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后汉时期有一位叫孟敏的人,有一天。不小心把一口瓦锅掉在地上摔碎了。眼见那锅摔成碎片。孟敏却“不顾而去”,丝毫没有表现出惋惜和后悔的样子。旁边有个叫郭泰的人,对孟敏的举动很是不解,“遂问其意”。孟敏答道:“甑已破矣,视之何益?”(锅已经破了。后悔又有什么用?)
后人便以“堕甑不顾”来奉劝世人——事成过去。追悔无益。此故事实际上说的是一个“沉没成本”的问题。
所谓“沉没成本”。指的是我们每采取一次行动。每做出一次选择,总要付出相应的成本,可能是人力、物力、时间、精力,乃至情感。其中有些投入发生之后,无论如何也无法收回时,这种投入就成了“沉没成本”。
比如,在“堕甑不顾”的故事中。摔成碎片的瓦锅就是孟敏无论如何也无法收回的“沉没成本”。而如果孟敏此时再对着这一“沉没成本”发一阵呆。叹一会儿气,甚至郁郁不乐好几天,那么他就又投入了时间、精力和情感,这时候,他的“沉没成本”就不单单是瓦锅。还有他后来在发呆、叹气时所花的时间和精力,还可能是几天来的好心情。
很多人有这个习惯:本来想买本书读,但买来后,就束之高阁了。但是偶尔借了别人的一本书,就争分夺秒地看起来,所谓“书非借不能读也。”为什么如此?这其实也是“沉没成本”的问题。
“书非借不能读也”,是因为自己买的书,付出的钱已经是沉没成本,此时人们只考虑付出的时间和阅读的收益之比,这样就会经常被其他一些事情打断读书计划。而读借来的书,除了时间和阅读收益之比,还可避免买书的付出,因此,借来的书总是得到优先阅读,这就让人们形成“书非借不能读也”的一般印象。
沉没成本原则普遍地左右着人们的选择。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之一的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还用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他说,“假如你花7美元买了一张电影票,你怀疑这个电影是否值7美元。看了半个小时后,你最担心的事被证实了:影片糟透了。你应该离开影院吗?在做这个决定时,你应当忽视那7美元。它是沉没成本,无论你离开影院与否,钱都不会再收回。”斯蒂格利茨在这里不但生动地说明了什么是沉没成本,而且还指明了我们对待沉没成本应持怎样的态度。
类似的例子还有:晚饭结束的时候,本来你已经吃得很饱了,可是看着桌上剩了一半的饭菜。你觉得如果把它们留到明天肯定会坏掉。太可惜了。于是你选择了宁可让自己的肠胃受罪,也要把它们全部吃掉。结果因为吃得过饱,使得自己一个晚上没有睡好,第二天还得跑到医院去看医生。这样一来,最初的“沉没成本”就由原来的一碗剩菜。滚雪球似地加入了你的一夜好睡眠,肠胃健康还有医药费。
“沉没成本”在企业里的例子也有很多。
比如:许多公司在明知项目前景不好的情况下,依然勉强维持该项目,原因仅仅是因为在此项目上已经投入了大量的成本,殊不知,世间的事情。并不是只要坚持到底就一定会胜利。为了追回“沉没成本”而继续追加投资,却常常导致更多的损失。
市场及技术发展瞬息万变,投资决策失误难免。在投资失误已经出现的情况下,如何避免将错就错对企业来说才是真正的考验。
英特尔公司(Intel)2000年12月决定取消整个Timna芯片生产线就是这样一个例子。Timna是英特尔公司专为低端PC设计的整合型芯片。当初在上这个项目的时候,公司认为今后计算机减少成本将通过高度集成(整合型)的设计来实现。可后来,PC市场发生了很大变化,PC制造商通过其他系统成本降低方法,已经达到了目标。英特尔公司看清了这点后,果断决定让项目下马,从而避免更大的支出。
很多人对“浪费”资源很担忧害怕,被称为“损失憎恶”。比如说很多人会强迫自己看一场根本不想看的电影,因为他们怕浪费了买票的钱。这有时被叫做“沉没成本谬误”。经济学家们会称这些人的行为“不理智”,因为类似行为低效,基于毫不相关的信息作出决定错误的分配了资源。
这些思考可能反映了对衡量效用尺度的不统一,因为这种衡量对消费者来说是主观且独特的。如果你真的预订了一张电影票还发现电影确实不对你胃口,你可能会等到散场再走,你觉得你保存了脸面,这也是一种满足。如果你中途退场,陌生人会发现你的判断失误,这可能是你想避免的。你可能从给电影找茬中得到些娱乐,并对自己的鉴赏结果感到自豪。或者你觉得有足够资格在其他人面前批评电影。
沉没成本谬误有时也叫“协和效应”,指英国和法国政府继续为协和式飞机提供基金的事,而当时已经很显然这种飞机没有任何经济利益可言。这个项目被英国政府私下叫做“商业灾难”,本就不该开始,当时也就要取消了,但由于一些政治法律问题两国政府最终都没有脱身。
“沉没成本”的存在,使人们在作选择时要学会理性地放弃。
坚守着“沉没成本”不放的人,就算明明白白地知道自己之前做错了,他们也会寻找各种理由,试图通过“把事情继续做完”的方式挽回“沉没成本”。就像有人攥着一跌再跌的股票就是不抛,生怕有一天股市反弹自己会后悔一样。
既成的事实是已经沉没掉的,而未来的时间和机会才是可以创造无限价值的。对那些无力改变、也无法改变的不愉快,我们要有“输得起”的心态。学会分清哪些事情可以执著一念,哪些事情不必钻牛角尖,惟其如此,我们才可以轻装上阵。获得人生的快乐。
有人可能认为其实沉没成本就是所谓的“拿钱买教训”或者“就当交学费”、“破财免灾”,虽然这也有一些道理,但是正确的面对沉没成本的方法是有正面看待也要反面看待问题。
正确认识面对已经发生的成没成本,像前面提到的电影票的事情一样,明智的选择能避免沉没成本发生时出现更大的损失。因为此时计较已经付出的沉没成本只能带来更大的投入和损失,这个时候,大家前面提到的观点就是正确的。
同时,有些沉没成本是可以继续再利用的,曾经看到过一个花220元买鞋不合适后来加20元换了新鞋的故事,这就是对成没成本的合理再利用,结果可以理解为花了20元买了双新鞋。
另外,我们需要尽可能在决策前对沉没成本进行预测,在决策时尽可能减少决策性失误导致的沉没成本,因为决策失误导致的成本往往是无法再利用的,这也可能会导致最终决策的失败,这将对决策的可行性评估起到很大的作用,因为如前面说到的,有些“沉没成本”是必不可少的,这就会成为必要的投入和“壁垒”。
在我们一生中,时时刻刻都会面临如前面所说的各种沉没成本的情况,由于年龄,经历等原因,我们可能在自己年龄的时候做了一些无法挽回的错事,走了一些难以避免的弯路,经历了一些难以承受的挫折,如果利用沉没成本的概念来认识这些事,只要我们从这些错事,弯路和挫折打击中吸取经验教训,调整航向,放弃过去,面对新的开始,从而使自己的路越走越宽,我们可能会赢得一种新的、更为积极的人生!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人生其实就是这样,坦然松手并非真正的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