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曾说:“学习发展,成立家庭,建立友谊,求职就业,是这个时代和社会个体生活的四大主旋律。”而在这四大主旋律中,又以求职就业与人们的关系最为密切,对人一生的影响也最大。
法国哲学家安德森·莫洛亚说:“职业是对人生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一个人只有从事最适合自己的职业,他才能在工作中创造出非凡的业绩。”
一个人要追求成功,要实现自己的“野心”,最直接、最实际的方式就是通过职业这一平台来铺垫我们的“野心”之路。然而,在新世纪的职场中,可谓是波诡云谲,高手云集,容不得人们有半点疏忽、胆怯和犹豫,投机和蒙混同样也难以过关。一个男人,如果在职场上无所作为的话,那么,他们连生活都将难以保障,当然。就更谈不上什么发展、什么野心了。
因此,除了“打铁还须自身硬”外,了解职场生存之道,会更有利于展现自我,实现“野心”。
一个人为了在职场上获得成功,首先要选择最能发挥自己潜能的职业。
一旦工作选定,在工作过程中,就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出特有的敬业精神,拿出出色的工作成绩,展现自己的个人魅力,夯实自己成功的基础。当一个人真正按照这样的要求对待自己的工作时,就一定会登上人生成功之路。
有一份调查报告表明:在被调查的3000多人当中,明确表示对自己工作不满意的占71.5%。当被问到不满意的原因时,约有一半以上的人回答:
“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
这些人本来应该有更大的作为,却因为处在一个不适合自己的位置上,英雄无用武之地,真正的本事没法施展出来,甚至随岁月的流逝慢慢地遗忘殆尽,变得与庸人无异了。推究其根源,许多人是由于在求职择业之前缺乏对自己充分的认识,没有具体地分析自身特殊情况,便盲从潮流选择了并不适合自己的职业。
待到无情的现实摆在面前,他们中大部分的人方觉得为时晚矣;也有人能当机立断改弦更张谋取新职,但在求职愈加艰难的今日,能有此壮举的人又有几个呢?
张某是北京某名牌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毕业时一家国有企业执意要招收他,另外也有几家外资企业要网罗他,但他的目光盯上某中央机关,虽然竞争异常激烈,但他通过一番周折终于如愿以偿。他满心欢喜,以为美好的生活前景便呈现在眼前了,他的亲朋好友也免不了要祝贺一番。
可是无情的现实把他最初的设想打得粉碎。他生性奔放热情,活泼好动,擅长各种球类活动,在计算机的软件开发与应用方面更是无所不精。但命运却把他安排在大量数据的统计、整理之中。他最初的热情也逐渐消退,变得心灰意冷起来。工作也不断出现差错,而且因为出差时私自旅游耽误工作,受到了主管领导的严肃批评。几年下来,他原来的专业知识非但没有派上什么用场,而且渐渐忘得一干二净了,枯燥乏味的工作又使他感到十分气闷。当他得知当年的不少同窗好友取得了可观的成绩,有的成为技术骨干,有的已成立自己的公司,有的则在国有企业中担任厂长、总工程师时,这位当年的计算机专业的高材生百感交集。
虽然他也想过要调动工作,但专业知识已经难以补救了。又过几年,由于他工作无甚起色而被辞退了,他才深刻地体会到“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道理。
索尔格纳夫这样说:“每一个人不要做他想做的或者应该做的,而要做他可能做得最好的。拿不到元帅杖,就拿枪;没有枪,就拿铁铲。如果拿铁铲拿出的名堂比拿元帅杖而总是打败仗要强千百倍,那么拿铁铲又何妨?”
这个比喻生动地说明了能够做得最好的,往往就是你的最佳才能所在。
对每个就业者而言,充分地认识自己是尤其关键的一着棋。如果上例中大学生张某能够充分认识自己,扬己之长,避己之短,那么,他的命运便会截然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