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有一种心理叫理解
22661100000008

第8章 为什么人生是从一把枷锁逃进另一把枷锁?

美国科普作家阿西莫夫曾经讲过一个关于自己的故事。

阿西莫夫从小就聪明,年轻时多次参加“智商测试”,得分总在160左右,属于“天赋极高者”之列,他一直为此而洋洋得意。有一次,他遇到一位汽车修理工,是他的老熟人。修理工对阿西莫夫说:“嗨,博士!我来考考你的智力,出一道思考题,看你能不能回答正确。”

阿西莫夫点头同意。修理工便开始说思考题:“有一位既聋双哑的人,想买几根钉子,来到五金商店,对售货员做了这样一个手势:左手两个指头立在柜台上,右手所致拳头做出敲击状的样子。售货员见状,先给他拿来一把锤子;聋哑人摇摇头,指了指立着的那两根指头。于是售货员就明白了,聋哑人想买的是钉子。聋哑人买好钉子,刚走出商店,接着进来一位盲人。这位盲人想买一把剪刀,请问:盲人将会看样做?”

阿西莫夫顺口答道:“盲人肯定会这样。”说着,伸出食指和中指,做出剪刀的形状。

汽车修理工一听笑了:“哈哈,你答错了吧!-盲人想买剪刀,只需要开口说‘我买剪刀’就行了,他干吗要做手势呀?”

智商160的阿西莫夫,这时不得不承认自己确实是个“笨蛋”。而那位汽车修理工人却得理不饶人,用教训的口吻说:“在考你之前,我就料定你肯定你要答错,因为,你所受的教育太多了,不可能很聪明。”

实际上,修理工所说的受教育多与不可能聪明之间关系,并不是因为学的知识多了人反而变笨了,而是因为人的知识和经验多,会在头脑中形成较多的思维定势。也就是思维上的“鬼打墙”(所谓“鬼打墙”,大家都知道,就是在夜晚或郊外,会在一个圈子里走不出去。这种现象是真实存在的,有很多人经历过。)

什么是思维定势?就是说,每个人都有一套稳定的思维框架,在遇到问题时这个框架就会自动地描绘出某种判断和结论,这就是思维定势,是一种突不破已有经验、体验的思维框架。

书上有个故事,说有一只大象能把一吨多重的东西卷起来,但却被主人拴在一只小小的木桩上,哪里也动不了。为什么?原因是那只大象从小就被拴着,从来没有挣断过绳索、铁索,也从来没有拉出过束缚着它的铁桩、木柱。

思维定势是人脑习惯使用的一系列已被固化的概念、规则、理论和逻辑的抽象形式。思维主体在加工处理各类信息时,这些概念、规则、理论和逻辑就会自动地发生作用。思维定式的形成与环境、经历、个性、需求、价值取向、知识储备等诸多因素有关,具有很强的惯性,一旦定型就极难改变。

现实生活中,每时每刻都会遇到潮水般的信息,人们在筛选信息、分析问题、做出决策的时候,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沿着某种熟悉的方向和路径思考。这就是一个人特有的思维定势,如:经验定势、从众定势、书本定势、权威定势等等。在处理日常事务和一般性问题的时候,思维定势能够让人驾轻就熟,得心应手。但由于思维定势中被固化的概念不一定都正确、被固化的规则不一定都适用、被固化的理论可能有偏差、被固化的逻辑可能不严密等等,因而当遇到不一样的问题时,思维定式就有可能产生负面效应,将人们引入歧途。

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在一座无人居住的房子外,一只鸟儿每日总是准时光顾。它站在窗台上,不停地以头撞击玻璃窗,每次总被撞落回窗台。但它坚持不懈,每天总要撞上十来分钟之后才离开。人们猜测这只鸟大概是为了飞进那房间。然而,在鸟儿站立的窗台边,另一扇窗户是大开的,于是人们便得出这样的结论:这是一只笨鸟。后来,有人用望远镜观察,发现那玻璃窗上粘满了小飞虫的尸体。鸟儿每次吃得不亦乐乎!人们怎么也没有想到鸟儿有如此独特的觅食方式,而人类总是按照自己日常的思维方式去评判鸟儿的世界。

由此可见,人们在生活中,一旦形成了某种固定观念,就会束缚住自己的手脚,限制住自己的思维,形成可怕的思维定势,成为人们认识事物的障碍。

美国心理学家迈克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他从天花板上悬下两根绳子,两根绳子之间的距离超过人的两臂长,如果你用一只手抓住一根绳子,那么另一只手无论如何也抓不到另外一根。在这种情况下,他要求一个人把两根绳子系在一起。不过他在离绳子不远的地方放了一个滑轮,意思是想给系绳的人以帮助。然而尽管系绳的人早就看到了这个滑轮,却没有想到它的用处,没有想到滑轮会与系绳活动有关,结果没有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

其实,这个问题也很简单。如果系绳的人将滑轮系到一根绳子的末端,用力使它荡起来,然后抓住另一根绳子的末端,待滑轮荡到他面前时抓住它,就能把两根绳子系到一起,问题就解决了。

定势有时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时会妨碍问题的解决。心理学家曾经迈尔于1930年研究过定势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在他的实验中,对部分参加试验者利用指导语给以指向性的暗示,对另一些参加者则不给以指向性暗示。结果,前者绝大多数被试能解决问题,而后者则几乎没有一个能解决问题。这可以说是定势对于解决问题的帮助作用。

但是同时,定势对问题解决也有妨碍作用,这此情况在很多现实事件中都可以理解到。

有这样一个著名的试验:

把六只蜜蜂和同样多的苍蝇装进一个玻璃瓶中,然后将瓶子平放,让瓶底朝着窗户。结果发生了什么情况?

