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改变一生的20位中国哲人
22626500000023

第23章 鬼谷子(4)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也应该学习泥鱼的这种生存秘诀。一个人在得势时,似乎一切事情都能顺利地完成;反之,在失势时,一切仿佛都不能顺利完成,越是努力,事态仿佛越是恶化。鬼谷子认为,失势之时,最好采取“深隐”的态度进行持久战,以等待有利时机的到来。

鬼谷子的“抵巇术”和“泥鱼”的生存之道提醒我们:在面临不利于自己的形势时,不能手忙脚乱,乱了章法,而要沉着冷静,以顽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渡过难关;随着外部局势的变化,有利于自己的黄金时期一定会到来,再采取“积极入世”的战术,“为之谋”。

做人应积极主动

“抵”,本意是指抵塞、抵挡,但在《抵巇》中,鬼谷子却发掘出了它的另一层意思,即取代,顶替。

鬼谷子曰:“世可以治,则抵而塞之;不可治,则抵而得之;或抵如此,或抵如彼;或抵反之,或抵覆之。”

意思是说,当世道可以治理的地步时,就要采取弥补的“抵”法,使其得到弥合继续保持它的完整,继续让它存在下去;如果世道已坏到不可治理时,就用破坏的“抵”法(彻底把它打破),占有它并重新塑造它。或者这样“抵”,或者那样“抵”;或者通过“抵”使其恢复原状,或者通过“抵”将其重新塑造。

也就是说,当旧的社会矛盾已经尖锐到不可调和、无法“抵而塞之”的时候,就只能够当仁不让地取而代之,重建一个天下大治的社会。比如古时候的夏桀荒淫无度,暴虐无道,为政残暴,破坏农业生产,对外滥施征伐,勒索小邦,对内不听忠臣谏言,残害忠良,已经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于是商汤取而代之,举事推翻了夏朝,建立了商朝。无独有偶,周武王也是在商纣的暴政到了无以复加的境地时,才顺应民心,取而代之,建立周朝的。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更是互不相让,能者当权。

鬼谷子认为,有才能的人在辅佐他人时,若被辅佐的对象胸怀广博,善于纳谏,即使有小毛病也是瑕不掩瑜,不足以影响他清明为政,那么,作为辅佐的臣子,就要设法帮助他弥补小过失小缺漏。但是,如果被辅佐的对象根本听不进规谏,暴虐非常,那么,有才智有能力的人就应该当仁不让,取而代之。

鬼谷子的“抵而得之”,孔子的“当仁不让”,孟子的“舍我其谁”,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李大钊的“铁肩担道义”,不仅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信仰,更是他们崇高历史使命感的人生实践。

在现实生活中,有才能的人应该尽力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该担当大任时就要当仁不让,遇到应该做的事而且自己确实有资格、有能力,就不要错失良机,应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

为人处世的方圆之法

鬼谷子曰:“圆者,所以合语;方者,所以错事。”

意思是说,所谓“转圆”,就是要语言灵活、合乎要求;所谓“从方”,就是使事物依规矩而行。

在鬼谷子看来,为人处世应讲求方圆之法。

鬼谷子发现,人们在为人处世中常存在着两种错误:一种是喜欢认死理,不知变通;另一种是人云亦云,毫无原则、主见。前者为人处世只知“方”,后者为人处世只知“圆”。方圆分开,为人处世必然失败。

有圆无方则不立

人的智慧应该圆润无碍,但人生活在具体的社会历史环境之中,在语言和行为上却不能没有原则和规矩,不能摸棱两可。否则,从大的方面而言,社会秩序和正确的思想观念就不能确立;从小的方面而言,个人也不能在社会中立足。

一个国家有自己的法律制度;一个军队有自己的纪律条令;一个人有自己的主张和原则——这些都是“方”。这种“方”,犹如一座大厦的钢筋水泥结构,是大厦赖以存在、支撑和矗立的基础。

一个人为人处世,只有圆,没有方,处处“打太极拳”,说话态度不鲜明,让人摸不着头脑;行为上不果断,犹犹豫豫,则让人觉得过于圆滑,没有个性,或缺少魄力,很难得到别人的尊敬,同时也很难在社会上成就一番事业。

有方无圆则滞泥

只有方,没有圆,做人只知死守一些规矩和原则,毫无变通,不懂得根据具体的情况灵活把握,则流于呆滞和拘泥,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比如,成语中的“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的故事,前者是“泥”,后者是“滞”。“泥”就是固执、不知变通,有所束缚,有所困顿的意思;“滞”就是停滞、呆滞,没有运动、发展、变化的意思。这两个故事很好地表达了“有方无圆则滞泥”的含义。

