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不得反面意见。只能听表扬,不能听批评;只能听恭维话,不能听"带刺"的话。-骄傲自满、固步自封不但是个人成长进步的障碍,而且还会造成与伙伴的关系紧张。不过,做父母的没必要对这些问题太着急,应帮助自己的孩子找出骄傲自满的原因来。骄傲自满是在孩子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能力后产生的。有的孩子可能取得一些优异成绩,听到过不少的赞誉,认为自己确实优秀;有的孩子只看到其他孩子的缺点,从而总认为自己优于他人;有的孩子虚荣心强,因而听不进逆耳忠言;有的孩子受个人英雄主义影响,总喜欢处处表现自己。
孩子年纪小,知之不多,他们的行为多是模仿大人而来,所以,孩子的所谓优越感,看不起他人的种种表现,有时是同家长的作风分不开的。因此,要克服孩子的这些毛病,首先家长就要以身作则,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自己和他人,给孩子良好的影响。
孩子因有某些方面的专长和成绩而骄傲自满时,家长要告诉孩子,"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天外有天,世界上的能人很多,要知道的东西很多,永无止境,取得一点成绩没有理由骄傲。
我们要让孩子们认识到:自己还小,知识少、经验少,要认真学习,向成人学习,向小朋友学习,向一切人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只要虚心就能向任何人学到东西;骄傲,看不起人,就不可能做到这样;结果必然影响自己的进步。
此外,在家庭生活中,父母不要包办代替孩子做该做的事,代替孩子思考问题,以免使孩子以为世界上的一切事情都很容易。相反,家长可有意识地制造一点困难让孩子去克服,使孩子认识到做事情并不那么容易,人生的道路并不那么平坦,从而促使孩子虚心学习,取人之长,避己之短,不断进取。
嫉妒是孩子心灵中的毒草
嫉妒之心会腐蚀人的灵魂,但是我们的家长往往忽略了它对孩子幼小心灵的伤害。为了让孩子健康成长,我们做父母的要帮助孩子摆脱嫉妒心的纠缠,培养孩子宽阔的胸怀。
某小学语文老师布置六年级学生写《嫉妒是什么》的作文,没想到全班53名同学都认为他们常常备受嫉妒之心的折磨。女孩会嫉妒同伴漂亮的脸蛋或衣服,男孩会嫉妒同伴在球场上大出风头,得到女孩的青睐。更多更普遍的是嫉妒别的同学学习成绩好,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他们说每次考试成绩公布后,是嫉妒"疯长"的时候。
1991年11月1日下午,美国爱荷华大学物理楼三层的一间教室里,几个教授和研究生正在进行着一个有关天体物理问题的讨论。3点30分左右,一直参加讨论的中囱留学生卢刚突然从口袋里掏出一把手枪,首先对准自己的导师葛尔滋开了一枪,葛尔滋教授应声倒下。接着他又对准旁边的史密斯教授开了一枪,史密斯教授立即倒在血泊中。然后卢刚又把枪对准了自己的中国同学山林华,"砰"--又是一声枪响。当教室里其他人被这突如其来的凶杀案吓得目瞪口呆、惊慌失措之时,卢刚匆匆离开了那间教室,跑到二层物理系办公室一枪击毙了系主任尼柯森教授,然后走进行政大楼向副校长柯莉瑞女士开了一枪。最后,又一声枪响,卢刚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了自己。
为了这次谋杀行动,卢刚显然经过了精心策划。那么他杀人的动机是什么呢?说起来几乎简单得令人难以置信。卢刚1986年赴美留学,他的学习成绩一直非常优秀,其博士资格考试的成绩据说创下了爱荷华大学的纪录。但是卢刚认为葛尔滋教授在毕业论文答辩发表等问题上有意刁难人,致使他没有取得博士学位。而更让卢刚不满和嫉恨的是,中国同学山林华显然得到葛尔滋教授的青睐,他比卢刚晚来一年却在卢刚之前取得了博士学位。最让卢刚嫉妒并难以容忍的是,山林华还得到了他渴望得到的竞争优秀论文荣誉奖的提名。之所以杀其他几位教授,是因为他们对卢刚的多次申述置之不理。
