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道家做人儒家做事
23034900000020

第20章 道家重心,心逍遥于万物之上(2)

人如果不能克制自己的贪欲,势必会遭其所害。看看历史上的那些因嗜好而铸成大错、酿成大祸的官员有多少?且不说那些因沾上不良嗜好如贪财好色而坏事丢官掉脑袋的,就算是一种好的嗜好,如果不小心,也会出事。

但丁说过,测量一个人的力量大小,应看他的自制力如何。每个人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都可能遇到形形色色的诱惑,闪现出本能的贪欲。如何消除贪欲之心,免去贪欲之害?只有克制。“无求于物心常乐,自静其事品自高。”老子也曾说:“见欲而止为德”。如若克制不住自己,那么“一念之欲不能制,而祸流于滔天。”往往会在贪欲中开始,在牢狱中结束。因为人的欲望无穷期,所以克制自己,并非易事。只有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不该自己管的事不插手,不该自己拿的东西不伸手,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平民心、好人心,如此这般,才能克制欲望的纷扰,心胸坦荡地走好人生之路。

懂得克制自己的人。他们不会被自己的欲望牵引得盲目地乱走。懂得克制自己的人是理性的人,这样的人冷静从容,有十足的信心控制局势,能够不急躁,有次序地前进,而且有始有终。

一个我行我素的人,是难以在某一领域取得突破的。因此,必须要约束自己,制约自己。比尔·盖茨深刻地说:“我们惟一能控制的便是我们的头脑,如果我们不能控制它的话,别的力量就会来左右它了……”一个人若不能控制自己的头脑,思想总被其他各种思想干扰、左右的话,这样的头脑就成了大杂烩。

会限制自己的人,就会发展自己;会发展自己的人,也会限制自己。坚持自己该做的事情,是一种勇气。限制自己需要顽强的意志和毅力,这种意志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平时,要从调节自己的情绪起步。能以自己的思绪控制其行动的人是弱者;反之,能用行动来控制自己思绪的人,则是强者。经常注意将情绪调整到较佳的位置,久而久之,就能增强自己的聚焦意志,使聚焦效应结出丰硕的果实。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小镇上贴出了一个新奇的招聘启事,吸引了小镇上众多的人驻足观看。那启事写着:招聘一名懂得克制自己的年轻人,月薪四美元,表现得优异可增加至六美元。有升迁机会。

说它不寻常就是因为它的内容是“懂得克制自己的人”,大人和小孩都无法理解这一点。很多大人鼓励自己的孩子去参加应聘。负责招聘的人给前来应聘的年轻人一段文字,问:“你能够读吗?”

“能啊。”

“那持续不断地阅读这一段,可以做到吗?”

“可以啊。”几乎所有的应聘者都脱口而出。

“那么好吧,你们一个一个来。”

那段文字被交到一个年轻人手里。他开始阅读,这时,负责招聘的人放出几只漂亮的小狗。小狗绒球一般滚动,打打闹闹,十分可爱。年轻人很快读不下去了,他的眼睛被小狗深深吸引去了。

第二个年轻人,只读了两句便错了。他也受不了小狗那么可爱的诱惑。一个又一个年轻人读不下去了。到了最后一个年轻人,小狗咬着他的衣服,他也不为所动,一字不错地读了一遍又一遍。

负责招聘的人十分高兴,说:“小伙子,你承诺的事总会去做吗?”

“我会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做。”

“好,你被录取了。”

学会努力克制,就要有坚定的目标。风云变幻我自岿然。只向着一个目标前进,岔路便分不了你的神,你也不会转来转去,在人生的岔路口花时间精力去判断,你只要一心向着自己的目标走去,就可以了。

能够克制自己的人永远从容,因为他分得清轻重缓急,他知道怎样平衡生活中紧急的事和主要的事,他不会手忙脚乱,左手做一件,右手做一件,像在耍杂技,但一件事都做不好。 他知道,该阅读的时候,像手里的文字就是上帝,小狗再可爱,也是魔鬼,不可理喻。

果你能够克制自己,你的努力便永远指向成功的方向,不管成功的路多么崎岖漫长。

你要是今天自我克制一下,下一次就会觉得这一种自制的功夫并不难为,慢慢就可以习以为常;因为习惯简直有一种改变气质的神奇力量,它可以使魔鬼主宰人类的灵魂,也可以把它从人们心里驱逐出去。

自我克制是一种高贵的品质,一切美德的根本体现便是人的自我克制。如果一个人仅由本能和激情来支配,那么他极易丧失道德上的行动能力和良心的自由,他就会沦为强烈的个人欲望的奴隶。由于有道德戒律和自我克制,人才能抵制本能的冲动,也正是通过抵制本能的冲动,人类才把握了自我发展的主动权。所以是自我克制能力区分了纯粹的物欲生活与道德生活,也是自我克制能力构成了所有高尚品德的主要基础。