一个人为人处世,只有方,没有圆,处处“钻牛角尖”,过于讲原则,过于直率,过于拘泥于忠信仁义等规矩礼法,则让人觉得过于以自我为中心,认死理,缺乏变通,往往被认为是很难相处的人,从而被大家孤立。

鬼谷子在《本经阴符》中说:“圆者不行,方者不止,是谓大功。”

也就是说,“圆”与“方”要互相配合使用,二者缺一不可,只有方圆变通,才能成就大事业。

不要“道听途说”

鬼谷子曰:“古人有言曰:‘众口烁金。’言有曲故也。”

意思是说,古人说:“众口一辞,可以把金属般坚固的东西说破。”是因为言语中有邪曲的缘故。

“铄”,熔化。“众口烁金”,形容舆论力量大,连金属都能熔化,比喻众口一词可以混淆是非。

下面这则故事,正是对鬼谷子所说的“众口烁金”的诠释:

从前费地有位名叫曾参的很贤能的人,他的母亲一直为他感到骄傲。

一天,有个与曾参同姓同名的人杀了人。

有人告诉曾参的母亲,说:“曾参杀人了。”

曾参的母亲说:“我的儿子不会杀人。”她仍然镇静地织布。

过了一会儿,又有一个人跑来说:“曾参杀人了。”曾参的母亲不理他,仍然镇静地织布。

又过了一会,又有人来说:“曾参杀人了。”曾参的母亲便不由得相信了,她惊恐万分,扔掉梭子,翻过垣墙,逃跑了。

就连曾参这样贤德的人,他的母亲都对他产生了疑惑和不信任。由此可见,“众口”确实能“铄金”,谎言一再重复就仿佛成了真理。

鬼谷子借古人的话提醒我们,对于任何事情,都不能偏听偏信,更不要轻信谣言。判断一件事情的真伪,必须经过细心考察和思考,不能道听途说。

生活中,我们难免会听到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而且可能出自众人之口,对此我们应该保持理智,用正确的态度去对待它们。

首先,要做到不传播。无论别人说的是不是事实,我们都没有传播的必要。事实上,我们听到的往往并非是事实,将没有根据的事情传播给别人,就是一个“道听途说”的造谣生事者。

其次,要做到不轻信。不是自己亲眼所见的,不能轻信;更何况有时即使是自己亲眼所见,也不一定是真实的。对于与自己没有任何关系的事,我们不必理会;而与我们有关的,我们也应保持冷静,用事实去检验,用大脑去思考,其真相必然一目了然。

最后,我们应该坚定自己。有时候,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做任何事情,不要因为别人没有参与或别人说什么而否定自己,一定要坚信自己的选择,这才是通向成功的起点。

灵活处世的9种方法

鬼谷子是为人处世的高手,他在《权篇》中为我们介绍了左右逢源的处世方法:

“与智者言,依于博”

与有智慧的人沟通、交流,你需要知识广博,让他能够从你的言谈中有所获得或者得到启发。

“与拙者言,依于辩”

与笨拙的人沟通、交流,你需要帮助他理顺观点,辨清是非。

“与辩者言,依于要”

与能言善辩的人沟通、交流,你需要倾听,并从他的言谈中有所获得或者得到启发。

“与贵者言,依于势”

与高高在上、气势逼人的人沟通、交流,你要具备充分的自信,切不可在气势上输给对方。

“与富者言,依于雅”

与有钱人沟通、交流,千万别谈钱和物质生活方面的话题,谈点高雅的,如文学、艺术等。

“与贫者言,依于利”

与穷苦的人沟通、交流,来点实际的小恩小惠比较实在,或者给点生财之道的建议也不错。

“与贱者言,依于谦”

与地位卑贱的人沟通、交流,应当谦虚,让对方感受到你对他的尊重。

“与勇者言,依于敢”

与勇敢、直率的人沟通、交流,应表现出对对方气魄的钦佩,同时还应当表现出你的勇敢与直率,为他“鼓而呼”。

“与过者言,依于锐”

与犯了错误的人沟通、交流,应当给他以信心,鼓励他“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做到鬼谷子所说的左右逢源很难,但我们不应该因此而放弃努力。与人交往始终运用一种方法,显然缺乏变通,往往会被人认为是一个固执己见的人,从而影响人际关系,难以拥有好的人缘。

当然,需要提醒的是,鬼谷子主张灵活处世,并不是让我们没有原则、丧失做人的准则。鬼谷子认为,灵活处世是“圆”,做人的准则是“方”,“方圆有致”才是正确的处世之道。

人应具备的4种修养

鬼谷子曰:“安徐正静,其被节无不肉。”