卢刚杀人血案立即在美国和中国留学生中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嫉妒竟然使优秀的留学生成为"冷血杀人犯"。卢刚不但残忍地毁灭了这么多无辜者,并使他们的家庭蒙受重创,而且也毁灭了自己。可见嫉妒是一条多么可怕的毒蛇,它盘踞在人的心灵里;时时咬啮着人的心,使人的心胸日益变得狭窄,使他的头脑失去理智,而毒蛇的舌头一旦伸出来,就会伤人害己。
卢刚的嫉妒之心正是出自他那自私狭隘的心理。他怨恨一切,怨恨导师不看重他,怨恨同学比他强,甚至怨恨作为普通工人的父母,既"不能在事业上对我加以指导",又"没有经济实力送我出国深造",却惟独不怨恨自己心胸狭窄,,嫉妒心作祟。因此《爱的教育》的作者亚米契借"校长"之口大声喊道:"不要喂着嫉妒的蛇,这蛇是要吃你的头脑,坏你的心胸的。"要使孩子克服嫉妒心,父母必须予以正确引导,使孩子认识到嫉妒的危害,克服嫉妒之心。
一个孩子在作文中写道:"我是新来的插班生,而我的同桌也是新来的插班生,但是他的成绩却优于我,老师常常夸奖他,我很不服气,慢慢地,嫉妒之魔左右了我。那天,我的同桌因为上课讲小话而受到老师批评,我感到很高兴。回到家后,爸爸却严肃地对我说:"儿子,人不能存有炉忌之心。你不是知道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吗?周瑜就是因为心胸狭窄,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最后在与诸葛亮的较量中失败而活活气死的。如果你的同桌比你强,你应该凭实力超越他。如果不能超越他也没关系,强中自有强中手,应该佩服他。从此,我把妒忌变成了超越与佩服,他对我也没有防范,我们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学习成绩都有了进步,我们也由"敌手"变成朋友。"
当别人比自己强、比自己好、比自己知道的东西多时,孩子的嫉妒心容易萌生--,
"妈妈,弟弟的苹果比我的大尸
"妈妈,姐姐干嘛又买新衣服了?"
"妈妈,茵茵这次去区里比赛,什么奖都没得到。"
孩子这就是在告诉你,他(她)在嫉妒同伴。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抓住苗头帮助孩子克服嫉妒心理,从小培养孩子宽阔的胸怀。
要让孩子学会赞美别人,特别是微笑着赞美同伴,赞美对手,这非常重要。课堂上,当某个孩子答问出色时,老师有时会叫全班同学为之鼓掌。"啪啪!"低年级的掌声总是整齐而响亮,他们的脸上也流露出可爱的、赞美的微笑。但在高年级,孩子们的掌声和笑容就妻复杂得多。有的人表情漠然地随意拍几下;有的人懒洋洋地拍两下,眼睛里现出不屑之光;有的人也许会拼命拍,但却让人感到掌声有些变调。
可见,嫉妒心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因此,从小培养孩子赞美他人的习惯十分重要。
应付孩子打架的窍门
孩子打架的事时有发生。一般说,对孩子打架,大人不要卷入太深。因为孩子们通常并不把打架的事情看得有多严重,不少孩子呆在一起就打架,而打过之后又照样在一起玩耍。所以,孩子们一般的打打闹闹,或拉拉扯扯,只要不是太过分,而且没有受到伤害,就不是什么要紧的事,最好让孩子们自己去停止打架。打架开始时,多是开玩笑的打闹,但如果打闹中一个孩子受到伤害,他为了防卫而进攻,于是,打闹可能转化为打架。这个过程告诉我们:孩子打架,大多没有明显的开始,倘若一定要追查这一场争斗中谁是谁非、谁先谁后,既相当困难又无多大意义。但事后要让孩子明白:以武力征服人并不光彩,打架是错误的行为。
