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受益一生的心计学
23052400000018

第18章 以道理说服人(2)

这块土地虽然靠近火车站,交通便利,但也有不利之处,它紧挨一家木材加工厂,电动机锯木的噪声不断传来,令人难以忍受。几次业务洽谈,他都采用单面宣传,只说好处,不说不利之言,结果都失败了。

后来,霍尔默先生经过全方位严肃、细致的考察,又找到了一位想购买地皮的客户。

这一次,他改变了以往的做法,直截了当地向该客户说明:“这块土地处于交通便利地段,比起附近的土地,价格便宜多了。当然,这块土地之所以没有高价卖出,是因为它紧邻一家木材加工厂,噪声较大。”

霍尔默先生见客户一言未发,就继续说:“如果您能容忍噪声,它的交通便利、价格标准,均与您的要求非常符合,确实是您理想的购买对象。”

没过多久,该客户在霍尔默的带领下到现场参观调查,结果非常满意。

他对霍尔默先生说:“上次你特别提到的噪声问题,我还以为很严重。那天我去观察了一下,发现那种噪声对我来说不算什么问题。我以往住的地方整天重型卡车来往不绝,可这里的噪声一天总共只有几个小时。总体来说,我很满意。你这个人挺老实,要换上别人或许会隐瞒这个事实,光说好听的。你这么如实相告,反而使我很放心。”

这项业务就这样轻松谈了下来。

双面宣传给人以真诚可信的感觉,使对方对你所展示的优点更加深信不疑,反而觉得你所说的缺点无足轻重。

但是,这个结论也会因人而异。

当对方学历比较低,或者对该类商品的了解比较少的时候,单面宣传的效果会更好;而当对方学历较高,或者对该类商品的了解较多的时候,则双面宣传的效果更好。

总之,在说服他人的时候,要根据他的职业、知识水平、年龄等情况区别对待。

■ 讲道理需要把握最佳时机

有一个单位刚购置了一批计算机及相关设备,并准备修建一个机房。但在机房安装空调一事上,领导却不肯批准,认为单位的同志们都在没有空调的情况下办公,不宜单独对机房破例。虽然有关同志据理力争,说明安装空调是出于机器保养而非个人享受的需要,但仍不能说服领导。

后来,单位的领导与员工一起出去参观。在一个文物展览会上,领导发现一些文物有了毁坏和破损,就问是怎么回事。解说员说,这是由于文物保护部门缺乏足够的经费,不能够使文物保存在一种恒温状况下所致。如果有一定的制冷设备,如空调,这些文物就会保存得更加完好。领导听后,不禁有些感慨。此时,站在一旁的机房负责人趁机对领导说:“其实,机房里装空调也是这个道理呀!”

领导看他一眼,沉思片刻,然后说:“回去再打个报告上来。”很快,这位领导就批准了装空调的报告。

选择合适的时机来对他人进行说理攻心,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人高兴时提要求,获得通过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

聪明的小孩子往往懂得在大人高兴的时候提出自己的要求,而且,这时他们的要求多半会被满足。家长们在心情比较好的时候,为了不破坏气氛,往往会比平时更加宽容大度。

在上下级相处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同样的情况。当然,下属并不是小孩子,不存在对领导的人身依附关系。但是,他们之间的权力从属关系却是毫无疑问的,下属取得每一分利益都需要领导的首肯。在中国这种文化传统下,事实上,每个领导都多少有一种“家长”心理。我们不妨因势利导,巧妙地加以利用,在领导春风得意之时,或提要求,或进谏语,必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史载,有一次唐太宗意兴飞扬,笑着问大臣魏徵:“你看近来政治环境怎么样?”魏徵觉得这是一个进谏的好机会,马上回答说:“贞观初年,您主动地引导人们进谏;过了三年,遇到有人进谏,还能愉快地接受;这一二年来,勉勉强强接受一些意见,可是心里总觉得不舒服。”

太宗听后有些吃惊,问道:“你这样讲有什么根据吗?”魏徵便举出三件事来加以佐证,这三件事反映的是唐太宗在魏徵所说的三个时期内对进谏人的三种不同的态度。唐太宗听得很明白,说道:“若不是你,别人不能说出这样的话。一个人最大的苦恼就是自己不知道自己啊!”于是,他更加虚心地听取臣下的意见了。

由此可见,给人讲道理有很深的学问,其中一个就是一定要注意时机和场合,以便使人更能用心领会你的意见,并且不会导致对你的反感。例如,在娱乐活动中,一般人的心情比较好,这时候提出建议会使他人更容易接受。还有一些比较成功的说理者善于接住对方的话茬儿,上承下转,借题发挥,巧妙地加以应用,从而很好地触动被说服者,使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得到解决。

