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异域文化之旅:体悟23个国家的文化象征
23209200000008

第8章 日本的花园(1)

我们可以变得更国际。但是我们仍然遵守我们的社会规则。

——东京成田机场一面日文旗帜上的话

每一个团体都有权得到其成员的忠诚,这种对团体的忠诚限定了一个日本人的生活。你所从属的那个团体塑造你的为人。你的团体就是你的身份。

——里德,1999年,第74页

日本是个岛国,人口1.25亿。日本的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31人,在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中,日本排在第17位。日本的面积比美国的小:美国的面积为9,372,610平方公里,日本的面积为377,727平方公里。日本人口中年龄超过65岁的占14%,以人口老化程度而论,日本列世界第15位。日本的经济规模仅次于美国,为世界第二。

从西方的报纸杂志上读有关日本的文章很容易让美国人晕头转向。许多报刊文章告诉你,就观念和文化而言,日本人正在变成彻头彻尾的美国人。例如:

1998年7月,川崎先生面l临一大选择:是成为美国式的资本家还是别的什么……

于是,川崎先生说,在7月一个闷热的日子。日本的马洛克斯公司撤消了经营货运子公司的“胆小鬼”的职,最终解雇了440名员工中的100名。(《华尔街日报》2000年1月5日,第1版)

一般日本人不会采取如此极端的措施,他们往往觉得这么做违背了日本的文化准则。尽管日本人钦佩美国的经济成功,但是对美国的文化价值观有疑问,认为美国的价值观不仅导致了经济成功,而且带来了社会病态。1996年,美国的谋杀案为10万分之7.53,日本只有O.97;抢劫,美国255.8,日本1.75;强奸,美国37,日本1;纵火,美国46,日本1;袭击,美国440,日本5.4;偷窃,美国1099,日本187(见里德,1999年,第23页)。

无数令人肝肠寸断的故事描绘出一幅与马洛克斯公司的做法形成鲜明对照的图画。宣布破产的日本公司常常努力把自己的员工安排到其他公司工作,许多破产公司的经理人员因受不了破产所带来的耻辱而自杀。1997年报道过478个这样的自杀案,也许还有许多没有报道的。很难想像美国的经理人员会做出这样的举动,他们大概内疚感多于耻辱感。一家小公司48岁的总裁柴田信男和他的兄弟双双自杀,自杀前留下一张令人悲哀的纸条:“我们的生意没做好,我们向全体员工表示歉意。”(菅原,1998年)20世纪80年代初,几乎所有关于日本的著作都由衷地称赞这个国家,而且往往只拣好的方面说。例如威廉。大内1981年那本畅销的《z理论》。伊兹拉·沃格尔甚至把他那本畅销书命名为《日本第一》(沃格尔,1979年)。到了1990年,许多美国人彻底改变了看法,不再像从前那样对日本全盘肯定,而是采取了一种被《财富》杂志称为“害怕和厌恶”的态度(史密斯,1990年)。改变态度的部分原因在于日本在当时获得的经济成功和美国公司难以打入日本的市场。后来,日本经历了十年衰退,美国人似乎又牛气起来了:这些胆小鬼必须接受美国式的资本主义,不然就会遭受耻辱和经济失败。

然而日本的情况和日本的文化比美国人所能想像的要复杂。就连日本是一个集体主义国家这样一个概念都需要修正一下。在霍夫斯泰德对53个国家进行的研究(霍夫斯泰德,1991年)中,按个人主义排列,日本和阿根廷并列第22位,这就说明还有许多国家比日本更集体主义。再说,日本是一个典型的权威排列型国家,指望日本一夜之间变成一个市场机制国家或垂直型个人主义国家是不现实的。日本遭受衰退十年却没有尝试改革,这就很能说明问题。

要了解日本的文化,我们可以对比一下分别代表美国人和日本人的文化象征或者说他们看待世界的不同思维方式。美国的橄榄球运动可以反映美国人的思维方式,而日本人,不是全体也是绝大多数日本人,立刻就会把日本的水花园当作最能代表日本文化的象征。

日本的花园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水花园,也叫风景花园,另一种是旱花园,也叫禅宗花园或宗教花园。两种花园的主要区别在于:水花园里有水池,有水,旱花园则以鹅卵石代水。水花园也好,旱花园也好,功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创造一种人与自然合一的感觉,创造一种可以人定的气氛。本章主要介绍日本的水花园。

日本的社会就像日本花园里的水一样,是流动的。日本的·社会不断演变,但又保持着自己的基本特征。一滴一滴的水没有什么力量,但是无数滴水汇集在一起就能形成瀑布,然后又倾注到有鱼的水池里。水池看似平静,其实池底有一只水泵,不断地把水抽回瀑布顶端,保持瀑布的景色。往水池里扔一块石子,平静的水面被划破,石子沉入水底,从此与世隔绝。设计这样的景象无非是想复制大自然,领会大自然的精髓。潺潺流水给人一种与自然和谐、融合的感觉,也许还会给人一种永恒的感觉。