打架停止或被子息后,家长要耐心听取孩子的分辩,问他们:"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应该用什么办法解决?"孩子们想通了这些问题,教育的目的便达到了。当然,有些孩子互相不喜欢,经常打架。如果是这样,那就不要让他们在一起玩,除非他们能够保证和睦共处。
不能排除个别的孩子是"小霸王",到哪儿都欺负别人。对此,家长可告诫自己的孩子不要与他玩;同时警告"小霸王"不许欺负别人,让他明白怎样与人为善地对待别人。如果能与他的家长携起手来共同教育这个孩子,将有可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倘若孩子打架导致伤害或破坏行为,则应迅速加以制止,处理好有关的问题,并严肃教育自己的孩子认清打架的危害,避免再次发生类似的问题。
如果孩子是输家,家长也可以引导孩子想办法在其他方面(具有积极意义的),以公平合理的方式战胜对手,以培养孩子正确的竞争观念。
"身教胜于言传",要求孩子不打架,父母应以身作则。在家庭里不使用暴力,营造家庭民主气氛;与邻里不诉诸武力,营造团结和睦气氛,为孩子做出榜样。要教会孩子从小宽厚待人,在人际交往中做到宽人克己,真诚友爱。要让孩子懂得,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是一种文明的表现;有宽人之量,才能成为一个懂道理、识大体的孩子。
对待孩子偷东西的方法
偷窃,是当今社会发案率最高的一种犯罪,也是令人最为头痛的一种社会"顽症"。这种行为在中小学的学生中也时有发生,令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深为忧虑。学生的偷窃行为与家长的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不正确的家庭教育往往把自己的孩子送上犯罪之途。
河南省西峡县看守所关押着一名年仅16岁的少年犯李某,他是独生子,深受父母的宠爱,在家里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他11岁就染上了偷窃习惯,他的母亲知道后不仅不管,还为其打"马虎眼"。他在母亲的庇护下,贼胆越来越大,后被本县公安机关抓获。在受审期间,其母为掩盖儿子的罪行,竟将儿子偷窃的录像机、电视机等物运往外地窝藏。其结果是母子双双被判刑。
小学生的偷窃行为常常表现为,拿同学的文具、玩具等用品,把商店的文具、化妆品、玩具等偷走。孩子拿同学的物品常常是出于好奇,认为他有我没有,或者是他的比我的好,就把人家的拿过来变成自己的。小学生在超市或百货商店偷东西,既有单独干的,也有一帮人一起干的,无论哪种情况,大多并不是出于没钱买不起,或因家里没有这些东西而感到苦恼等,而是感到好玩或寻求刺激。
不经允许就偷拿父母的钱,也是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有的事。当他们发现购物需要钱,钱能买到自己需要的物品时,就开始对钱发生了兴趣,父母将钱乱放为孩子偷拿提供了条件,一旦喜欢上了某种吃的、玩的、用的物品,担心父母不会同意购买时,就有可能偷拿家里的钱去自行购买。当父母发现孩子多了某样东西时,孩子可能谎称是同学借给他或送给他的。
小学生的判断能力差,规范意识淡薄,不懂得偷拿别人的玩具或用品是错误的,他们缺乏对于这种行为的是非判断标准,并且常常对有偷窃毛病的同龄孩子产生好奇心。这说明有必要让孩子认清是非,懂得道理,并在此基础上检查自己的行为。其次是孩子的忍耐力不足,自我控制能力不强,一旦想要放在眼前的东西,尤其是好玩、好吃的东西,就不能自制,不管三七二十一,不知不觉把手伸出去。再次是当孩子的愿望不能满足时十分苦恼。不少有偷窃行为的孩子说:"因为我想要,别人肯定不会给我,就只好自己偷偷地拿过来了。"
