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育儿百科
23339700000043

第43章 幼儿的生活料理(4)

家长要使儿童已具有的良好的行为成为习惯巩固下来,就不要因为有些事情小而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让步。因为一次让步会逐渐变成一切让步,溺爱孩子,肆意放纵,将使孩子成为、不能接受合理要求的人。

三、重视幼儿劳动习惯的培养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有两种人:有些人很会做事,他们善于掌握事物和支配事物,一切事情在他们手里都会处理得井井有条,任何时候都不会不知所措;另外一些人不会处理自己的事情,遇到一点点小事就无所适从,总需要别人的照顾,如果没有别人的帮助,他们就会生活在肮脏,纷乱的坏境中。你愿意你的孩子成为哪一种人呢?如果你希望他们生活得幸福,那么,就应当从小培养他们的劳动习惯,使他们热爱劳动和善于劳动。

儿童从很小的时候起,就有从事简单劳动的能力。不要娇惯你的孩子,要让他们从小习惯于做各种力所能及的事情。对幼儿来说,适合于他们的劳动主要是日常生活中的自我服务性劳动,如自己穿脱衣服,鞋袜,把衣服手绢叠整齐,把鞋放好,独立地进餐和盥洗等等。这些活动和生活紧密相联,容易掌握。孩子稍大一点后,还可以教他们为家庭和班集体做一些事情,如洗碗,扫地等。可以让他们负责管理一盆花,负责给金鱼喂食,观察它们,照料它们。这些劳动需要儿童付出较大的努力和掌握一些劳动的技巧,因此,需要成年人随时提醒、检查和帮助。从事这类劳动,不仅可以使孩子增长知识,情绪愉快,而且能培养他们的集体感、责任感以及勇于克服困难的优良品质。

有些父母只注意幼儿智力的发育,而不注意培养他们的劳动习惯,这种做法是带有片面性的。幼儿的脑力发展和他们劳动能力的提高是相辅相成的。幼儿在劳动中通过观察客观世界,运用他们所学得的知识和技能,能够使智力和体力同时活动起来。所以俗话说的手巧心灵是有一定道理的。此外,儿童在劳动过程中,还能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逐步增强脱离成年人的照顾进行活动的可能性,这也将有利于帮助幼儿适应幼儿园的生活环境和进入小学后的学习生活。

幼儿劳动习惯的养成和劳动技能的提高,需要孩子进行经常反复的练习才能获得。如爱整洁的习惯,是在保持个人衣物和公共用品秩序的反复实践中形成的,久而久之,就会使他们随时注意自己工作的准确性和条理性。为了培养孩子这种习惯,父母必须配合幼儿园的老师,要求孩子正确地使用各种礼物,要求他们保持生活用品、玩具、图书等各类物品的秩序。如积木玩过后不要乱扔,而要把它一块一块整齐地放回原来的地方。浇花时,如果把水洒在了凉台上,要及时把它擦干净。图书要一页一页地看,看完后放回原来的地方。如果每天这样要求孩子,并对孩子的进步不断给予鼓励,你的孩子就会很自然地学会做各种事情,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有些父母认识不到对幼儿进行劳动教育的必要性,总认为让孩子劳动,既不能把活干好,又要费时间教育,还不如由自己干痛快。由于怕麻烦和为了省时间,他们把所有的事都承担下来,一切都包办代替。天长日久,到孩子养成了松散,懒惰的习惯,再纠正就十分困难了。应当看到,我们养儿育女,是在从事培育一代新人的事业。我们的下一代要在祖国的现代化事业中从事创造性劳动,进行艰苦的斗争。这一代人是否热爱劳动和善于劳动,不但关系到他们个人的终身幸福,还将决定国家民族的前途。因此,家长决不要怕麻烦,一定要细致地做好孩子的劳动教育工作,把孩子培养成爱劳动和会劳动的人。

四、如何发展学龄前幼儿的智力

现代科学证明,人与人之间智力的差别,主要是由后天社会环境不同造成的。人脑的生理结构,为智力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最有成就的科学家,也只不过利用了这种能力的一小部分。所以在智力发展上除了天生愚昧的呆儿,大多数人和天才人物有着大体相似的智力,问题只在于它是否能够及时得到“开发”。人脑是在学龄前期成熟起来的,但它究竟能成熟到什么程度,则取决于营养、健康,接受知识的多少、在外界刺激诱导下思维的活跃程度等等,而不是取决于单纯的时间延续。因此,幼儿期对于人的智力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怎样才能“开发”学龄前幼儿的智力,使他们变得更聪明呢?