■ 运用南风效应,温暖说服对方

一日,南风和北风在途中巧遇。

两位老友相见,格外高兴,彼此攀谈起来,相互吹嘘自己有多厉害,越说越起劲,谁都不服谁。

恰好这时,有一个穿着大衣的行人路过此地。于是,他们决定来场比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

强劲的北风怒吼一声,对南风老弟说:“看我的厉害,你就瞧好吧。”只见北风猛吸几口气,双拳紧握,目眦尽裂,原本结实的胸膛顿时鼓囊囊地膨胀起来。张口间,爆发出巨大的能量,狂风冲击之势,沙石飞扬,树木也像是要被连根拔起了。

但看行人低着头,艰难地一步一步往前走,把大衣裹得更紧了。

北风见此情形,甚是着急,更加卖力地拼命刮,真是寒风凛冽、刺骨三分。

然而,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把大衣裹了个严严实实,越裹越紧。北风气得吹胡子瞪眼睛,却也无计可施。

现在,轮到南风上场了。只见他做起了深呼吸,凝神静气,双目自然垂视鼻尖,面容柔和,气守丹田,调息中吐故纳新。

暖人的南风徐徐吹来,顿时风和日丽,鸟语花香,一切都是那么令人心旷神怡。

行人感到非常舒适,如沐春风,慢慢地暖意就袭上身来,有些微热,于是很自然地脱掉了大衣。

此时,南风露出了睿智的笑容。

这就是南风效应这一社会心理学概念的出处。南风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温暖胜于严寒。

在通常情况下,用温和的方式去启发他人进行自我思考或者反省,进而说服他人,往往比用强硬的手段更有效。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都不是一个毫无防御能力的固定靶,并不是只要我们瞄准他,“砰”的一声枪响,他就会应声而倒。

在人际交往的链环中,任何人都不是被动的枪靶,而是沟通的主体。你要向他开枪射击,他难道就不可以躲避一下,或者操起手上的盾牌,给你挡回去?甚至拿起枪对你扣动扳机?

一天,学生小同被英语老师赶出了课堂。小同在走廊里站了一会儿后,气冲冲地来到班主任刘老师的办公室。

刘老师清楚,如果此时对小同进行严厉批评,甚至“体罚”一下,小同肯定听不进去,甚至也会和自己发生冲撞。

于是,刘老师站了起来,摸了摸他的头:“呦,火气还不小嘛!来,在我的椅子上坐会儿,消消气。”待他的情绪稳定下来,刘老师又用关切的眼神凝视着他,轻柔的语言飘荡在他的耳边,向他了解事情的经过。

面对刘老师的平静温柔,小同的怒气渐渐平息,客观地陈述了事情的经过,言语中也有他的自责。

课后,小同主动向英语老师道了歉。

对待这件事情,如果刘老师不分青红皂白,采取辱骂体罚的方式,以维护“师道尊严”,肯定不能产生这样好的教育效果。

在通常情况下,很多老师为脱掉学生身上“某件大衣”而狠吹“北风”。但是,刺骨寒冷的“北风”只会激起孩子们的对立情绪和逆反心理。

北风固然凶猛,可结果却事与愿违;南风虽然徐徐,却能达到预期目标。

在某中学的校园广播操比赛中,因为准备不充分,加上现场发挥不佳等,本来被大家一致看好的三(7)班得了倒数第二。

宣布成绩那天,可怜的孩子们坐在教室里,等待班主任吴老师的“暴风雨”。

望着吓得连头也不敢抬的学生,吴老师清清嗓子,饱含深情地唱了首《阳光总在风雨后》。

唱着唱着,吴老师流泪了;听着听着,学生们抬起头来,眼里也噙满泪水……情到深处自感人,感人心者莫过于情。

吴老师的真情打动了学生。从那以后,学生的自信心更强、干劲更足了。期末学校先进班级评比,三(7)班名列其中。

为人师者,要时时领会“南风效应”,多给学生一点徐徐南风,少吹一点凛冽北风。

正如魏书生先生所言,当学生犯错误时,应先避开问题的实质,把学生从犯错误的阴影中带出来,走到温暖的“阳光”下,给学生一个愉悦的心境,用习习和风吹掉他们自我保护的大衣,然后耐心细致地进行说服教育。这样一来,何愁学生不向你敞开心扉呢?

有些人与大家在一起的时候,很凶、很霸气、很要强。一次、两次,可能因为他厉害,占了上风。但不久,他就会发现,自己已经失去了很多朋友。

我们经常会看到,在双方发生矛盾、冲突时,如果各不相让,到最后只会弄得两败俱伤。

我们何不学学南风呢?遇到问题时,心平气和地坐下来好好谈谈。

总之,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要特别注意讲究方式方法,多予人温暖,少给人严寒;多温和相待,少严厉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