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上的今天
23384500000364

第364章 洪深

(1894年12月31日—1955年8月29日)

洪深,中国话剧和电影导演、剧作家、戏剧理论批评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现代话剧的奠基人之一。

1894年12月31日,洪深出生在江苏武进一个官宦世家。洪深自幼爱好文艺,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在校期间热心新剧活动。1915年,创作第一个有对白的剧本《卖梨人》,从此走上戏剧创作的道路。1916年夏天,洪深赴美国留学。进入俄亥俄州立大学学烧磁工程,但选修了许多文科课程,并继续编戏、演戏。1919年考入啥佛大学G.P.贝克教授主办的戏剧训练班,成为中国第一个专习戏剧的留学生。1920年,洪深结束学业,到纽约参加职业剧团演出,并向美国观众介绍了中国传统戏剧的演出形式。

1922年春,洪深回到上海。1923年2月,上演了他回国后的第一部剧作《赵阎王》。9月,加入戏剧协社,并任排演主任。洪深在戏剧协社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艺术革新建立了正规的导演制,实行严格的排练;实现了男女合演,打破文明戏男女不同台的陋习;舞台布景也作了改革,由原来彩画在布片上的平面景,改为用硬片制作的立体布景;灯光解决了昼、夜、明、暗的区分,能按时间,气氛的需要来变换。1924年4月公演的《少奶奶的扇子》,为革新后第一次完整的艺术实践,将“五四”以来所倡导的欧洲现代话剧具体展现在了中国舞台上。洪深在戏剧协社的实践活动,使得正处于由文明戏向现代话剧过渡的中国话剧完成了历史性转化,洪深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地位也由此确立。

洪深自1922年起兼做电影工作,1925~1937年任明星影片公司编导,写出了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电影文学剧本,并引进有声电影技术。洪深还参加并领导过复旦剧社、南国社,先后在复旦、暨南、山东、中山、厦门、北师大等大学任教。1930年,洪深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左翼戏剧家联盟。至1932年,洪深相继写出了反映江南农村农民生活与斗争的农村三部曲:《五奎桥》、《香稻米》、《青龙潭》。“七·七”事变之前,洪深积极从事国防戏剧活动,写出了一些以抗战为主题的独幕话剧,如《走私》、《钨》、《咸鱼主义》(与沈起予合作)等。抗战胜利后,洪深因反对国民党发动内战,遭到迫害。1948年冬,洪深辗转进入解放区,1949年2月抵达北平,5月即赴苏联参加第一届世界和平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洪深历任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事务局副局长、国务院对外文化联络局局长,1954年被选为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5年8月29日,洪深在北京逝世。

洪深一生创作、编译了38部活剧剧本,作品基本取材于现实生活,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洪深在话剧实践的同时著有大量理论批评著作,如《电影戏剧表演术》(1934年)、《电影戏剧的编剧方法》(1935年)、《戏剧导演的初步知识》(1943年)等专著,开拓了中国话剧的理论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