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道家做人儒家做事
23034900000022

第22章 道家重心,心逍遥于万物之上(4)

西楚霸王项羽之所以失败,很多程度上是因为他对下属过于苛察。殷王司马卬叛楚,项羽派陈平等击降之。不久,司马卬降汉,项羽就要追究上述军事行动的参与者,导致陈平归汉。

陈平投靠刘邦后,就有人告他的状。说他在家时与他嫂子私通,投靠项羽不被重用,投靠汉王后又收受贿赂等等。刘帮找到陈平问清情况。陈平说:这些事都有。我哥死后为了侄子我娶了嫂嫂,项羽不重用我我才离他而去,到你这里你没发报酬我只好收礼养家。我可帮你打天下但我不是圣贤,你要找圣贤我可以辞职。刘邦还是把他留下了。后来当了丞相。在保汉室、灭诸吕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相形之下,刘邦的部属中有许多人曾反对过他或投降过项羽,均未受追究。所以,项羽虽常胜,人却越打越少;刘邦虽常败,人却越战越众。

不苛察的意思是指小事糊涂,大事聪明。例如,作为一个中小企业的老板,关键的技术、主要的客户、原材料和产品的购销网络一定要亲自掌握,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检查。至于具体的生产活动,则不必亲自参与。

作为一个管理者,在管理别人的时候,也要审时度势,宽严有度。该管的要管、不该管的事就不要管。要“ 一半清醒一半醉” 。要知道,“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难得糊涂方为真

【道家语录】

俗人昭昭,我独若昏

[心语雅说]

俗人都明明白白,惟独我好像浑浑噩噩

社会太复杂,人心太险恶,一个人要想在这个世界上平平安安立足,不容易,稍不注意就会卷入人际关系的漩涡。有人说“做人真难”,的确,做人很难,但难也得做。

在这里,老子教给了我们如何与人相处的智慧。他说,处世要像得“道”的圣人那样。“人生都道聪明好,难得糊涂方为真。”真正得“道”的人,是不会去卖弄知识和学问的。

其实,学问多的人往往不懂得为人处世的方法,爱钻牛角尖。他们最容易多愁善感,“读历史而落泪,替古人担忧”,看到现实中不合时宜的东西,总爱发牢骚,愤世嫉俗,孤独寂寞。而那些淳朴善良的老百姓,他们没有读多少书,有的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他们不发牢骚,该做事的时候做事,该休闲的时候休闲,吃饱喝足,其乐融融,天塌下来他们也不会去管,何其逍遥自在! 所以老子主张“绝学无忧”。

得“道”的圣人真是“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别看他们傻,其实他们并不傻,他们比所有的人都明白,但他们比所有的人都内敛,他们知道什么叫祸福相倚,他们之所以像婴儿一样天真单纯,是因婴儿不会引起人们的戒心,他不想成为众矢之的。

“难得糊涂”是郑板桥说了多少年的话了,然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不如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因此,这辈子出来老实做人,踏实生活,对于那些高官厚禄之人,还是敬而远之,“糊涂”点为好。

世上“醉生梦死”的不乏其人。灵与肉,性与德,那些算不上什么。做高尚的人既难也容易,有多少欢笑,就有多少汗水,甚至忧伤。那么做成功的人呢?高处不胜寒的滋味也不好受。做翁吧,象比尔盖茨既聪明有幸运的人实在不是很多。

但这并不否定“聪明”的价值,也不是把聪明和糊涂完全对立起来看待。人世间努力使自己变得聪明的人很多,虽然并不聪明但却自以为自己很聪明的人更多,而真正意义上承认自己不聪明,老老实实做人的所谓糊涂者很少。可见,聪明人难做,糊涂人也难做。

做“糊涂人”需要做到“形醉而神不醉”。任何时候都要保持头脑绝对清醒,绝不能有少许犯浑儿。《水浒传》中武松“醉”打蒋门神的精彩片断:手握酒杯,仰脖而干,身子东倒西歪,步履轻飘虚浮,蒋门神于漫不经心之际,鼻梁突着一拳,尚未回过神来,眼额又遭一腿……当其终于醒悟这绝非是酒鬼的“歪打正着”之时,其身已受重创而无还手之力了。

然而,人若达到聪明的境界之后,再由聪明而转入糊涂则更难。若一个人对于人生事理了解透彻的话,这个人就会看到人性中的很多缺点和弱点。过于明查的人就会因此而在为人处世上处处挑剔,难以容人。因此,也只有善于自我控制的人才能做到这一点。

