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改变一生的20位中国哲人
22626500000049

第49章 诸葛亮(5)

面对十五万大军,面对老奸巨猾的司马懿,诸葛亮深知,此时若弃城而逃,无疑会暴露实情,在十五万大军面前,必死无疑。惟一的办法是置之死地而后生,抓住司马懿多疑的特点,以假乱真,以无代有,虚实相间,让其不战自退。在诸葛亮看来,此役已不是一场士兵们的战争,而是诸葛亮和司马懿之间一场心智和勇气、胆识和气魄的斗争。只要诸葛亮能让其起疑,此役便可取胜。于是,诸葛亮神情自若地传令军士:“将城中所有战旗尽数放倒,所有兵士坚守城池,凡有擅自出入和大声喧哗者,定斩不赦!”又命令将四面城门打开,每一城门处派二十军兵扮作百姓,洒水扫街,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

安排好后,诸葛亮头带方巾,身披鹤氅,带两名小童,持琴登城。边饮酒,边抚琴,表现得安然悠闲。诸葛亮心里很清楚,凭他对司马懿的了解和先前的几次交锋,诸葛亮深知,诸葛亮给此人留下了行事素来谨慎的印象,从不弄险,今天他正好可以利用司马懿对他的这种认识,来个死里逃生。

悠扬的琴声,镇定自若的神态,城里井然有序的状况,让魏军先锋部队见了,甚是困惑,他们不知虚实,便也不敢贸然进城,只得派人策马回报司马懿。

悠扬的琴声里听不出丝毫心慌,诸葛亮是那样地深信自己会赢得这场战争。明快的琴律像是在嘲讽,又像是在挑衅司马懿。良久,十五万大军竟在城外不敢越雷池半步,最后全部退却。

诸葛亮见魏军远去,抚须一声长笑,结果尽在意料之中,城中军士见千钧一发之险,在片刻之间化为乌有,不由得惊喜交加。

诸葛亮含笑对余悸未尽的兵士们说:“司马懿深知我谨慎,不曾轻易冒险,而今见我稳坐城中,所以不战自退。”当然,此乃疑兵之计,万不得已才能使用,倘若随便使用此计,一旦被对手识破,必大败无疑。

诸葛亮深知,要想此计成功,还需要暗设伏兵。诸葛亮料司马懿定会退走,而且会选择小路行兵,遂命关兴、张苞二将速去武功山设伏。

果然,司马懿率军沿小路撤退,向北退至武功山时,遇上了张苞的伏兵。

先前的空城计已让司马懿心生疑问,此处遇到张苞,更以为是诸葛亮早已设置好的伏兵,更是对诸葛亮设计一事深信不疑,故只求生路,不敢恋战,此时,关兴也领一队人马从左路杀出,更让魏军如惊弓之鸟,丝毫不敢停留,丢掉粮草辎重,沿路向山后逃去。

此一役,诸葛亮在猝不及防之际,只用了三千人马大败司马懿十五万大军,比起赤壁之战有过之而无不及。

【智慧启迪】

兵书有云:“将者,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就是说,凡是做大事的人,必须有着极好的心理素质,能够从容面对一切突如其来的打击和挫折。

战场上要沉着镇定,才能取胜,日常生活中同样如此,危急情况发生时,因为人们大多数没有心理准备,所以通常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吃惊、恐慌。面对危急,先要沉着、镇定、果敢,不为危难所吓倒,而后才有走出危急的机会。

五出祁山,兵胜诚信:

诚实守信是成大事必备的要素

一出祁山,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迫不得已上演空城计;二出祁山,错攻陈仓,终无功而返;三出祁山,魏军坚守不出,终因粮草不济、身体欠佳,全军撤退;四出祁山,苟安背叛,向刘禅进献谗言,诸葛亮痛而退去。

蜀汉建兴九年(231年),诸葛亮再次出师伐魏。魏明帝曹睿亲临长安指挥战斗,这是对军士们最大的鼓舞,诸葛亮不敢轻敌,兵至祁山,便命安营扎寨。兵法有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足以看出粮草对行军打仗的重要性,可此次,李严的粮草迟迟未到。惟一的办法只能自救,诸葛亮猜想麦子应已成熟,蜀军可秘密收割。

于是,诸葛亮留王平、张嶷、吴班、吴懿守祁山营寨,亲率姜维、魏延诸将,前往卤城,卤城太守久仰诸葛亮大名,见他亲临,慌忙开城出迎,从太守嘴里诸葛亮探知陇上麦子已熟,便留张冀、马忠守卤城,自引军往陇上而去。

没曾想,前军回报,司马懿引兵在此,诸葛亮心中暗暗吃惊,司马懿确非等闲之辈,但对此诸葛亮早有打算。他命人推出三辆装饰相同的四轮车,同自己乘坐的那辆一般模样。这三辆车,是诸葛亮在蜀中预先造下的,为在必要时使用。接着,诸葛亮命姜维、马岱、魏延装扮成自己的模样,各差一千军护车,随后五百军擂鼓,每一辆车,用二十四人在左右推车,一律穿黑衣,赤着脚,披发仗剑,手执七星皂幡,之后又叫三万军士各拿工具,等候割麦。

