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演讲技法大全(超值金版)
23038600000068

第68章 演讲态势语言的表达技法(1)

形体语言的运用原则和要求

形体语言的运用要符合一定的规则,只有恰当的使用形体语言我们才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对于演讲者来说,掌握形体语言的运用规则能帮助演讲者更好地安排演讲活动。

◎ 形体语言的运用原则

具体来说,形体语言的运用要掌握下面几个原则。

一、以对象、场合出发来考虑问题

无论表情、动作、姿态、衣饰都须考虑和适应特定的对象及场合。跟情人约会与会见同事时的衣着打扮和神态应该是有区别的;参加喜庆活动与参加悼念活动时的举止、仪态也应该不同。

二、要服从情绪表现

任何表情动作都是人的内在情绪和感情的体现。形体语言的设计必须和着感情的脉搏,服从情绪的支配,该哭则哭,该笑则笑,该怒则怒,该怨则怨,所有动作须随着说话情感的起伏自然而然地发出,切不可故作姿态,装模作样。

三、服从内容表达

美国历史上有位叫雷布斯的政治家,他在伦敦作《关于劳工问题》的演讲时,中途突然停了下来,取出怀表,站在那里望着听众足足有一分多钟。听众都觉得奇怪,怎么回事?难道是忘了词?就在大家猜疑之际,他突然大声说道:“诸位,方才大家都感到局促不安的72秒钟的时间,就是一个普通工人砌一块砖头所需要的时间。”于是,大家恍然大悟。

雷布斯设计的中途停顿动作,既新颖别致,又生动且深刻地表达了他在“劳工问题”上的思想和见解。

运用形体语言首先要从演讲内容出发,做到形体语言与有声语言的密切配合、协调一致。这是形体语言设计的根本宗旨。

四、服从审美

无论何时何地、或坐或站、一颦一笑、一招一式,都要服从审美的需要。体态动作更是直接作用于人们的视觉器官,美则令人赏心悦目,丑则令人反感生厌。按照我们民族的审美观,演讲时的表情、手势等应自然含蓄,温文尔雅,既不拘谨,也不造作,即使是表现强烈的感情,也不做过火的态势。

1. 自然是对体态语的首要要求

有的人说话时,动作生硬、刻板木讷;有的则刻意表演,动作和姿态做作,像在“背台词”。这都会使人觉得不真实也缺乏诚意。

孙中山曾这样告诫人们,“处处出于自然”,即使“有时词拙”,也“不可故作惊人模样”,这样才能博得人们的信赖。因此有人说,宁要自然的雅拙,不要做作乖巧。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2. 体态动作简单精练

举手投足要符合一般生活习惯,简洁明了,易于被人们看懂和接受。不要搞得烦琐复杂,拖泥带水,不要龇牙咧嘴、手舞足蹈地像在表演戏剧。否则,不仅会喧宾夺主,妨碍有声语言的正常表达,也会使听的人眼花缭乱,不知所措。要注意克服不良的习惯动作,多余的体态语必须去掉。

3. 运用要适度得体

所谓适度,就是要求动作要适量,以不影响听者对你说话的注意力为度,不要用得过多。有的人做的动作比说的话还多,那不是口才,而是表演。所谓适宜,即要求动作必须与说话内容、情绪、气氛协调一致,不要故作姿态、故弄玄虚甚至手口不一。据说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一次招待会上举起双手招呼记者们站起来,嘴上却说“大家请坐”,使记者们大伤脑筋。于是,这一说话与动作的不协调成了逸闻。

4. 要生动有活力

生动是对体态语的细节要求,使它在运用中富有活力,能够感人。只有生动的体态语,才能艺术地表情达意,才能给人以美感,从而产生感染力和征服力。事实上,体态语也是丰富多彩的,如“看”这个动作就有三百多种不同的表现方式,如正视、斜视、注视、凝视、仰视、轻视、鄙视等,每种都代表不同感情,而之间的区别就在眉眼的细节上。因此灵活运用体态语技巧,充分展示其表情达意的活力,才能取得优美、生动的表达效果。

◎ 体态表达技巧的基本要求

作为人类交际信息载体的体态语言,既要求准确、鲜明、生动,又要求端庄、高雅、大方,符合生活美学的标准。具体而言,有下面几个要求。

一、精炼、适宜

体态语言毕竟是口语的辅助手段。使用时切忌过多过滥,喧宾夺主,而应尽量做到少而精。动作、手势、眼神都必须经过严格选择,有内在的依据,能准确、优美地充分表达出演讲内容。对于那些词语意义不强的习惯性动作和毫无意义的下意识动作应尽量剔除,正如演讲者必须剔除口语中的“那个、那个”之类的口语一样。

手势频繁,动作重复单调,令人眼花缭乱,无形中分散了听众的注意力,引起听众反感。例如,演讲者在台上盲目地反复走动,手拿报纸卷个不停,或者不停地舞拳挥手,不断地抓耳挠腮,抠鼻揉眼等,都是演讲的“败相”。这些机械乏味的动作,不仅不能发挥体态语言的作用,反而会破坏演讲的整体效果。