看过古典小说《红楼梦》后,很多人都特别佩服薛宝钗的大智若愚。薛宝钗待人接物极有讲究,且善于从小事做起:元春省亲与众人共叙同乐之时,制一灯谜,令宝玉及众裙裾粉黛们去猜。黛玉、湘云一干人等一猜就中,眉宇之间甚为不屑,而宝钗对这“并无甚新奇”,“一见就猜着”的谜语,却“口中少不得称赞,只说难猜,故意寻思”。有专家们一语点破:此谓之“装愚守拙”,因其颇合贾府当权者“女子无才便是德”之训,实为“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之高招。

“难得糊涂”这一名言之所以倍受人们的青睐,那是因为并非真的糊涂,而是“大愚”之中藏有大智。它是一种明哲保身之“道”。

在政治风云中,有时当危险将要落到自己头上时,通过装傻弄呆,还可以达到逃避危难、保全自身的目的。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大师孙膑,遭到庞涓暗算后,身陷绝境。然而孙膑佯狂诈疯,以懈庞涓的警惕之心,这才得以逃出魏国。

从过于明察苛求的聪明转入宽以待人的“糊涂”则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大概才是板桥先生“难得糊涂”的真实目的所在。

“醉拳”之厉害,在于一个“装醉”,表面上看来跌跌撞撞,歪歪倒倒,踉踉跄跄,不堪一推,而其实呢,醉眼蒙蒙之中却杀机暗藏,就在你麻痹大意之时,却挨上了“醉鬼”的狠招。装醉打拳乃格斗上乘技法,装疯卖傻则是人情操纵并驾驭对方的一流功夫。那些能够使他人“买”下自己傻气的人,正是人生中“最伟大的推销员”,他们的成功自古至今皆无例外。

人必要的糊涂还是应该有的,不必与人较真,也许会有好结果。假如自己不对,如果对方是上司的话,一定要先道歉。因为在这种时候还辩解的话,难免使对方面子过不去,总给对方一种狡辩或反抗的感觉。先道歉是这种时候的最好做法。这是一种以屈代伸之道,也是一种不必把上司的批评记恨于心的糊涂之道。

众人都志得意满,认为自己升职了,涨工资了,很了不起,他却呆在一边,像收破烂的在垃圾堆里翻来翻去,找那些并不值钱的东西。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不想张扬,说不定他比那些张扬的人更有钱。但真人就是不露相,白领为贷款买房犯愁,收破烂的却在乡下盖起了小洋楼。

众人对什么事情都很清楚,他们却糊涂透顶,其实不是糊涂,人与人之间在智商上是没有多大差距的,他们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不想卷入那些是是非非,他们只想做一个旁观者。至于别人都想有所作为,他们却无所事事,这是韬光养晦。经常发誓要大有作为的人,其实往往成不了大器。因为大事不是吼出来的,是干出来的,这其中还有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如果说谁能成大器的话,那么那些从不张扬,看起来无所事事,其实任何事都做得有条不紊的人,最有可能成大器。

舍弃轻薄选择淳厚

【道家语录】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仍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心语雅说]

德行最高的人,不自以为有德,因此实际上就是有德;德行低下的人,惟恐失去德行,因此就没有德行。上德”之人顺应自然无心作为,“下德”之人顺应自然而有心作为。最讲仁爱的人总是博施于他人,却不需要凭借什么名义;最讲正义的人总是用行动去贯彻他的主张,而这些行动都要打着某种旗号。最讲礼仪的人总是强调区别尊卑贵贱,却没有人愿意照他们的繁文缛节去做,于是就扬着胳膊强引别人去做。大道丧失后,才有了德行,德行丧失后,才有了仁爱,仁爱丧失后,才有了正义,正义丧失后,才有了礼仪。礼仪是忠厚诚实的社会风气衰落的产物,也是祸乱的开端。所谓先知,不过是“道”的虚华,也是愚昧的开端。因此,大丈夫立身厚重,而不喜欢轻薄;追求朴实,而不崇尚浮华。所以要舍弃浅薄虚华,选取淳厚朴实。

老子认为,“道”的属性表现为“德”,凡是符合于“道”的行为就是“有德”,反之,则是“失德”。“道”与“德”不可分离,但又有区别。因为“德”有上下之分,“上德”完全合乎“道”的精神。“德”是“道”在人世间的体现,“道”是客观规律,而“德”是指人类认识并按客观规律办事。人们把“道”运用于人类社会产生的功能,就是“德”。

