地球上有多少人,就有多少个关于成功的理解和实践。比如农民种出无农药残留的粮食蔬菜、工人制造出消费者满意的产品、推销员负责任地卖良心货、大夫对每个病人的命都当成命认真对待且妙手回春、老师能做到德才兼备、真诚付出等都是社会认可的成功。

假如您觉得当普通人很丢脸,非要在商业社会领袖群伦、名利双收,那您简直需要集合整个商业社会所有内因外因一起发挥作用,对个体的要求是人品优秀、目标明确、天赋卓绝、不畏艰险、持续努力,更重要的是还得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你是上帝选中的幸运儿吗?

所以,成功学以速成为噱头,以名利为药效,误导急于走捷径成为人上人的商界准精英们投身其中,在一种人为营造的集体无意识中不能自拔。这使我想起古时皇帝为了追求长生不老而服用的丹药——红丸,刚吃下时可能红光满面、状态好得能每晚连幸数妃,但结局都一样——暴毙。

不就是想唤醒一点面对竞争压力的信心吗?多看几遍中移动的广告“我能”,想想姚明着名的广告语:“努力不一定成功,放弃一定失败”就行了,而且是免费的,广告商就恨你不看呢——何必花那么多钱去学习一个您本来都明白的常识呢?

当然,集合了心理学、催眠术、厚黑学、营销学、管理学等种种学科的实用方法,以满足人们短时欲望为终极目标的成功学也并非一无是处。比如改成销售实战学也许就不会这么备受诟病——但对受众的吸引力会大打折扣。而且,成功学永远追求第一的观念应用到对奥运会选手的指导、对有雄心的大公司老板是有帮助的,但可惜这些人又基本上可以现身说法去讲成功学了。但他们往往都很低调,结果成了成功学讲师的道具。

但我觉得这个时代真正需要的是一门磨难学。因为相比于成功,失败才是人生的常态,而且真正的成功从来都是一条光荣的荆棘路。那就是守住良心的底线,和理想一起携手漂泊吧。不要抱怨孤独、不要畏惧打击、不要奢求理解。

如果顺应时代潮流,选择了商业,那最好重温《基业常青》中的忠告:有超越利润之上的追求。

如果在拼搏中厌倦,想想这样一句诗:“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山楂树之恋》为什么能风靡全国

美是难的。

在这个缺乏想象力的年代,即使站在一棵有140年树龄的山楂树下,估计人首先想到的是山楂的美味,无暇欣赏绝美的风光。

都在疯狂地赶路,以至于爱情也成为快餐,往往没来得及展示真实的自我,已经被下一个声色具备的面孔吸引。

《山楂树之恋》的时代背景比今天灰暗得多。即使身处“文化大革命”末期,整个社会仍在痴狂的集体无意识中沉醉,个人的情感被压抑扭曲到时代虚幻的宏大叙事中,并将这种自虐当成光荣的献身。

因此,静秋和老三能跨越重重阻障碍,演绎一段纯真的爱恋,是一个无比小概率的事件,也由此显得凄美动人。

伴随着热议的电视剧《山楂树之恋》的收官。很多人认为它就是怀旧的情感消费。

平心而论,对于主演李光洁和王珞丹来说,能摆脱现实红尘中诸多诱惑,穿越回一个陌生的年代,演绎这段当代社会近乎绝迹的纯真爱情,太难了。但他们靠真情投入,克服了年龄的差距和时代的隔膜,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惊喜。

不能因此歌颂那个压抑人性、扼杀青春的年代。不过,正是将故事置身于那个时代,才能彰显坚持真爱的可贵。

像张艺谋的电影一样,电视剧忠实原着,实现了场景真、生活真、历史真和情感真。而这一切都是为了搭设一个舞台,等待两个黑暗中的舞者——执子之手,誓死不渝。

在那个物质短缺、精神匮乏的年代,没有组织把关的自由恋爱被视为洪水猛兽,未婚先孕更是为社会家庭不容,来自革命军人家庭的老三与黑七类子女静秋的恋爱则挑战了最敏感的底线。

但这无法阻挡青春的绽放和人性的苏醒。正因为被压抑,才有了两个人忘我投入和真情无价。

那是一段没有雕饰的初恋——将纯洁进行到底,超越欲望,击败世俗。

在今天,他们或许像化石般不可理喻,但如果认真体味,却洋溢着别样的浪漫和高贵。

这段柏拉图式的苦恋超越了一切世俗的阻力,缓慢、曲折而动人。令人心碎的是,在面前的阻力一一化解之际,老三却走向了生命的尽头,但他和静秋无悔。

他们证明:在充斥着功利的世界,因为一棵山楂树的缘分,可以跨越贫富、门第、身份、前程等藩篱,去告诉所有人:坚持真爱,就是幸福的全部。

遗憾的是,在今天这个大发展、大繁荣的年代,个体权力越来越受到尊重,恋爱自由早就不是问题,甚至闪婚闪孕都逐步被社会包容,但找寻真爱的代价却依旧昂贵。

至少,相较于过去那个特殊的年代,学会珍惜、勇于呵护、忠于内心本应成为人们的自觉。

是爱无能,还是不敢爱?

