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改变一生的20位中国哲人
22626500000004

第4章 庄子(1)

庄子(约前369~前286年),名周,战国蒙(一说是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另一说是今安徽蒙城县)人,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同时他也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哲学家。

庄子以其代表作《庄子》(又被称为《南华经》)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使之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哲学流派。

庄子生平

约公元前369年,庄子出生在宋国蒙城。

相传,庄子自幼聪明好学,与惠施为同学、挚友。

关于庄子的一生并没有详细的记载,司马迁在《史记》中,也仅仅说:“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跋》、《月去箧》以诋言此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

不过,从相关记载庄子的书籍中,我们仍然能够找到一些关于庄子的记述。

庄子一生过着十分贫苦的生活,据载,他居处陋巷,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布衣和破鞋,甘愿闲居独处。

庄子虽然贫穷,但其无视富贵,傲视王侯。据《史记》记载,庄子曾做过蒙城的小官(漆园吏),楚威王听说了他的贤能,派人以重金礼聘,许以相位,但庄子并未接受,而“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

可以说,庄子一生洁身自爱始终过着清贫的隐居生活,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的道家思想,是惊世骇俗的哲学大家,也是才华横溢的文学奇葩。

庄子爱讲故事,他讲的故事有汪洋恣肆的想象,缜密精微的哲理,生动细腻,挥洒自如。庄子亦生活在故事中,对此《庄子》有详细的记载:

安知鱼乐(《庄子·秋水》)

一天,庄子和惠施外出散步,走到濠水的一座桥上。庄子看见一条条鱼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就说:“你看,鱼多么快乐!”惠施回答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很快乐呢?”庄子反问道:“你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感觉如何,可是你也不是鱼呀,你怎么知道鱼快乐不快乐呢?”庄子解释说:“让我们把道理详细地谈一谈吧。刚才你问我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可见你已经知道我是晓得鱼的快乐的。你既知道我,我自然知道鱼。”

腐鼠之喻(《庄子·秋水》)

惠施在梁国作了宰相,庄子想去见见这位好朋友。有人急忙报告惠子,道:“庄子来,是想取代您的相位哩。”惠子很慌恐,想阻止庄子,派人在国都中搜了三日三夜。哪料庄子从容而来拜见他道:“南方有只鸟,其名为鹓雏,您可听说过?这鹓雏展翅而起。从南海飞向北海,非梧桐不栖,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这时,有只猫头鹰正津津有味地吃着一只腐烂的老鼠,恰好鹓雏从头顶飞过。猫头鹰急忙护住腐鼠,仰头视之道:‘吓!’现在您也想用您的梁国来吓我吗?”

庄周梦蝶(《庄子·蝶梦》)

一天,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自己非常快乐,悠然自得,不知道自己是庄周。一会儿梦醒了,却是僵卧在床的庄周。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呢?

鼓盆而歌(《庄子·至乐》)

庄子的妻子去世了,好朋友惠施前去吊唁,见庄子盘腿坐地,鼓盆而歌。惠施于是责问庄子:“你与人家夫妻一场,她为你生子养老持家,如今仙逝,你不但不忧伤反而还鼓盆而歌,简直是太过分了!”庄子说:“她刚去世之时,我也很是悲伤。可是我后来一想,她的生命本就起于无形;不仅无行,而本无气!而是阴阳交杂在冥茫之间,变而有气,气又变而有形,形又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为死。这不正象春夏秋冬四时交替吗?如今她虽然死了,却是回归了生命的原本。死生犹如昼夜交错,故生不足喜,死不足悲。死生都是一气所化,人情不了解此理,故有悲乐之心。既然如此我为什么要那么忧伤呢?我应该为她归于生命的原本而高兴啊!否则我就是不明生死之理,不通天地之道了!”