同时,诸葛亮自己也与姜维等三人一样的装扮,径往魏营而去,一切依计行事,当诸葛亮将魏军引至山坳时,他料司马懿定会起疑不敢靠近,所以他事先命姜维、马岱、魏延从三个方向冲向魏军,此举定能惊退司马懿,使其退回上。

趁着司马懿闭门不出的时间,诸葛亮早令三万精兵将陇上小麦割尽,运赴南城,打晒去了,可怜司马懿足智多谋,却被诸葛亮骗得找不着北。

接下来在司马懿企图攻克卤城的战役中,诸葛亮用计,里应外合,前后夹击,使其溃不成军,不敢再战,直到孙礼引雍、凉人马二十万来助战,去袭剑阁,司马懿才亲自引兵再来攻卤城。面对大军压境,再加上司马懿这个劲敌,诸葛亮岂敢轻敌,于是命令全军严阵以待。

颇要人命的是,在这生死关头,蜀军八万人中,有四万人服役期满,将由新兵接替,正整装待返故里。相比之下,魏军有三十余万,兵力众多,连营数里,众将都为此感到忧虑,此刻,诸葛亮严重的意识到军心的重要性,他也深刻地体会到做一个让人信服的领导,势必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这样才能取信于自己的下属。因此,诸葛亮坚决拒绝杨仪将换班军士暂且留下退敌,待新兵来到,再换班的建议。

诸葛亮认为,用兵命将,以信为本,既有言在先,岂可失信?诸葛亮传令,叫应去之兵,当日便行,诸葛亮的诚信之举,让军士们感动不已,竟然大呼:“愿意暂时不回,舍命杀退魏兵,以报丞相!”此情此景,让诸葛亮老泪纵横,含泪授他们攻敌之计:所有将士出城安营,待魏兵到,不给他们喘息之机,立即攻击,以逸待劳,必能大胜。

果然,此役蜀军将士人人皆如猛虎,魏兵抵挡不住,便往后退,蜀兵奋力追杀,只杀得那雍、凉之兵尸横遍野,血流成河,蜀军大胜。

【智慧启迪】

我们一定要记住以信为本的处世之道,在你的事业中,要养成守信的习惯。只有守信的人,才会有人信任你。只有做到了一诺千金,你的事业才有望发展壮大并蒸蒸日上。

以假乱真,金蝉脱壳:善进为能,善退亦为能

为剿灭曹操,恢复中原,诸葛亮率兵六出祁山,每日起早睡晚,日食不过数升。诸葛亮虽知食少事烦不能持久,但他更知自己肩负重任,除此之外,别无它法。

自用“木牛”、“流马”大败司马懿之后,司马懿坚守不出,于是诸葛亮又策划了一出“引君入瓮,以火攻之”的好戏,于上方谷大败魏军,此一役蜀军尽占渭南,之后,诸葛亮自觉神思不宁,诸将因此未敢进兵。

一日,费从成都赶来,报诸葛亮:东吴进兵伐魏不利,已经退兵。诸葛亮闻此言,犹如五雷轰顶,顿觉头晕目眩,站立不稳,失去知觉。众将急救,半晌方醒。诸葛亮心昏乱,旧病复发,他知自己将不久于人世!

大丈夫理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扶病理事,愈感劳累,常常吐血不止。六、七日后,终于卧倒榻上,诸葛亮料自己时日无多,遂开始料理后事。

诸葛亮将自己亲手所书兵法共二十四篇,传予姜维,又把“连弩”之法一并授之。告知蜀中诸道,皆不必多虑,惟阳平之地,切须仔细,此地虽险峻,久必有失。姜维一一答应。

诸葛亮又唤马岱入帐,附耳低言,授以密计,叮嘱自己死后,他可依计而行。

此后,杨仪前来问病,诸葛亮把一应大事,尽托杨仪代理。

诸葛亮一一调度完毕,便连夜将病情上奏刘禅,刘禅命尚书李福星夜至军中问安。想到刘禅如此关切,而自己今后再不能为其效力,诸葛亮身心俱碎。见李福遂嘱其应竭忠辅主,国家旧制,不可改易,诸葛亮所用之人,亦不可轻废,诸葛亮所著兵法授与姜维,他自能继诸葛亮之志,为国出力。

诸葛亮志尚未实现,而身将先死,他虽不愿,但也无可奈何,心中有太多不舍,遂又强支病体,令左右扶上小车,出寨遍观各营,自觉秋风抚面,彻骨生寒,诸葛亮知自己已不能再临阵讨贼!

