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道家做人儒家做事
23034900000046

第46章 儒家做事最高境界:齐家治国平天下(3)

例如,商鞅曾赴魏国游说,希望能够说动魏惠王实施变法,强大国家,但是魏惠王对此不感兴趣,所以商鞅就暂时滞留在了魏国。但是魏相公叔痤却非常了解商鞅,只可惜他身患重病,行将就死。他在病榻上对魏惠王说道:“公孙鞅年轻又有奇才,希望大王把国事全托付给他,一切听他的;如果不托付给他的话,就一定要杀了他,不允许他离开国境,以免他的才能为别的国家所用。”魏惠王边听边点头,答应了公叔痤的要求。

然后公叔痤又吩咐人将商鞅请来,向他谢罪说:“我做事是先国家后个人,先君王而后臣子,所以我先为君王定谋略,然后才告诉你。你听着,如果大王没有把国事托付给你的话,那么你一定要赶快离开魏国!”

商鞅听了公叔痤的话后,笑着回答:“如果国君不能采用你的话重用我,又怎么会听你的话而杀我呢?”

最终商鞅也没有离开魏国,而魏惠王即没有用商鞅的才能,也没有杀掉商鞅,一直到商鞅受到秦国的重用,魏惠王这才后悔当初没有听从公叔痤的劝告。

在这里,观人研事,料敌机先,抢先一步,先发制人,所依据的就是孔子提到这三点。

看任何一个人做人处世,他的目的何在?他的做法怎样?他平常的涵养如何,他安于什么?只要把握住了这些,我们就把握住了人性与人心。诚然,现实总是有其远超任何理论的复杂性,但如果对孔子关于察人知人的教诲细加体悟,我们终会有所收获,并在实际操作中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失误。

用人德为先

【儒家语录】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正言正说】

子夏说:“重贤轻色、尽心孝顺父母、尽力献身国家、交朋友言而有信的人,即使没有高等学历,我也认为他已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这句话是借孔子的弟子子夏之口解释:什么才叫真正的学问。毫无疑问的,懂得真正的大学问的人,德才兼备的人,才有可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子夏名列孔子的七十二弟子之中,名卜商,他一生中致力于讲学,宣传孔子的儒家思想,战国初期的学者们受其影响较深。而在这里,他说到了一个做学问的根本性问题:

在子夏看来,学问不是知识,更不是书本上的教条,而是人生于世的品德与修养。

他说:一个人如果有着对高尚的德品的追求,侍奉父母长辈能够尽心尽力,对待所服务的雇主或是老板能够做到倾力以赴,对朋友诚信,这样的人即使没有读过书,也称得上真正懂得学问的人。

在这里,子夏仍然是沿习了曾子的思想,认为人生的根本在于德品,德品才是真正的学问,这话听起来愚腐,但实际上,这种思想在今天却是真正具有震聋发愦效果的。

一个人如果只有才学却没有品德,没有传统知识分子最为重视的气节的话,那么他为这个国家或民族带来的危害怎么形容也不为过。历史上的秦桧,就是这样一个最典型的有才无德的卑劣小人。

据宋史载,秦桧此人并非是不学无术之辈,他是宋徽宗年间亲笔点的状元郎,其才学在当时几无人可比,后金兵攻入汴梁,俘获了徽宗与钦宗两个皇帝,当时金人考虑再为南宋立一个皇帝,却不想再从赵匡胤的子孙后代中挑选,也就是准备另立别姓。当时满朝文武大臣慑于金兵的凶恶,无人敢置一辞,只有秦桧挺身而出,与金兵统帅粘罕据理力争,众士之诺诺,不如一士之愕,当时秦桧的表现,不唯令满朝文武心折,就连粘罕也大吃了一惊。他想不到在这种情形下,南宋居然还会人敢于同他抗争,于是粘罕一怒之下,将秦桧一同掳走。

却没想秦桧这人骨头实际上软得很,没有丝毫的气节,他到了金国没多久,就屈膝投降了,时逢金兵攻打南宋的楚州,楚州军民以死抗争,三年之久未能攻克城池,秦桧听了消息之后自报奋勇赶去,一封书信射入城中,竟令得这座三年无法攻克的城池举城开门投降,秦桧蛊惑人心的伎俩,由此可见一斑。

