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丁·路德·金这几段演讲词中,第二段以“一百年后的今天”领起的排比句,从黑人没有自由,受着种族隔离和歧视,过着贫乏的生活乃至受虐待遭驱逐的政治、经济、人生、法律待遇等方面集中地揭露了黑人悲惨严酷的生活现状,给人以心灵的震撼;最后一段以“怀着这个信念”领起的排比句,表述了所要进行的不懈努力、斗争原则和奋斗目标。文中排比句式的运用,如江河奔腾,气势磅礴,既淋漓尽致地表达了演讲者的思想和感情,又产生了激动人心的修辞效果。
排比可分为短语排比、句子排比和段落排比三种类型。它在演讲中运用广泛,既可以用来铺陈描述,又可用来议论说明,还可用来抒发情怀,使演讲增强语势,增强节奏感和旋律美,增强条理性和严密性,提高演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例如,《镶嵌彩灯的女性》的演说词中,有这样的话:
“……从地质队诞生的那一天起,“献身地质光荣,找矿立功光荣,艰苦奋斗光荣”就与地质队员融为一体,谱写了一曲动人的凯歌。……我相信,只有那些曾经或正在致力于献身地质这项伟大事业的人们,才会有那么一种冲动,一种自豪,一种喜悦,一种激情——如大海翻腾,如群山呼啸,如岩浆喷发,如涓涓溪水……”
这里运用排比和比喻,表达出了与“三光荣”融为一体的地质队员的豪迈感情,节奏鲜明,旋律优美。
运用排比手法,在形式上要做到结构相同,句式整齐,字数相近,音节匀称;在内容上要表意确切明了。
对偶的句子也一样。对偶句内容凝练集中,结构整齐匀称,便于口语表达和记忆,人们是比较喜欢的。如毛泽东同志讲的“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等,都是地道而上乘的对偶句,意深而语精,已长久地流传在人们的口头上。
使用排比和对偶,要求演讲者具备丰富而深刻的思想,要对所讲的内容非常熟悉,要有较高的语言组织能力和概括能力。不然,勉强搜罗起来的排比或对偶,就会显出拼凑的痕迹,就会因缺乏内在的联系而难以一气贯之。
◎ 运用排比技巧表达各种情感
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语句成串地表达相关或相连的内容的一种句式。无论在叙事演讲、政论演讲还是抒情演讲中都被广泛运用。运用排比能使言语规整,语气协调,感情贯通,表达流美。演讲的开头有排比,演讲的中间、结尾都有排比。演讲中,真是无处不排比。表达排比时一般采取开头慢、后面快的方法进行,下面我们看看一则演讲词:
“沿途中,壮观的瀑布,会冲刷净你的头脑;平静的湖水,会使你冷静的思考;雄伟的山峰,会唤起你的激情;名胜古迹的内容,会引发你无限的遐想。”
四层排比,热情奔放,层层推进,立意高远,振奋人心。祖国的美好景致历历在目,对大好河山的赞美深情呼之欲出。
演讲中运用排比能深化主题,增强说服力,如佩特瑞克·亨利的演讲稿《诉诸武力》:“我们的祈求根本没有得到别人的理睬;我们所遭到的是被人百般奚落后,一脚踢到阶下”。
运用排比句可以全方位地表达各种感情,喜悦、痛苦、亲切、庄重都可产生在其中。例如“一杯茶,细细品尝;一支烟,神游古今;一张报,看它半天”。
“教师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是绿叶,默默生存,点缀生活;是渡船,迎着风浪,接送人们。”
最后我们看看道格拉斯在1854年7月4日美国国庆大会上《谴责奴隶制的演说》的精彩结尾:
“7月4日,对美国的奴隶意味着什么,让我来回答吧。对于长期受压迫和受凌辱的奴隶,7月4日是一年中最屈辱和最残酷的一天。对于他们来说,你们今天的庆祝活动仅是一场骗局,你们吹嘘的自由只是一种亵渎的放肆,你们标志的民族伟大充满着一种骄傲的自负,你们的喧闹声空虚而没有心肝,你们对暴君专制的谴责无异于厚颜无耻的言辞,你们所唱的‘自由平等’的高调更是虚伪至极,是对这些口号本身的嘲弄。你们的祈祷与圣歌,你们的布道与感恩,连同一切宗教的游行与典礼,仅仅是对上帝的装腔作势的信奉,是欺骗、是诡计,是亵渎和伪善——是给罪恶的勾当蒙上一层薄薄的纱巾。”
