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往事故人已去】
在马皇后离开朱元璋一年多之后,朱元璋开始适应了这种没有马皇后陪伴的日子。只是他还是会时不时想起她。
朱元璋一有什么烦心的事情就喜欢朝那个方向眺望,因为在那里有马皇后的英魂在为他做指引。
马皇后比朱元璋小四岁,是安徽宿州人。至正十一年,由其养父郭子兴做主,在军中与他结为百年之好。虽然郭子兴器重他,又招为养婿,但郭子兴性情暴躁,气量狭窄,在别人的挑拨教唆下,也曾多次猜忌贬斥他。有一次甚至把他监禁起来,不准进食。马皇后得知后,亲自到厨房,“值蒸馍饠熟,后乘热窃其一,怀之薄乳傍,乳为之糜”。
就在朱元璋意犹未尽的时候,一个内侍打断了他的思绪:“陛下,朱嬷嬷求见!”。
于是,他很不耐烦地问:“哪个朱嬷嬷?”内侍急忙回答:“就是给皇后娘娘守灵的那个朱嬷嬷,她说有重要东西给您!”朱元璋挥了挥手说:“好吧,宣!”
不一会儿一个老嬷嬷跪在他的面前,他看了看,说道:“朱嬷嬷,你不在皇陵好好为皇后守灵,跑来这里有何事?”朱嬷嬷双手捧着一个物件举过头顶,答道:“奴婢有重要的东西要代皇后娘娘交给陛下。”他一听到与马皇后有关就急急说道:“快快呈上来!”内侍急忙拿了过来交到他的手上。此时的他心里在微微地颤抖呀。他慢慢打开那丝绸,一封信印入了眼帘,上面写着:元璋亲启。
只有她才这样称呼他,朱元璋便慢慢地打开信件:
陛下,当您看到这封信的时候,臣妾恐怕离开您有一年了。臣妾只求您不要责怪跪在您面前的朱嬷嬷,是臣妾嘱咐她这么做的。
他看了看跪在地上的朱嬷嬷,说:“你先下去吧!”朱嬷嬷如大赦般离开了。他把目光又转回到信上。
陛下,臣妾听闻:“狡兔尽,走狗烹。”陛下您在打败陈友谅之后,天下抵定,龙袍加身,您从一个贫苦农民变成统驭全国的君王,随着地位改变,思想感情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您也开始像历代皇帝那样,为防止大臣功高震主,树立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威,保证朱家子孙后代长保天下,用极其残酷的手段,制造借口,诛连屠杀大批功臣宿将。于是您就开始利用特务组织对功勋卓著的文臣武将实施大规模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清洗。
开国元勋李善长在您封赠的功臣中位列第一,您把他与汉初的萧何相比,因此对他的猜忌也最大。李善长在受封的第二年即被迫称病退休,回家闲居。您仍不放心,非要把他置之死地而后快,终于在九年以后,借胡惟庸谋反案把李善长牵连进去;并指使朝廷的监察官员指控李善长知情不报,犯下了大逆不道的罪行。恰巧当时天象上出现了预示灾异的星变,您说,必须杀大臣才能压住可能出现的灾难。您就乘机下诏处死李善长。