庄子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喜欢鱼之乐、视权贵如腐鼠、率性任真、崇尚自由。他自从拒绝楚王后,就辞去了漆园吏,退隐江湖,终身不仕,以编草鞋为生,寓言传道,著书十余万言。

约公元286年,庄子逝世。

庄子著作

庄子是《庄子》一书的主要作者。现存《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所作,外篇、杂篇是庄周弟子及后学所作。

《庄子》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社会、艺术等诸方面。书中行文汪洋恣肆,语言幽默,多采用寓言故事,思想奔放新奇,充满机智和智慧。

《庄子》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无论是在思想史、文学史上,都具有极重要的地位,它对后世的影响十分深远。

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说庄子“其言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说他利用各种言论论证自己的观点,当时的统治者不能用他为自己服务。他的书在汉代已经流行,但影响还不大,因此,《史记》将他附在老子传后,只写了二百三十三字。

《庄子》在魏晋时代就开始盛行起来,被玄学家尊为经典“三玄”之一。许多人都研究、注释它,扩大了它在学术思想界的影响。

唐代道教盛行,与《老子》并称“老庄”的《庄子》也是身价百倍,被尊为《南华真经》。受到许多著名的思想家、艺术家,特别是画家的欣赏和崇拜。

历史上如唐代的李白、东晋末的陶渊明、宋代苏东坡、清代曹雪芹都深受庄子的影响,近现代的一些思想家都对《庄子》有很高的评价。

鲁迅说:《庄子》一书,“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晚周指春秋战国时代,晚周诸子,就是现在常说的“先秦诸子”。先秦诸子的作品没有超过《庄子》的。

顾颉刚说:“在战国时代里,《庄子》是最高的哲学表现,《楚辞》是最高的文学表现。”

闻一多阅读《庄子》以后,特别崇拜庄子。他说:“读《庄子》的人,定知道那是多层的愉快。你正在惊异那思想的奇警,在那踌躇的当儿,忽然又发觉一件事,你问那精微奥妙的思想何以竟有那样凑巧的,曲达圆妙的辞句来表现它,你更惊异;再定神一看,又不知道那是思想那是文字了,也许甚么也不是,而是经过化合作用的第三种东西,于是你尤其惊异。这应接不暇的惊异,便使你加倍的愉快,乐不可支。这境界,无论如何,在庄子以前,绝对找不到,以后,遇着的机会确实也不多。”

总之,《庄子》十余万言,标志着在战国时代,我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常玄远、高深的水平。《庄子》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都给予了我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我国思想史、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

庄子的智慧

庄子是讲故事的高手,他将他的智慧蕴涵在他的故事中。以下笔者通过采撷《庄子》原书故事进行哲理发挥,寓含诸多为人处世的智慧与自我修炼的法门。

蒲衣子很高兴被称作牛马

庄子说:

啮缺问王倪,一连四次都得不到回答,啮缺高兴得跳跃起来,去蒲衣子那里把情况告诉了他。

蒲衣子说:“你如今知道了吗?虞舜不如伏羲氏。虞舜心怀仁义以结人心,虽然也能得到百姓拥戴,但还不曾超脱外物的牵累。伏羲睡卧时安稳舒服,醒来时悠闲自在,任人把自己称为马,任人把自己称为牛,他的智慧真实无为,德行真实可信,从不为外物牵累。如今我也很高兴被称作牛马!”

庄子这个故事借把虞舜与伏羲氏的两种做人之道相比较,得出的结论就是:做人要不累,关键在于不被外界牵累。人家说你是牛马你就是牛马,你越辩解越无用,不如承认,并且自得其乐。

大葫芦的用处

庄子说:

魏王送给惠子一颗大葫芦的种子,惠子把它种在地里,长出容量为五石的大葫芦,用来盛水坚硬程度不够,锯开作瓢又没有容下它的水缸,惠子认为大而无用,就把葫芦砸碎了。我对惠子说:“这是你不会使用大的东西。宋国有一个世世代代以漂洗为业的人,制造了一种治冻疮的药物,有个客人愿出百金收买他的药方,这个宋人视这药物用处不大而卖给

