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身体语言密码大全集(超值金版)
23051100000081

第81章 文化底蕴,各领风骚——世界各国的身体语言文化差异(3)

大拇指因排列在首位,是五指中最具权威性的,人们常用其代表着权利和地位。中国人若向对方向上竖起大拇指,其意思是表示夸奖和赞美。而在那些深受英国影响的国家和地区,譬如澳大利亚、美国、南非、新加坡以及新西兰,竖起拇指的手势包含了三种含义:首先,旅行者常常会向来往的车辆做出这一手势,意在告知车里的司机我想搭便车;其次,表示“好,不错,没问题”,与“OK”手势相似;最后,假如人们突然竖起拇指,那么这样的手势便带有侮辱的性质,表示“举起双手”或“就这么着”。在某些国家,例如希腊,向前的拇指大多是在说对方“吃多了撑的”,所以,最好不要在希腊竖起大拇指搭便车。

还有一个常见但也容易引起误会的手势需要注意,那就是“V”手势。

这一手势指的是伸出的食指和中指叉开,拇指与无名指和小指对接。这个手势因丘吉尔而闻名世界,被人们用来表示信心、勇气等含义。据说有一次,他在地下掩护内举行记者招待会时,将食指和中指同时按住作战地图上的两个德国城市,大声地对与会记者说:“请相信,我们会反击的!”这时记者询问他是否有把握,丘吉尔将按在地图上的两指指向天花板,大声回答:“一定胜利!”这一动作被胶片记录下来,刊登在了第二天的各大报纸上。从此,这一手势便在世界迅速流行开来。

可以说,这一手势是由英文单词“Victory”(胜利)的第一个字母演化而来的。现在,绝大多数讲英语的国家都知道它的含义,英美人喜欢伸出他们的右手中的食指和中指,做成“V”字形表示鼓励、必胜的信念和希望,其他非英语国家也通用这个手势。

现在我们中国人拍照也经常摆出“V”手势,以增添几分动感和可爱,极具活力美。

“V”字手势虽然说在国际上也比较普遍地被应用,但是在一些地方使用可能会使人感到莫名其妙。在欧洲的许多地方,这个手势意味着数字“二”。如果你是在酒吧里看球赛,当你使用“V”字手势来庆祝自己球队的胜利时,服务员很可能会因为会误会而给你端上来两杯啤酒。除了胜利含义外,“V”字手势在有些国家还有别的意思:如在荷兰“V”代表“自由”,在塞尔维亚表示“英雄气概”。

不过,当丘吉尔竖起两根手指的时候,他的手掌是向外的。假如说话者做此手势时,将手掌面向自己,这一手势的意义就完全改变了,变成了一种带有侮辱、轻视意味的手势。这个向内的“V”手势源于英法交战中,法国人砍掉英国弓箭手的中指和食指,让他们变残废,不能再用弓箭。但后来英国人打败了法国人,胜利后,英国人伸直中指和食指,掌心向内,向法国俘虏示威,意思是:我们的手指头是完整的。后来延伸成羞辱对方的意思了。因此,如果把手背对着对方比一个V字形手势,在英国就表示侮辱对方的意思。

以上这些典型例子告诉我们,在使用手势语言时务必要小心谨慎、讲究技巧,要再了解当地理解和风俗习惯的前提下才可以运用,如果生搬硬套、混用一气,则很可能造成许多不必要的文化冲突。

当你面对身体语言文化差异时

众所周知,尽管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表现行为的相似性保证了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可以交流信息,但是,由于文化差异所造成的误解和错误破译信息也是显而易见的。没有一种表现行为是适用于所有文化的,所有的行为都是文化的产物,而不都是生理上的遗传或天生。

由于不同民族文化已经根深蒂固,不容易接受与自己的习惯相反的信号,所以我们不能忽视文化约束力对身体语言的影响以及环境差异所赋予身体语言的不同含义。也就是说,不同的民族对同样的身体语言有不同的理解,或者说即使是相同的身体语言也因为文化间的差异而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

迄今为止,我们所谈论到的都是一些在世界大多数地方都较为常见的身体语言,而其中所存在的最大的文化差异无外乎人们对于地域空间、眼神交流、身体接触频率以及带侮辱性质的手势等方面的认识。因为了解所有关于文化差异的知识和信息实在是一个相当庞大的工程,根本无法在一个章节的篇幅里面面俱到地讲述全部的相关内容。所以,我们只能关注那些你在国外可能遇到的最基本的文化差异问题,从而使你可以举一反三,通过今后不断的积累和学习,获得更多更全面的文化常识。

