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爱国主义教育丛书:沈钧儒
23272700000001

第1章 主张立宪救国

甲午中日战争,清朝战败。随着《马关条约》的签订,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民族处于危亡的生死关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并于1901年签订了《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衰败的清政府已经成了“洋人的朝廷”,帝国主义的忠实走狗。中国的民族灾难更加深重,人民的反抗斗争也就此起彼伏。特别是在辛亥革命前十年,以推翻清王朝为目的革命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国内革命形势迅速高涨的震撼下,清王朝统治集团中的一些显赫人物,如驻外大臣、督抚、尚书、侍郎等纷纷要求制订新的策略以挽救朝不保夕的清王朝。1905年清政府派五大臣到欧、美、日本各国“考察政治”,表示考虑实行宪政问题。1906年五大臣考察归来上奏朝廷认为实行立宪有三大好处:第一,可以永远保住皇位;第二,“外患渐轻”;第三,内乱也可以阻止。清政府终于在1906年9月颁布预备仿行宪政的上谕。同时又宣称,不可操之过急,待日后条件成熟,再参照其他国家宪法,确定立宪的具体日期和内容公布天下。由此可以看出,预备立宪实在是敷衍欺骗舆论。但是它毕竟公开许下了同意立宪的诺言,对国内及留学日本的立宪派是个极大的刺激。于是各地的立宪团体纷纷建立,一时间掀起了一个立宪运动的高潮。1907年杨度和熊范舆创立宪政讲习所,目的在于宣传宪法政治,为今后实行法治服务。沈钧儒是该组织的重要成员之一。为督促清廷建立民选议院,沈钧儒和熊范舆等人带头联合一百多人署名向清廷上奏一份《民选议院请愿书》,强调开设民选议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当时第一份要求开国会的请愿书,所以发表后很快在国内外引起极大反响。做为倡导者之一的沈钧儒也就成为引人注目的人物。1908年当沈从东京法政大学毕业回国后,就受到朝廷密探的监视,后经多方面活动才脱离危险。然而这一小插曲并未影响沈钧儒继续从事立宪派活动。他与杨度等人一道又在北京设立宪政公会(即宪政讲习所改名)。由于他们在立宪活动中的影响,所以前来参加的人纷至沓来,从而使宪政公会的影响、活动、声望大大提高,再加上梁启超创办的政闻社也移到上海,很快在国内就形成了一场活跃异常的立宪运动。为了使朝廷实行真正的立宪,沈撰文《论预备立宪要旨》,他认为,立宪变法,不能不把握最主要的方面,只从枝节上谈变法,这种所谓的立宪其危害,甚至会大于不变法。

清廷宣布预备仿行宪政本为形势所迫,目的在于消除革命。而现在全国各省立宪派运动声势日益壮大,清廷于1908年8月颁布《钦定宪法大纲》,确定以九年筹备立宪的期限。其中第一、二年规定筹办谘议局,各省举行谘议局选举工作。谘议局是清朝专制统治下的一种改良的产物,是为预备立宪而设立的地方谘议机关。它的权力是讨论本省行政兴革和公债税收等,它通过的议案,只有经过该省督抚同意方能生效。如被认为有对朝廷的不恭,妨碍国家治安的,督抚就有权将其解散。所以谘议局只能提出建议供督抚采纳,不能监督地方行政,也就起不到决策的作用。尽管如此,在清廷专制,人民无言论自由的国家,毕竟给立宪派提供了一个批评时机,进行民主宣传的合法讲坛。立宪派可以充分利用这个讲坛,或多或少,或主观或客观地反映人民的呼声,并能给清廷的专制卖国政策以一定的牵制。沈钧儒于1908年夏回到原籍探亲,由于他在立宪活动中的影响和威望被浙江巡抚增韫留在当地筹备谘议局的工作。9月被委派为浙江谘议局筹备处总参议。1909年9月浙江谘议局成立,沈钧儒被选为副议长。在任职期间,沈钧儒发现,有外国人在杭州宝石山,湖州武康县境内莫干山买土地建房屋。此两地都是我国内地,并不是通商口岸,而依照以往中国与欧美日本所缔结的各种条约及通商章程规定,外国人的行为,是违反条约规定,侵夺了我国人民的权力,因此不可不争。于是在浙江谘议局会上沈钧儒提出《收回宝石山、莫干山地亩以保内地主权案》并建议巡抚下令,对上述地区进行地界勘察,命令外国人马上停止正在进行的房地产交易。对违令者要严加查办。同时设法筹款收回已卖给外国人的土地。这项提案反映了沈钧儒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反对外国肆意侵占的爱国主义精神。

随着各省谘议局的建立,立宪派又将要求清廷召开国会问题提到日程上来。立宪派认为有了立宪政体,成立了国会,就可使一些先进分子参加到政权中。从而通过国会对政府实行监督,最终达到清除封建专制的积弊,并能防止革命暴乱发生,国家由此富强起来的目的。于是立宪派在1910年先后发动了三次国会请愿运动。沈钧儒以浙江谘议局副议长的身份,前往北京,参加三次请愿。国会请愿代表于1910年1月上书都察院。半月后清廷以筹备并不完全,国民知识程度又未统一为理由,拒绝提前召开国会,请愿失败了。6月第二次请愿,此次比前一次规模大得多,入京请愿代表有150多人,各省签名参加请愿的有二三十万人,然而同样又遭失败。各省代表重新协调行动,又进行第三次请愿。11月朝廷下谕旨,将预备立宪期由原定九年改为三年,除此之处,别无他议,请愿团并没有达到速开国会的目的。请愿实际上仍然是失败的。此次沈钧儒来京数月,与各方面的人士多方面接触,认清了清廷对预备立宪并无诚意,只是一种欺骗。此时兴起于全国的保路风潮和日趋高涨的革命风潮,使沈钧儒看到清政府已不能维持多久了,和许多立宪派人士一样,从立宪转向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