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教子口才
22624700000028

第28章 防止孩子的攻击性行为(3)

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青春期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的。孩子进入青春期,身体变化很快,尤其是第二性征的出现如男孩子长出阴毛、出现体毛、出现遗精现象时,孩子便不由自主地对这种现象予以关注,"我为什么会这样?是不是有病了?其他同学有没有这种情况发生?"同样,女孩子也为胸部的隆起感到紧张,尤其是月经初潮及所带来的一系列生理反应,使她们情绪波动很大。"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是青春期少男少女在第二性征出现时一个经常性的困惑,加之我国传统的视性及与性有关的话题经常回避,孩子也不敢向自己的父母询问,也不好意思向别的同学请教,所以,他们只好通过自己看书、看影视作品等途径来寻找答案,他们总是思考着这些问题,所以显得不爱说话了。当孩子的生理变化使孩子觉得自己在逐渐地向成人靠近,独立感明显增强,这就使他们有一种想摆脱成人尤其是家长管束的愿望。但其心理发展的依赖性和所处的"社会地位"使他们还不能完全摆脱父母的管束而独立,便只好把这种愿望埋在心底,而不愿向家长及老师公开。

当然,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采用不适当的方式,如家长粗暴地对待孩子的某种行为,夫妻关系不和,家长文化水平太低以致与孩子没有交流的话题等因素都可导致孩子不爱与父母讲话了。

孩子不爱讲话,孩子的一些想法就无法了解,因而做好家庭教育就有困难。针对此种情况,家长要多观察、多留意孩子,最好是在孩子步人青春期前就给孩子以必要的性生理、性心理教育,让孩子在精神上对即将到来的身心发生剧烈变化有所准备。当孩子进入青春期,要积极引导孩子正确对待第二性征出现时性的生理、心理的变化,以科学、严肃的性知识来武装孩子。有些家长觉得自己不好直接对孩子进行性教育,这是中国传统的"以性为耻"的思想在作怪,有些家长文化水平较低,实施科学的性教育有困难,可咨询专家学者,买一些适合孩子看的有关青春期教育方面的书籍。

孩子与父母的"疏远"

孩子不爱说话,并不等于孩子内心平静如水,所以,家长在与孩子谈话时要注意方式方法,要考虑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以平等的朋友身份、热情的态度与孩子进行语言交流。

许多家长都有这样一种经验,即孩子从小学升人初中后,逐渐地,开始和父母疏远起来。原先上小学时,放学回家后总要绘声绘色地把在学校经历的有趣的事向父母汇报;看电视还要靠在父亲或母亲的肩膀上;上街总要拉着父母的手……可一上初中,回家之后说声"我回来了"便一头扎进自己的卧室,或一个人静静地坐在电视机前;不再主动与父母说话;上街时拒绝父母牵着他的手……父母对孩子的这种有意无意地"疏远"非常敏感,有的父母觉得孩子有什么心事;有的父母觉得孩子大了,"翅膀硬了",讨厌父母了;有的父母,则感到不安,不断地盘问、责怪孩子,反倒使孩子离自己愈来愈远。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家长要知道孩子从小学进入初中,开始进入了一个陌生的环境,面对陌生的人际关系再加上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的变化,使孩子不得不开始用自己的眼光来观察判断周围的新事物,思考这一新的生活;另外,孩子从小学进入初中,青春期悄然来临,孩子的身高、体重发展很快,柔韧性增强,力量增加,给了孩子以"成人感"。从孩子的心理变化来说,由于他的独立性增强,故尽量避免对大人的依赖。渴求独立,不希望父母对自己过多地干涉,因而与父母的话越来越少。再加上孩子此时开始重视与同性、异性同学之间的友谊,故可以与朋友尽诉衷肠,尽情欢乐,而不愿再对父母说心里话和表达亲密的感情。所以,孩子开始对父母的"疏远"是孩子身心发展的必然,是孩子正在长大成人,独立探索生活真谛,独立处理人际关系的标志。家长不但不应感到紧张,而应该感到高兴。珍视孩子的这种独立性,尊重孩子在家中的权利,有意识地把孩子看成是家庭中具有一定地位的独立成员。

同时,家长理解孩子的这种疏远,尊重孩子独立性并不意味着家长可以从此撒手不管孩子的事务,相反,家长要给孩子更多的关心。因为孩子尽管有了"成人感",但并不意味着孩子的完全独立和成熟,孩子此时的心理特点是半幼稚、半成熟,独立性和依赖性并存的时期,不能把孩子再当作小学生来看待,也不能过高估计孩子这种独立性。同时,孩子在身心发展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棘手的问题,这时候,他们既想自己独立解决,又渴望父母能帮他一把。所以,家长应主动热心地关怀他们,理解、尊重他们,信任他们,从而摸清孩子的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予以帮助指导。