客人,客人拿了药方游说吴王,吴王率兵与越国作战,因有这药而打败越国,这个客人得以封侯。这个客人便懂得事物的大用,你有五石容量的葫芦,为何不把它作为轻舟而浮游于江湖,可见你心如茅塞还未开通。”

庄子这个故事借葫芦说人,指出人不怕“无用”,只怕不能做大。你大起来,自然用处极大。如果还无用,只能说明你并不大。大,不是外形大,而是说你有合于大道的雄心,恰似葫芦包藏千里万里的种。

子桑对命运说“不”

庄子说:

子舆和子桑是好朋友。

有一回阴雨一连下了十天,子舆担心子桑饿出病来,就带去饭给他吃。

来到子桑门前,听到子桑像在唱歌,又像哭泣,还弹着琴:“父亲啊!母亲啊!天啊!人啊!”

歌声衰微,歌词急促。

子舆进门说:“你唱歌怎么这种调子?”

子桑说:“我在探求使人处于如此困窘的原因,父母要我贫困吗?天地偏要让我贫困吗?我没有找到原因,然而我到了如此绝境,还是由于‘命’啊!我承认有命,但我对命运说‘不’。”

庄子这个故事借子桑之口追问人的命运:既然一切都安排好了,还要我做什么?

世事贵在参与,你明知无望,你积极去做,也不会成功,但可以在做的过程中做出预想之外的事情。如果什么也不做,就只能真的任人宰割了。

楚狂接舆说治人不好治己

庄子说:

肩吾拜见接舆。

接舆说:“过去你老师给你说了些什么?”

肩吾说:“他告诉我,做国君的一定要凭借自己的意志制定法度,人民谁敢不听从?”

接舆说:“那是骗人的做法。圣人治理天下,不用法度。圣人先正自己而后变化他人,任人各尽所能就是了。治人不如治己,治己甚有乐趣!”

庄子这个故事讲治人即欺人,治天下即欺天下。

治人不如治己,自己是自己的,随便你怎么折腾也没人管。好家伙,你没把自己收拾好,反去收拾别人,他别人是随便让你收拾的吗?

治人必丧人丧己,治己则得人得己得天下,整个世界通过自省、自悟、自为、自美,从而都是自己的。

沙子不用去治河,把自己冲刷干净就可以了。

河不用治海,流到该流的地方去就可以了。

海不用治天,它与天空搞好水循环就可以了。

天也没想过要治人,它的风雨雷电全是不得不为之的自然现象,压根与人无关。

因此,你也不要想一天到晚怎样去整人害人或帮人助人了,歇歇吧你,别装上帝了,做人才会活出滋味。

朝三暮四的养猴人

庄子说:

养猴的人喂猴子吃饭时说:“早上给你们吃三升,晚上给你们吃四升。”

猴子们非常生气。

养猴的人便说:“那么早上给你们四升,晚上给你们三升。”

这群猴子听了都很高兴。

庄子这个故事寓意为世人善变,却于现状丝毫无改。因此人最好不要玩花样,否则把戏早晚戳穿。猴子好骗,你自己不好骗。你在耍猴的同时,也在把自己当猴耍,又何必?

不如放猴归山,我自耕田。这样就不用朝三暮四,也不用朝四暮三。这样你是你自己,朝朝暮暮心都安宁。

道人壶子大战巫师季咸

庄子说:

郑国有个巫师名叫季咸,十分灵验,能占生死祸福,人们见了他,都要抛掉东西跑开。

列子折服不已,回来对壶子说:“我以为先生的道术最高了,现在才知道还有更高的。”

壶子说:“我最高的道还未传授给你,你请那巫师来看看我的相。”

第二天,列子邀请季咸来看壶子的相。看完了相,季咸出了门对列子说:“你先生神色如灰烬,形象怪异,不能活了。”

列子进屋大哭一番。

壶子说:“我给他显现的是寂然不动的心境,他只能看到我闭塞的生机,再请他来看看。”

