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受益一生的心计学
23052400000011

第11章 人在江湖漂,哪能不伪装(2)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所以,在人屋檐下的心态就有必要调整了。在人屋檐下时,如果你不想碰头,最好的办法便是低头。在生存与尊严的矛盾中,有心计的人会先把尊严放在一边,顽强地生存下去才是硬道理。

“低头”有非常多的好处。不会因为不情愿低头而碰破头,因为你很自然地就低下了头,而不致成为明显的目标。不会因为沉不住气而想把“屋檐”拆了。要知道,不管“屋檐”拆得掉拆不掉,你总会受伤的,老祖宗早就有“伤敌三千,自损八百”的古训。不要因为脖子太酸,忍受不了而离开能够躲风避雨的“屋檐”。离开不是不可以,但要去哪里?这是必须考虑的。而且离开想再回来,那是很不容易的。在“屋檐”下待久了,就有可能成为屋内的一员,甚至还有可能来个“鸠占鹊巢”,自己当主人。

在中国历史上,政治斗争、军事斗争极其复杂,有时更是瞬息万变。忍受暂时的屈辱,先低头磨炼自己的意志,再寻找合适的机会出击,也就成了一个成功者必不可少的心理素质。所谓“尺蠖之曲,以求伸也;龙蛇之蛰,以求存也”,正是这个意思。西汉时期的韩信忍胯下之辱,正是这种“一定要低头”的最好体现。因为他不低头就会把自己弄到和地痞无赖同等的地步,奋起还击,闹出人命吃官司不说,还很可能赔上自己的性命。

另一种更高层次上的“一定要低头”,是有意识地主动退隐一个阶段,借这一阶段来了解各方面的情况,消除各方面的隐患,为将来的大举行动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

谁都知道做人难,难就难在一个变字。时间、地点、对象改变了,做人的技巧也必须跟着改变。只有懂得圆通变化的道理,做人才能真正成功。

大多数人会认为自己怀才不遇,其中很少有人会真正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他们总是以高姿态入世,却往往被人冷言相拒。这时,如果适时放下架子,以弯腰的低姿态入世,结果就可能大不一样。

■ 小心被自己的锋芒刺到

做人要有锐气,但锐气不代表锋芒。锐气可以展现自我,但锋芒却给别人压力。想要在事业上一展才华,可以用一点“心眼”巧妙展露。要记得,时机成熟之前,千万别锋芒太露。

古人有“树大招风”、“人怕出名猪怕壮”、“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等智慧之语,旨在提醒后人莫要锋芒毕露、太过张扬。而三国时期的谋士许攸,就是一个很好的反面教材。

官渡之战,曹操与袁绍双方僵持两月之久。在兵力悬殊,曹操粮草将尽、渐感不支之际,谋士许攸因不为袁绍重用而前来投奔曹操,为曹操礼遇并重用,他于是献烧粮之计。曹操采纳了许攸的建议,亲自率兵烧了乌巢之粮。袁绍大军人心惶惶,曹操趁势猛攻,使袁绍仅剩千余兵将,大败而归。声势浩大的官渡之战以曹操的大获全胜而收场。

此后,在曹操攻打冀州时,许攸又献上引漳河水淹城的妙计,帮助曹操攻破冀州城,为曹操彻底消灭袁绍军立下赫赫战功。

但功勋卓著的许攸,最后还是被曹操杀了。《三国志·崔琰传》说:“太祖性忌,有所不堪者,鲁国孔融,南阳许攸、娄圭,皆以恃旧不虔见诛。”裴松之注引《魏略》,对许攸如何“不虔”于曹操有具体记载。

《魏略》说,许攸自幼与曹操十分要好。官渡之战中,许攸背叛袁绍投奔曹操后,建议曹操偷袭乌巢,使曹操大获全胜。后曹操夺取冀州,亦有许攸之功。许攸因此居功自傲,乃至得意忘形,对曹操经常口出戏言,甚至称呼曹操小名,在正式场合亦不知收敛。在一次聚会上,许攸对曹操说:“你没有我,不会得到冀州。”曹操一听,哈哈大笑道:“你说的一点不错。”嘴上虽这么说,心里却非常不高兴,认为许攸无礼太甚。后来,许攸率随从出邺城东门,又得意地对左右随从说:“他们曹家没有我,不可能出入此门。”此话传到曹操耳中,他终于忍无可忍,下令杀掉许攸。

许攸为人“贪而不智”,本身德行就有污点。他之所以投奔曹操,和他在袁绍手下时被人揭发收受贿赂、纵容子侄辈搜刮民财、将税银装入自己的腰包等罪行不无关系。他被袁绍大骂一通赶出帐外,无路可走,只好来投曹操。

许攸来到曹操阵营后,虽然很好地发挥了自己的才智,但他却过高地估计了自己所起的作用,好像没有他就没有曹操的胜利,于是狂妄到了极点。人一旦狂妄起来,便容易浮躁。人一旦浮躁起来,便不能自持,最终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无数历史、现实都告诉我们,得意时不可过分张扬。得意这种姿态只能招来更多的嫉妒和敌意,为自己平添层层障碍和数不尽的烦恼。

非但得意时不可张扬,任何时候都不可太惹眼。孙膑之所以被庞涓所害,就是因为兵法谋略强于庞涓;苏轼之所以被乌台诗案牵连,而且遭到贬谪,就是因为他的才学无人能及。

太高人欲妒,过洁世同嫌。锋芒毕露后,受伤的一定是你自己。将自己的过人之处急于呈现出来,不见得是什么好兆头。人世险象环生,各色人等充斥其间。翅膀不够硬,还不能飞得足够高的时候,不要将你的优势暴露无遗。做人应该学学成熟的稻穗,低调一些,低下高贵的头颅。

做人并不容易。你不露锋芒,可能永远得不到重用;你锋芒太露,却又易招人陷害,虽容易取得暂时的成功,却同时为自己掘好了坟墓。当你施展自己的才华时,也就给自己埋下了危机的种子。所以,才华的显露要适可而止。

所谓“花要半开,酒要半醉”,鲜花盛开的时候,即使不是立即被人采摘,也会成为衰败的开始。人生也是这样,当你志得意满时,切不可趾高气扬、不可一世。否则,你不被别人当做靶子打才怪!

