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有一种得到叫放弃
23241600000018

第18章 果敢离开这样的想法(3)

三国时期的杨修,在曹营内任主簿,思维敏捷,甚有才名。由于为人恃才自负,屡犯曹操之忌。曹操曾营造一所花园。竣工后,曹操观看,不置可否,只提笔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手下人都不解其意,杨修说:“‘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园门阔耳。”于是再筑围墙,改造完毕又请曹操前往观看,曹操大喜,问是谁解此意,左右回答是杨修,曹操嘴上虽赞美几句,心里却很不舒服。又有一天,塞北送来一盒酥,曹操在盒子上写了“一盒酥”三字。正巧杨修进来,看了盒子上的字,竟不待曹操说话自取来汤匙与众人分而食之。曹操问是何故,杨修说:“盒上明书一人一口酥,岂敢违丞相之命乎?”曹操听了,虽然面带笑容,可心里十分厌恶。

曹操性格多疑,深怕有人暗中谋害自己,谎称自己在梦中好杀人,告诫侍从在他睡着时切勿靠近他,并因此而故意杀死了一个替他拾被子的侍从。可是当埋葬这个侍者时,杨修喟然叹道:“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曹操听了之后,心里愈加厌恶杨修,便想找机会除之。

曹操率大军迎战刘备打汉中时,在汉水一带对峙很久,曹操由于长时屯兵,到了进退两难的处境。此时恰逢厨子端来一碗鸡汤,曹操见碗中有根鸡肋,感慨万千。这时夏侯淳入帐内禀请夜间号令,曹操随口说到:“鸡肋!鸡肋!”于是人们便把这句话当做号令传了出去。行军主簿杨修即叫随军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夏侯淳见了便惊恐万分,把杨修叫到帐内询问详情。杨修解释道:“鸡肋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何益?来日魏王必班师矣。”夏侯淳听了非常佩服他说的话,营中各位将士便都打点起行装。曹操得知这种情况,以杨修造谣惑众,扰乱军心罪,把他杀了。

俗话说得好:“聪明反被聪明误。”应该肯定,杨修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问题在于他被聪明所误。处处都要露一手,所谓“恃才放狂”,不顾及别人受不受得了,不考虑别人讨厌不讨厌,而这个别人,却是曹操这个恃才傲物的顶头上司。于是,针尖儿对麦芒,杨修终于送掉了自己的小命。

这里,杨修智慧超人,却因过于自负,不给曹操留一点面子,而丧了性命,这是每一个想以“聪明”博得上司欢心的下属应该吸取的一条教训,曹操的“鸡肋”、“一盒酥”及门中的“活”字等,都是一种普通的智力测验,是一种文字游戏。他的出发点并不是真为了给大家出题测试,而是为了卖弄自己的超人才智,因此,你主观上猜着了,也只能含而不露,甚至还要以某种意义上的“愚笨”去衬托上司的“才智”。但是,杨修却毫不隐讳地屡屡点破了曹操的迷局。虽然说杨修锋芒外露,好逞才能,因此而赔上了自己的性命,未免太可惜了。杨修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故事告诉我们:欲利用上司的下属,必须要具备良好的素养,处处想到表现自己,放任自己,无视上司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锋芒毕露,咄咄逼人,必然会招来上司的忌恨,引火烧身。

由此看来,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倒真是处世之道的至理明言了。面对上司,想必每个人都有“伴君如伴虎”之感。因此,我们要学会降虎之术,那就是让自己显得笨一点、愚一点,让上司显得英明一些,高大一些,这样我们这些“笨头呆脑”的家伙,在他眼里也就会可爱许多了。

“大智若愚真英雄”,只有时时收敛锋芒,处处离开你的聪明之处,才能在与他人的周旋中明哲保身,平平安安地度过我们的一生。

九、离开“我是超人”的思维

你并不是一个超人,并不能事无大小,不分巨细统统包干。特别是作为一个领导者,如果你真的是这样,认为“不亲自干不放心”,那么,你恐怕真的要“呕心呖血”了。可千万别效仿诸葛亮,刘备死后临危托孤,认为不“事躬亲问”不能报答知遇之恩,那可就大错特错了。