精炼适宜的体态语言,把理性、情感和言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做到生动形象,简洁明快,疏密有致,宛如演奏乐曲时的鼓点那样,准确而醒目,给人美感,引人回味。

二、准确、适时

所谓准确,是指体态语言的表达与口语表达协调默契,符合演讲者的思想情感,能正确地表达出演讲的内容。准确、适时正是体态语言的价值所在。

我们呼口号时,常常同时用举拳的动作相配合。但如果我们把口语表达与体态语言的表达割裂开来,或者先呼喊后举拳,或者先举拳后呼喊,中间形成一个较大的时间空隙,那显然会“漫画化”成为笑柄。同样,在演讲时,每个体态动作都必须密切与口语表达相配合,而要达到这种境界,主要靠感情投入。只有当演讲者把全身的热情和精神都投入到思想的表现中去时,才能打破拘束和生硬,动作与口语便自然协调默契,浑然一体。

正因为体态语言的词汇含义和感情色彩是人们约定俗成的,所以它的使用有一定的时空范围。同样一个体态动作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含义。例如,同样是点头摇头,我国是“摇头不是点头是”,摇头表否定,点头表肯定;而有的民族就恰恰相反,“点头不是摇头是”,点头表示否定,而摇头却表示肯定。又如,当我们伸开食指和中指时,一般是表示数目二。自从英国前首相丘吉尔首创用这个手势表示“Victory”(胜利)后,几乎全世界都用这个手势表示“胜利”及“和平”。所以,准确地运用体态语言,就必须既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又注意时代特征和一定的社会习惯。

可是态势语毕竟不像口头词语那样意义明确,而是具有象征性和虚拟性的特点。况且,在表示具体概念和事物的时候,体态语言和其表达的含义也并非一一对应,所以体态语言必然要为口语表达所制约。而不能像聋哑人那样单纯使用动作。只有当体态语言动作与口头表达紧密配合,协调默契时,才能真正显示出其准确的表意功能。

由于体态语言具有象征性和虚拟性的特点,所以演讲者运用它时,常常是发挥着“模糊语言”的效用。所谓准确运用体态语言,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所追求的正是与口头语言相和谐的意境,而不可能过多过细,过于烦琐地去具体模拟。例如,我们可以用一只手托在胸前表示“我”或“我们”。其实同样的动作,也可以用来表示“由衷感谢”和“心领神会”,又何尝不可以用这个动作表示“心有余悸”和“心情激动”呢?如果我们在演讲时硬要把“我们”“由衷感谢”和“我们”“心情激动”设计成几个不同的体态动作来作“准确”、“具体”的表示,那就是欲“精”不达,适得其反了。

受口语所制约的体态语言,应该与口语表达配合协调默契,也就是说应该适时。如果体态语言的表达与口语表达相互错位,出示得太早或太迟,那将会是滑稽可笑的。

三、优美、适度

运用体态语言、动作要做到端正、高雅,符合生活美学的要求。人们听演讲,除了获得信息、受到启迪之外,也需要获得美的享受。演讲者的体态动作,不可能像戏剧舞台动作那样一招一式地要求,那样会过分夸张,喧宾夺主,与演讲的风格很不协调;也不应该缩手缩脚,动作生硬呆板。演讲的体态动作要做到姿态优美,恰如其分,符合人们的审美习惯。

优美自然的体态语言,符合演讲的内容特点和人们的审美习惯,是道理、感情和体态三者的和谐统一。优美自然的体态语言也必然要符合演讲者的性别、年龄、经历、职业及性格等特征。因性别的不同而形成体态语言风格上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例如,男性演讲,两手叉腰,双腿分开,昂首挺立,凝视前方,显得威武雄壮,刚毅有力;如果女同志也摆出这个架势,人们不说她是“母夜叉”才怪哩!女性演讲,步态轻盈,手势轻柔,动作轻巧,两目含情,显得温柔妩媚;如果男性这样,那就成了阴阳怪气的“姨妈”了。青年血气方刚,朝气蓬勃,情感外露;老年人老成持重,沉着镇静,感情含蓄。不同性格、不同职业的人,言行举止差别很大,表现在体态语言方面,有的灵活轻快,有的庄重稳健,有的缓慢斯文,有的刚毅有力。总之,由于各自的思想修养和个性特征不同,各自的体态语言便自然有差异。演讲者在演讲时,一定要使自己的一举一动,一招一式,都与自己演讲内容相符,与自己的性别、年龄、职业以及个性特征相吻合。当然也要顾及到特定的演讲环境、听众的接受能力和审美情趣。例如,表示自己时,宜用手掌指自己前胸,而不可用拇指或食指指自己的鼻尖,前者显得谦虚端庄,而后者则有点盛气凌人,不太符合我国听众的审美心理。

凡事“过犹不及”,优美的举止总是自然适度的。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发生质变,优美也就变成丑陋了。体态语言一定要恰如其分。所谓适度,即身体姿态、动作幅度、眼神流露、面部表情等,一般都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以辅佐口语达到充分表情达意为度,不宜过分夸大,甚至“放肆”。否则就会当众失态,有伤大雅,有失身份。例如:手势动作,不可过大或过小。过大,显得“张牙舞爪”;过小,又显得“缩手缩脚”。