《老子》第五十一章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书中所提及的“孔德”、“常德”、“玄德”都是指这里所讲的“上德”。从政治角度去分析和理解所谓“上德”,我们认为它不同于儒家所讲的“德政”。老子批评儒家“德政”不顾客观实际情况,仅凭人的主观意志加以推行,这不是“上德”,而是“不德”;而老子的“上德”则是“无以为”、“无为”,它不脱离客观的自然规律,施政者没有功利的意图,不单凭主观意愿办事,这样做的结果当然是无为而无不为,即把“道”的精神充分体现在人间,所以又是“有德”。

但是“下德”是“有以为”的“无为”,但却抱着功利的目的,任着主观意志办事。在本章里,老子把政治分成了两个类型、五个层次。两个类型即“无为”和“有为”。“道”和“德”属于“无为”的类型。

天下的聪明人数不胜数,真能成大事者却是少之又少。反到是那些貌似呆板、忠厚笃诚的人容易成功。成大事的要诀和诡智的最高境界则是他的“不用巧”。

俗话说: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层皮。人生在世,谁不想有一番大的作为,有一份骄人的成就?谁不想拥有辉煌,令世人敬仰?然而从古到今,所谓的天才之人数不胜数,可真正能成大事者却又少而又少。反到是那些看起来貌似呆板,忠诚笃厚的人容易取得成功。究其原因,不外是天才者多不愿勤勉而为,喜欢依仗自己的过人之处,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业荒于嬉,待到江郎才尽之时,不免落得一番凄凉,世上哪里有卖后悔药儿的呢?

世上许许多多的事情就是这么简单,道理也是这么朴实,只须我们一步一步地走过去,便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可很多人就是想偷懒、耍滑儿,不想流汗,到最后反败在了自己的“聪明”上。因此,曾公才说:“天道忌巧,天道忌盈,天道忌贰”。

尽管在这个世界上,人是分等级的,但不管你是哪个等级的人,你都必须加强自己的修养。一个人的修养、人品与他是属于哪个等级的人毫无关系。袁世凯身居高位,但他不是一个大德之人,他是个窃国大盗。洪战辉只是个普通人,但他肯定是位高尚的人,一位受人尊重的人。

人都是有欲望的,所以要想成为“上德”之人,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是很难的,于是有人便退而求其次,提倡“仁”。这“仁”也有大仁、小仁之分。大仁大爱之人提倡仁爱,追求的是仁者的境界,比如孔子和孟子提倡“仁”,并不是为了博得一官半职,只是希望天下君主能以仁爱为本,施行仁政,让老百姓过上宽松的日子。如果不是为了追求仁者的境界,而是以“仁”自我标榜,算不上大仁大爱之人,他们所标榜的“仁”只是小仁,比如田成子开仓放赈,以大斗出,小斗进,并不是为了追求仁者的境界,而是为了收买人心,为自己夺取姜姓齐国的天下争取群众基础。

所以,要做到大仁大爱也不容易。于是又有人退而求其次,提倡大义,比如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千里走单骑的关云长,他们都流芳百世,为后世所景仰。

不过要成就大义,就得有所牺牲,于是又有人退而求其次,提倡“礼”,而礼就是不平等的条约,它规定的是一些让人难以接受的等级秩序。

所以老子说失“道”以后才有“德”,失“德”以后才有“仁”,失“仁”以后才有“义”,失义以后才有礼。

礼法的出现,标志着这个世界的忠厚诚信已岌岌可危。因为礼法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级化,所谓君君臣臣。君臣关系是一种利益关系,凭什么你一个人高高在上,让天下人都仰视你,于是普天之下窥伺君位的人不计其数,动乱的种子从此埋下。一旦时机来临,天下便大乱了。

因此,大丈夫立身处世,应该居于丰厚的大“道”之中,而不居于浅薄的礼法里;存心于朴实,而不留意于浮华。明白了这个道理,就知道如何取舍了,知道哪些是该做的,哪些是不该做的,这样就不会给自己招致灾难和烦恼。唐朝中兴名将郭子仪就是一个付出但不求回报的人。

郭子仪历任军职。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安禄山起兵造反,“安史之乱”爆发。他奉诏以卫尉卿、灵武郡太守等职领兵讨贼,屡建战功。叛军攻陷潼关后,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郭子仪被唐肃宗拜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总督诸路军马,继续讨贼。两年后,与广平王李豫一道,统率番汉兵将十五万,收复长安。由于他的功劳太多,威望太高,所谓功高震主,唐肃宗对他的戒心也油然而生,于是派出太监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使前往郭子仪部监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