还有那刘基(刘伯温),他足智多谋,料事如神,且博通经史,曾经为您平定天下数出奇谋,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是您却嫉妒他的才干和威望,在天下既定大封功臣时,只封他一些虚职,并且在第二年即迫不及待地命他回家养老。刘基在乡间隐居,闭门谢客以躲避灾祸,可是灾祸仍无情地降临到他的头上。对他心怀不满的胡惟庸向您诬告,说刘基试图在一处有“王气”的地方为自己建造墓地,居心不良。您本来就对刘基心怀戒备,因此很容易就听信了这些谗言,下令剥夺刘基的俸禄以示惩罚。刘基惶恐地赶赴京师向您请罪,不多久即因恐惧和忧郁而身患重病,后来因吃了胡惟庸派来的医生开的药而不明不白地死去。
为什么伯温也死了?他可是把朕指引过来了呀。那一年,淮河流域遭受了特大天灾人祸,旱灾蝗灾交加,田地龟裂庄稼颗粒无收,瘟疫流行死人接二连三。这一年他才17岁,经历了人世间最痛苦的悲哀和折磨。
天气干燥和蝗虫的灾害使地里的粮食颗粒无收,而地主官府催逼又急,整得穷苦人家衣食无着,为了活命甚至去食野草树皮。这样的生活活命都难,更经不起任何疫病的侵害。
当瘟疫大起,传到朱元璋一家所在的钟离太平乡时,人们接二连三地病倒,有如秋风落叶。平民一旦被疾病缠上,根本就挺不住,他们开头只觉得浑身无力,接着就是上吐下泻,不到一昼夜就断了气。起初大家还不怎么理会,后来,一个村子里一天就能死去几十人,几乎是家家死人、天天死人,这才令所有人都慌了起来,不管“在数在劫”,还是逃命要紧。
各村庄的人都携儿带女,只要有亲戚朋友可以投奔的,都顾不得自己家里的病人了。不过几天工夫,太平乡数得出的十几个村子,便落得人烟寥落,一片落寞凄凉的景象。
朱元璋一家也很是凄惨,他们不到半个月就死了三口人。父亲、大哥、妈妈先后撒手西归,不久,二嫂三嫂也先后故去。一家老小只剩下大嫂王大娘、二哥重六、侄儿文正及元璋自己共四人了。
朱元璋总共有兄弟四人以及姊妹二人。他的三哥做了上门女婿,大姊嫁给同村的王七一,这时已满门死绝。二姊嫁给盱眙县一个叫李贞的男人,也在这场瘟疫中病死,李贞则带着儿子保儿逃荒,后不知去向。
朱元璋和自己的二哥眼见大人们一个个地倒下,请不得郎中,也买不来药,只急得相对痛哭。尤其为难的是:家徒四壁,没有留下任何钱财,买不了棺木,更谈不上坟地。虽然他们家与田主之间有几年的主客之谊,但是到头来却也未能换来一块埋骨之地。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同村人刘继祖看不下去了,便慷慨地舍了一块地,他们俩兄弟对此也是感激不尽。
死者衣衾棺木没有着落,两兄弟就只好用几件破烂衣服包裹来代替。他们二人要将父母抬到坟地草葬,一路上一面抬还一面哭,很是伤心。当他们好不容易到了坟地,正准备动手挖坑,突然间却电闪雷鸣,风雨交加,整个天空像要塌下来似的,乌云密布。两兄弟只好躲在树下不停发抖。
约过一顿饭的工夫,终于云散雾开,雨过天晴,可他们再到坟地一看,不由大吃一惊:死者的尸体都不见了!原来山脚下泥土松软,由暴雨形成的一股大水把坡上的泥土冲塌了,恰好埋住了棺椁,薄薄的一个土馒头,俗称“天葬”。这也可谓是天意了。
就这样,父母劳碌一生匆匆离去,既没留下一寸土,也没留下一颗米,不得不让人慷慨:这日子可怎么过!