长达35集的电视剧《山楂树之恋》与其说完成的是一次另类情感教育,不如说是一次深切的提醒。穿过漫长的时空隧道,总有一些东西会永恒不灭,福至心灵。比如坚信爱的意义和力量——为什么时代已经前行了很远,信仰却仍在遥远的身后,蹒跚不前?

“老人与狗不得入内”是谁的悲哀

100多年前,位于上海英美租界的外滩公园,立着这样一个牌子: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那时祖国很孱弱,政府腐败无能,人民被蔑称为“东亚病夫”。

100多年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祖国日益强盛,再也没有老外胆敢跑到咱家门口撒野。

不幸的是,没有外侮,有些国人也没闲着,开始将歧视枪口对准自己同胞。

又是上海。在一辆公交车上,上演了一出老人与狗不得入内的闹剧。

作为人类的朋友,狗常年被歧视,不准乘公交车已让人纠结,而在国际化大都市上海,一个拾荒老人登车后被像狗一样驱赶,却堪称让人发指。

在网上一段用手机拍摄的长达4分22秒的视频中,一名身着蓝色长袖衬衫、深色长裤,头发花白、体形瘦弱的老人,他右肩背着三个大包,左手拎着几个袋子,登上很空的82路公交车后,大包小包还没来得及放下,就遭到一名白衣男乘客的训斥和驱赶,并获得当值女司机的热烈呼应,试图将拾荒老者的物品扔下车。

阻止未果后,女司机回到驾驶座,关上车门,启动了公交车。

汽车启动后,老人起身去车前刷卡,这时,白衣男再次拎起老人的物品。“开门,开门,扔下去。”男乘客说。

老人赶忙跑回来,夺下物品,再次保护起来。但白衣男乘客仍不罢休,教育起老者并要求他赶紧下车。

这时,公交车进站停车,男乘客说要叫警察来处理,并准备下车。下车时,他拉起老人一只塑料袋扔下去,但被老人护住,但由于拉扯,塑料袋被撕破,袋内的塑料瓶、纸品洒落车内、车外一地。

老人赶忙低身去捡,但没捡几样,公交车就关门启动了。

“还有东西呢,还有东西呢。”老人冲司机喊着。

视频戛然而止。

事情发生在2011年8月6日一个烈日灼人的下午。目前受到严厉谴责、已遭停职的女司机回忆说:当男乘客反对拾荒老者乘车时,车上没有一位乘客站出来阻止。

站在驱逐者的角度,老人衣着不整,还拿着垃圾,不够体面,且身处弱势,无依无靠,驱逐似乎符合多数人利益,并维护整个车厢的文明。巧合的是,西方殖民者当年竖起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理由也是:部分中国人衣着举止不够体面。

他们都忘了:人之所以能超越猪狗,除了外形的差异,更主要是人可以超越金钱、地位、身份、性别、年龄的差异,去追求人格和灵魂的平等。

这是当代普世价值。

更何况面对的是一个拾荒的老人——但凡有别的出路,他能从事这么卑微的工作?他家里有宝马,能来挤公交吗?

在一个正常的社会,人们至少会接纳他,甚至会让座,然后反思一个问题:谁将该含饴弄孙、尽享天伦的老人逼成这样?

不幸的是,在这个剧烈转型年代,随着道德滑坡、诚信体系的崩塌,加上贫富阶层的分化,越来越多的人皈依丛林法则——成王败寇、物质至上,对贫弱群体不知悲悯,反而加以侮辱损害来当做自我满足的捷径。

在南京12路公交车上,最近甚至发生过一老大爷突发疾病,司机宁肯遵守所谓规定花30分钟等120,而不愿冒险花五分钟将老人直接送到医院,老人因此撒手人寰。

再次想起南京彭宇案。当学雷锋做好事的成本高到扶起一个老人要被法官宣布罚款4万多的程度,谁敢轻易助人行善?

