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道家做人儒家做事
23034900000040

第40章 道家做人最高楷模:如鱼得水归大海(2)

另外,很多人都习惯于用自己的语言与思维方式和他人交流,然后又用自己的思想去认识他人,总是觉得自己知道的别人也应该知道,自己是这样想的,他人也应该这样想,而很少从照顾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其表现的结果就是沟通不明确。

在这一点上,我们都应该向优秀的销售人员学习,他们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他们有一个共同点,既是他们都十分了解自己的顾客。他们把注意力放在与自己的顾客的沟通上,以便客户能理解他们。

良好的自我意识,是健康人格的核心。要认识他人,要持续照亮他人,我们就要首先照顾好自己。不仅仅照顾好自己的身体,也要照顾好自己的心理。心理健康的人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能一分为二地对待自己,既能了解自己的长处,也能了解自己的短处。心理不健康的人往往不能客观地看待自己,或狂妄自大、目空一切,或自暴自弃、妄自菲薄。

有关心理健康的定义有许多种,我们将其归结为以下几方面:自我认识与认识他人,自我悦纳与悦纳他人,自我成长以及与他人共同成长。

自我认识就是指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从哪里来。认识他人,是指对他人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有客观了解。

了解他人,包括了解他人的社会角色、性格特点、兴趣爱好、行事方式等,此外,还要清楚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因为不同的关系具有不同的权利和义务。我们对待熟人就不能像对亲人一样亲密且随意,那会把别人吓着;同样,我们也不能要求熟人像朋友一样理解我们,那样对熟人不公平。

悦纳自己指的是能够喜悦地接受自己。一个人只有喜欢自己才会关爱自己,也才会不断地调节、提升自己,以使自己更加完善。除了自我悦纳,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还能够喜悦地接纳他人,并具备与他人建立各类良好关系的能力。

凡是能悦纳自己的人往往都能悦纳他人。因为他喜欢自己,所以他相信自己值得别人喜欢,他也有精力和能力去喜欢别人。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见到另一类人,他们总觉得别人看不起他,因而总和别人相处不好。事实上,问题通常出在他们自己身上。心理学上有个术语叫投射,说的是一个人看不起自己,却以为是别人看不起他。那种总认为别人在和自己作对的人,最有必要首先反省对自己的接纳程度。

心理健康的人有明确的人生目标,他们知道自己将往何处去,知道为实现目标该做哪些努力和准备。这目标是既符合社会需要,又符合个人主客观条件的。这样的目标不论大小,都能保证人的持续发展,使人保持心理健康。

有些人不快乐,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该树立什么样的人生目标,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有的人虽然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在强大的社会影响下,他们不敢坚持自己的主见,一味地跟着潮流走,他们最终得不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因而他们不仅体验不到快乐,反而更加失落。

要了解自身,发现他人,还要学会与他人共处。学会共处就是要学会用和平的、对话的、协商的、非暴力的方法处理矛盾,解决冲突,这对于人际之间、群体之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的矛盾都同样适用。

有一心理医生曾说:去她实验室做心理咨询的学生,80%源于没有朋友或和同学发生冲突或者源于恋人的感情出现问题。的确,要想和每个人和平的共处很难,但个性与共性是辨证统一的,我们在交往过程中要适当表现出共性的一面,学会共同生活,不是虚伪,这真的是一门艺术。

认识他人要从了解自己开始,下面这份著名的Proust Questionnaire(普鲁斯特问卷)可以帮助我们更明确、更清晰地了解自己。“普鲁斯特问卷”由一系列问题组成,问题包括被提问者的生活、思想、价值观及人生经验等。

普鲁斯特问卷的28个问题:

1.你认为最完美的快乐是怎样的?

2.你最希望拥有哪种才华?

3.你最恐惧的是什么?

4.你目前的心境怎样?

5.还在世的人中你最钦佩的是谁?

6.你认为自己最伟大的成就是什么?

7.你自己的哪个特点让你最觉得痛恨?

8.你最喜欢的旅行是哪一次?

9.你最痛恨别人的什么特点?

10.你最珍惜的财产是什么?

11.你最奢侈的是什么?

12.你认为程度最浅的痛苦是什么?

13.你认为哪种美德是被过高的评估的?

14.你最喜欢的职业是什么?

15.你对自己的外表哪一点不满意?

16.你最后悔的事情是什么?

17.还在世的人中你最鄙视的是谁?

18.你最喜欢男性身上的什么品质?

19.你使用过的最多的单词或者是词语是什么?

20.你最喜欢女性身上的什么品质?

21.你最伤痛的事是什么?

22.你最看重朋友的什么特点?

23.你这一生中最爱的人或东西是什么?

24.你希望以什么样的方式死去?

25.何时何地让你感觉到最快乐?

26.如果你可以改变你的家庭一件事,那会是什么?