对于孩子的偷窃行为,父母一定要高度重视。首先,应当对偷盗行为有正确的界定。偷盗,就是将不是自己的东西,暗中取为已有。这里,十分清楚,偷盗行为必须以偷盗者的自我意识的发展为前提。婴幼儿时期(包括儿童早期),孩子还分不清楚"你的"、"我的"、"集体的"之类归属权问题,还没有道德观念,他们只有占有欲望,喜欢的就想要。因此,把邻居小朋友或幼儿园的玩具等拿回家据为已有,在家里瞒着家长拿东西吃或拿钱去买东西,等等,不能算作偷盗行为。
如果孩子已经明白事理,却又明知故犯,那么父母就不可等闲视之了。一是要使孩子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从小懂得随便拿他人的东西是错误的行为,父母可以通过故事或其他事例教育、启发孩子。二是尽可能提供机会,让孩子做有益的游戏,创造各种条件,使孩子和同年龄的或不同年龄的孩子玩耍,学会正确与人交往。三是在发现孩子偷拿别人的钱物时,要严加批评,促其认识错误。在这个问题上,对孩子采取严肃的态度特别重要。如果觉得孩子不懂事、可怜,或者认为"树大自然直",等孩子长大了,即使不说孩子也会明白,因而姑息迁就,不了了之,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甚至发展到不可救药的地步。
为了孩子,为了家庭,为了社会,我们的父母切莫掉以轻心啊。
培养孩子冷静的习惯
孩子爱发脾气、砸东西谁都知道不好,最起码,砸坏了东西也是一种经济上的损失,如果砸的东西名贵,财产损失就更大。然而更为严重的后果还不是经济损失,而是孩子这种脾气和行为带来的家庭幸福与和谐气氛的丧失,父母亲与子女情感的对抗,以及发完脾气后,孩子那既愤怒、又痛苦,既满足、又害怕的心理。如果家长对此类事情处理得不好,将会导致家庭更大的不幸。
那么,家长应当怎样对待孩子这种爱发脾气乱砸东西的毛病呢?
首先要预防。家长应尽量减少孩子发脾气的诱因,不让孩子发脾气。如果有脾气了,则应引导孩子有一个恰当的发泄渠道,比如去打球、跑步等,通过一些有益的活动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的脾气有一个恰当的去处。
与此同时,家长应检讨一下自己是否有类似的行为。有些孩子爱发脾气砸东西是受了别人的影响,其中父母亲则会成为孩子的最直接的模仿对象。小孩子模仿能力很强,家庭成员中如果有此类行为,则会给孩子造成一个深刻的印象,一旦有恰当时机,孩子就会不自觉地模仿这种不良行为。因此,杜绝家庭其他成员类似的不良行为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旦孩子发脾气砸了东西,家长应当冷处理。要冷静,不要太感情冲动,千万不要一时气来,就把孩子大骂一顿甚至揍一顿,这样只会给孩子受伤的心灵再添上一把盐,甚至让孩子觉得父母爱财物甚过爱自己。孩子发脾气砸了东西之后,一般来说,都会比较惶恐不知所措,甚至大声啼哭。此时家长的打骂无益于孩子认识错误,而只会疏远父母与孩子的感情。
孩子乱发脾气砸了东西后,家长不打骂孩子并不意味着对孩子的行为不理不睬。相反,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冷处理后,家长要积极与孩子沟通,教育孩子认识错误,并与孩子一起找出问题的所在,帮助孩子克服缺点,解决问题。东西被砸已成为事实,在孩子能正确认识错误后,让孩子适当地承担一些他自己的行为所造成的后果也是必要的。家长应教育孩子以后要爱惜家庭财产,并积极地帮助父母节约开支,以补救自己的错误行为带来的损失。
这样,经过家长细心的引导教育,相信孩子会从错误的行为中吸取教训,克服自身的弱点,改掉不良的行为习惯,更健康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