花园提醒日本人,大自然在社会、宗教、艺术和美学的发展中处于中心位置。这里所说的大自然,不单是指大自然本身,而且还指日本人感觉大自然的方式。既然花园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日本人也就觉得自己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了。西方人把大自然看成某种要征服的东西,日本人则相反,把大自然看成是某种要接受的东西。

作为从事农业的民族,日本人挚爱大自然,能够深切体会大自然的内在美。日本没有任何地方距离大海超过70英里。丘陵占据国土的80%,不论在日本的哪一个角落,都可以出门见山。日本的气候温和,雨水充足,这就让人觉得大自然和蔼可亲,视之为滋养万物的源泉。难怪日本早期的文学如此深情地歌颂大海、高山和丛林峡谷的美丽。

日本花园的三个基本成分是,石头、植物和水。通常,这三种成分组合起来形成所有日本风景花园共同的特征:流动的水,水池,石子造型,树,灌木,一切追求自然,避免留下人为痕迹。

日本的社会复杂而富有活力,就像日本花园里的流水生机勃勃。在过去的125年中,日本经历了沧桑巨变,由一个封建国家发展成为现代工业化国家。两次世界大战,日本都有份,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到惨败。自那以后,日本一跃而成为世界经济强国。日本人在吸收西方的科学、技术、教育和政治的同时,保持着自己的独特文化。

日本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然而这一变化的基础仍然是日本的花园所映照出的观念。为搞清楚日本花园的各种成分是如何反映在日本社会中的,我们集中探讨四个问题:和谐与规矩,齐心协力,养性,美学。

和谐与规矩

要理解日本,首先要了解日本的历史。日本的花园讲究各种成分之间的和谐,以便创造出一种人与自然有效互动的感觉。日本的历史就像日本的花园,可以说是一部不断追求和谐的历史。日本人千百年来生活在与世隔绝的状态中,是一个十分单纯的民族。最后一个冰川期结束之前,也就是1.1万年前,日本与亚洲大陆相连。漂泊到那里的人群再也无路可走,便留在了那里,并与后来到达那里的人群混合在一起。历史记载表明,公元8世纪前大批人从朝鲜半岛涌到日本,到公元8世纪就与当地的居民几乎完全融为一体。此后1000多年就很少有移民了。

日本几乎没有铁、石油等自然资源。公元前1000年左右,日本人从中国人那里学到了种植水稻的技术。每个村庄都种植水稻,自给自足。由于种植水稻的程序复杂,环环相扣,日本人不得不学会集体协作,这是战胜饥饿的必要条件。

公元前7世纪,日本的第一部宪法就表达了和谐的重要意义。该宪法共17条,第l条确立和谐为以后各条之本。这与西方人的观念形成鲜明对照:西方人强调的是生命、自由和追求个人幸福。

对于本土的东西与外来的东西之间的差别,日本人一向具有清醒的意识。他们很早就认识到了在保持自己民族文化的前提下吸收外来经验的重要性。

公元552年日本王室正式引进中国的佛教以后,日本人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中国大陆文明的优越性。公元7世纪到9世纪,日本人努力学习中国的技术和制度,深入研究中国的哲学、科学、文学、艺术和音乐。日本人的思想、文化和习俗都深受中国的影响,就连文字采用的也是汉语的书写体系。尽管日本人的书面语言用的是汉字,但是他们的口语仍然是自己的。日语的口语与汉语的差别就像与英语的差别一样大。日本岛与中国的距离可以说既远又近:远足以免遭中国人的入侵;近足以受益于同中国的互动,当时中国是世界上技术最先进、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公元9世纪至12世纪,日本人将新的东西与旧的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新的综合体。

公元12世纪,源赖朝首次使用幕府将军的头衔,并在镰仓建立了自己的幕府。镰仓距当时称为江户的东京一小时车程远。尽管当时住在京都的王室仍被允许主持各种仪式,但实权掌握在幕府将军的手里,封建领主直接向幕府将军报告。幕府时代一直持续到1868年权力归还王室为止。

幕府时代,和谐继续受到推崇,不过是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幕府制度看上去与欧洲的封建制度惊人地相似,与中国的儒术则大不相同。儒术讲究忠于家庭,幕府制度则要求占人口10%的武士绝对忠于幕府将军。武士服从幕府将军为效忠最高的家庭——国家铺平了道路。与欧洲不同的是,日本没有对骑士的崇拜。日本的武士既打仗,也做学问,以能够吟诗作画为荣。