一、要培养幼儿和父母交谈的习惯,在谈话过程中提高儿童语言的表达能力。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是思维的直接体现。没有一种知识技能的传播和品德的培养,是可以离开语言来进行的。学龄前幼儿是从与成年人的交谈中,通过模仿来掌握词汇和语法的。因此,应当充分运用成年人和幼儿交谈这一手段来丰富幼儿的词汇,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应当通过交谈,让孩子知道自己的姓名、住址和幼儿园名称,知道父母的姓名和工作单位,知道日常生活用品的名称、性质和用途。还要教会孩子有条理地描述事物。还可以教给孩子一些儿歌,要求他们背诵;讲些生动有趣的故事,要求他们复述主要的内容等等。这些,对提高幼儿语言的表现力都有积极作用。

二.要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力和进行探索的兴趣。

幼儿的智力是在逐渐掌握语言和认识环境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观察是幼儿认识环境的基本方法,因此,培养幼儿对事物的观察力和提高他们探索事物的兴趣,对于学龄前幼儿智力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意义。

学龄前儿童正处在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迅速生长发育的时期。因此,对周围生活环境十分敏感,常常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他们经常提出“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为什么”这一类问题,极力想了解各种事物以及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孩子“七问八问”,是思维活跃的表现,我们应当尽可能给予正确的回答,鼓励他们提问的积极性。父母还应当主动地为孩子创造广泛接触、认识自然界和社会的机会,例如带他们去公园,动物园,看各种展览,以发展他们的感知能力。另外,还要积极引导和指导孩子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正确理解各种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如季节特征的变化,交通车辆的类型,社会职业的区别等等。这些都能大大提高幼儿的思维能力。

三、要教幼儿认字,培养他们喜爱读书的习惯。

文字是语言的有形符号,识字对于促进学龄前幼儿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幼儿识字以后就不单是通过听觉器官接受语言信息,而且还能通过视觉接受语言信息。也就是说,幼儿不仅可以从成年人口头的传授中得到知识,而且还可以通过自己阅读图书吸取养料。这样就打开了获得知识和进行社会交往的新的巨大的通道。儿童心理学研究证明,四、五岁是幼儿学习书面语言的最佳年龄。所以在这个阶段,不妨用游戏的方式每星期教儿童认几个字。当幼儿能连认带猜地阅读小人书的时候,就会感到更大的兴趣。这将进一步激发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四、要给学龄前幼儿准备纸和彩色笔,让孩子画出他感兴趣的事物。

画画是一种摹拟活动。通过这种摹拟活动,有助于发展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幼儿在幼儿园里学会了画汽车的方法,星期天上街看见了各种不同的汽车,就会兴致勃勃地想把它们表现出来。学会了画动物的方法,游览了动物园后,就很想在纸面上反映出印象最深的动物。做父母的应该准备好纸和笔,鼓励孩子这样做。而且父母还可以提示孩子画点什么,让他去留意观察,然后画出来。孩子如果画得不好,家长应启发诱导,千万不能耻笑,以免挫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另外,还可以启发孩子自由创作,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当孩子在绘画中再现自己观察到的事物,就会更加深刻地认识它们。

五、不要阻止幼儿参加游戏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童年时代生动有趣的游戏,往往使人终身难忘。

有些父母不懂得游戏对幼儿的意义,把孩子从事游戏活动看做是“贪玩”甚至胡闹。其实,对学龄前幼儿来说,游戏既是学习,也是劳动。如幼儿有时扮演交通警,手里拿着指挥棒认真的在指挥车辆和行人;有时扮演司机,口中会“笛笛”地哼着驾驶汽车;有时抱着娃娃变成了妈妈,有时用积木“建筑楼房”,好象他们是设计师或建筑工人。无论幼儿在游戏中扮演什么角色,从事什么活动,他们的思维都在紧张地活动。他们在想象游戏的情节,在不断发展和补充游戏的内容。他们以沙、石、木片等做为游戏材料,甚至以想象来代替真实物品。所以,幼儿借助游戏,可以学习和运用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在游戏中,幼儿不仅是再现各类人物的动作和语言,而且在体验着各类人物对不同事物的感情和态度,摹仿人们正确高尚的举止。为了扮演好某个角色,他们努力控制自己的行为,自愿地服从游戏的某些规则。因此,游戏不只是对儿童进行智力开发的有力手段,也是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的一项措施。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甚至说:“儿童在游戏中怎么样,当儿童长大的时候他在许多方面的工作也会怎么样。”

孩子在幼儿园从事游戏,回家也需要游戏。有的父母只是片面地抓孩子读书、写字、做算术,却否定游戏,甚至禁止幼儿回家做游戏,这种做法是十分错误的。孩子自动学一点读、写、算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只有读、写、算而没有游戏,孩子就会因此感到生活枯燥无味,缺少欢乐,从而失去主动性,创造性。在这种情况下,幼儿个性不能健康发展,读、写、算的效果也不会好。另外,各种游戏都有动作,有活动、有玩具等游戏材料,因此具有趣味性,能激发幼儿积极思维,使已有的知识经验活跃并由此巩固起来。这样,就能促进幼儿心理过程成熟,促进幼儿认识能力的提高。如果读、写、算也采用游戏方式来进行,效果就会显着提高。所以,明智的父母不会制止自己的孩子和邻居的孩子在院子里跑、跳、游戏,不会责备孩子把房间里的椅子当做汽车来驾驶。如果孩子在扮演幼儿园的老师,要你当“小朋友”,或者孩子在扮演演员,要你当“观众”时,就请父母们满足他们的要求吧。和谐的家庭关系有利于对幼儿进行教育,使幼儿养成接受合理要求的习惯。