■ 学会韬光养晦

人应该学会聪明做人,学会生存之道。但不是学小聪明,只有小聪明的人能聪明一时而不能聪明一世。大智若愚,表面上糊涂的人,虽不计一时的得失,却能聪明一世,明哲保身,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当年与刘邦共同打天下的众多有功之臣,都非平庸之辈,而最后皆被刘邦和吕氏疏远与加害,唯有萧何能安度晚年,为什么呢?因为萧何有一种难得的糊涂。他从来都对一些大事持漠不关心的态度,刘邦、吕后便放松了对他的警惕,他也就聪明地保全了自己。

为人臣子、为人下属者,为防功高震主,更应该智慧深藏。打江山时,各路英雄汇聚,一个比一个有能耐。主子当然需要借助这些人的才能实现自己统一天下的野心。但天下已定,这些功臣的才华不会随之消失,他们的才能反而成了主子的心病,让他感觉受到威胁。所以,屡屡有开国初期杀功臣之事,这正是所谓的“卸磨杀驴”。韩信被杀,就是如此。

商纣王时,有位大臣名叫箕子。一次,箕子上朝参见纣王,问纣王现在是什么时辰。纣王喝酒喝得昏昏欲睡,不愿意理他。但箕子是纣王的叔叔,纣王不能不回答箕子,就搪塞箕子说:“我不知道几点了,你问问别人吧。”

于是,箕子就问纣王的侍从和臣子。侍从和臣子们由于和纣王一起酗酒,也不知道时间。这时,箕子又去问看守宫门的卫兵。卫兵们由于和纣王一起观赏歌舞,也都不知道时间。这时,箕子悄悄地离开王宫,回家开始装疯。

箕子的奴隶很不解,就问箕子:“现在大王这样昏庸不理朝政,您应该劝谏大王才对啊,为什么要装疯呢?”箕子回答说:“大王已经荒废朝政了,而他身边的人也都和大王一起沉迷酒色。如果我现在劝诫大王,必定招来杀身之祸。难道你没有看到比干的下场吗?”

箕子具有很强的见微知著的能力,他看见宫廷内的侍者都和纣王一起花天酒地,就知道这必定是国家破败的征兆。但是,他并没有像比干那样苦谏纣王,而是藏拙,不让自己的才智显露出来,用装疯卖傻保全性命。

终于,周朝取代了商朝。箕子继续替周王朝治理天下,成为孔子口中的上古三圣之一。

人性有一个弱点,即一旦你才智超过别人,他们便会有一种不安全感,不会让你长期这样下去,就很可能给你带来很大阻力。如果你真的是一位具有智慧的人,就应该注意保护自己,不要处处炫耀你的聪明和才智。

世事艰险,谦虚恭顺一些绝对没有坏处,这样更容易得到别人的认同,从而获得更多的机会。

苏联卫国战争初期,德军长驱直入。在此生死存亡之际,曾在国内战争时期驰骋疆场的老将们,如铁木辛哥、伏罗希洛夫·布琼尼等,首先挑起了前敌指挥的重担。但面对新的形势,他们渐感力不从心。时势造英雄,一批青年军事家如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什捷缅科等相继脱颖而出。在这期间,老将们思想上不是没有波动的。

1944年2月,苏联元帅铁木辛哥受命去波罗的海协调一、二方面军的行动,什捷缅科作为他的参谋长同行。什捷缅科早知道这位元帅对总参部的人抱有怀疑态度,思想上有个疙瘩,心想:“命令终归是命令,只能服从了。”

等上了火车吃晚饭时,一场不愉快的谈话开始了。铁木辛哥先发出一通连珠炮:“为什么派你跟我一起去?是想来教育我们这些老头子,监督我们的吧?白费劲!你们还在桌子底下跑的时候,我们已经率领着成师的部队在打仗了,为了给你们建立苏维埃政权而奋斗。你军事学院毕业了,自以为了不起了!革命开始的时候,你才几岁?”

这通训斥已经近乎侮辱了,但什捷缅科却老实地回答:“那时候,刚满十岁。”接着,又平静地表示对元帅非常尊重,准备向他学习。铁木辛哥最后说:“算了,外交家,睡觉吧。时间会证明谁是什么样的人。”

应该说“时间证明论”是对的。他们在共同工作了一个月后,在一次晚间喝茶的时候,铁木辛哥突然说:“现在我明白了,你并不是我原来认为的那种人。我曾想,你是斯大林专门派来监督我的……”后来,什捷缅科被召回时,心里很舍不得和铁木辛哥分离。又过了一个月,铁木辛哥亲自向大本营提出要求,调这个晚辈来共事。

什捷缅科在受辱之时并没有恼怒,过了铁木辛哥这一关,体现了后生的谦卑及对长者的尊重,正是大智若愚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