比如说,当一个人表达同意对方的观点时,大多数欧洲人会采用点头微笑的方式,而不同意时则是摇头。但是,当我们中国人微笑的时候,并不一定表示同意,有的时候也是因为尴尬才微笑的。

在姿态动作的幅度和速度以及行为习惯方面,犹太人的手部动作远比一般德国人的手部动作来的自由,所以“二战”时期生活在德国境内的犹太人要尽量控制自己的手部动作,以免暴露身份。白色人种的年轻人步履轻捷,而年轻的黑人则步伐较慢,这与他们的社会环境不无关系。在东方人眼里,美国女子大胆而泼辣,因为她们的步子比东方女子大,腰板挺得更直。在西方人眼里,日本女子的莲莲碎步反映出她们的柔顺和屈从心理。英国人将两臂交叉放在胸前表示旁观或不准介入,恰似中国的“袖手旁观”;美国人着重随意的个性,常常大大咧咧地坐下来或者站着时一副松松散散的样子,所以当某位美籍外教上课时坐在课桌上,中国学生的惊讶程度就可想而知了。但在德国等欧洲国家,生活方式比较规范,人们十分注重礼仪,懒散的样子常被认为是粗俗和无礼的标记。

人类的感情或欲望,在无意中形成身体行为的变化而表现出来,而利用面部做出的变化更是难计其数。相对目光而言,表情是更容易辨别对方心情、态度的线索。一切没有经过掩饰的肯定与否定、积极与消极、接纳与拒绝等表情的事情发生,面部表情对于交际的重要性是众所公认的,但表情中的多种文化内涵却难以估量。感情的表达是在文化背景中习得的,它们的表现因文化的不同而不同。汉民族在贵客来到时,笑脸相迎才合情理,而美国的印地安部族却开怀大哭来迎接客人的到来。在某些文化中,咂嘴唇是认可的表示;在中国文化中,表示有滋有味;在英国文化中,表示没有滋味;在许多地中海国家,则是过分夸大痛苦和悲哀的标志。中国人习惯用面部来遮掩感情,而不是显露感情。中国俗语“看脸色办事”和“给人脸色看”更将面部表情运用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所以“察言观色”便成了跨文化交际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

不难发现,这些不同文化在姿态动作上的这些时而明显、时而微妙的差别常常容易导致交往失当,甚至会使交际完全中断。了解这些差异并采取必要的补偿手段,对于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互相理解,避免误会,对于填平文化沟壑,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而在跨文化交际中,当你面对身体语言文化差异时,清楚地认识非语言交际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文化和绝大多数非语言交际都是代代相传和后天习得的,都是长期历史和文化积淀而成的某一社会共同的习惯。关于两者之间的关系,跨文化学家萨莫瓦(Samova)认为,文化与非语言交际密不可分,许多非语言行为都是文化习得的结果;人们的非语言行为的形成和效果往往都由一定的文化环境所决定。因此了解非语言交际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文化不同,交际规则也不尽相同,不同文化的人与人之间交往时难免产生文化误解和冲突。

实际上,无论哪方文化,一个民族的身体语言表达什么样的意思是约定俗成的。因此,我们在学习跨文化交际时,要充分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不要违反这些约定俗成的规则,否则会引起交际中断,甚至误解。我们还要深入了解双方文化的特点,民族心理和习惯,对身体语言在中西文化中的礼貌规范,要“入国问禁,入门问俗”,从而减少交际中断,避免交际失误。所以,当你来到一个陌生的国度之后,切记要尽量减少身体语言的使用,直到你能有机会观察到当地人如何使用这一无声的语言,并借此掌握个中奥妙。假如你身处陌生的文化之中,不能确定当地的礼节,那就干脆请教当地人,请他们为你做示范。

如果你经常进行跨国旅行,不妨读读罗杰·阿克斯特尔的《身势语:可行与禁忌的身体语言》一书。在此书中,阿克斯特尔介绍了超过七万种不同的肢体动作和各地的文化习俗。借助于这本神奇而实用的书,你大可以轻松自如地穿梭于世界各国,而不必担心身体语言和文化差异会给你带来的诸多意想不到的麻烦。

总而言之,当你面对身体语言文化差异时,实现跨文化交际成败的关键就在于正确对待文化差异,坚持不懈地排除文化优越感、文化模式化和文化差异的干扰,并努力学习如何正确对人待己,相互尊重,平等往来,从而不断提高跨文化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在以后的跨文化交际中体现出我们的素养,展现自我的风采,让你无往而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