第三天,列子又邀季咸看壶子。

季咸看后对列子说:“你先生幸亏遇上了我,有救了,闭塞的生机开始活动了。”

列子进屋把话告诉壶子。

壶子说:“刚才我给他看的是天地间的生气,一线生机从脚后跟升起,他只能看到我的一线生机,再请他来看看。”

第四天,列子再邀请季咸。

看后季咸对列子说:“你先生神态恍惚,无法看相,待心神安宁时再看吧。”

列子把话转述与壶子。

壶子说:“我给他显示的是没有征兆的太虚境界,你再请他看看。”

第五天,列子又邀请季咸看壶子,季咸还未站定便逃跑了。

壶子叫列子去追,列子没追上。

壶子对列子说:“刚才我给他显示的是万象皆空的大道,跟他随意应付,他弄不明我的究竟,像草遇到风就散乱了,所以他逃跑了。”

列子这才知道自己什么也没学到,回到家里三年不出门,为妻子做饭,喂猪就像伺候人一样周到,对任何事物没有偏私,抛弃了浮华而恢复了真朴。

庄子借道人壶子大战神巫季咸的故事,揭示人有多种。人与人交往互动,不可以说对方就是什么人。此一时彼一时,当两个状态不确定的人交叉在一起,混乱不可避免。

当两个状态确定的人在一起,可以做事,不可以做人。

当你不能确定别人,只能确定自己,做人就上路。

——你无法确定别人,你只管确定自己。

壶子显示了自己的多种形象,为我们展示了人生的多样性,这虽然可以击退试探者季咸,但并非好事,因为太善变了。

列子因此悟出不要那么多状态,有一种衡定的状态就好了,因此他回家后返朴归真,从多归一,一就让他多且大。

千里马痛恨该死的伯乐

庄子说:

马的蹄子可以践踏霜雪,毛可以抵御风寒。它喝泉水吃青草,翘足跳跃,此乃马的天性。

后来所谓“伯乐”出现,用剪刀修剪马鬃,凿削马蹄,烙上印记,烙首绊脚押马拴起来,驱入马槽,使马死掉十分之二、三,然后又饿着它,渴着它,驱驰,奔跑,训练,修饰,加以皮鞭和竹条的威胁,马已死了大半。

庄子借伯乐毁掉了千里马的故事,讲人被人类社会毁掉了天性。在庄子故事中,“伯乐”即仁义,而“千里马”就是人。

马弃伯乐而生。

人弃仁义而活。

可悲的不是人毁我,而是自毁天性。

微光与影子的对话

庄子说:

影子之外的微光问影子:“从前你行走,现在又停下,从前你坐下,现在又站起,你怎么没有独立和恒定的操守呢?”

影子回答说:“我是有所依靠才这样,我所依靠的东西也是有所依靠才这样,我怎么知道为什么会这样?我又怎么知道为什么不会这样?”

庄子假借微光与影子的对话,意在揭示:任何人都甩不掉自己的影子,甚至它会不属于你,会站起来自己活动。因此人无需因为心中的各种影子焦虑,反而要感激它留下。“无影人”的一生全是空虚,有影子的人便是有福。

广成子向黄帝传授清净之道

庄子说:

黄帝听说广成子居住在空同山上,特地去看他,说:“我想获取天地精华来帮助五谷生长,养育百姓,我又想主宰阴阳来顺应万物,怎么样?”

广成子说:“你所要的是万事万物的根本,所要管理的是万事万物的残渣,怎能谈‘道’呢?”

黄帝退回,弃置政事,筑起一间僻静的小屋,铺着白茅独居了三个月,再去求广成子,问:“听说先生明达‘至道’,请问,怎样修身才能长久?”

广成子说:“保持宁寂清静。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我帮你达到最光明境地,直达‘至阳’的本原,天地各司其职,万物自然昌盛。”

庄子这个故事承载了太多大道的信息,应好好研究。庄子的道从老子来,老子的道从黄帝来,黄帝的道从广成子来。广成子的道得之于空同山。大道流于天际,采于天下,于此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