这里还需要谈一谈如何选择玩具。玩具是幼儿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器具,多种多样的玩具,可保证游戏的丰富多彩,所以,为孩子购买或制做一些玩具是必要的。但不能无限制地购买。父母不妨和孩子一起动手,糊一面小红旗,做一架小飞机。自己制做点玩具,不仅是为了对孩子进行勤俭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开发他们的智力,使他们学会动脑筋设计,学会动手制做。独生子女和经济宽裕的家庭更要注意,不能让孩子觉得一切东西都来得太容易,养成不爱惜玩具,任意丢失和毁坏玩具的习惯。另外,选择玩具不仅要注意色彩和形象的美观,而且要注意结实耐用。不要单单追求玩具的高级和新奇,还要注意玩具对幼儿的教育意义。如应该给幼儿准备一些橡皮泥、积木、金属结构或塑料薄片等玩具材料。这些材料的特点是幼儿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创造,并且可以不断地加以翻新,对提高孩子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极有好处。因此,孩子对这类玩具是会百玩不厌的。

六、宝宝的饮食习惯与能力培养

在孩子生长发育的过程中,人体需要食物中所含的各种营养素为其物质原料。这就不仅需要合理调配适合宝宝年龄的膳食,还要培养宝宝良好的饮食习惯与能力。应该培养宝宝哪些良好的饮食习惯与能力呢?

(1)引导宝宝按时进食的积极性,使其对进餐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2)从婴儿期开始,宝宝在进食时应有固定的座位,并且注意不改变座位。

(3)注意力集中,细嚼慢咽,定时定量,安静地吃完自己的一份食物,不边吃边玩,不边吃边看电视。

(4)喜欢吃各种食物,不偏食、不挑食、不吃零食。

(5)闭住嘴唇咀嚼食物,不“叭哒”出声,不让别人看见嘴里的食物。

(6)咽下最后一口饭再离开饭桌,不含着食物说话或上床睡觉。

(7)吃饭时注意整洁,吃完碗里最后一点饭菜,不养成剩饭菜的不良习惯,洒了饭、汤,父母应该及时帮助擦净。

(8)经常喝开水,不喝生水。

(9)不捡地上的脏东西吃。

在饮食能力方面,应注意逐步培养宝宝正确使用餐具和独立吃饭的能力。包括:

(1)1岁七八个月能自己一手扶碗,一手用勺吃饭(不必强调右手用勺或筷,应该培养宝宝双手都能使用勺筷、剪刀等,这对大脑左右两半球智能开发是非常有益的)。

(2)2岁以后可学习用筷子,自己洗手、擦嘴。

(3)3岁左右能熟练地使用勺和筷子,开始吃得干净、利索,能保持桌面干净,并开始学习协助父母摆放碗筷,吃完饭后将自己的碗、筷、椅子放好。

(4)任何年龄的宝宝都要培养吃饭的正确姿势,掌握与进食有关的语言,如“慢咽细嚼”,各种餐具、饭菜名称等。

(5)吃饭前要让宝宝保持安静,保持轻松愉快的情绪。吃饭的环境也要安静整洁。按时进餐,让胃的消化液正常分泌。千万不能让宝宝饭前过度兴奋或疲劳。不要呵斥宝宝。饭前一小时内不吃糖果、雪糕等冷饮,也不要喝大量的开水,以免冲淡胃液,影响胃液的正常分泌,从而造成宝宝食欲下降。

(6)注意饭菜的色、香、味、形,经常变换花样,应该安排出一周的食谱,避免单调无味。饭菜太烫或太冷都会引起宝宝反感而拒食,应该注意参照气温适度调整食品的冷热,以增进宝宝的食欲。

(7)宝宝1岁后,可有意地用童话故事、比喻、示范等方法,引导宝宝理解食物的好处,比如“猪肝真好吃,多吃猪肝眼睛会亮晶晶的,嘴唇会红红的”、“多吃蔬菜小脸蛋会长得像红苹果一样”。以此培养宝宝对各种食物的兴趣,如果宝宝挑食、厌食时,对于不喜欢吃的食物,必须要多变换花样。开始可少量进食这种食物,以后再逐渐增多。

(8)倘若宝宝发脾气、任性,切不可用糖果、饼干等食物来缓解矛盾,转移宝宝不合理的要求,以免形成吃零食的习惯。进食时,更不可迁就宝宝边吃边玩的毛病。宝宝不好好吃饭时,可以采用不理睬的态度,坚持下去,宝宝会自知没趣而“休战”。

(9)2岁左右宝宝的学习积极性很高,但因能力所限,吃饭时打翻碗碟、饭菜洒到桌上地下等纰漏会不断出现。父母应该耐心教会宝宝正确使用餐具的动作,即使手、脸、衣服弄脏了,也要不厌其烦地及时帮助擦净,并对宝宝微小的进步加以鼓励,让宝宝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积极性。千万不能粗暴处理,更不能图省事,包办代替,从而剥夺宝宝学习自己吃饭的机会,这会影响宝宝饮食习惯与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