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成功加薪的22条黄金法则
23094700000021

第21章 金点子二十一:走向高薪

很多人在毕业数年后,会愈来愈害怕参加同学聚会。究其原因主要是共同话题愈来愈少,尤其是在面对高薪的成功人士时,许多人往往会心生不快。

事实上,大部分工薪阶层,上至总经理,下至普通职员,最关心的不外乎两件事:其一,所领薪水是否充分体现自己的贡献;其二,自己是否能够再创“薪”高峰。虽然,工作的意义,绝不仅仅是为了追求最高待遇,但人生苦短,面对生活,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中,取得高薪的职位,是许多上班族不愿意承认却又不得不面对的人生难题。

近年来,企业在人事费用上日益锱铢必较,高薪职位僧多粥少,屈指可数,因此,在追求高薪的路途上,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但是,请你不要灰心气馁,阅读了此章,相信会对你逾越“薪”高峰大有助益,而且会让你逾越得理所当然,问心无愧。

解密高薪新定义

如果有一个高薪的职位正在等着你,但这个职位势必要常常加班,而且要甘冒很大的风险;而另一个职位虽然薪水不算太高,但却不必冒太大的风险,更不需要经常加班,你可以拥有很多自己的时间。这时,你会挑选哪一个?

选择一:人到中年稳扎稳打

陆先生是某外企经理,已逾不惑之年,面对其他企业的高薪诱惑,他表示:高薪固然不错,但稳定对现在的他才是最重要的。

“我任这个职务已有3年半,老板对我也还可以。我觉得现在的薪水挺不错,一直也不了解外面的行情。前些日子有二三家猎头公司找上门,我才知道我的薪水在同等级别人才里属中下游水平,曾打算跳槽,只是一直下不了决心。再说干了3年多,对企业也有了感情,而且目前企业经营状况良好,虽说薪水不是很高,但福利尚可,干满5年就可向企业低息贷款买房。唉,人到中年,追求稳定重于追求高薪。”

陆先生主要考虑的是年龄的因素。年轻的时候每个人都需要有一些漂泊的经历,或为逃避旧的纠葛,或为寻找新的机会,或为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但人不能一辈子宛若浮萍,漂泊最好能在40岁以前结束。在奥斯卡得奖影片中,我们看到了一事无成的40岁的男人的无奈和悲哀。“男人没有事业就像鸟儿没有翅膀”一样,到了不惑的年龄,必须对亲人对朋友对世界有个起码的交代,这样他才能赢得满意的生活条件、赢得尊重和心灵上的满足,他的人生才能足够精彩。如果一个人到了40岁还拿不起来或者还在飘来荡去任人宰割或者还在头悬梁、锥刺股地拟订所谓奋斗计划的话,那他这辈子恐怕也没有什么指望了。而且有些时候需要考量的不仅仅是年薪的因素。在工作越来越难找的今天,没有炒“鱿鱼”的风险,工作压力不大,都会是千金难买的优势。

选择二:不经风雨怎见彩虹

白先生最近接到一家猎头公司的电话,某民营企业请他负责一个项目,年薪20万元,但要承担风险,项目开发不出来就有可能被炒“鱿鱼”。而他现在的工作情况是:供职大型国企,月薪3000元,工作压力不大,有公房可住,有公车可用。

白先生对该项目作了初步的可行性论证和评估之后,他欣然应聘了民营企业。白先生爽快地说:“我十分崇尚利益和责任匹配,机遇和风险挂钩的机制。我深谙,上个世纪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与这种健康机制分不开的。我不仅能够接受,而且非常愿意在这种责权利统一的体制中工作。世上没有无风险的机遇,如果老板交给我大的项目并且给我不菲的待遇,但是并不要求我承担什么责任和风险,我反倒害怕了。在经营或者开发领域中,这种随意用人、责权利脱节的老板能长久站住脚吗?他给予我的信任和支持能够长久稳定吗?没有责任的利益只能培养懒汉和蠢才。”

选择三:日进斗金为最好

石小姐是某世界著名服装公司的总裁秘书,芳龄28岁,以其名牌大学英语系资历和不同寻常的气质、非凡的工作能力博得老总青睐,目前月薪已达五位数,而随老总外出开会或者考察时会另有津贴。石小姐对高薪的看法是:年轻有才华是自己最大的资本,为何不利用这条件让自己“日进斗金”呢?