不要谴责任何人——包括驱赶老人的白领男人和儿子都已不屑于搭理的女司机。因为他们是这个时代再正常不过的人,作出了再正常不过的选择。换你我估计也这样。

我只想重温整个事件中这样一个场景:当老人被指责驱逐时,82路公交车上有人站起,给这位衣着破旧、拎着肮脏垃圾塑料袋的老人默默让座。

建议对这个拒绝正常的人进行人肉搜索,给他荣誉,给他重奖。

这叫希望——这个缺乏体温、习惯冷漠的时代最需要的不是无聊的道德绑架,而是激励。

相信善良

小悦悦走了。伴着亿万人的唏嘘。

2011年10月13日下午,佛山南海的一个五金城的一场车祸中,两岁的小女孩悦悦,几分钟内先后被两辆车碾轧,18个路人视而不见。

一场声讨的巨浪在持续发酵,令人愤怒又了无新意。

很多老话题被重新热议——诸如严惩肇事者甚至设立见死不救罪以避免再现18个冷血的看客。

其实很少有人经得起这样的拷问:假如您是18个看客之一,能勇敢地扶起小悦悦吗?

很多口水横飞的精英们也许会习惯性辩解:怕被小悦悦的家人讹上,事后无人肯作证,假如对簿公堂会遇到类似按常理惩罚彭宇那样的糊涂法官。

总之,不救人的理由还能列举很多。甚至有地方党报忠告那些讹人的跌倒老人别为老不尊,充当道德灭绝的推手。

可惜,在挽救生命这个唯一理由面前,这一切都显得苍白无力。

平心而论,在这个道德滑坡的社会转型期,的确由于功利绑架、诚信缺失、执法误导,无疑加大了积德行善的成本,相应地,学雷锋的学费也越来越昂贵。

但在一个公民社会远未成熟的时代,将良知、善良、悲悯等道德缺失全部交付法律裁决,不仅社会管理极大提升,也难以取得预期理想效果——比如不学雷锋罚款1万、拘留5天合适吗?

绝对的善和绝对的恶都是这个社会小概率事件。多数人其实在扮演沉默的大多数——像佛山那18个人那样,面对别人的苦难,可以无比冷静地贴身走过。

唤醒他们需要更多的人没有任何借口地告别这个阵营,用实际行动完成从正常到高贵的跨越。一次这样的善举胜过千万声高亢的声讨乃至谩骂。

小悦悦惨剧发生6天后,在广东顺德容桂海尾新市场发生了类似“小悦悦”事件翻版的一幕:一辆行驶中的汽车将一名1岁多男童小杰撞倒在车轮底下,车轮眼看着就要碾过他的身体,生命危在旦夕。

然而,习惯的沉默者不再沉默:正当毫不知情的司机试图继续行驶时,被当地一名管理人员及时喝止。事发后,周围10余名档主迅速为受伤小孩找到妈妈;肇事司机也马上下车抱起小孩施救;事后,该市场的档主代表还买来水果,前往顺德和平创伤外科医院,看望受伤的小杰。经诊断,小杰已构成左大腿闭合性骨折,大约一个半月的治疗后便可恢复健康。

此前的18日晚8点多钟,江苏句容市崇明街道办环卫工田方凤在路上保洁,被一辆飞速而来的外地轿车撞飞9米,重重摔在马路中央,顿时变成了一个血人。过路的一位女司机赶紧下车,让人帮忙将已经昏迷不醒的环卫工抬上了自己的车,然后驾车直奔句容市人民医院。为了救人,女司机连闯3个红灯,用最短的时间将伤者送到了医院。据悉,这位女司机就是卫岗奶业句容经销处的总经理江玉琴,之前,她已经在路上两次救过伤者。

在近日的媒体上这样的爱心故事还有很多。

这些人堪称逆势而动的勇士。更大的奇迹是:他们无一被讹诈,而迎来了公众和媒体的欢呼,以及被救家人的深深感恩。

甚至在骇人听闻的小悦悦事件中,有个叫陈贤妹的拾荒阿姨完成了对18重冷漠的颠覆,对孩子施以援手,也受到政府和公众的双重褒奖,其父母更是双膝跪倒感激不尽——这对苦命的夫妇甚至表示,社会爱心人士共给自己的女儿捐了好几十万,他们愿意公示每一笔开支,花不完的钱将用于帮助其余遭遇困厄的人。

这些善意的接力显得如此生动、真实和宝贵。也验证了如下真理:如果你愿意相信善良,您就可能成为一个超越自私、乐于助人的好人。

这也超越了简单的道德审判和法律制裁。人性的重塑有赖于价值观的重塑。

相信善良、秉承良知是每个正常人都具备的能力,无论环境多么复杂甚至灰暗,都不能轻易放弃。

因此,比谴责谩骂更重要的是反躬自省,并向那些坚持善良和勇敢的人真诚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