27.如果你能选择的话,你希望让什么重现?

28.你的座右铭是什么?

这种问卷最早出现在几个世纪前的巴黎社交场上,因著作《追忆逝水年华》而闻名的普鲁斯特(1871-1922)是回答这个问卷的最著名人士,因此后人将这份问卷命名为“普鲁斯特问卷”。普鲁斯特在13岁和20岁的时候分别做了一次调查,答案有很大不同,后来研究普鲁斯特的人士还以此为依据来分析一个作家成长的变化。再后来,名利场(Vanity Fair)杂志开始在每期封底搞普鲁斯特问卷专栏,专门挑一些知名人士来回答。

普鲁斯特的问卷和普鲁斯特的回答

13岁时的问题及答案 :

1.你认为程度最浅的痛苦是什么? ——和妈妈分开。

2.你喜欢在哪儿生活?——我的理想国。

3.你认为现实中的幸福是怎样的?——活在那些我爱的事物当中,包括美丽的大自然,大量的书籍和音乐,不远处有一家法国剧院。

4.哪一种错误你觉得是最可以被纵容的?——失去工作的才能。

5.虚构人物中你认为谁是英雄?——那些浪漫而有诗意的,对思想的表达远胜过对现实的虚构的。

6.你最欣赏的历史人物?——苏格拉底、伯利克里、穆罕默德、小普林尼和奥古斯丁的混合体。

7.现实中最欣赏的女性是谁?——有天份却过着平常生活的女人。

8.你欣赏的小说中的女英雄是谁?——那些非常有女性气质,非常柔弱、纯洁、任何一面都非常美的女子。

9.你最欣赏的男性气质?——智慧,有道德。

10.你最欣赏的女性气质?——温柔、自然,聪明。

11.你最希望拥有的?——阅读、做梦和写诗。

12.你最希望成为谁那样的人?——如果这问题没有的话,我宁愿不回答。非要说的话,我希望是小普林尼。

20岁时的问题及答案:

1.你最显著的特质是什么?——渴望被爱,或者说,希望被关怀、被溺爱胜过被钦佩和赞赏

2.你最喜欢男性身上什么品质?——温柔的、女性的迷人气质,阴柔的吸引力

3.你最喜欢的女性身上什么品质?——有着男性的美德,在友谊中率直、真诚

4.你最看重朋友拥有什么样的品质?——敏感,倘若他们对我具有某种身体上的吸引力,那他们的敏感就是我需要的

5.你天性中的缺点是什么?——缺乏理解能力,意志力不强

6.你认为完美的快乐是什么样子的?--没有,恐怕那是一种很崇高的东西,我还没有勇气来说它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假使敢于表达,恐怕在说出来的那一刻,已经破坏了它

7.你最伤痛的是什么?——从不曾见过我的母亲与我的祖母

8.你最想成为什么?——我自己,就如那些我赞赏的人希望我成为的那种人

9.你最想在哪个国家生活?——一个能让我对某些事确定不疑的国家,在那里,敏感温柔的思绪总是可以得到回应

10.你最喜欢的小说中的男主角是什么?——哈姆雷特

11.什么是你最不喜欢的?——我自己的,最糟糕的品质

12.你最希望具有怎样的天赋?——意志力强与难以抗拒的吸引力

13.你感觉最被纵容的错误是什么?——那些我可以理解的错误

14.什么是你的座右铭?——我宁愿不说,担心那会带给我坏运气

可信的不可爱,可爱的不可信

【道家语录】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心语雅说]

真实可信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真实;善良的人不花言巧语,花言巧语的人不善良;。真正有知识的人不卖弄,卖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识。圣人不存占有之心,把自己的奉献给了别人,自己却更加富有;把自己的财物施舍给了别人,自己却拥有更丰富。自然的规律是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而不伤害它们。圣人的行为准则是奉献而不与人争夺。

老子说,“道”本无名,不事雕琢,以朴为贵,所以诚实的话,听起来并不动听,动听的话不一定诚实。因为真诚的语言是要表达内心真实的想法,真实的想法是无须用华丽的词藻来修饰的。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往往这么说:“忠言逆耳”、“良药苦口”。

一个内心善良真诚的人是不会用语言去标榜自己的,他们用行动去向世人证明,让时间去为自己证明。而一个迫不及待地标榜自己如何善良的人,往往缺乏一颗真诚善良的心。大“道”无言,它周济万物,却从来不说自己劳苦功高,这就是大“道”的至真至诚。真正真诚善良的,人,就好像无言的大“道”,尽管他不多育,却能让人感受到他自然的胸:襟和善良的情怀。