“趁着年轻多挣钱,绝对没错。干秘书这一行不会太久,这是个伺候人的活儿。我现在的老板是个工作狂,常要求你周六周日加班,平时干到八九点钟也是常事,而且对工作质量的要求也近乎苛刻。若非看在薪水福利的份上,我早就跟他拜拜了。我常常跟朋友们说,如果碰到更高薪资的机会,要帮我留意点,只要对上号,我立马走人。”

选择四:享受轻松生活

吴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MBA,同时被几家管理顾问公司相中,高薪聘请。但年纪轻轻的她却放弃了高薪的诱惑,不愿意将自己出卖给管理顾问公司,而宁可在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外企做公关主任。因为对她而言,这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抉择,她选择了一种她想要的生活方式,做有乐趣的工作,还可以同时进修博士学位,每个周末还能和男友享受到郊外远足的快乐。

不同的人基于不同的立场会对同样的事情做出不同的抉择。面对高薪,有人毫不犹豫,有人则不愿冒险;有人趁年轻挣够本钱,有人则趁年轻享受生活。这些选择都无可厚非,因为一个人有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但现在社会上最流行的却恰恰是“高薪+高质量”的生活方式。

现在最流行的观点是,除非迫不得已,否则绝不额外加班。如果可以的话,甚至愿意倒贴公司钱,以换取不要加班的自由。先不要觉得这一点听起来很好笑,实际上,有很多能力强的人,就是宁可贴钱也不肯轻易加班。对很多现代人而言,上班最现实的好处,就是能够赚得一些资源,帮助你当一个“完整的人”,然后,能够运用这些可能有形(金钱)或无形的资源(经验、人际关系、眼界),全面地去享受生活。对于这个时代的上班族来说,无形的资源可能跟实质的金钱收入同样重要。

传统的上班方式,是标准地“以时间换取金钱”,所以上班的价值可以用以下简单的公式表达出来:

传统收入=(时薪×工作时数)+(加班时薪×加班时数)+(应休而未休的假×每日补贴)+奖金(包括全勤/考绩/红利等等)

通常这种传统收入高的人,就会被认为是“有钱人”,即使底薪不高,但是因为常常加班,领很多加班费,所以也硬是被认定为成功的上班族。虽然他们被很多人羡慕,但实事求是地说,好像没有人晓得这种人除了工作睡觉,到底在做什么,甚至想不起来他到底长什么模样。他花在办公室对着电脑的时间,比跟自己理当亲近的家人还要多上一百倍,就算家人有荣幸看到他的脸时,他也通常不是正在睡觉,就是很疲倦。久而久之,就会变成这种人对家庭惟一的意义,就是赚钱的机器。

但是对于新时代的上班族来说,对于收入的算法就很不一样了:

新时代收入=(时薪×工作时数)-(每小时下班时间对于你的价值×加班时数)+(额外多休的假日数目×每日薪水)+配股

对于很多现代人来说,工作时间多忙都没有关系,但是工作时间愈短、愈集中愈好,而且不管是有薪或无薪的假期,都是愈多愈好。他们对于一天到晚要加班的老板,绝对没有好感。而对于那些整天加班从早忙到晚,除了吃饭睡觉外都在工作的上班族而言,他们除了深表同情外,更是完全没有一点羡慕。

有一类国际公司,早就取消所谓的“加班”制度,就算超时工作也拿不到一毛加班费,用这种方法鼓励员工不要轻易加班,多利用工作八小时以外的时间去找寻自己的生活价值。另外还有些行业,比如说写电脑程序的工程师,迫于实际需求,常常会日以继夜地一群人关在一个小房间里写个不停,但是一旦大功告成之后,便会一口气放个长达半年的假期,对于没有家累的人而言,这也是个不错的主意。