后金人为了祸乱南宋,密遣秦桧回国,假称逃回。时值宋高宗正为金兵不断进逼而忧心忡忡,空悬丞相一职,以待贤士。秦桧听了这个消息之后,笑道:“我有八字,可安天下。”有人问是哪八个字,秦桧笑而不答,高宗闻知,便召秦桧上殿相问,秦桧值此才说出那八个字:南人归南,北人归北。

这八个字,就意味着放弃复兴宋室的军事行动,把黄河以北大片沦陷的地区拱手让给金人,更有甚者,许多在北方兴起义军反抗金兵的爱国将领,也统统成为了“北人”,被朝庭扔下不管,而历尽生死从北方返回的爱国将士,如陆游,辛弃疾等人,居然都被视同盗匪相看待。

这八个字同样种下了以收复失土为已任的爱国将领岳飞的死因。

但是这八个字,却深得苟且偷安的南宋小朝庭的欢心,于是秦桧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卖国集团的代言人,登上了丞相的权位。而秦桧治国,更是以他惯常的小人伎俩而行事,狡黠阴滑,诡计多端。有一年京城的市场上突然缺少零用的铜钱,导致了市民恐慌,消息一直传到宫中,高宗急招秦桧相问。秦桧了解到情况之后,就回到府中,吩咐人叫一名理发匠来为他理发,头发理过之后,他命人捧出一盘子铜钱,做为报酬给理发匠,并叮嘱道:这些钱要赶快花掉,圣上已经有了旨意,准备废掉这种铜钱,另铸新钱。理发匠拿着铜钱出门之后,急忙把消息告诉了家人并吩咐家人将所有的铜钱全部找出来花掉。很快,这个消息一传十,十传百,京城的市场上突然多出了数不清的铜钱,解决了铜钱短缺的大问题。而所谓的铜钱废除的事情,却再也没有了消息。

小人无才,也称不上小人。历史上,一些大奸大恶的权臣奸宦,大都有着一些过人的小才情,如奸臣蔡京的书法天下知名,明朝巨奸严蒿的词写得非常好,这恰恰证明了知识与能力不是有德之士的专利,知识与能力掌握在小人之手,就会祸乱国家,生民涂炭,知识与能力掌握在有德之士手中,就能够保国安民,解救天下苍生。所以有德之士更应该加强自己在知识方面的学习与能力的提高,避免让知识与能力落入小人之手所带的祸患,这才是子夏所要提醒我们的关键。

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中,企业招聘越来越关注求职者的人品,学历虽然是一方面,但作为一个员工的品德、对企业的忠诚度是能否被录用的更重要的标准,德才兼备是上选,但如果二者选其一的话,相信大多数企业宁可舍其才而求其德,所以让我们加强自身道德素养的修炼,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具备良好品德的人才将会越来越有前途。

心胸宽广,兼容并蓄

【儒家语录】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正言正说】

君子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不徇私护短,没有预定的成见及私心;小人则结党营私。

君子与小人的分别是什么呢?周是包罗万象,就是一个圆满的圆圈,各处都到的。他说一个君子的作人处世,对每一个人都是一样,不是说对张三好,对李四则不好,这就不对了,这就叫比而不周了。你拿张三跟自己比较,合适一点,就对他好,不大同意李四这个人,就对他不好,就是“比”。一个大政治家是和宗教家一样,爱人是不能分彼此的,我们对于人,好的固然好,爱他;但对不好的更要爱他,因为他不好,所以必须去爱他,使他好。这样一个真正的大政治家,也就是宗教家,也就是教育家的态度,这就是“周而不比“,要周全,不能比附一方。“比”是什么呢? “比”就是说要人完全跟自己一样,那就容易流于偏私了。因此君子周而不比,小人呢?相反,是比而不周,只做到跟自己要好的人做朋友,什么事都以“我”为中心、为标准,这样就不能够普遍。

孔子认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是心胸宽广、博大而无私的,他看人待事只求真理,而不会以个人主观为出发点,去结党营私、徇私护短;他对任何事情都不会事先设制好一套成见,而是胸怀广纳百川、兼容并蓄;他不会去苛求完美、求全责备,他总是会宽容人天性中的一些小小的弱点,然后去发掘和利用每一个人的优势,因为他知道人无完人,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这个道理,他不会以偏盖全,因为一个小小的不足就舍掉一个人才,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君子。

