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全世界成功者都在用的80个关键思维
22810800000015

第15章 提高做事成功率的十个关键思维(4)

在工作中,不要说“我做得够好了”,而要问“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不要说“这不关我的事”,而要勇敢地承担起属于自己的责任,并要不断地分析效果优劣的关键所在,吸取经验教训;不要满足于现状,而要不断给自己设立更新更高的目标——只有给自己设立一堵墙的高度,才能轻而易举地上升到一块砖的高度;不要总是等别人来告诉你怎样做,而要主动出击寻找问题——被动服务越来越丧失了它的存在基础,要把自己永远放在主动的位置上;不要说“我也不清楚该做些什么”或者“让我做这事,简直是大材小用”,而要准确地进行“自我定位”,踏踏实实地承担起现在分配给你那份责任。

哈里是一家大公司的部门经理,但是以前的他不过是街边一家毫不起眼的家具店的学徒工。店里的生意并没有那么繁忙,只要一有空闲,他就开始琢磨修理家具,很快他就熟练地掌握了修理家具的精湛技术。他如此认真仔细,连店主都觉得有些过分。“不要在这件事上浪费时间了,它是毫无价值和意义的!”老板常常对他说。

但就是这种店主认为“毫无价值和意义的”习惯,把哈里推上了一个又一个重要的位置。

不满足于良好的状态,坚持每一件事都做到尽善尽美——这是他的工作习惯,也是他成功的秘诀。

许多企业也都靠着哈里的这个秘诀走向了成功。苹果公司为什么会成功?因为乔布斯追求残忍的完美。曾经有过这样的报道:苹果新产品的一切工作都已完成,只待发布,但乔布斯仅仅因为一个不起眼的细节,比如还有两颗螺丝暴露在表面,便要求一切推倒重来。也正是这个残忍的标准,成就了苹果一个个令人惊叹的产品。

哈里和苹果的成功让人羡慕,但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以完美的思维来要求自己。在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人做事不精益求精,只求差不多。尽管从表面上看,他们付出了努力、付出了艰辛,并且事情做得也还差不多,但结果总无法令人满意。为什么?因为他们缺少一些和自己较劲的完美意识。

这些人对工作的自我要求是“完成任务即可”:老板交代的工作在deadline之前完成,就是完成了任务,若是比老板要求的时间还提早了一些,那更是“足够好的工作”了。公司规划的任务,完成了自己负责的那一部分就可以心安理得地领工资了。要是偶尔心情好多做了一些,那更是“足够好的工作”了。

但是,永远不要说“做得够好了”。一旦你对自己这么说了,那就意味着你再也没有进步的可能了。在当今这个社会,不进步就等于自杀。

曾经有一个工匠,他受希腊雅典城的委托雕刻一座石像,这座雕像将矗立在神庙的顶上。

这是一个无比荣耀的工作。工匠做得很仔细,以至于他比预计的时间晚了几个月才完成雕塑,因为他把雕像的背面雕刻得和正面一样漂亮。

雅典城的官员因为他超时而非常生气,问道:“你把雕像的背面雕刻得和正面一样漂亮有什么用呢?又没人看得见背面。”

“是吗?可上帝能看见!”工匠回答道。

做事情就好比把所有雕像的正面放在了一起,展示给我们看。这位工匠的言行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当你工作时,能做到最好,就不要做到差不多;可以努力达到艺术家的水平,就不要甘心沦为一个平庸的工匠。

一次,孔子向鲁国著名的琴师师襄子学弹琴。练了十天,还在弹同一首曲子,师襄子见了此情景便说:“你可以学习新的内容了。”孔子闻此语,笑了笑说:“我已经熟悉了曲子,但还没有学会弹琴的技术。”

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对孔子说:“你已经熟习了弹琴的技术,可以学习新内容了。”而孔子却说:“我已经熟悉了弹琴的技术,但还没有体会琴曲的意蕴。”