一个具有领导风格的人物,最主要的是将其智慧和精力用于设计出卓越超人的思想计划,创造出新的东西,而不是要去机械地做一些其他人也可以做的琐事。一个真正能站住脚跟的领导者,永远是机器的制造者,而不是机器上的某个部件。

现代管理都讲求团队精神,和别人合作时当然应该表现出自己真实的才干,但同时也要注意下功夫做好三方面事情,要注重对大局的判断把握,要注重调整团体内部关系,并使之同心同德,戮力同心,形成庞大的合力。还要注重让部下各尽所能,各司其职,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特别是要注重让部下各尽所能,一个人的才能和力量毕竟有限,若是作为管理者能使下属各尽所能,形成优势互补,齐心合力,则必能应付各方面的难题,使事情顺利完成,任务圆满完成,这样则更显领导者之才能。

汉朝时,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取得了楚汉战争的胜利。刘邦身边有一著名的谋士,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军事参谋长——陈平,此人年纪虽轻,却是韬略满腹,足智多谋,跟随刘邦南征北战,东挡西杀,出了许多好的计谋,对刘邦夺得天下有很大的贡献,颇为刘邦赏识。

刘邦驾崩后,汉文帝时,陈平已步人晚年,已由几十年前英俊聪慧的小伙子变成了花发历练的老者,被汉文帝封为宰相,辅佐文帝治理朝政,管理天下大事。与陈平同座的还有一个宰相周勃,汉朝吏制设两个宰相,共为国政服务。

一日,文帝传下口谕,要召见陈平和周勃。两人接旨后赶忙进宫见驾,见文帝后,磕跪施礼。文帝一笑,口旨说:“两位爱卿,免礼平身,一旁赐座。”

两位起身,侧身坐在椅子角上,上身前倾,以示恭敬,汉文帝笑问:“周爱卿——”

周勃赶紧离座跪地,答应一声:“微臣在——”

汉文帝接着说:“周卿,朕问你,你日理万机,事务繁忙,你可知经你手处治裁断的事,一年大约有多少吗?”

周勃跪在地上一听,心中一震,思索半天:“臣愚拙,实在记不清到底每年处理多少事件。”文帝有些不悦,便又问道:“如此说来,周卿,你可知道我国库一年的收支有多少呢?只要大概即可。”

周勃此时已经冒了汗,额上背上尽是冷汗,身子有些发抖,声音都有些颤了:“这……这……这……”

“这”了半天也没有回答上来,只是叩首谢罪,汉文帝没有理会他,转头又问:“陈爱卿——”陈平忙也起身跪地,高声应答:“小臣在——”

汉文帝接着问道:“陈卿,你可知道你一年处理多少事,我国库一年收支有多少吗?”

陈平忙奏:“回皇上,关于这些问题微臣只有去问询负责之人方知。”

汉文帝问:“谁是负责人?”

陈平回答:“司法大臣负责事务裁判事件,财政大臣则负责掌握国库的收入和支出情况。”

汉文帝笑了,问道:“陈卿,你不是在给朕开玩笑吧,如果司法大臣、财政大臣都各有所司,各行其职,那么,你们这宰相又有何贵干呢?”

陈平依然很沉着冷静,不紧不慢地回答文帝:“陛下,臣斗胆犯言,身为宰相当使百姓安居乐业,各得其所。对外须抚镇四方,使各地蛮族诸侯服从中央,不敢稍有叛乱之举,对内则要督促所有官吏尽职尽责,搞好分内之事,却不必自己去过问一些琐碎之事,”汉文帝听后连连点头,重赏陈平。