当时的日本社会,大部分人都没有什么权利,如果一个普通人违反了社会的规矩和习俗,武士有权将其就地正法。这就难怪日本人总是设法寻求和谐,保全“面子”。在这种条件下,日本社会形成了一系列不成文的规矩,要求大家共同努力避免损害他人的名誉和自己的尊严。直至今天,日本人在对别人的计划提出批评之前仍然先要请求原谅,以免双方丢面子;许多日本人在正式发言之前也要先请求原谅。同样,棒球比赛不能超过3小时20分钟,比赛常常以平局告终,这与保全面子和保持和谐的需要也是相吻合的。

16世纪德川幕府统治时期,日本的孤立感进一步加剧。德川家康禁止耶稣会传教士活动,割掉基督徒的耳朵,还下令建造只能在海岸附近使用、不能担负远洋航行的船舶。日本同外界的联系几乎完全中断,仅在九州岛地区的长崎港有少量荷兰商人。

1853年,佩里将军率美国舰队来到日本江户海岸,日本不得不结束自我封闭的状态,无可奈何地与美国和欧洲列强签定了不平等的通商条约。幕府制度受到削弱。1868年权力回到王室手里。

在日本,完全接受一个外国人,即使可能,也是极其困难的。接受外国人就会打破多少年来形成的关系和谐状态。外国人就像一块投入水池的石子,暂时打破了平静的水面,然后就会迅速从视线消失。许多美国来访者错把日本人对他们表现出的极端关注当作真诚的友好表示,或者至少当作真诚接受他们的表示。为什么会产生这一误解呢?这就不能不说到“规矩”的观念,规矩是保持和谐的必要条件。

过去,日本的经济是在种植水稻的村落中发展起来的生存型经济,依赖大自然,这就使日本人相信存在两种秩序:一种是内心的秩序,一种是自然的秩序,二者由形式统一起来(见德门特,1990年)。规矩是做事情的方式,讲究的是注重形式,注重过程的次序。吃饭有吃饭的规矩,打电话有打电话的规矩,同外国人交往有同外国人交往的规矩,如此等等。对于日本人来说,完成一项活动的过程或形式都是结果所必需的,同结果一样重要。美国人则不同,从历史上说,美国人更注重的是最终结果而不是实现结果所必需的过程。日本人之所以重视“全面质量管理”和“不断改进”恰恰出于规矩的观念。日本人往往相信,用正确的方式做事最终会导致以最成功的方式做事。

日本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理所当然地认为每一个人都有其特定的位置,每个人的责任都是十分明确的,于是发展出各种规矩。正因此,埃德温·赖肖尔认为,日本人不是世界上最客气的人,也是世界上最拘谨的人(赖肖尔,1988年,第146页)。即使在夜里两点钟,方圆几里地一辆车都没有,也可以在路边看到老年人耐心地等到绿灯亮了才过马路。一个人是否守规矩可以反映出这个人的内心世界。日本人玩棒球也有自己的规矩,他们持棒的方式以及其他一些规则,都是来日本的美国人难以适应的。

规矩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会过分。有些活动,比如打招呼和交换名片,美国人往往比较随便,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方式,但是日本人却有专门的规矩。遇到新的事物,尚未形成专门的规矩,日本人可能就会不知所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些日本军官不想再打下去了,但却苦于没有任何关于投降的规矩,因为当时根本想像不到有投降的事,于是竟然提出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问题:“我们不知道如何投降”(德门特,1990年,第68页)。

如果一个日本人违背了规矩,那就可能引起强烈的反应。日本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五个14岁的女孩子竟然逼迫她们的一位同学自杀,原因就是她们这位同学在她们当中一位同学的母亲的葬礼上没有表现出足够的悲伤。

养性

要想在这样一个如此有序的社会中活得游刃有余,就必须有非常强的自制力。事实上,日本的孩子不论男女从一生下来就要接受加强自制能力的教育。在日本的花园中,鲤鱼象征着男子汉气概,象征着勇敢、坚韧、执着。同样,“养性”是日本人人生观的组成部分,强调自我约束和责任感,提倡通过纪律和逆境发展自我、把握自我。最能体现这种养性观念的活动就是研习武艺、园艺和茶艺。研习武艺是为了达到一种精神的目的,这就是实现内心的平衡与和谐。掌握技艺需要自我控制和自我约束,而能够做到自我控制和自我约束也就可以开发内在的力量。

也许了解日本人的行为方式的最好办法就是体验一把武艺,像空手道或剑术。空手道是佛教僧人引进到日本的,目的是自卫和养性。空手道训练的主要内容仍然是形式,也就是套路。男女学徒在进行格斗之前先要长时间独自练习这些形式,最后还要教给学徒“意念穿透障碍”。一个令父母最难受的体验,就是看着自己九岁的儿子或女儿练习意念穿透一张三厘米厚的木桌子,也就是用裸手击打桌面,直至穿透它。有的时候,空手道的师傅强迫学徒反复重复这种练习,以此表现其自制力,学习处理逆境,以至于有的年轻学徒弄伤了自己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