朱元璋饿了些日子,到处找零活做。谁知大户人家都已逃荒逃瘟去了,贫民小户都已自身难保,哪里雇得起人?空有一身力气和本事,却无处卖弄和施展。愁苦忧闷时,朱元璋一个人来到村外给父母上坟,蹲在新长着青草的坟边,沉思如何打发日子对付肚子。
本来是指望在这风调雨顺的太平年头,一家子勤勤恳恳,男耕女织,喂鸡养猪,上山砍柴,靠着有的是人力,缩衣节食,如此一来,虽然劳苦,却总还过得下去。可是偏偏时运不济,一家人仿佛一夜之间就没了个干净,只剩下四口人,还无田无米,无亲无故,潦无依靠。
家里的大嫂尚有娘家。二哥呢?这些天脸色老不对劲。自己食量大,粗重活虽干得,却苦于有力无处卖。小时候自己虽跟着蒙馆老师上过几月学,却因贪玩和家里那不得不做的农活,没正经念过一天书;虽然靠着记性,认得几百个字,但完全做不得文墨的勾当,当不了衙门里的书手,也写不得书信文契。
父亲搬家来此,本是贪这一方荒地多,人力少,只要死命使力气,三个壮丁加上女眷,怎么也不会吃闲饭。有两三年的好庄稼,对付着混过日子,没想到天下乌鸦一般黑,刻薄狠心像是田主应有的德性,三节送礼,按时交租,赔着笑脸,还是掂手播两,百般刁难。这年头能少交一点租就是天大的人情了,哪还敢开口向他们借口粮。官家的赈济,即使皇恩浩荡有那么一点,也主要是落进了县官的荷包里,大户的仓库里去了,哪儿见着穷人的份。索性不去做此梦想也罢。
朱元璋想来想去,天地虽宽,竟是无处投奔,而前后左右四面八方,却是无路可走。这时候像周德兴、汤和等儿时的好友年纪都比自己大,有气力有见识,也都出外谋生去了,无人可以商量;二哥也没个主意。兄弟俩丧魂落魄般的一筹莫展,从四月一直待到八月,近半个年头了,还计较不出一条活路来。也许是老天对他的眷顾,刚好刘伯温经过他们村子,就把他带了出来。
现在回想起那段艰苦的日子,他不觉得悲从中来:“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死者长已矣,托体同山阿。”死者已得安息,灵魂可得超度;而对于生者却面临着更大的痛苦和磨难……
功勋卓著的大将军徐达,您表面上常对徐达称“布衣兄弟”,十分慷慨地赏赐给他许多财物,封他为魏国公。可是在内心里却时刻想把他除掉。这一点臣妾知道。陛下,徐达可是您从小的朋友呀!
是呀,他们都是朕的好朋友,好兄弟呀!他到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小时候和徐达放牛的事情。那时候他经常替田主放牛看羊,爱玩爱闹会出主意,是公认的孩子王。有一天,忽然饿了,但天早又不敢回家,怕田主骂。同是看牛的小伙伴也是朱元璋日后冲锋陷阵的大将周德兴、汤和、徐达等许多孩子也都嘴馋起来,你一言我一语说得肚子咕噜得越凶。这个说有一碗白米饭吃才好呢,那个又提出真想吃一顿肉,一个又说肉是财主吃的,不知是什么滋味。说得人人心慌,个个嘴馋。猛然间,只听元璋大叫一声:“有了!”大家齐声发问:“什么?”朱元璋笑说:现放着肉不吃,真是呆鸟!随后牵过一只花白小牛,用放牛绳捆住前后腿。周德兴看了,抄起一把砍柴斧不管三七二十一,当头就是一斧。徐达、汤和赶紧帮忙剥皮割肉,别的孩子则拣些烂柴树叶子就地生起火来。一面烤一面吃,个个眉飞色舞兴高采烈。不一会儿就只剩下一张皮一堆骨头一条尾巴。这时太阳已经落山,山脚下的寨子里,炊烟袅袅在半空中,该是回家的时候了。大家这才猛然省悟:肉是吃了,馋是解了,却怎么向主人交代!一时面面相觑,想不起主意担不起罪过,正在着急,互相埋怨,胆小些的甚至“哇”地哭出声来。元璋一想:主意是自己出的,祸是自己闯的,责任也该自己担当起来。于是一拍胸脯,吩咐伙伴们把小牛的皮骨埋了,把小牛尾巴插在山上石头缝里,说是小牛钻进山洞去了只留下尾巴,拉了半天拉不出来。孩子们听了觉得主意不错拍手叫好。这天晚上,自以为得计的小元璋还是挨了一顿毒打,被财主赶出家门。虽然吃了亏受了苦丢了饭碗,却也深深地得到了孩子们的信任,无可替代地成了孩子王。想到这里他会心地笑了。接着往下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