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期间,他开始尝试改变自己的生活——每天辛勤的体力劳动之后,他都会用5个小时的时间来进行学习。当时,很多同伴都不能理解——为什么一个做体力劳动的人每天还要这样拼命读书?
20岁那年,他开始到处旅行,曾经和两位好友用300美元,横穿了美洲、欧洲、亚洲和非洲。靠汽车和步行,行程1.7万英里。在非洲,撒哈拉沙漠让他吃尽了苦头。就是在那个时候,他开始意识到——每个人都必须横穿自己的撒哈拉沙漠。
30岁那年的一个晚上,他怎么也无法入睡,他质问自己:“为什么我这么努力,却还是住在便宜的公寓中,不能开名车、住豪宅?”这时,他忽然意识到,成功或许没有捷径,但是如果有的话,那一定是一些规律而已。
从那个夜晚开始,他开始认真思考成功的方法。通过观察同一家公司的顶尖业务高手,他开始学习他们如何拜访客户以及时间的管理方法。之后,他开始对自己进行有序的调整,并制定了一系列新的工作规划。不久,他的业务水平开始迅速提升,很快赚到了数倍于以前的收入。这样的生活,过了将近十年,他也渐渐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业务员成长为一名业绩出色的业务员。他的业务越做越大,赚取了巨额的财富。
在他的人生事业一片光明的时候,他又开始不断质问自己——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吗?而后,他突然放弃了这项事业,转去做演说家和作家了。凭着自己的执著与智慧以及对成功的特殊理解和对成功规律的准确把握,很快,他就成长为在国际上光芒四射的演说家和潜能激励大师。他开始不断出版专著,四处演说。
二十多年来,他足迹遍布九十多个国家,曾经在四十多个国家举行了关于成功的演讲,每年有四十多万人接受过他的言传身教,他成了全球业务员顶礼膜拜的心灵导师。他还曾经是比尔·盖茨的业务导师,巴菲特、迈克尔·戴尔和杰克·韦尔奇也都曾听过他的演讲。他出版了多部成功学著作,作品畅销全球。
他就是美国著名成功学大师安东尼·罗宾逊的潜能激励导师,全美最具影响力的演说家和成功学讲师,当今世界上最知名的心灵导师——博恩·崔西。
由此看出,在生活中只有不断地否定自己,才能更进一步。不断否定自己其实是对自己的一种心理认可和自信,也是一个不断认识自己的心理过程。一个人只有对自己形成正确的认识,知道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能够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他才能做自己的主人,独立地作出判断和行动。他才能够不怕否定、批评和指责,有自己内在的标准。才能够不寻求赞许,不为了得到赞许而丧失自我。才能够不停留在现在的安全感里,敢于展现勇气去追求自我实现。
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以“黑洞悖论”理论一举成名。2004年7月21日,他宣布了自己的最新假说,认为黑洞信息并非“只进不出”,推翻了自己之前认为的“黑洞消失,内部消息也不知去向”的说法,这是霍金对自己的一次大胆质疑与否定。
就像陶渊明在他的《归去来兮辞》中说的“觉今是而昨非”那样,成功的人生也应该有“觉今是而昨非”的勇气,勇于自我否定。在自我质疑与自我否定中前进,就是一个不断归零的过程。在人生的道路上,只有不断的自我否定、自我归零,不让已经取得的成绩成为探索新道路时背的包袱,这样创造出来的成果才能不被后人“否定”、“归零”。
我们看美术大师们的作品,基本上都会分成各个时期来研究。很多时候,虽是一个人所做,但是不同时期的作品往往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特点,差别是极为明显的。这就是前辈大师们不断“自我质疑”、“自我否定”的成果。
画家黄宾虹老人,早年行力于李流芳、程邃,以及髡残、弘仁等,受新安画派疏淡清逸的画风影响很深,但也兼法元、明各家。在行笔谨严处,有纵横奇峭之趣。六十岁以前是典型的“白宾虹”,而花甲之后,特别是七十岁后,所画的作品,淋漓、浑厚;喜以积墨、泼墨、破墨、宿墨互用,使山川层层深厚,气势磅礴,惊世骇俗。形成所谓“黑、密、厚、重”的画风,也使中国的山水画上升到了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可以说,从“白宾虹”到“黑宾虹”,两者之间就是经历了一次自我质疑与自我否定。如果没有这次从“白”至“黑”自我否定,黄宾虹先生也许只能算是一个中国山水画传统的优秀传承者,而非今天开一代风气的大宗师。
闲看庭前花开花落,静观远处潮起潮落。勇于质疑自己,否定自己实在是人生的一种境界。从狂妄自大的心灵陶醉中把自己解救出来,一点点的质疑就是一点点雨后的彩虹,一点点的质疑的背后就是一盘盘素淡的人生点心。
强者思维:有对手存在,让自己变强
世界上充满了竞争。竞争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有竞争就必然有对手。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对手似乎永远都是与我们相对立的,似乎它就是我们眼前的障碍。学习中的竞争对手,希望和目标的争夺者,有时甚至还给我们的人生道路带来诸多不便与坎坷。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总有些人讨厌对手,害怕对手,恨不得自己的人生一帆风顺,一个对手都没有。他们把自己的失败、苦难和挫折都归结为这些对手的存在,似乎只要这个世界一个对手都没有,自己便能过上幸福的生活了。但事实果真如此吗?没有对手的生活会变成怎样?