回到帐中,诸葛亮虽觉身体不适,但他深知自己死后,大军退入蜀中,司马懿定会乘势追击。与敌交战,进需谋,退更需谋,而且退需要勇气、需要智慧。

诸葛亮遂吩咐杨仪,马岱、王平、张冀、张嶷等,皆忠义之士,堪可委用。缓缓退兵,不可急骤。姜维智勇足备,可以断后。

他死之后,不可发丧,退兵之时,可令后寨先行,然后一营一营缓缓而退。若司马懿来追,就将他先时所雕木像,安于车上,推出军前,司马懿见了必然惊走,杨仪一一允诺。

此“金蝉脱壳”之计,在诸葛亮心中盘算已久,他素知退兵的利害关系,稍有不慎就会有大的危险。在他看来“善进为能,善退亦为能”,知进知退才是大智慧。

除此之外,诸葛亮便是不放心刘禅,先帝知遇之恩,刘禅待诸葛亮尊敬有佳,关怀备至,诸葛亮虽死无以回报,遂上书以表心迹:

“臣愿陛下:清心寡欲,约己爱民。近贤良,斥奸邪,布仁恩于天下。”

自觉时日无多以来,诸葛亮常不觉自思往事,魂牵梦绕,想那翩翩少年之时,随诸刘备征战之日……

【智慧启迪】

要说导演撤退艺术的大师,恐怕非诸葛亮孔明莫属。诸葛亮几出祁山,几次撤退,各有特色,不落旧套,常常在撤退中变被动为主动,大量消灭敌人。

退却,表现为暂缓前进的节奏,调整部署,积蓄力量。

退却,也表现为另觅新路。

自觉退却是一种主动的行为。有退才有进,有止才有流,有舍才有取。在人力、物力、财力一定的情况下,只有牺牲一部分利益,才能在新的领域获得更大的收益。同时,从无谓的纠缠和痛苦中摆脱出来,才能有更多精神和力量思考新的出路。

总而言之,退却可以减少损失,保存实力;退却可以重整旗鼓,以利再战;退却可以另觅新路,争取更大的胜利。因此,一个良好的撤退,也应和伟大的胜利同样地应该受到赞赏的。赵云在第一次北伐受挫后的撤退中,独自断后,斩将立功,不曾折一人一骑,诸葛亮不仅称赞他“真将军也”,还赏赠赵云五十斤金,因为诸葛亮诸葛孔明高度重视撤退的艺术。

魏延身后的马岱:祸莫大于不知足

诸葛亮临终之前有一件事或者说一个人着实让他担心,此人就是魏延。

魏延有谋略,有勇气,是个大将之才,但其谋反之心,昭然若揭。记得四出祁山之时,与司马懿对阵,诸葛亮命魏延、陈式引两万兵去取箕谷,恐遭魏兵伏击,诸葛亮遂遣邓芝至军中提醒魏延需谨慎小心,不可轻进。魏延、陈式当即就讥笑诸葛亮多疑,若非如此,就不会有街亭之失。魏延更是百般嘲弄,说诸葛亮首次伐魏不听其言,如今又执意兵出祁山,既令进军,又叫他慎进,实乃号令不明。邓芝回见诸葛亮,说了陈式、魏延的无礼。诸葛亮只是一笑而过。诸葛亮知魏延素有反意,常常不服,只因他英勇善战,才予以任用,但像他这样的人,久后必生患害。而那次兵出箕谷,魏延、陈式竟不听号令、被魏军伏击,但因战事紧张,魏延日后还有用处,遂强忍怒火,借魏延、陈式互相扯皮之机,斩了陈式,也算“杀鸡儆猴”,给魏延提了个醒。

魏延谋反之心并非只有诸葛亮一人知,帐下诸将,甚至吴主孙权也多有了解。六出祁山之时,为了北伐大业,诸葛亮命费持书径到建业,入见孙权,请其出师伐魏共谋大事,当时孙权知诸葛亮用魏延为先锋,遂让费传话:“魏延勇有余,而心不正。若一朝无孔明,必为祸害,应当慎之。”

当诸葛亮时日无多之时,他料魏延不久必反,遂在未亡前早作打算。

诸葛亮唤杨仪入内,告之:“我死之后魏延必反,可命人带兵符去见魏延,试探其意,若其尚无反意,可令其断后;若其有谋反之心,即令姜维断后。不管何时,魏延一旦谋反,不必惊慌,可领众将擂鼓呐喊,向其挑战,再以话激之,使其愤怒,后让一将迎战,魏延定胜,而后他必想取你性命,找你挑战,那时你方可打开我之锦囊,定有妙计除之。”杨仪应允,退出。

诸葛亮给杨仪的锦囊内容大致如下:

“我已让马岱混入魏延军中,取其信任,今魏延谋反,以为无人能敌,你需与马岱联手杀之。见此锦囊之时,魏延必很张狂,而马岱定在其后。你可直面魏延,问他“你敢在马上连叫三声‘谁敢杀我’便是真大丈夫,我就献汉中城池给你。以魏延秉性必会依言而行,那时马岱会依我之计在魏延松懈时,将其斩于马下。”

之前,诸葛亮已将此计密授马岱,马岱忠心定不辱使命,想那魏延此番纵有任何阴谋也终将成为泡影,而其必死全因他那颗不知足的心。

【智慧启迪】

魏延这个人有才,但其人生与事业的失败全在于“不知足”三个字。

老子云:“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不知足是最大的祸患,贪得无厌是最大的罪过。又云:“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知道满足就不会受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遭遇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