没有多久,周勃引咎辞去宰相之职,由陈平一人独担宰相重任。陈平便坚持他对文帝所说的做法,量才为用,视人而定,针对每一个人的才能确定各自应做的事,自己加以督导。这样一治理,天下太平,国泰民安。陈平指挥有方,因地因时制宜,因人而异,受到文帝的嘉奖、众臣的赞佩、百姓的爱戴,成为一代名相。

通过陈平的行为不难看出,作为一名管理者,你没有必要事事过问,不分巨细,该放的要放得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有名的英国大出版家诺慈可里夫一生所做的事业极为繁多,一般人根本无法应付,但他却很轻松地干每项事业,不能不令人惊奇,有的朋友问他是如何处理这么多事时,他笑着对朋友说:“其实,我也没干什么,我只是负责指挥工作。具体的机械式的工作我部交给那些可以干好的人去做,而且他们都干得很好。我深刻体会到,要想成就一番事业,最为关键的是每时每刻都在创新的计划,而并非动手去做那些助手们完全能办理很好的细致工作。”

诺慈可里夫的话,表达了领导者成功的决窍,正如计算机公司经理派特生所说:“不要去做可以交给别人去做的事情。”

团队合作时,作为领导要学会“偷懒”,但这种“放”是合理适当的“放”而并非放任自流。正像派特生所得出的结论,一个具有领导性的人物,最主要的是将其智慧和精力用于设计出卓越超人的思想计划,创造出新的东西,而不是要去机械地做一些其他人也可以做的琐事。一个真正能站住脚跟的领导者,永远是机器的制造者,而不是机器上的某个部件。

派特生做过一次实验证明自己的想法,他将写字间和工厂的重要主任职员调开十多人,最终发现组织运转正常,根本不受影响,这个实验正是说明了领导者在工作职权安排上该放就放、不夺人志的道理。

其实,认真说来,既使是一个平庸的人,他也很有可能具有某种特别的能力,一个好的领导要去发掘并利用他的这种能力,而不是去学习他的这种能力,要离开这种“我是超人”的错误想法,如果世间的“三十六行”你都去学习,都要去掌握,就是一“超人”你也要累趴下。

十、离开习惯的束缚

有的人,也许很长时间就干了那一件工作,他已经习惯了这件工作给他带来的安怡自在,可是,有一天突然遇到某种非常特别的情况需要重新作出选择时,他总是无法摆脱习惯的束缚,常常以已经习惯了的思维来思考以后的人生,那么,在他以后还很长的人生旅途中,他将永远无法获得成功的快乐。一个小孩在看完马戏团精彩的表演后,随着父亲到帐篷外拿干草喂养表演完的明星马匹。

小孩注意到一旁的大象群,问父亲:,“爸,大象那么有力,为什么它们的脚上只系着一条小小的铁链,难道它无法挣开那条铁链逃脱吗?”

父亲笑了笑,耐心地为孩子解释:“没错,大象挣不开那条细细的铁链。在大象还小的时候,训练师就是用同样的铁链来系住小象,那时候的小象力气还不够大,小象起初也想挣开铁链的束缚,可是试过几次之后,知道自己的力气不足以挣开铁链,就离开挣脱的念头。等小象长成大象后,便甘受那条铁链的限制,不再想逃脱了。”

正当父亲解说之际,马戏团里失火了,大火随着草料、帐篷等物,漫延燃烧得十分迅速,蔓延到了动物的休息区。

动物们受火势所逼,十分焦躁不安,而大象更是频频跺脚,仍是挣不开脚上的铁链。

猛烈的火势渐渐接近大象,只见一头大象即将被火烧着,它灼痛之余,猛然一抬脚,竟轻易将脚上的铁链挣断,迅速奔逃至安全的地带。

其他的大象,有一两只见同伴挣断铁链逃脱,立刻模仿它的动作,也用力挣断铁链逃生了。但其他的大象却不肯去尝试,不断地焦急转圈跺脚,最终无一幸存。

或许你必须耐心静候生命中的一场大火,逼得你非得选择挣断铁链或甘心遭大火烧身。或许你将幸运地选择了前者,在挣脱困境之后,语重心长地告诫后人,人必须经苦难磨练方能得以成长。

除了这些人生习以为常的方式之外,您还有一种不同的选择。你可以当机立断,拿得起放得下,运用我们内在的能力,立即挣开消极习惯的捆绑,改变自己所处的环境,投入到一个崭新的积极领域中,使自己的潜能得以发挥。您在静待生命中的大火,甚至甘心遭它席卷,而低头认命?抑或立即在心境上挣开环境的束缚,获得追求成功的自由?