其次,家长要有意创造和睦的家庭气氛,这样有利于拉近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也有利于发现孩子的各种想法,鼓励孩子力所能及地帮助父母干些家务,或全家集体旅游,走亲访友,从而融洽家长与孩子的关系,拉近父母与子女的距离。

另外,当孩子开始"疏远"家长时,家长也要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如家长是不是存在"我说你听,我打你从"的家长制作风,是否存在夫妻关系不和使孩子失去对父母的信任和安全感,是否存在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失当等问题。这些现象的存在也可能导致孩子"疏远"父母。

注重孩子的"隐私权"

在家庭中,孩子有"隐私权"吗?

对于这个问题,回答是肯定的。家长尊重孩子,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尊重孩子的隐私权。但是,许多家长对此持怀疑或否定态度,他们认为:"小孩子,哪有什么隐私可言!""尊重孩子隐私就是放纵孩子,他们学坏怎么办?"

专家认为,从幼儿期甚至婴儿期开始,孩子就有隐私了。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都期望自己拥有一定空间或一段独处的时间,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块不准外界打扰的领域,我们需要别人尊重自己的这种权利。孩子也是这样。当孩子向你要求他可否拥有自己的一间小屋或拥有一张自己的书桌,他想自己一个人呆一会儿的时候,其实这就是孩子隐私需求的表现。这时家长应理解孩子,避免过分地保护,事事干预,否则孩子将失去某种自由及自己行为的能力,表现出过分地依赖家长或产生对立情绪。

当孩子进入青春期,由于孩子生理、心理发生的"剧变",使孩子对这种"隐私权"的要求更为强烈。此时家长突然觉得孩子和自己有了"距离感";突然发现孩子偷偷地写日记,给自己的书桌、书房另外加锁等行为,就是孩子这种"隐私权"需求的突出表现。我们有些家长对孩子这种行为大惑不解,他们担心孩子私下做些什么,竟偷偷地翻阅孩子的日记和信件,有的家长要孩子"坦白交待"孩子的"隐私",有的家长竟强行撬开孩子上了锁的柜子这种行为无异于对孩子进行犯罪。专家指出,父母侵犯孩子的隐私,只会造成孩子的罪恶感和对他人及父母产生防范戒备的心理。如侵犯正值青春期孩子的隐私,极有可能导致家长与孩子的严重对抗,父母与子女关系紧张,家庭教育失败。所以,家长应以朋友的身份与子女交谈,给子女以一定的心理空间,让他们尽量处理好自己在生活、工作、学习中的问题,要信赖孩子的所作所为。只要家长尊重孩子,孩子才可能尊重家长,才能发展成为成熟又自信的社会人。

现在,愈来愈多的学者都开始强调尊重孩子?隐私权"和给孩子一块自己独处的空间的重要性。在家庭中,家长理解孩子、尊重孩子不能只体现在口头上。要观察孩子的身心变化,尤其是要关心孩子的心理需求,在孩子需要时,适时地给予孩子一定的心理空间。

尊重孩子的"隐私权",家长要学习一些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知识,遇到问题及时向专家学者请教。

女孩子的自我保护教育

当前,一些未成年的女孩子遭受犯罪分子侵袭的案件时有发生。性骚扰、诱奸、强奸、拐卖女孩子等犯罪行为,给正处在生长发育期的女孩子带来生理、心理上极大的创伤,给家庭带来极大的痛苦。所以,每一位家长都应重视对女孩子进行自我保护教育。

(1)对女孩子进行自我保护教育应从幼儿阶段开始,形成幼儿自我保护意识。要告诉孩子社会上好人多,但也有个别坏人,对他们要采取警惕防范态度。家长要教会孩子几个怎么办:如当孩子一个人在家时,有陌生人敲门怎么办?孩子回家的路上,有陌生人尾随怎么办?陌生人替爸爸妈妈来接你怎么办?在商店或人多的地方你和妈妈走失了怎么办等等;让孩子平时要记住家里的电话号码和110报警电话。大多数犯罪分子对孩子实施犯罪时,都是先进行哄骗、或给食物中加入麻醉剂等,因此家长要教育孩子不吃陌生人的食物、饮料,不坐陌生人的车等,不接受陌生人的礼物或邀请看电影、唱卡拉OK等。事实证明,家长忽视或轻视对女孩子进行自我保护教育是导致犯罪分子犯罪目的得逞的主要原因。如,在西安上学的两位女大学生,被一骗子用两根冰棍轻易地骗上手,那人答应带她们在南方批发服装做生意,结果这二位女大学生被卖到偏僻的农村给人当媳妇。这就是这两位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太差导致的悲剧。