这里,犀利的言辞和愤怒的感情被如林的排比连成一片。排山倒海,轰轰烈烈,从而使谴责奴隶制的主题思想更加突出,论点更加鲜明,感情上对听众的震动也更巨大。
设问和反问
演讲者为了强调自己的某一观点,或者为了启发人们的思考,或者为了抓住对方的注意力,故意先提出一个问题,然后自己做出回答,这种无疑而问、自问自答的修辞方式就是设问。
◎ 反问的使用
反问,又叫反法,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但它比一般的肯定感情更强烈,更具有说服力。
反问与设问不同的是:提出问题之后,既不要对方回答,也不用自己回答,是只问不答,因为答案已包含在问话之中了。
某厂厂长在全厂职工代表大会上谈到增产节约、增收节支问题时说:“由于管理混乱而造成的惊人的浪费,难道还要继续下去吗?”这句话包含的意思是这样浪费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由于用的是反问句,语气相当强烈,表示的态度相当坚决。
美苏关于限制战略武器的四个协定刚签署,基辛格就在莫斯科一家旅馆里,向随行美国记者团介绍这方面会谈的情况了。当时已是5月27日凌晨1点,他竟毫无倦意。
“苏联生产导弹的速度每年大约250枚,”基辛格微笑地透露道,“先生们,如果在这里把我当间谍抓起来,我们不知道该怪谁啊?”
敏捷的记者们于是接过话头,探问美国的秘密。
“我们的情况呢?我们有多少潜艇导弹在配置分导弹头?有多少‘民兵’导弹在配置分导式多弹头?”一个记者问道。
基辛格耸耸肩:“我不确切知道正在配置分导式多弹头的‘民兵”导弹有多少,至于潜艇,我的苦处是,数目我是知道的,但我不知道是不是保密的。”
记者说:“不是保密的。”
基辛格反问道:“不是保密的吗?那你说是多少呢?”
记者傻了,只好“嘿嘿”一笑。
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内容的修辞方式。反问寓答案于问句之中,思想内容恰与句子的表面意思相反:语句表面意思是肯定的,内容则是否定的;反之亦然。运用反问能够加强语势,把原来确定的意思表达得更加鲜明且不容置辩,所以,容易集中听众的注意力,给人造成强烈的印象,容易唤起人们的想象和激情,比正面表达更能产生力量。
卡耐基说,如欲说服人,最好的方法就是举出例证反问之,它远比正面辩驳要有更大的说服力。
有一次,拿破仑对他的秘书说:“布里昂,你知道吗?你也将永垂不朽了。”
布里昂开始不解拿破仑的意思,拿破仑解释说:“你不是我的秘书吗?”
布里昂明白后,笑了笑说:“请问,亚历山大的秘书是谁?”
拿破仑答不上来,赞扬道:“问得好!”
问得好,好在哪?
按拿破仑的意思:永垂不朽者的秘书,也是永垂不朽的,这是大前提。
你是我拿破仑的秘书,这是小前提。
结论:你也将永垂不朽。
布里昂明白拿破仑的意思,虽并不寄希望于依靠名人扬名,但仍不忘作为秘书对主帅的尊重,所以采用表面请教,实则反问的方式:“请问,亚历山大的秘书是谁?”证明了大前提的不可靠性,使拿破仑的结论不攻自破。
◎ 设问的使用
设问是演讲中常用的一种手法。它具有渲染性强,吸引力大的特点。通过设问可以有效地启发人们思考,从而使演讲产生更好的效果。
演讲语言的设问,就是提出问题,但并不要求别人回答,而是为了启发人们去思考。用这种方法演讲,能把听众的注意力引到演讲者身上,集中精力来听取演讲的内容。
在美国独立战争前夕,国务卿裴特瑞克·亨利在弗吉尼亚召开的关系美国命运的第二次大陆会议上审时度势,力排众议,发表了《诉诸武力》的著名演讲:
“我们的同胞已经身在疆场了,我们为什么还要站在这里袖手旁观呢?先生们希望的是什么?想达到什么目的?生命就那么可贵?和平就那么甜美?甚至不惜以戴锁链、受奴役的代价来换取吗?全能的上帝啊,阻止这一切吧!在这场斗争中,我不知道别人会如何行事,至于我,不自由,毋宁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