◎ 整体把握演讲中的态势语

演讲作为一门艺术,最大的因素是取决于有声语言和非有声语言(即态势语)的交融体现。即除了吐字清楚、声情并茂外,还要举止大方、态势潇洒。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说:“人的感情表达由三个方面组成:55%的体态,38%的声调及7%的语气词。”这说明了态势语表达的重要。

初学演讲者很难取得演讲最佳效果的主要原因是非语言技巧表达的生硬或根本不用。非语言是指用来配合有声语言以表达思想、丰富感情的眼神、表情、姿态和动作,它可以弥补有声语言的不足,把演讲表达得更加生动。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感觉印象的77%来自眼睛,14%来自耳朵,视觉印象在头脑中保持时间超过其他器官。从这点同样可以说明:演讲中只运用作用于听众听觉器官的有声语言是不够的。

诚然,演讲中的“演”始终处于辅助地位,态势语的表达要受到有声语的限制,不能“独立成一体”,更不能喧宾夺主。

1. 态势语要自然,有过程,有过渡

态势语要表现得得心应手,遣使自如,前后连贯,过渡完整。不能太突然,不能与整体、言语表达脱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动作,在演讲中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 态势语的表达要建立在演讲内容的基础上

符合知觉、注意、思维、情感过程的规律。例如双手摊开分上、中、下三区,分别表示赞美、乞讨、无奈三种意义。应用时要视演讲有声语言的内容而表现,不能随意组合,错误表达。

3. 态势语不能表达过多,要恰如其分,适度使用

有些演讲者为了迎合少数听众的心理而玩弄动作,胡乱表情,手舞足蹈,轻佻作态,哗众取宠;有些演讲者从头到尾一个劲地挥手、眨眼、抖腿,没有信息含义。

演讲者的仪表美和礼仪美

仪表和礼仪是演讲者传达给听众的第一个信息,直接影响着听众对演讲的接收。人的身材、容貌、服饰、姿态等外在因素,以及由这些因素综合体现出来的气质和风度都属于仪表的范畴。风度依托于仪表,可是又不同于仪表,是演讲者自然体现出来的个人魅力。

◎ 仪表和风度的重要作用

良好的仪表和风度,能产生很强的吸引力,牢牢地吸引听众的注意力。演讲者不仅应该是真理的宣传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应该是美的体现者。在演讲现场,演讲者事实上是听众的审美对象,听众不仅通过演讲者生动活泼、含义深刻的演讲获得美感享受,而且也是通过对演讲者的仪表、风度的欣赏,受到美的熏陶。

这些举止和姿态正是人的思想、品德、性格、气质等内在素质的外在反映。事实上,仪表与风度就是一种无声的体态语言,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的内心世界。演讲者一上台,听众首先就是通过视觉,观察着演讲者的形象。尽管演讲者还未开口,听众已经根据演讲者的仪表和风度,产生了一连串的心理活动,形成“第一印象”,直接影响着听讲效果。

演讲者的仪表和风度,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民族特点和时代精神。这是因为一则仪表和风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内心世界,而人的内心活动与精神面貌、时代特色紧密相关;二则人的服饰、发型以及举止总是带有一定的民族特色和时代印记。演讲者应该自觉地意识到这点,尽量使自己的仪表和举止符合民族特点,反映时代精神。

演讲者注意仪表的修饰,讲究风度,以美的姿态出现在听众面前,这种行为本身就显示出对听众的尊重。这种无声的信息传递,很自然地缩短了演讲者与听众的心理距离,可以赢得听众的关注和尊重,形成融洽和谐的气氛。如果演讲者蓬头乱发,衣着随便,皮鞋肮脏,举止粗鲁,以一副邋遢相出现在听众面前,势必造成隔膜,使听众反感。

◎ 演讲者的仪表、服饰美

毋庸讳言,身材魁梧伟岸,容貌端庄英俊,五官匀称,体魄健康,令人肃然起敬。这些光彩照人的先天因素,能为演讲者带来极为有利的条件。然而,不是每个演讲者都具备这些条件的。容貌身体是先天固有的,一般难以改变。但即使身体或容貌欠佳,甚至有某些生理缺陷,仍然可以采取积极的弥补措施,以内在美去弥补外在的缺陷。即以美的心灵、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对真理的孜孜不倦的追求,去吸引听众,感染听众。例如,美国前总统林肯,他的雄辩、幽默举世公认,然而他的外貌很丑。有次在森林里,他为一位骑马的陌生妇女让路,那妇女竟停下来目不转睛地盯着他的面孔,然后说:“我现在才知道你是我见到过的最丑的人了”,并建议他最好闭门不出。然而林肯并没有接受那位妇女的“忠告”,以豁达大度的胸怀和博大精深的知识弥补了相貌上的不足。他的每次演讲几乎都轰动全国。再如,高位截瘫的张海迪,必须坐着轮椅上讲台,但是时代精神赋予她特有的内在美,使听众深受震动,无不对她肃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