200多年前,在日本有一位叫百忍的禅师,“道”行极深,从不多盲。与他比邻而居的是一家经营食品的夫妻店,夫妻二人有一位漂亮的女儿。可是不知怎么的,还未谈婚论嫁的女儿肚子一天天地大了起来。夫妻二人逼问女儿这孩子到底是谁的,女儿一慌,吞吞吐吐地说出了“百,忍”两个字。二人非常震怒:一个出家人怎么能干这种伤天害理的事情呢!于是去找百忍禅师讨个说法。百忍禅师听了,不置可否,只淡淡说了一句:“哦,是为了这件事!”不久,孩子生下来了,夫妻二人把孩子给百忍禅师抱过去,声称既然孩子是他的,他就得对孩子的一生负责。百忍禅师二话没说,就收留了孩子。尽管当地的人都说他是衣冠禽兽,但他不以为意,一心一意地抚养孩子。一年多过去了,那个孩子开始走路了,挺可爱的。孩子的未婚妈妈再也不忍把这件事欺瞒下去,向父母说出了实情,说百忍禅师不是孩子的父亲,孩子的父亲另有其人。夫妻二人赶紧带着小姑娘去向禅师道歉,并带回孩子,百忍禅师既没有责备,也没有抱怨,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哦,是为了这件事!”好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似的。从此,百忍禅师更是善名远扬,名播海内。

对于得“道”的人来说,他心里只持守那个“道”,其他的一切都是可有可无的。所以他的一切行为,言谈举止,都符合“道”的准则,一切是那么自然,不事雕琢,没有任何修饰,也无须多余的语言。正如老子所言“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对于一心向“道”的人来说,他们从不贪多求全。所谓“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修“道”需要的是专一,追求的是自然的境界;求学需要的是广博,要一天天地贪多,一天天地积累,要学富五车。所以得“道”之人不好闻博识,好闻博识的不是得“道”之人。

1907年,王国维在《静庵文集·自序二》中写道:“哲学上之说,大都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王国维所说的属于“可信”一类的,如知识论上的实证论、伦理学上的快乐论、美学上的经验论,属于哲学上的经验主义范畴,是经验主义者所信奉和追求的真善美;而属于“可爱”一类的,如伟大之形而上学、高严之伦理学、纯粹之美学,则属于理想主义的范畴,是理想主义者所崇尚的真善美;这是人类所追求的两种真善美之间的矛盾。

经验事实告诉我们,食色两大主义确为人类生活所不可缺少,它构成了人类一部分活动的思想动机。然而,这种观点根本不能解释那些不计利害以追求真理的崇高行为,解释不了古今多少志士仁人的高卓情操,解释不了“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

两者皆可抛”的壮丽诗篇。能够解释这一切的,只有王国维所说的“可爱”却“不可信”

的超功利的道德形上学或高严之伦理学。

王国维的,“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这是一个真正的中国学者碰到的矛盾。孔子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夫良药苦于口,而智者劝而饮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忠言拂于耳,而明主听之,知其可以致功也。”

忠言大抵逆耳,不讨人喜欢,让人听起来觉得不舒服,但尖锐的批评,衷心的劝告,实际上是爱护人的一种表现,着眼于“帮”,刘少奇同志说:“同志式的善意的批评,则是对人的一种最好的帮助。”正如好药往往味苦难吃,但能治病一样,批评是提醒、是警示、是良药,对改正缺点错误很有好处,从某种意义上讲,批评包含一定的“治病救人”的性质。

“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德修行的砥石。若言言悦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鸠毒之中也。”一个人如果常听难以入耳的忠言,常遭遇使心中不悦的难事,就能修心养性,提高自己的品德;相反,假使一直听悦耳的话,行事又很顺利,就会自然而然的松懈下来。听不到批评意见,听不进难以入耳的忠言,就认识不到错误,察觉不了灾祸,无法提醒、鞭策自己,是件很危险的事;整天被赞扬的话包围,赞美之词不绝于耳,就象喝含有“鸠毒”的美酒一样,听多了就会飘飘然,丧失警觉,削弱自己发奋上进的精神,沉湎在自我陶醉的深渊中,积羽沉舟,最终毁了自己。

《易经·小过》中有:“弗过,防之,从或戕之,凶。”没有缺点也没有过错,而受到了批评,要预防不要再犯同类的错误就行了,盲从和顶撞都不好。还有:“无咎,弗过,遇之,往厉必戒。勿用永贞。”没有缺点也没有过错而受到了批评,今后行动要引起警惕,不要把别人的批评总是记在心里。

唐太宗就是这样对待批评的。他称帝后居安思危,任用贤良,虚怀纳谏,精励图治,缔造了我国封建社会持续近三十年的太平盛世“贞观之治”。唐太宗认为:“为人君,虽无道,受谏则圣”,“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所以鼓励臣下进谏,扩大谏官职权,凡诏令不妥须当奏明,不得阿从。太宗时常以隋朝覆没教训作为警示,提醒自己知危而安,知乱而治,知亡而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