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有一种心理叫理解
22661100000024

第24章 为什么说距离产生美?

在一个冬天,两只困倦的刺猬由于寒冷而挤在一起,可各自身上的刺却刺得对方怎么也睡不着。于是它们便分开得远远的,但马上就觉得冷得受不了,于是又凑到一起。几经折腾,两只刺猬终于找到了一个合适的距离,既能互相获得对方的体温又不至于被扎。

这个有趣的故事常常被心理学家称为“刺猬法则”,用来描述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必须注意保持一定的距离。过分疏远将无法进行合作和交流,而过分密切也有可能给自己造成伤害。

一位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在一辆刚刚启动的公共汽车上,当里面只有一位乘客时,心理学家就进去坐在他或她的旁边。实验进行了整整80人次。结果证明,在一辆只有两位乘客的公共汽车上,没有一个被试者能够忍受一个陌生人紧挨自己坐下。实验中,当心理学家坐在他们身边之后,许多人很快就默默地站起身来,远远地走到别处坐下,甚至还有人则直率地发问:“你想干什么?”

这个实验充分说明,人与人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任何一个人,都需要在自己的周围构筑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这个空间就像一个无形的“气泡”一样,为他“割据”了一定的“领地”。当这个自我空间被人触犯时,就会感到不舒服、不安全,甚至恼怒起来。

这个空间,心理学称为“心理距离”。它不是完全一成不变的,心理距离效应就是说,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该根据交往双方的人际关系以及所处情境,选择适当的心理距离,保持一定的自我空间。

“刺猬”法则就是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所谓“距离产生美”。

心理距离效应(或者说刺猬法则)告诉我们,在人际交往中,需要了解对方所需的自我空间及适当的交往距离,有意识地选择与人交往的最佳距离。

美国诗人弗罗斯特有一首名诗《修墙》,讲述两个邻居修理两家之间的一堵墙的事情。里面有这么一句:“只有好的篱笆,才会有好的邻居。”它很形象地阐明了人际交往之间的距离问题。远亲不如近邻,邻里之间需要保持良好的关系,才能守望相助。可是如果过分缺乏距离感,就会过犹不及,难免产生极大的副作用了。

与人近距离接触,就像是拿着放大镜去照对方,令对方原形毕露。如果不是因为特别的原因,任何人都不会接受。打个比方来说,一位漂亮的美眉能够让我们每个人赏心悦目,可是到了美容院,美容师手持几百倍的放大镜诊断那张光洁如玉的脸,看到的却是坑坑洼洼,凹凸不平,使人大跌眼镜。

其实,这就是一个“度”的把握问题。矫枉过正谓之左,过犹不及谓之右,适可而止谓之度。在相互交往时,保持适当的距离,就犹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会造成一种朦胧感,因朦胧产生美。这就好比拿望远镜远眺高山与大海一样,入目的尽是如画的美景和迷人的山色,令人心旷神怡。在交际中有时也要拿这样一副“望远镜”,才能尽量欣赏到对方美好的一面。

一般而言,心理距离是与我们和对方的关系相联系的。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将它具体划分为四种。

首先是亲密距离。这是人际交往中的最小\间隔,甚至可能几乎没有间隔,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亲密无间”。亲密距离的最短范围在15厘米之内,这时彼此间可能肌肤相触、耳鬓厮磨,以至相互能感受到对方的体温、气味和气息。它的较远范围是15厘米~44厘米,这时双方身体上的接触可能表现为挽臂执手或促膝谈心,仍体现出一种亲密友好的人际关系。

就交往情境而言,亲密距离属于私下情境,只限于在情感上联系高度密切的人之间使用。在社交场合或者大庭广众之前,两个人(尤其是异性)如此贴近就不太雅观。

其次是个人距离。这是人际间隔上稍有分寸感的距离,直接的身体接触较少。个人距离的较近范围为46厘米~76厘米,正好能让双方相互亲切握手、友好交谈,而远范围是76厘米~122厘米。个人距离是与熟人交往的空间,任何朋友和熟人都可以自由地进入这个空间。而陌生人一旦进入这个距离,就会构成对别人的侵犯。在人际交往中,亲密距离与个人距离通常都是在非正式的情境中使用。

再次是社交距离。这已超出了亲密或熟人的人际关系,而是一种社交性或礼节上的较正式关系。社交距离的近范围为1.2米~2.1米。在工作环境和社交聚会上,人们一般都保持这种程度的距离。社交距离的远范围为2.1米~3.7米,表现为一种更加正式的交往关系。企业或国家领导人之间的谈判、工作招聘时的面谈、学生毕业时的论文答辩等等,都属于这个范围。这时往往都要隔一张桌子或保持一定距离,以增加一种庄重的气氛。

最后是公众距离。这是公开演说时演说者与听众所保持的距离,其范围为3.7米~7.6米或者更远。公众距离是一个几乎能容纳一切人的“门户开放”的空间,人们完全可以对处于这个距离空间中的其他人“视而不见”,不予交往。因此,这个空间的交往大多是当众演讲之类。而当演讲者试图与一个特定的听众谈话时,他就必须走下讲台,使两个人的距离缩短为个人距离或社交距离,才能够实现有效沟通。

刺猬理论强调的是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运用到管理实践中,就是领导者若要搞好工作,应该与下属保持亲密关系,但这是“亲密有间”的关系,是一种不远不近的恰当合作关系。既不能高高在上,也不能完全没有距离感,把自己混同于下属。

我们时常听到这样的事情:一个原本很受下属敬佩的领导者,后来由于与下属“亲密无问”,结果其缺点显露无遗,使下属不知不觉地改变了原有的看法,甚至对他产生了失望和厌恶。因此,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和管理者,要做到“疏者密之,密者疏之”,这才是成功之道。