我们每个人都存在着天然的人性上的缺陷与不足,祟高的德性距我们是如此的遥远,往往需要我们付诸许多努力才能够到达。而在这个过程之中,我们内心之中的不洁的欲望与企求,随时都会困扰着我们,让我们总是迷陷于痛苦之中无法解脱。人在克服自己的弱点及缺陷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无能为力,即使是当事人自己也无法说得清楚。

五代期间,雍州刺史萧衍,乘齐内乱,起兵攻齐帝东昏侯,在建业(今南京)城外筑起包围圈,断绝外援,情况万分紧急。谋士向东昏侯献策,要动用后堂储藏着的数百具厚木板,用作守城的器具,东昏侯仍吝啬不改,说:“这些都是用来做殿堂的材料,动不得!”最后将士离心,东昏侯被萧衍所杀,齐灭。

无独有偶,象东昏候这样鼠目寸光,吝啬不改的情形,在明末也曾出现过。

当时张献忠起义,率部攻打福州,而负责守候福州,保护周王的明军将士们已经整整两年没有发饷了,在起义军潮水一般的攻势之下,显得军无斗志。于是守城将军急忙求见周王,请求周王拿出点银子来,鼓励守城将士,这也是为了周王着想,一旦城破,周王可是第一个掉脑袋的啊。

可是周王却一口回绝了这个要求,守城的将士们听了,顿时一轰而散,周王就这样被张献忠生擒了。当打开周王的库府时,起义军顿时惊得呆了,只见库府里边的金银堆成了小山,上面积满了厚厚的灰尘,猫一样的大老鼠在银子堆成的小山里窜来窜去,见人进来也不逃跑。

张献忠非常惊讶,就问周王:“这么多的银子,为什么不拿出来一点来慰劳守城的将士们呢?如果周王这样做了的话,福州未必会这么快的被攻克。”

周王回答说:“我也知道是这种情形,奈何我一生最喜爱的就是金银,只要金银进来,我心里就喜欢得不行,可哪怕是拿出去一文,都象是剜了我的心一样的难过。”

见周王要钱不要命的模样,张献忠哈哈大笑,就说:“看在你为老子守护银库的情面上,我在将你沉江处死之前,允许你提出来一个要求。”

于是周王就请求道:“如果要是把我沉江的话,那么我请求不要用石头,就用金银装满我的两只袖子吧,让我带着银子一起死,死而无憾。”

东昏候和周王,这两个人的短见和贪吝,已经到了不可救药的程度。然而,其他的人就算不像他们所表现的那样过份地贪吝,但是性格上也会有着另外的缺陷和不足。

有个都御史陈智性子异常暴躁,动不动就打人。他洗脸时要用7个仆人,但仍不称心,洗脸时,很少有人不被他打的。他坐着时,如谁走过有脚步声,也要遭其打骂。有个朋友劝他改改脾气,于是他便专门做了一块木板,在上面刻了“戒暴怒”三字,表示一定要改正。可木板刚做好,一人对他不够顺从,他便举起这块木板,打了他无数下。

唐初四杰之一的杨炯,处理政事残酷苛刻,他在任盈川县令的时候,只要吏役们稍有不合他的心思之处,就立即下令乱棍打死。而且他自恃才华出众,为人傲慢无礼,每次见了地位比他高的官员,就忍不住出言羞辱,所以他树敌无数,郁郁而终。

由此可见,名传千古的人物都难免有着许多缺点,如普通之辈,身上的缺陷就更明显了。除了性格上的缺陷,还有知识面的不足,许多知识渊博的人一旦遇到自己不熟悉的专业领域,就会闹出许多笑料。当出现了这种情况之时,凡是惊讶、鄙视甚至无法容忍的观点,都是不足取的,只有以宽和平等的心态视之,才是我们应该有的明智态度。

所以,让我们都以一颗宽宏博大的心去理解别人,去看待这个世界。让我们像一个真君子一样地去公正、坦荡、无私地处理任何事情,不要拿自己为标准去要求身边的人,做一个心胸宽广、智慧仁爱的人,让我们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发现这个世界的美好,去发现每一个身上的闪光点,不偏不倚,正直而高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