我们的人生中,要经历许多挫折坎坷,甚至磨难,如果我们不有效地加以选择,离开习惯的束缚,就只有永远生活在磨难之中,无法超越常人。

十一、离开硬打硬拼

硬打硬拼只是蛮汉的简单思维,有很多事单靠硬打硬拼是无法解决的。这就如渔翁钓鱼一样,如果只知道一味硬扯硬拉,只有导致竿折线断。要认清眼前的形势,多加思考,千万别走进硬打硬拼的思维误区,要坚信,除了硬打硬拼以外,一定还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对于成功者来说,只要人生目标的大方向没变,有时候选择以退为进的策略,也不失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有时候,一味地硬冲硬打未必是一种最好的方法,以退为进也是一种人生的策略。

我们在谈到成功之道时,更多地强调要有一种勇往直前的精神,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但是,有时候,一味地硬冲硬打未必是一种最好的方法,以退为进也是一种人生的策略。

的确,疾风知劲草,人须有傲骨,面对险恶的局势,人应当有一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这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视死如归”的精神我们自应提倡,也是我们一直所倡导的一种精神。但是,客观世界是复杂多变的,就某个具体的事情来说,也有其“时”、“势”的问题,在某些特定的时间里、环境下,采取以退为进的方法,也是一种积极的人生策略,而并非是消极退让。

美国刚卸任不久的总统克林顿跟莱温斯基的那场“拉链门”风波仍在我们的记忆之中。我们可以想一想,当克林顿与莱温斯基的事情东窗事发,克林顿死不承认,采取死撑着的态度,这也是一种选择。当着全世界人的面,堂堂的美国总统承认自己的丑事,这是多让人难为情的事情啊!但克林顿聪明之处就在于,他采取了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这么做,其实是将包袱扔给了所有的美国人:我已经承认了我自己的错误,你们有权利让我下台,你们也有权利让我继续留在总统的位子上:对一个已经承认错误的人,你们就看着办吧!说克林顿死猪不怕开水烫也好,说他狡猾也好,但最终是他胜利了。

同样是美国总统,当年肯尼迪在竞选美国参议员的时候,他的竞选对手在最关键的时候轻易地抓到了他的一个把柄:肯尼迪在学生时代,因为欺骗而被哈佛大学退学。这类事件在政治上的威力是巨大的,竞选对手只要充分利用这个证据,就可以使肯尼迪诚实、正直与道德的形象蒙上一层阴影,使他的政治前途黯然无光。一般人面对这类事情的反应不外是极力否认,澄清白己,但肯尼迪很爽快地承认了自己的确曾犯了一项很严重的错误,他说:“我对于自己曾经做过的事情感到很抱歉。我是错的。我没有什么可以辩驳的余地。”肯尼迪这么做,等于说“我已经离开了所有的抵抗”,而对于一个已经离开抵抗的人,你还要跟他没完没了吗?如果对手真的继续进攻了,显得对手没有一点风度。所以,我们应记住一个基本原则:一个人既然已经承认错误了,那么你就不能再去攻击他,再去跟他计较。无论是克林顿还是肯尼迪,他们都没有因为有过劣迹而受到丝毫的伤害,相反的是,他们还都将它转变为了一个优点,这从肯尼迪后来当选总统和克林顿的事情完全在互联网上披露支持率反而上升就可以得到证实。他们承认自己有过错误,他们就已经将自己人性化了:我们和平常人一样,也会犯错;同时,承认自己有罪,赢得人们的同情。而别人这时也乐得做顺水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