与下属保持心理距离,既可以避免下属的防备和紧张,可以减少下属对自己的恭维、奉承、送礼、行贿等行为,还可以防止与下属称兄道弟、吃喝不分。这样做,不但可以获得下属的尊重,还能保证在工作中不丧失原则。

领导者与员工保持一定的距离,既不会使你高高在上,也不会使你与员工互相混淆身份。这是管理的一种最佳状态。同时,距离的保持需要靠一定的原则来维持,这种原则应该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既可以约束领导者自己,也可以约束员工。掌握了这个原则,也就掌握了成功管理的秘诀。

距离产生美,留点距离给自己,就是穿了一件华美的衣裳,谁看了都说漂亮。

法国总统戴高乐就是一个很会运用刺猬法则的人。他有一个座右铭:“保持一定的距离”!这也深刻地影响了他和顾问、智囊和参谋们的关系。在他十多年的总统岁月里,他的秘书处、办公厅和私人参谋部等顾问和智囊机构,没有什么人的工作年限能超过两年以上。他对新上任的办公厅主任总是这样说:“我使用你两年,正如人们不能以参谋部的工作作为自己的职业,你也不能以办公厅主任作为自己的职业。”这就是戴高乐的规定。这一规定出于两方面原因:

一是在他看来,调动是正常的,而固定是不正常的。这是受部队做法的影响,因为军队是流动的,没有始终固定在一个地方的军队。

二是他不想让“这些人”变成他“离不开的人”。

这表明戴高乐是个主要靠自己的思维和决断而生存的领袖,他不容许身边有永远离不开的人。只有调动,才能保持一定距离,而惟有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保证顾问和参谋的思维和决断具有新鲜感和充满朝气,也就可以杜绝年长日久的顾问和参谋们利用总统和政府的名义营私舞弊。

戴高乐的做法是令人深思和敬佩的。没有距离感,领导决策过分依赖秘书或某几个人,容易使智囊人员干政,进而使这些人假借领导名义,谋一己之私利,最后拉领导干部下水,后果是很危险的。两相比较,还是保持一定距离好。

通用电气公司的前总裁斯通在工作中就很注意身体力行刺猬理论,尤其在对待中高层管理者上更是如此。在工作场合和待遇问题上,斯通从不吝啬对管理者们的关爱,但在工余时间,他从不要求管理人员到家做客,也从不接受他们的邀请。正是这种保持适度距离的管理,使得通用的各项业务能够芝麻开花节节高。与员工保持一定的距离,既不会使你高高在上,也不会使你与员工互相混淆身份。

这是管理的一种最佳状态。距离的保持靠一定的原则来维持,这种原则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既可以约束领导者自己,也可以约束员工。掌握了这个原则,也就掌握了成功管理的秘诀。

“刺猬法则”对于我们处理“办公室政治”也是十分有效的。有人说,办公室永远是理智处在上风的地方,是让友谊流逝的地方。在办公室里,最安全的关系就是商业伙伴关系,就是同事关系。其实,现实并非如此绝对。同在一个屋檐下,即使办公环境再保守、再冷漠,同事之间也总能了解到彼此的生活细节,建立恰如其分的友谊。

可是,如果你忘记了“刺猬法则”,没有把握好办公室友谊的分寸,那你就很有可能会惹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比方说,由于某种机缘,你和一位同事成为知己,可是如果你不小心,而把你的家庭背景、感情磨难、婚姻风波等等统统当作交换友谊的谈资,时间长了,不免言多有失,日后传将开来,就很容易授人以柄。办公室里工作压力大,同事之间经常涉及经济利益、升迁、培训、荣誉等各方面的利害冲突,如果你一味向办公室好友喋喋不休地抱怨,只会让他难以表态,苦不堪言。

牢记“刺猬法则”,与同事建立恰如其分的友谊,在对方需要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在适当的时机、适当的地点送出一句温馨的祝福,你就能真正享受办公室友谊的快乐。

距离产生美,对于家庭也使用。有人说,夫妻关系就像两只枕头,亲密紧挨,但永远不会重合。夫妻之中一方总是希望了解另一方的全部私人空间。晚上躺在床上的时候,就是她或他最好的询问时间。每当一方的短信铃声一响,另一方就会乐颠颠地跑去抢着看,还帮着回信息。这时候,另一方可能就会不太高兴,因为这种关心似乎有些过头了。

那么,夫妻之间的这两只枕头到底该保持一个什么样的距离呢?还是让我们来听听专家们的见解吧。

首先,让“亲密关系”保持一点距离。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激情会随时间而逐渐减退。因此,不要企图夫妻双方能永远保持炽热的激情,而要让爱情自然地发展成一种“天长地久永相守”的温馨。夫妻双方的感情,往往体现在不经意的日常生活中,体现在“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平淡之中。

其次,要接受对方的“本来面目”,给对方犯错的权利。不要对对方有一厢情愿的期望。在碰到一些自己不喜欢的方式时,你只要告诉自己,事实上他从来就是这样的,就不会对他有过分的要求,大家相处起来会更轻松自在。另外要记住,每个人都有犯错误的权利,因此不要抓住一点过失不放。

再次,要承认和接受与对方的差异。夫妻双方毕竟是两个人,性别不同,出身、经历、社会关系等都有很大区别,因此,在看待同一个问题时难免有不同意见。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只是很多身在亲密关系中的人没有注意它,结果影响到双方之间的感情。要处理好夫妻关系,就必须了解双方的差异,接受这种差异,并且很艺术地探讨和相互退让。

看来,了解“刺猬法则”,不但能帮助我们把握日常的人际交往,甚至还能让我们更好地成为优秀的丈夫或者妻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