在秘鲁的国家森林公园里,生活着一只年轻的美洲虎。为了保护这种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秘鲁人专门辟出了一块近二十平方公里的森林作为虎园。虎园环境美好,还有人工饲养的成群的牛、羊、兔、鹿供美洲虎尽情享用,参观的游人都认为这是美洲虎生活的天堂。然而,让人感到奇怪的是,从来没有人看见美洲虎去捕捉过那些专门为它预备的“活食”,也从来没有人看见过它王者之气的威武。只见它吃了睡,睡了吃,整天耷拉着脑袋。
有人以为它是太孤独了,有个伙伴兴许就会好起来。于是秘鲁人从哥伦比亚租来一只母虎与它做伴,但结果还是老样子。最后,公园不得不请来一位动物行为学家。这位专家见到美洲虎那副懒洋洋的样子,便对管理员说,老虎是森林之王,在它所生活的环境中,不能只放上一群整天只知道吃草,不知道猎杀的动物。管理员们听从了专家的意见,便引进了几只美洲豹。这一招果然有效,自从美洲豹进入虎园的那天起,这只美洲虎就再也躺不住了。它每天不是站在高高的山顶上愤怒地咆哮,就是如飓风般冲下山冈,或者在丛林的边缘地带警觉地巡视和游荡。老虎那种霸气十足、刚烈威猛的本性被重新唤醒了,它又成了一只真正的老虎,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森林之王。
没有对手的世界并不是天堂。动物如此,人也是一样。
一种动物如果没有对手,就会变得死气沉沉,就像上文的故事所说的那样,没有美洲豹的挑战,珍贵的美洲虎也许会变成笼子里面的熊猫。同样的道理,一个人如果没有对手,那他就会甘于平庸,养成惰性,最终导致庸碌无为。
所以,拥有一个对手,尤其是强劲的对手,反倒是一种造化,一种力量,一条警策鞭,一剂强心针,一副推进器。对手是一种动力,时时激励着、推动着我们前进。因为有了对手,会让我们时刻有危机四伏的压力,会激发我们更加旺盛的精力和斗志,会迫使我们排除万难,克服一切艰难和险阻,去夺取胜利。
雅典奥运会跳水男子三米板冠军彭勃在赛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特别感谢两个人,一个是队友王克楠,一个是对手萨乌丁。如果今天没有王克楠到场给我鼓舞,我的金牌就不会拿得这么顺利。我之所以要感谢萨乌丁,是因为没想到他今天发挥得这么出色。他这么大的年龄还那样拼搏,这刺激了我更努力地去比赛。”
只有懦弱的人才害怕对手,害怕竞争。真正的强者从来不畏惧竞争,不畏惧对手的存在。我们在这一节所讲的强者思维,正是激励大家不要害怕竞争,不要害怕对手,要懂得这些对手的存在是为了让自己更强。对手是自己的压力,也是自己的动力。往往对手给自己的压力越大,由此而激发出的动力就越强。我们与对手之间的关系,既是一种对立,也是一种统一。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相互压制,又相互刺激。比如说,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正是在这样的相互竞争与相互促进中,双双成为世界的知名品牌。
有可口可乐的地方就有百事可乐,“二乐”之间的竞争已经有百年的历史。产品的同质化,使大多数人都分不清两款可乐的口味,二者之间的竞争由最初的价格竞争上升到品牌竞争,文化竞争,新品开发竞争,目前都在抢占果汁饮料的市场。在媒体推广中,二者也有很多相同之处,你做电视广告,我也做,你做公交广告,我也做。有竞争才有发展,在竞争中,“二乐”由最初的小品牌在竞争中发展成了全球品牌,世界品牌。
据称,世界上第一瓶可口可乐于1886年诞生于美国,距今已有124年的历史。这种神奇的饮料以它不可抗拒的魅力征服了全世界数以亿计的消费者,成为“世界饮料之王”,甚至享有“饮料日不落帝国”的赞誉。世界上第一瓶百事可乐同样诞生于美国,它的问世时间比可口可乐晚了十几年,它的味道同配方绝密的可口可乐相近,于是便借可口可乐之势取名为百事可乐。
百事可乐,这悄然诞生而后注定要成为可口可乐霸主地位最有力的挑战者的饮料,最初的经营极为惨淡,曾两次宣告破产,它甚至主动提出将公司卖给可口可乐公司,但被断然拒绝了。
后来也有人感慨过,可口可乐的经营大师没有意识到:他们从笼子里赶走了一只可怕的猛虎。几十年以后这只猛虎将要夺走自己的霸主宝座,夺走自己的大部分市场。但从另一方面讲,也正是可口可乐自己培养了一位可敬的对手,并在相互竞争中,双双成就霸业。正是有百事可乐在后面不断追赶,可口可乐才毫不懈怠地从口味、包装、营销、价格各个方面改进自身。也正是有可口可乐这样强劲的对手在前面引领,才使得百事可乐在挑战中绞尽脑汁,使自己飞速发展。
这就是对手的价值所在。真正的强者,总是欢迎对手的出现,尤其是与自己旗鼓相当的对手。对手犹如一面铜镜,能照出你自己的特征,也能激励你去不断学习,不断发展。