再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对孔子说:“你已经体会了琴曲的意蕴,可以学习新内容了。”听了这话,孔子又说:“我还没有体会出曲中的人到底是怎么样的。”

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终于感觉到了琴曲中人穆然深思的样子、安然愉悦的心情、高瞻远瞩的志向,于是便找来师襄子对他说:“我知道曲中人是怎样的了。他高大挺拔,目光深远,是天下之王。此人若不是周文王,那还会是谁?”师襄子听了孔子的话,不禁连连夸赞。

孔子在师襄子的认可下也不学习新内容,反而一直学习一首曲子,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孔子想更好地弹好这首曲子,他不仅仅要学曲子的弹法和技巧,而且还要细细体会曲子的意蕴与曲中描写人物的样子。只有这样精细的研究,才会让弹出来的曲子更加动听,更加生动。这就是孔子追求完美的思维。

对每一个人来说,对每件需要做的事情,都要达到尽善尽美。比如说在工作中,不是最好的计划,就可以不去读它,只有最好、最完善的,才是被期望与接受的。一个人或者一个团队,只有好的工作计划才能逐步地靠近自己的目标。所以,永远不要说自己已做得足够好,这样才能不断进步,取得更大的成就 。

学习思维:坚持学习,改善自己

有人说,知识可以让空虚的人变得充实,可以让怯懦的人变得勇敢,可以让无知的人变得渊博,让狭隘的人变得开阔,让肤浅的人变得深邃,甚至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在当今时代,受教育是一个人的生存之本,但如果把眼光紧盯在找工作谋生上,往往限制了自己的发展。而不断学习,不断为自己的未来积累,才能把谋生真正变成做事业。

日新月异的社会让大家对新事物应接不暇。人们面对千变万化的世界,就必须努力做到活到老、学到老,要有终身学习的态度。何况现代社会的知识寿命已大为缩短,知识淘汰的速度正在逐渐加快,过去所学习的知识,很快就会过时。

可以说,任何成功都不是天上掉馅饼,而是通过学习,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的。为了生活得更好,更有成就,只有更好地学习,做学习型人才。不可否认,善于学习的人往往能够主宰时代,反之,则被时代淘汰。

一个人如果不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很快就会进入所谓的“知识半衰期”,很快就会被淘汰。据统计,当今世界有九成以上的知识是近三十年产生的,知识半衰期只有五年至七年。而且人的能力就像蓄电池一样,会随着时间而逐渐流失。人们的知识需要不断“加油”、“充电”,否则,很快就会在现代社会中失去能量。

大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决定回到加州大学读完当年还没有读完的电影系学业。

1965年,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在读二年级时拍了一部22分钟的短片,参加亚特兰大电影节,好莱坞的投资者看了,马上与他签约,斯皮尔伯格因此辍学到好莱坞发展。事实证明这一步是对的,如果他当年不把握机会,坚持要完成学业,他或许成不了大师。

但40年过去了,斯皮尔伯格虽然功成名就,但却选择了回校学习。斯皮尔伯格回到大学,用假名重新注册插班,用假名参加考试,只有几个教授知道他的身份,他的功课与其他学生一起送交校外的学者审阅。课程要求学生交电影实习作业,斯皮尔伯格在《辛德勒的名单》中选取了12分钟的影片,还交了《大白鲨》和《第三类接触》的片段。大学电影系助理教授凯利为他评总分,给他的成绩为“良”,评语是“该学生对音响、灯光、剪接和剧本管理颇有驾驭力”。

这位《侏罗纪公园》的主人还要副修一门叫野生生物的学科。教授说他精于恐龙知识,上课谦卑有礼,除了有一天在课堂上把一只脚搁在书桌上。他向老师道歉,解释是前一天与儿子一起玩滑板时扭伤了腿。教授提醒班上其他学生,不要对这个天王级的同学有什么崇拜的眼光,只把他当普通人。学生做到了,没有向他索取签名,但在毕业典礼的那天,他们告诉父母:我与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同一年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