总而言之,高薪的最新定义就是:无论薪水确实数字的高低,只要银行的存款数字总是在稳定地增加,钱包里的钱永远比够用还多那么一点,想休假、想旅行时可以不需要特别拮据就轻松成行,进到餐厅里也都能不用看价格就直接点自己最喜欢的菜,那就是高薪。

高薪面纱该不该撩起

如今,高级人才的薪资在人才交流市场中不仅是求职者最关心的问题,也是企业最敏感、顾虑最多的问题。究竟是否应该公开高薪的具体数目,也一直是人们所探讨的话题。

徐亮(上海某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

有些企业声称是论才付酬,有才钱多,没才钱少。这句话貌似合理,其实不然。从科学的角度说,每个职位都应当有明确的职责和任职资格,因而会有明确的人才招聘待遇。我们不否认由于企业要求的任职资格有一个范围,聘用待遇也会有一个浮动。但如果企业对任职资格没有明确的要求,薪水也没有谱,谈成什么样是什么样,只能说明这个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不高。

在某公司的招聘启事中,人力资源经理和人事专员的职位描述竟然基本一样。这个公司的薪酬没有合理的标准也就可想而知。也有些企业担心明示薪酬会让对手了解自己的情况而陷于被动。其实,人才竞争手段不止薪酬一个方面,否则就很难解释为什么国外企业招聘时都会将薪水写得一清二楚。

从尊重人才的角度来说,购买东西的消费者有知情权,个人求职也同样应该享有知情权。对求职者来讲知情权有三个方面:企业的基本情况,包括企业性质、产品、员工情况和企业文化;岗位情况,包括职责、内容、目标、相邻部门和晋升;薪资福利情况,包括固定收入、非固定收入、福利和脱产培训情况等。

梁辉(北京的一名人力资源专家)

企业和员工之间只是劳动力的买卖关系,作为员工和应聘者没有权利了解公司的薪资结构,这是公司的机密。薪资结构非常复杂,同一职位薪资有不同的档次,薪资定档要根据对应聘者的面试、经验等情况具体确定,所以若公开也只能是个大致的范围。国家也没有必要对企业的薪资管理进行干涉,如果强行公开反而会造成很多弊端。

企业薪资在内部也不宜公开,企业薪资文化应该强调是和自己比,而不要和别人比,人是主观的,和别人比总是觉得自己好,从而产生不必要的内耗。国内在隐私观念上比较缺乏,这一点在国营企业尤其明显。国企的员工都要求薪资公开,因为国企是全民所有,员工接受不了薪资差距太大的事实。然而实际上,拉大薪资差距也正是知识经济所要求的。

张正毅(某研究院专家)

在我国,现在让企业真正公开薪资是不可能的。现在国内很多企业本身对市场都不大清楚,对自身企业同职位的薪资应该如何定位也不太清楚。在发达国家,企业对薪资的调查分析比较完善,有完备的数据储备,有利于企业根据市场和企业自身情况调整薪资结构。但在我国,从近一二年开始才刚进行比较广泛的现代企业分配制度调整。各企业对市场薪资进行的调查很粗糙,对内部薪资结构的构建缺乏论证。一些数据往往包含了各种不同性质的企业和职位,没有详细的划分,无法进行具体分析,只能是作为初步的参考。

从合理性角度说,应聘者有权了解企业的薪资情况,但实际上却很难获得这方面的信息。要想获得这些信息,人们往往是通过亲自去听。实际上咨询公司在这方面的信息是准确丰富的。但因为市场需求量小,个人的承受能力差,所以目前还没有咨询公司开展为个人提供咨询服务,只是在做个别业务如猎头时才会向个人提供。不过,这项业务将会是咨询公司的一个发展方向。

宋定邦(广州的一位业内人士)