如果不够坚决地克制自己的欲望,并且不想办法使自己摆脱欲望的控制,那么人类的灵魂就会被欲望的魔鬼所控制,看看拉斯维加斯那些赌红了眼的赌鬼,再看看那些因为痴迷于不劳而获最终锒铛入狱的恶棍,还有那些因为酗酒甚至吸毒而妻离子散的流浪汉……所有这些人,都枉活一世,因为他们的灵魂早就不属于自己,使他们失去灵魂的正是不加克制的欲望。

名利乃身外之物

【道家语录】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心语雅说]

名誉与生命,哪个更值得爱惜? 生命与货利,哪个更为珍贵?获得与丧失,哪个更有害?所以,过分地爱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价,过于积敛财富,必定会遭致更为惨重的损失。懂得满足的人不会受辱,懂得适可而止的人不会有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住长久的平安。

这里是以名与货和人的自身价值对比,也是要人自重、自爱。老子宣传的是这样一种人生观,人要贵生重己,对待名利要适可而止,这样才可以避免遇到危难;反之,为名利奋不顾身,争名逐利,则必然会落得身败名裂之可悲下场。

争夺货利还是重视人的价值,这二者的得与失,哪一个弊病多呢?这是老子在本章里向人们提出的尖锐问题,这也是每个人都必然会遇到的问题。贪求的名利越多,付出的代价也就越大,积敛的财富越多,失去的也就越多。他希望人们,尤其是手中握有权柄之人,对财富的占有欲要适可而止,要知足,才可以做到“不辱”。“多藏”,就是指对物质生活的过度追求,一个对物质利益片面追求的人,必定会采取各种手段来满足自己的欲望,有人甚至会以身试法。“多藏必厚亡”,意思是说丰厚的贮藏必有严重的损失。这个损失并不仅仅指物质方面的损失,而且指人的精神、人格、品质方面的损失。

《增广贤文》上有这样一句话:名利是无钱之物,你把它看得越重,它害你越深。这话可谓至理名言。自古以来,有多少人死于盛名之下,有多少人死在钱袋子里。

一个胖子和一个瘦子徒步外出旅行,他们穿行在一片浩瀚的沙漠里。天气炎热,走着走着,他们带的水喝完了。正在唇焦口燥之时,前面有一个人赶着骆驼迎面走来。骆驼上除了包袱外,还驮了两大桶水。两人如遇救星,赶紧上前讨水喝。那人说没问题,但这沙漠里的水比甘露还珍贵,得付费,20元一碗。胖子一听,说:“没关系,只要让我喝个够,我身上所有的钱都可以给你。”说完就径直走向水桶,拧开活塞,咕咚咕咚喝了起来。而瘦子则说太贵了,在家里,一家人一个月用那么多水,水费也不过两三元。那人见他如此不爽快,就说30元一碗,瘦子张大了嘴说:“什么?”正想争辩,那人马上涨到40元一碗……瘦子一次次和那人争执,那人一次次地往上涨价,当涨到100元一碗的时候,瘦子出离愤怒,猛地回了一句:“老子不喝行不行?”那人见他如此说,也不再涨价了,这时胖子已经喝饱了,不能再喝了,他收了胖子的钱,赶着骆驼走了。胖子喝了水,周身舒畅,一鼓作气走了十多个小时,终于走出了茫茫沙漠。瘦子则因为焦渴难耐,步履艰难。太阳越来越大,他实在受不了,突然眼前一阵昏黑,倒在沙漠里,再也没有起来。

胖子出去以后,把自己在游历中的所见所闻写成一部游记,命名为《胖子生死历险记》,一下子成了畅销书,大把把地收取版税,10万,20万……

留得青山在,何愁没柴烧?瘦子是一个多么不明智的人啊,在他的眼里,钱居然比生命还重要。

还是俗话说得好,名利是个无情物。有了名利,就会产生欲望。欲望膨胀,丧失理智,巧取豪夺的有之,杀人越货的有之,父子失和的有之,兄弟相残的有之,夫妻反目的有之,朋友绝交的有之……形形色色,不一而足。因此,如果“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也就无所谓名利,没有了名利,大家也就不会产生欲望。

不论功名富贵,即使自己的四肢躯体也是上天赐给的,不论父母兄弟,甚至连天地间万物也和我同属一体。所以,人对事物的变化要看得透彻,认得真切,才可以担负天下的重任,也才可以摆脱人世间的功名利碌的束缚。

一个人要摆脱功名利碌的束缚,对世间红尘要看得透彻,看得真切。只是,不追求名利,不等于不建功立业;看破红尘,是为了再入红尘;摆脱功名利碌的束缚,是为了消除杂念,纯洁内心以成就更大的事业。只有超然物外的人,才可能对自己的事业以及社会奉献出自己的真才实学,才可能对他人奉献出自己真诚的爱心。常言道:“心底无私天地宽”,一个摆脱功名利碌束缚,无私心杂念的人,将会以天下为己任,在人生的旅途中没有什么不可解的烦恼。

《菜根谭》曰:名为招祸之本,利乃忘志之媒。“天下熙熙,皆为利来”,虽然说英雄难过美人关,已是人人皆知的名言,但千万不要忘了,英雄豪杰同样难过名利关这道坎儿。古往今来, 有的人好虚名以殒身,有的人贪私利以祸族。面对名利,心将何 置?明代陈继儒说:“透得名利关,方是小休息”。近代名人曾国藩更是以“不忮不求”,淡泊名利而令人佩服。