蜜蜂不停地想在瓶底上找到出口,一直到它们力竭倒毙或饿死;而苍蝇则会在不到两分钟之内,穿过另一端的瓶颈逃逸一空。

由于蜜蜂基于出口就在光亮处的思维方式,想当然地设定了出口的方位,并且不停地重复着这种合乎逻辑的行动。可以说,正是由于这种定势思维,它们才没有能走出囚室。而那些苍蝇则对所谓的逻辑毫不留意,全然没有对亮光的定势,而是四下乱飞,终于走出了囚室,头脑简单者在智者消亡的地方顺利得救,在偶然当中有很深的必然性。

人一旦形成了习惯的思维定势,就会习惯地顺着定势的思维思考问题,不愿也不会转个方向、换个角度想问题,这是很多人的一种愚顽的“难治之症”。

有这样一个问题:

一位公安局长在路边同一位老人谈话,这时跑过来一位小孩,急促的对公安局长说:“你爸爸和我爸爸吵起来了!”老人问:“这孩子是你什么人?”公安局长说:“是我儿子。”请你回答:这两个吵架的人和公安局长是什么关系?

这一问题,在100名被试中只有两人答对!后来对一个三口之家问这个问题,父母没答对,孩子却很快答了出来:“局长是个女的,吵架的一个是局长的丈夫,即孩子的爸爸;另一个是局长的爸爸,即孩子的外公。”

为什么那么多成年人对如此简单的问题解答反而不如孩子呢?这就是定势效应:按照成人的经验,公安局长应该是男的,从男局长这个心理定势去推想,自然找不到答案;而小孩子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也就没有心理定势的限制,因而一下子就找到了正确答案。

比如说看魔术表演,不是魔术师有什么特别高明之处,而是我们大伙儿思维过于因袭习惯之势,想不开,想不通,所以上当了。比如人从扎紧的袋里奇迹般地出来了,我们总习惯于想他怎么能从布袋扎紧的上端出来,而不会去想想布袋下面可以做文章,下面可以装拉链。

在生活的旅途中,我们总是经年累月地按照一种既定的模式运行,从未尝试走别的路,这就容易衍生出消极厌世、疲沓乏味之感。所以,不换思路,生活也就乏味。

前些年,媒体上出现过一篇假新闻,说是有位刘姓青年发明了一种“新型汽油”,把少量的膨化剂倒入水中,水便成了类似于汽油的燃料,用于汽车,每小时可跑80公里,号称一次能源革命。从新闻角度讲,写假新闻有失于新闻职业道德,应该批判。可是换个角度,发起这件事的人,就有其突破思维定势的一面。他知道人们有这样一个思维定势:水是不燃烧的,水是用来灭火的,水能燃烧“不可能”。水是由两个氢一个氧组成的,氢和氧都是可燃的,水又为什么不可以变成燃料呢?现在看来不可能,将来就永远不可能吗?

很多人走不出思维中的“鬼打墙”,所以他们走不出宿命般的可悲结局;而一旦走出了思维定势,也许可以看到许多别样的人生风景,甚至可以创造新的奇迹。因此,从舞剑可以悟到书法之道,从飞鸟可以造出飞机,从蝙蝠可以联想到电波,从苹果落地可悟出万有引力……常爬山的应该去涉涉水,常跳高的应该去打打球,常划船的应该去驾驾车,常当官的应该去为民。换个位置,换个角度,换个思路,也许我们面前是一番新的天地。

有一次,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去英国考察,到一家工厂参观绘画颜料“柏林蓝”的配制过程。他见工人们先用药水煮动物的血和皮,调制成“柏林蓝”的原料,然后把原料溶液放在铁锅里再煮,并用铁棍长时间搅拌,边搅边把铁锅捣得卡卡响。李比希感到很奇怪,一个工头向他解释道:“搅拌锅里的溶液时,一定要用铁棍搅,而且发出的声音越大,‘柏林蓝’的质量越好。”

李比希笑道:“不需要这样搅,只要在‘柏林蓝’原料里加点含铁的化合物就行了。用铁棍使劲磨蹭,无非是把锅上的铁屑蹭下来,使它与原料化合成‘柏林蓝’。这样虽然也行,但太浪费时间啦!”

遇到问题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去考虑,使问题更加容易解决。对于培养我们的创造力有着特殊的意义,还可以增强一个人的自信心和探索新问题的勇气。那么,怎样才能消除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呢?

第一,遇到问题时能随机应变,多变换角度去思考问题,寻找答案,锻炼思维的灵活性。

第二,善于运用问题现场所提供的条件和物品,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地解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

第三,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把有关的信息向各个方向、各个方面扩散,以此引出更多的信息,以多种设想,找出多项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每个方案都切实可行。

第四,丰富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因为解决问题是以知识和实际经验为前提的。这就要求我们不仅对周围事物的通常用途特别熟悉,而且对其他用途也十分清楚,只有这样才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付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