对手是勇士的知音,是懦夫的克星。敢于与强手过招是一种境界。正是在与那些狡猾的、有力的、难对付的高手进行博弈的过程中,才能闪耀出自己生命的光彩。也只有战胜了这样的高手,那才是人生最值得高兴的事。即使在竞争中折戟沉沙、一败涂地,我们也应该感谢对手,因为正是他们让我们感受到曾经奋斗过的绚烂与壮美。
危机思维:居安思危,未雨绸缪
有句古话说得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思是说人要有忧患意识。用简单的话说,就是要有危机意识。晴带雨伞,饱带干粮——未雨绸缪总是好的。
也许有一些人会固执地说,自己命好运气好,根本不必担心明天会如何,也不必担心有什么顺境与逆境之分,因为你自以为能够“逢凶化吉”。如果真能够这样的话,那可真是令人欣慰,但问题的关键是,你真的能用命好运气好解决一切难题吗?
科学家做过这样一项实验:把一只青蛙放到盛满开水的大锅里。这只青蛙一入水,便立刻感觉到环境的变化。于是迅速挣扎,跳跃出水,虽受轻伤,却避免了被煮死的命运;第二次,科学家把一只青蛙放到盛满凉水的大锅里,然后,用小火慢慢加热。青蛙没有感到温度的慢慢升高,一直在水中欢快地游动。随着水温逐渐增高,青蛙的游动渐趋缓慢。等到温度升得很高时,青蛙已变得非常虚弱,无力挣扎,最后慢慢而又安乐地被煮死。
两只青蛙不同的命运告诉我们,舒适的环境容易使人忘乎所以、丧失斗志。任何个人乃至组织都应学会居安思危,加强危机意识。否则,即便是有应激反应能力,在遇到危险时也于事无补。所以,即使现在我们拥有良好的生存环境,但要想获得成功,我们必须要有危机意识并做好危机预防。不过,也许有人会说未来是不可预测的,“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既然如此,何妨一切都随缘,又为什么要有危机意识呢?
没错,未来是不可预测的,而人也不是时时走好运的,不管预测得多好,“万一”总是会在不经意间出现。正因为这样,我们才更要有一种危机意识,在心理及实际行为上都要有所准备,好应付突如其来的变化。如果没有准备,不要谈应变,光是心理受到的打击就会让你手足无措。而具有危机意识,或许不能把问题彻底消灭,但却可以把损失降低,为自己留得退路。
伊索寓言里面有这样一则故事:
有一只野猪对着树干不停地磨它的獠牙,一只狐狸问:“现在既没有猎人,也没有猎狗,为什么不躺下来休息享乐呢?”
野猪回答说:“如果我现在不磨锋利牙齿,等到猎人和猎狗出现时,我就只能坐以待毙了。”
这只野猪所具有的,就是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危机意识。
不可否认,人是有着惰性的,安逸的日子过着过着,每个人就都可能像温水里面的青蛙一样,也许周围的环境已经有所变化,但我们却还没有意识到。等到真正意识到的时候,自己却再也无能为力。
看不到差距是最大的差距,没有危机是最大的危机。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如果一个人连危机意识都没有了,危机便会像决堤的河水一样席卷而来。市场竞争不同情和怜悯弱者,它不相信眼泪,不具备情感,要么逆水行舟,要么顺水淘汰。所以,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更需要危机意识,危机意识会让人保持活力。
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尤其是活的,因此渔民总是千方百计地想让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可是虽然经过许多努力,绝大部分的鱼还是在途中因窒息而死。然而,有一条船上的鱼大部分都能活着回到渔港。原来,船长在装满沙丁鱼的鱼槽里放入一条吃沙丁鱼的鲶鱼。鲶鱼进入鱼槽后便四处游动,而沙丁鱼见了鲶鱼十分紧张,四处躲避加速游动,这样沙丁鱼便活蹦乱跳地回到了渔港。可见,沙丁鱼是受了外界的刺激和压力才保持了生机和活力。
居安思危,既是兴奋剂,也是清醒剂;既算心态,也属精神;既靠意志,更须行动。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和善于实行“差距管理”,做到居安思危,危则有备,备则无患。不难发现,国内外许多知名企业家都把危机意识融入企业文化中,比尔·盖茨说“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任正非认为“华为总会有冬天,准备好棉衣比不准备好”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