曾国藩不为名利所困扰,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节,他对自己、对他人都有客观的认识,他说:“人皆为名所驱,为利所驱,而尤为势所驱。”曾公认为,孟子所生活的时代,苏秦、张仪和公孙衍之辈,“有排山倒海、飞沙曾国藩身处功名又善处功名,他劝告人们说:“世人只知道功名利禄会给人带来幸福,殊不知功名利禄也会给人带来痛苦。”

人人都想活得潇洒一点,轻松一点,快乐一点,但他们被功名和利禄拴住了、卡住了、缠住了,终其一生都总是潇洒不了、轻松不了,更快乐不了。一般人都把功名和利禄看成了人生的境界,似乎功名愈厚人生也就愈美妙,活得就愈滋润。其实,功名和利禄是一副用花环编织的罗网,只要你进去了,就没法自在与逍遥。没有功名利禄,于是乎想得到功名利禄,得到了小的功名利禄,又想得到更大的功名利禄。得到功名利禄,又害怕失去功名利禄。如此患得患,还怎能体验到人生的乐趣呢?

快乐就在我们身边

【道家语录】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甲兵,无所陈之 。使人复结绳而用之。至治之极。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心语雅说]

让国家规模小一点,使人口数量少一点。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却并不使用;使民众把生死看得很重,而不往远处搬家。虽然有船有车,却不必每次坐它;虽然有铠甲兵器,却没有敌手布阵交锋。使人民再回复到远古结绳记事的自然状态之中。吃着粗糙的饭菜,却觉得味道甘美;穿着兽皮树叶做的衣服,却觉得式样好看;住在简陋的茅屋洞穴里,却觉得安全舒适;保持古老的风俗,却觉得陶然自乐。国与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得见,但人民从生到死,也不互相往来。

幸福是什么?幸福是一种感觉。一个人生活得快不快乐,不在于他的物质丰富不丰富,而在于他的内心充实不充实。一位老农脸朝黄土背朝天,累了,妻子给他送来了一碗茶,他咕噜咕噜地喝了下去,一阵清爽,然后对妻子报以感激的微笑,这是一种幸福。在沙漠里饥渴难耐,好心的人给人递上一杯凉水,这是一种幸福……

俗话说:金窝银窝,不如我自己的草窝。住什么不重要,只要能遮风挡雨就行;吃什么不重要,只要能填饱肚子就行;穿什么也不重要,只要能御寒就行……关键在于你那份心情,如果能无欲无求,能知足常乐,这比什么都强。

对当前的生活知足,还要懂得对带给自己这一切的人和物怀一份感恩之心。父有慈恩,母有悲恩,他们不仅给予我们生命,并将我们养育成人。而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师长的教诲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生存的技能的培养,都来自师长的教育。国家恩也是我们要铭记在心的,因为国家为我们提供了生存的空间,提供了安全和福利的保障。世间生活,要依赖各种条件,对一切有恩于我们的事物,都要知恩报恩。我们不仅要对人类要怀有感恩之心,对哺育我们的自然也要心怀感恩。一个心怀感恩的人,看到太阳升起时才会有感激的心情;听到鸟儿鸣叫时才会有欣喜的感受,否则就会忽略这一切的存在,更不会懂得去珍惜,去善加呵护。

知足常乐,无论生活是给我们笑脸,还是给我们苦酒,我们都要保持一颗平常知足的心境,做个平凡中的快乐之人,只要我们快乐,就永远不会贫穷,只要我们知足,就能永保青春与健康!寻求快乐,就会执着的追求,拥有知足,就会享受生活的幸福!

满意于自己的现状,不苛求那些自己得不到的东西,也不强迫自己做那些办不到的事,而是能够用知足、快乐的心态来面对生活。

因为,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得不到的东西偏偏要一再执着地苦苦追求,只会徒添烦恼。如果有了“知足”平常之心,就能把人生的得失与成败就会看淡了。

但是如果把“知足常乐”当作“不思进取”的代名词,那就错了。最典型的例子,是南朝秀才江淹。江淹少时孤贫好学,天资过人,出口成章,早年即以诗文著名。但他因高官厚禄,世故保守且“知足”,导致“晚节才思微退,时人皆谓之才尽”,最后“江郎才尽”而终老其身。

知足常乐也不是把自己强行地关在现实的满足中,那样就会失去积极改变现状态度,那就是一种不敢面对失败的懦弱姿态,是一种对逆境对生活的屈服。在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一个人如果抱守着知足的心态,他终将会被社会淘汰和遗弃。

其实,“知足常乐”是一种处事态度,也是一种对情怀释然的技巧。我们不能把“知足常乐”与“骄傲自满”和“安于现状”混为一体,知足不等于停顿不前,常乐不等于白痴之乐,知足也不是目光短浅,常乐更不是自我安慰。只要“知足”而不失去进取向上的精神,做到相对的知足,绝对的追求,就能常乐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