(2)随着女孩子年龄增大,做父母的更要经常告诫孩子防止性骚扰、性侵害,要对有意和自己接近的陌生的男性"多一个心眼"。女孩子在中小学阶段,应以学习为主,不能追求时髦,穿着"性感"。有些犯罪的发生,女孩本身的诱因可能是促发因素。如15岁的少女程某,读初中三年级,长得漂亮,又喜欢打扮,经常穿超短裙上学,引起几个流氓注意。一天晚自习结束回家,被三个流氓劫持轮奸。所以,家长要教育孩子在公共场合一定要检点自己的言行,不穿奇装异服和裸露部分多、透明度大的衣服。另外,一些中小学家长给女孩子佩戴金银首饰,BP机、大哥大,这既不利于孩子身心发展,又可能成为犯罪分子抢劫、强奸的目标。在这方面,家长对孩子适当的约束是非常必要的。同时,要教育女孩子尽量避开容易受到性骚扰、性侵害的地方,如拥挤的场合,避免一个人走夜路或偏僻的地方等。作为一名中小学生,应避免涉足夜总会、卡拉OK歌舞厅、茶吧、酒吧等场合。

(3)家长要注意教育女孩子的方式方法,对待处于青春期阶段的女孩子更应注意,以免孩子与家长关系紧张。有些罪犯利用女孩子和家长赌气离家出走的机会,引诱女孩子上当受骗。前不久三名西宁市的女中学生离家出走,被一个"好心"的娱乐业主收留,该业主竟让这三名女中学生做三赔女,幸亏当晚没有客人来,第二天有人举报,这三名女孩才获救。

(4)家长要教会女孩子在遭到犯罪分子侵袭时一些应急的方法。要教会孩子在这种情况发生时不要惊恐,要沉着应对;在可能会受到侵袭时,应迅速脱身;当无法脱身时,应勇敢地坚决与犯罪分子作斗争,应大声喊叫,寻求帮助;如果被犯罪分子抓住时,应用脚猛踩对方脚尖,用后脑壳顶撞对方的下巴或鼻子,抓其眼睛,用膝盖和脚猛击其裆部。总之,要教会孩子有勇气坚决反击,则犯罪分子的目的就很难得逞。孩子脱身之后,应立即报警,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

孩子的手淫问题

当男孩、女孩进入青春期,随着男孩首次遗精和女孩的月经初潮,性憧憬;性冲动现象发生,这种冲动不可能通过性交的方式来予以满足,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最一般的发泄方式便是手淫,即通过玩弄生殖器——阴茎(阴蒂),并伴有性幻想,以达到射精(性高潮)的自慰性性行为。

由于受封建思想的影响,中国人一向对性的问题避而不谈,存在着许多错误认识。所以许多家长发现孩子有手淫行为时,常常怒骂孩子:"流氓!"有的家长甚至惩罚孩子这种"下流行为";而前几年社会宣传总是有意无意地夸大手淫的危害,从而导致了许多少男少女思想负担很重,手淫过后,常常自责、自卑,有时甚至有犯罪感,影响了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所以,家长应正确对待孩子的手淫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家长要认识到孩子的手淫行为并不是什么下流行为。许多性生理、性心理学家认为,手淫是完全无害的自然处理性欲的行为,对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来说,手淫有利于他们旺盛性欲的发泄,只要不过度则不应制止。实践证明手淫的刺激作用,可对男孩子的阴茎、龟头以及女孩子的外阴发育起到促进作用,可使孩子的性心理得以正常发育,会为他们以后必经的性生活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心理准备。据统计,日本的青春期少男少女90%以上的人有这种体验,而我国的则占80%以上。

其次,家长要让孩子意识到手淫并不是什么"坏习惯",消除孩子的自卑、自责的紧张情绪。对于手淫过于频繁的孩子,家长不能羞辱、斥责甚至打骂孩子,可告诉孩子手淫过于频繁对身体、精神和日后的婚姻生活是有影响的。

再次,孩子手淫是不会让家长发现的,这时,家长要注意观察青春期的孩子。手淫,男孩、女孩都有,家长如果发现孩子熟睡后总把手放在阴部,这很有可能有手淫习惯了。这时家长可有意无意地把有关青春期生理卫生方面的文章、书籍放在孩子的书桌上,也可直接和孩子谈一谈这方面的问题,帮助孩子解决心理困扰。同时,指导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妥善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按时作息,不睡懒觉。要教育孩子搞好自身卫生保健,保持外阴部的清洁,勤换洗内裤、床单。

专家认为:积极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扩大兴趣爱好范围,是克服和延缓性冲动、避免过度频繁的手淫现象发生的积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