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道家做人儒家做事
23034900000017

第17章 儒家道家:人伦即是天伦(3)

杜德夫人将她的感受告诉教会的瑞马士牧师,她希望能有一个特别的日子,向伟大的斯马特先生致敬,并能以此纪念全天下伟大的父亲。

瑞马士牧师听了斯马特先生的故事后,深深地为斯马特先生的精神与爱心所感动,他赞许且支持杜德夫人想推动“父亲节”的努力。于是杜德夫人在 1910 年春天开始推动成立父亲节的运动,不久得到各教会组织的支持。她随即写信向市长与州政府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提议,在杜德夫人的奔走努力下,士波肯市市长与华盛顿州州长公开表示赞成,于是美国华盛顿州便在1910年6月19日举行了全世界的第一次父亲节聚会。

1924 年,美国总统科立芝支持父亲节成为全美国的节日;1966 年,美国总统詹森宣布当年6月第3个星期日,也就是斯马特先生的生日月份为美国父亲节;1972 年,美国总统尼克森签署正式文件,将每年的六月第三个星期日,订为全美国的父亲节,并成为美国永久性的国定纪念日。

虽然近年来,中国在效仿西方国家,将许多西方的节日拿来过,其实,我们最应该重视的,应该就是“母亲节”和“父亲节”这两个从西方国家流传过来的节日,因为亲情与爱是不分国界的,是全人类的。

胡文虎是一个子承父业,一生中都在向父亲学习的典范:

胡文虎祖籍福建永安县,1882年出生于缅甸仰光。他的父亲胡子钦,精通“岐黄之术”,开设了“永安堂”药行,主要经营药材业务。胡子钦逝世后,没过多久,胡文虎将店里所有的现款共几千缅币全部兑成港币,带到香港。许多胡子钦先生生前的亲朋好友都认为胡文虎在父亲死后,无人管束,携款到香港花天酒地去了。

然而,胡文虎去香港却是为了继承父亲的事业。父亲在仰光开的药材店,几乎所有的药材均由香港进货,然后再从仰光汇钱付款。胡文虎想到以前同父亲做生意的香港老板,必然对自己的还账信用有所怀凝,因此他专程到香港替父亲偿还全部欠款。

胡文虎的这一举动,首先使从前向他父亲出售药材的老板喜出望外,继而深感钦佩,对胡文虎另眼相看,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永安堂的信誉。胡文虎此行来香港,不仅未付款就带着大批药材回仰光,而且从此以后,凡永安堂开来货单,香港所有的药材行无不尽快如约交货发运。

胡文虎创业伊始就把信誉作为本钱放在首位,继承父志,坚守做人做事原则底线。显示了他的雄韬大略。无疑树立了信誉也就为他的成功奠定了基础。有了稳定的货源和优惠的交易条件,也就能使胡文虎集中精力开发万金油等拳头产品,并把他的事业扩展到东南亚及整个中国。

父母是我们人生中的第一位老师,所以父亲的教导奠定了我们做人的根本与成长的基础,每一位父亲都是值得儿女们一生去学习的,他的志向也需要我们坚定不移地去继承和发扬。不论父亲的相貌、学历、经济、地位如何,他永远是我们可敬可爱的学习榜样。

走近父亲,才发现父亲原来是一座山,层峦叠嶂,只有随步换景方能窥见其妙绝景致,只有深入其中才能洞其博大高远;走近父亲,才发现他的爱是一枚橄榄果,要用时间来慢慢咀嚼。解读父亲这部书,需要有命运的沧桑,生活的积淀!向父亲学习,我们就不会迷失太远!因为父亲是值得儿女学习一生的榜样!

“养”不等于“孝”

【儒家语录】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正言正说】

子游问孝,孔子说:“现在的孝顺,只是能赡养老人。即使是犬马,都会得到饲养。不敬重,有何区别?”

孔子在这里强调了“孝”必须是对父母发自内心的“敬”,是一种自觉的伦理意识和道德情感,而不仅仅止于“供养”上。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孝”。今天,许多自以为“孝”的人,实际上却把孝道完全形式化、浅薄化了,每月寄上点钱,就算完成“任务”了。更有甚者,不仅不把父母放在心上,而且把他们看作是一种负担,却对自己的宠物呵护备至,常常挂在心上,这种行为,实际上早已背离孝道,几乎与狗、马无异了。

孝的本义是指由父母对子女的爱而反射出子女对父母的敬爱。孔子强调的“孝”应建立在“敬心”之上,他认为,孝顺父母要真心实意,如果只有物质奉养而无精神慰藉,则与牲畜无异。子女应该关心体贴父母,一般地说,父母进入中年老龄以后,体力和精力都不及从前了。所以,做子女的要多关心体贴父母,尽可能为父母分担家务劳动,自己料理好个人生活,不让父母操心,减轻父母的负担。同时,当子女的,还应该经常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嘘寒问暖。当父母生病时,更需要细心照料。父母遇到不称心的事,要体贴父母,热心地为他们分忧解愁。父母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以后,理应得到子女更多的照顾。要在物质上给予充分的帮助,更要在精神上关心、体贴老人。

赵善应孝母的故事读来十分令人感动:

赵善应是南宋大臣赵汝愚的父亲,历史上有名的孝子。一天,母亲突然患了重病,赵善应赶忙去请医生。医生看了老人病状后,留下两包草药就走了。老人服药以后,病情不但不好转,反而一天比一天加重了。赵善应非常着急,再次去请那位医生,医生说:“你母亲的病,我看不明白,还是另请高明吧。”赵善应听了,心情更加悲痛,眼泪立时夺眶而出。于是,赵善应到处打听名医,名医请了十多个,母亲的病情还是不见好转。赵善应一时没了主意,不知是谁提醒说:“还是想办法请御医来看一看吧。”赵善应如梦方醒,靠着皇室宗族的关系,很快请来了御医。御医诊视以后,开了个方子,交给赵善应说:“照这个方子服用,三副药以后,病情就会好转,但需用人血和药,方为有效。”赵善应接过方子,二话没说,马上买了三副药,然后取刀刺破自己的手臂,用自己的鲜血和药,给母亲服用了。赵善应连续几次刺破手臂取血和药,弟弟看不过去了,不让赵善应再刺臂了,请求自己刺臂取血,赵善应坚决不答应。赵善应的母亲服用了几副鲜血和药以后,病就好了。赵善应十分高兴。

母亲的病虽然好了,但落下个心悸的病根,一听打雷或什么响动,就害怕。一天夜晚,阴云密布,一道闪电,响起一个炸雷,母亲突然惊叫一声,晕了过去。

正在熟睡的赵善应,被母亲的惊叫声惊醒,赶忙跑过去叫醒母亲,陪伴母亲直到天明。此后,一有雷雨,赵善应都披衣而起,走入母亲房间,陪伴母亲。一次,赵善应要出远门,临行前特别嘱咐妻子好好照看婆婆,雷雨天一定要陪婆婆一起睡觉。见妻子高兴地答应了,赵善应这才放心地走了。赵善应回来时,正值一个寒冷冬天的夜晚,从者看见赵家大门,十分高兴,上前就要敲门,赵善应马上制止说:“不要敲门,恐怕惊吓了我的母亲。”从者赶紧把伸出去的手缩回来,说:“现在深更半夜的,天气又这么冷,不敲门,我们上哪儿去住呀?”赵善应说:“没有地方住,也不能敲门。我们就是坐在房檐下挨冷受冻,也不能让我母亲受到惊吓。” 从者听了,很受感动,同意和赵善应一起坐到天明。天明以后,仆人打开大门,才看到房檐下坐着两个冻得浑身发抖的人,仔细一看,原来是“老爷”回来了。身教胜于言教,在赵善应的带动下,全家人都十分友孝,儿子赵汝愚等人也都孝敬他们的父母。

孝原本就是没有什么表层道理可讲,因为这是出于人的至诚生性,是一种至情至性、无怨无悔的感情。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百善孝为先”。大意应该是:如果你想做个好人,那首先应该做到的是孝敬父母,尊重家人。当然,传统意义上的“孝”,是那种没有自我的盲目顺从,和现代人所推崇的个性张扬,展现真我,似乎相差甚远,格格不入。但是,在道德水准严重下滑的今天,再一次提及“孝”这个词,在我看来,却有着不同寻常的现实意义。“社会大家庭,家庭小社会”。家庭,作为构成一个社会的最基本的单位,它的和谐与安宁,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与发展方向。“家和万事兴”,“家和”是“万事兴”的前提与保证。只有“家和”,才有整个家庭的幸福安康,也只有“家和”,才有整个国家的兴旺与安定。

社会的发展与变化使“孝”的含义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意义上的“孝”,已经不再是传统中的茶足饭饱与衣食无忧,它更多的应该体现在对于父母及老人在精神领域的关怀与照顾,更多的是满足老人对于天伦之乐的追求与向往。有一首歌唱的好,“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其实,现代的“孝”,应该更为简单,它在更多的时候仅仅只体现在工作之余对老人孤独心理的些许承担,或者,仅仅只是与父母一道吃一次精心准备的晚餐。时代在变,而老人对于儿女的那份担心与爱恋却不会变;生活在变,但“儿行千里母担忧”的道理却不会变。所以,我们的“孝”,在现代社会,就是让为人父母的知道,有了儿女,他们便不再孤单;有了父母的牵挂,做儿女的会永远平安。

父母与儿女,永远不会生活在同一个时代;父母与儿女,永远都会有思想上的代沟存在。我们可能永远都无法理解父母对我们的那份“多余的担忧”,就如同我们永远也无法理解我们的儿女对我们的那份永远的“反叛”。但是,这其实并不应该成为我们与父母沟通的障碍,也不应该成为我们为“孝”的负担。人与人之间,只有沟通,才能理解彼此的思想,也只有沟通,才能化解矛盾,和谐共处。与旁人尚且如此,与我们的父母是不是更应该敞开彼此的心灵呢?

尊重别人,孝敬父母,与展现自我和张扬个性,本不应该是一对无法化解的矛盾。“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多去听听别人(包括我们自己父母)的意见与建议,对更好的活出自我,或者在更多的时候,会益大于弊的吧?再则,为人父母者,对于儿女,大概永远都只会为其好,不愿助其坏吧?

无论社会如何发展,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尊重别人,孝敬父母,永远都不 应该成为落后于时代的思想,成为不符合现实的古董,而应该永远成为我们所遵循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孝”,是营造和谐家庭,亲融社会关系贴身法宝,只有我们与父母的关系融洽了,只有我们的家庭关系和睦了,我们的整个社会才能够走向和谐,走向稳定,我们的国家才能不断的走向繁荣。

家和万事兴

【儒家语录】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正言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