说到薪资的知情权绝不能片面理解。知情权并不意味着对企业所有情况的了解和掌握。从公司角度来讲,我们会力求使职位透明化,向应聘者详细地介绍职位职责和要求。在确认被录用之前也会详细说明公司所能支付的薪酬。但这属于公司的秘密,不仅在公司之间是保密的,在公司内部,员工之间也是保密的。

关于“高薪面纱该不该撩起”这一话题,可谓众说纷纭,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究竟如何,到现在还没有一个定论。但是请相信,随着我国向WTO迈进步伐的日益加快,高薪面纱的撩起指日可待。

重新估价自己

如果你已经为自己制定了个人身价的发展策略,并且已经深入地了解了职场竞争下各种险恶的因素。那么在面对“更上一层楼”的机会时,你是否有勇气让自己重新被估价?

胡林是台湾一家本土银行的业务员,在这个银行工作已经4年多了,但薪水却总是在3万多块台币间徘徊。他常挖苦自己说,喜玛拉雅山珠穆朗玛峰每年因为板块运动,还会长高几厘米,而自己每年的厚度,却总是一动也不动。胡林也曾鼓起勇气与老板谈过几次,但老板却总是以公司的体制,以及日后公司发展将带给胡林的美好前景为由,让胡林“眼光放远点”,以大局为重。

其实,胡林工作很努力,也曾有多家外商银行要用更高的薪水和职位挖他,他也曾想过要再出国深造加强自己的金融专业。但年轻无经验的他,总是在老板不断地挽留下心软,选择继续坚守岗位。

受最近一年台湾经济不景气的影响,胡林业绩大幅滑落,原来老板对他“关爱”有加的眼神,也开始转变为“不耐烦”。胡林突然明白在市场经济的结构下,老板才不会管你过去立下多少汗马功劳,现在贡献不足的人,就是对公司的负债!胡林心寒之余,便有了跳槽的打算,只是现在台湾的银行同业都在紧缩人事成本,遇缺不补。他的跳槽打算根本无法有的放矢。遇到了同期进银行,后来跳槽到另外一家外商银行,目前已经升到副经理的老同事,他不禁跟这位同事大吐苦水。这位老同事安慰他之时,告诉了他一件事,让他心中久久无法释怀——他之所以迟迟没有被加薪升职的理由,竟然是他的老板认为:“现有的价格,已经足够让胡林卖命了!”

胡林为此很后悔,自己在最红的时候,为什么没有趁机跳槽,或出国学习呢?好让自己有重新被估价的机会。

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事,好心的长辈会告诉我们,要我们不要随便辞职或者换工作,市场经济社会讲究“积累”,经常换公司的人容易被淘汰出局,俗话也说:“滚石不生苔。”

不过,当我们真正进入社会后,才发觉这句话是“有时效性的”。对一个刚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而言,“工作”的确是一种积累自己经验与实力的过程,这时最需要的就是“边打仗边学习”,把从前在学校读书的理论,用最实务的经验来印证,这也是一个人进入社会工作后成长最快速的时期。不过,当一个人在现有岗位上工作了七八年,年纪达到35岁左右时,有一天会突然发现,薪水调整每年就是3%,想轮到自己升经理,或许再等10年都很难有机会,自己的薪水和职位就是这样不上不下的。即使想跳槽,翻开各大媒体报纸求职栏一看,会发现所有应征工作几乎都规定要35岁以下的,所以似乎也没有什么地方可以去。就算有机会,好像也不会比现在更好。而且更重要的是,长时间固守在一个位置上,容易让人“组织化”,变得害怕冒险,不想改变。其实每个人都有一颗渴望改变与进取的心,只是被制度蒙蔽罢了。

当自己在一份工作上的贡献与学习,已经到了瓶颈阶段时,就该勇于转换跑道,甚至发展自己的第二专长,把握自己重新被估价的机会,或许不能保证成功,但至少能保证一件事,那就是这样的人生起码会少点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