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能安、徐、正、静的话,那么他的修养自然能达到应有的境界。

对于“其被节无不肉”,陶弘景注释说:“被,及也。肉,肥也。谓饶裕也。言人若居位能安徐正静,则所及人节度,无不饶裕。”

由此可见,鬼谷子非常推崇“安”、“徐”、“正”、“静”四种修养。鬼谷子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努力具备这四种修养。

“安”

所谓“安”,即安详。

安详是一种良好的性格特点,它与宽容结伴,与慈爱为伍。一个人能以宁静的心境,从容地看天空云卷云舒,看地上花开花落,看世间人聚人散,这便是一种安详的修养了。

安详显示的是一种成熟。在经历了风雨和坎坷之后,为人处世有了万事随缘的感悟,不再如少年那般张狂,也不像青年那么浮躁,言谈文雅有序,举止从容不迫。能静下心来,客观地总结自己的成败荣辱,是非得失。惟有成熟的人生,才能沉静安详、高洁大气。

有了安详的修养,就会慈祥、和善、安稳、宽容、和颜悦色、言语和舒、举措自如,心能止其所止、行其所行,这是心灵沉静不为外物所扰的“自由、自觉”的境界。

“徐”

所谓“徐”,即从容。

从容,即舒缓、平和、朴素、泰然、大度、恬淡之总和。从古至今,“徐”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都是一种难得的境界和气度。

明代养身学家吕坤在《呻吟语》中曾这样告诫我们:“天地万物之理,皆始于从容,而卒于急促。”并说“事从容则有余味,人从容则有余年”。

从容之人,为人做事不急不缓、不躁不乱、不慌不忙、井然有序。面对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不愠不怒、不惊不惧、不暴不弃。虽遭挫折而不沮丧,虽获成功而不狂喜。

从容,不仅反映了一个人的气度、修养、性格和行为方式,而且是一种符合人的生理、心理需要的有节律的、和谐、健康、文明的精神状态和生活方式。

从容,是一种理性,一种坚忍,一种气度,一种风范。只有从容,才能临危不乱;只有从容,才能举止若定;只有从容,才能化险为夷;只有从容,才能荣辱不惊;只有从容,才能风云在握……

“正”

所谓“正”,即正直。

正直,即公正坦率。“正身直行,众邪自息”,是讲为人正直,巍然屹立。正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为人处世的珍贵品格。

正直者无私。正则品端,直则“人”立。古语有云:“心如规矩,志如尺衡,平静如水,正直如绳。”正直意味着高标准要求自己,不论说话做事,心怀道义,牢记责任,有明确的是非观、价值观。于己不谋私不贪利不饰非,于人不阳奉阴违,于事主持公道,维护正义。

正直者无虚。正直的人认真、诚信、务实,认真理、说实话、做实事,从不虚假、藏掖、欺瞒。对人,“敞开心扉给人看”;对事,既求水落石出,又要不达目的不罢休。

正直者无曲。正直的人,诱不倒、压不垮、骗不了,眼不容沙,心不染尘;不玩“弯弯绕”,不搞“曲径通幽”。他们不怕“直如弦,死道边”,不屑“曲如钩,反封侯”;也不会把自己分两半,口是心非,两面三刀。他们始终闻正言,行正道,修正果。

正直者无畏。正直者义无反顾,对的敢坚持,错的敢反对,追求真理胸有胆魄,求真务实不辞辛苦。

当然,正直也不是认死理,而是理智的坚韧和执著。

“静”

所谓“静”,即沉静。

沉静是一种高超的修养。拥有沉静修养的人甘于寂寞,不动声色;沉着自信,默默进取;与人无争,宽容忍让。

沉静是一种达人的风范。有沉静的雅量,才能荣辱不惊,默默进取;有沉静的襟怀,才能卓尔不群,自成一家。

沉静是一种人生的姿态。沉静不是出世,而是“采菊东篱下”的那份悠然;沉静不是冷漠,而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那份洒脱。沉静与年龄无关,却与阅历结缘。阅世越多,体会越深。倘若记忆之闸拉起,沉静便会助你把持住一颗平常心。那些失之交臂的遗憾,那些有意无意的错失,那些目睹了他人春风得意后的艳羡、自卑、甚至嫉妒,都会在沉静的提示下一笑相忘。因为,一切都是句号,一切又是起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忧乐循环风水轮转,其妙谛不在结局,而在过程。只要自己曾全力付出,就安之若素,问心无愧。沉静在此时,于内是自持、自省、自重、自强;于外,是安详的气度、沉着的步履,是严师、益友,是一双脉脉无语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