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征这天,战鼓频敲,号角长鸣,祭司带领全体官兵念诵祈祷文,求神保佑他们打胜仗。在用金杯装的水酒敬献战神以后,舰队在一片颂歌中起锚了。这时候,亚西比得将军得意洋洋地站在甲板上,向送别的人们挥手告别,脸上浮过阵阵微笑。
但惊人的意外却发生了,雅典方面突然命令亚西比得回国受审。原来,雅典城内的海尔梅斯神像被人毁掉,亚西比得因一贯不敬神而被诬陷,还将被判处死刑。亚西比得一怒之下逃往斯巴达。
对雅典战略战术一清二楚的亚西比得的投降使战势发生了转变,斯巴达在埃皮波拉伊重创雅典军。雅典军无奈只好撤军,但撤军当晚发生月食,相信月食会带来凶险的雅典士兵不肯登船撤退。斯巴达抓住时机,封锁港口,切断陆上要道,包围了雅典军队。公元前413年9月,雅典全军覆没,经此严重打击,雅典海陆军精锐丧失殆尽,盟邦也纷纷背离。雅典岌岌可危。
分散在海外的海军余部接到雅典危急的消息,纷纷返航,保卫雅典。斯巴达也在波斯的帮助下,建立了强大的舰队。双方在赫勒斯语海峡展开决战。雅典海军轻敌导致全军覆灭,斯巴达全面封锁了雅典。
雅典已丧失了全部战争资本,被迫接受屈辱的和约,拆毁城墙,不再建立海军,放弃大量海外领地,承认斯巴达为盟主。于是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这场长达27年的战争被称为“伯罗奔尼撒战争”。
伯罗奔尼撒战争最后以雅典的失败而告终。但是,受到战争危害的是整个希腊。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说:“这次战争给希腊带来了空前的祸害和痛苦。从来没有这么多的城市被攻陷、被破坏,从来没有过这么多的流亡者,从来没有丧失这么多的生命!”战争使希腊的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各大城邦无论战胜或战败,都没有力量恢复到过去的繁荣了。从此,希腊就走向了衰落。
从口吃到演说家
在雅典的一次民主大会上,一个不到20岁的年轻人身穿淡黄色礼服,头戴月桂花冠,自信地大步走上讲台,开始辩论民主和独裁的问题。
“唉,怎么又是他?”听众中有人小声议论着,还夹杂着轻微的嘲笑声。这些,台上的小伙子都听到了。他不由得又想起了前几次的失败,心中不免有点发憷。但他还是鼓起勇气,开始了演说:
“公民们,我讲的是雅典必须坚持民……民主制……”“怎么又口吃了?”他一急,又习惯性地耸了耸肩膀。“糟糕!”他心中暗暗叫苦,急得浑身发热,额上沁出了阵阵冷汗。台下的听众一阵骚动,有人干脆大声哄他下台,他又听到了不只一次听到过的哄笑声。
他默默地走下台来,激动人心地长篇演说词又白准备了,他沮丧极了,懊恼极了,用手捂着脸,急忙往家跑去……这个年轻人就是日后成为古希腊卓越的雄辩家和著名的政治家的德摩斯梯尼,这一年他18岁。
德摩斯梯尼(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的家庭非常富有。他7岁的时候,他父亲就去世了。他父亲去世时,给他留下了一大笔遗产(一个武器作坊、一个家具作坊和其他财产)。由于德摩斯梯尼尚处幼年,遗产被他父亲指定的监护人管理。贪婪的监护人肆意侵吞了他的财产,德摩斯梯尼成年之后,只得到了全部遗产的1/12。他多次索求,也毫无结果,即使通过法庭打赢了官司,也得不到实质性的补偿。
为此,德摩斯梯尼决定向雅典著名的演说家、擅长撰写关于遗产问题讼词的伊塞学习演说术。
多年的官司使德摩斯梯尼变成了著名律师。为谋生计,他开始代人撰写法庭辩护词,但他更热望成为一名政治家。30岁时他开始政治生涯,直至逝世,他一直是雅典政坛的活跃人物。
在雄辩术高度发达的雅典,无论是法庭里、广场中、还是公民大会上,经常有经验丰富的演说家的论辩,听众的要求很高,演说者的每一个不适当的用词,每一个难看的手势和动作,都会引来讥讽和嘲笑。
最初,德摩斯梯尼登上讲坛时,虽然准备好了精彩的演说词,却因天生口吃,嗓音微弱,说不出一句有力度的话,而被挑剔的雅典人毫不客气地赶下了讲坛。而且这样的事情发生了不止一次两次。
然而失败打消不了德摩斯梯尼的决心。为了成为卓越的政治演说家,德摩斯梯尼做了超过常人几倍的努力,进行了异常刻苦的学习和训练。
据说,他抄写了《伯罗奔尼撒战争史》8遍;他虚心向著名的演员请教发音的方法;为了改进发音,他把小石子含在嘴里朗读,迎着大风和波涛讲话;为了去掉气短的毛病,他一边在陡峭的山路上攀登,一边不停地吟诗;他在家里装了一面大镜子,每天起早贪黑地对着镜子练习演说;为了改掉说话耸肩的坏习惯,他在头顶上悬挂一柄剑,或悬挂一把铁权;他把自己剃成阴阳头,以便能安心躲起来练习演说……
德摩斯梯尼不仅训练自己的发音,而且努力提高政治、文学修养。他研究古希腊的诗歌、神话,背诵优秀的悲剧和喜剧,探讨著名历史学家的文体和风格。柏拉图是当时公认的独具风格的演讲大师,他的每次演讲,德摩斯梯都前去聆听,并用心琢磨大师的演讲技巧……
经过十多年的磨炼,德摩斯梯尼终于成为一位出色的演说家,他的著名的政治演说为他建立了不朽的声誉,他的演说词结集出版,成为古代雄辩术的典范,打动了千千万万读者的心。
当德摩斯梯尼登上雅典政坛的时候,正是马其顿王国在国王腓力二世的治理下迅速崛起、四处扩张之时。在对待马其顿的态度上,希腊内部分为两派,一派是亲近马其顿派,另一派是以德摩斯梯尼为主要代表的反对马其顿的扩张派。
德摩斯梯尼多次登上雅典公民大会讲坛,发挥全部演讲才能和精力,声讨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他发表了5篇反对腓力的演说,其中以公元前341年发表的最为著名,在这篇演说中,他大声疾呼;“当雅典之舟尚未覆没之时,舟中的人无论大小都应动手救亡。一旦巨浪翻上船舷,那就一切都会同归于尽,一切努力都是枉然。”
据说,当腓力二世读到这篇演说词时,竟然说:“如果我自己听德摩斯梯尼的演说,我自己也会投票赞成选举他当我的反对者的领袖。”
这篇充满爱国激情、富有说服力的演说发生了作用。公民大会决定派出使节联络友邦,德摩斯梯尼也被派往拜占庭。公元前340年,反马其顿同盟结成,援助拜占庭的希腊人打败了马其顿的舰队。随后,德摩斯梯尼被任命为海军部监。他立即开始整顿海军,还将剧院演出的一切费用都用作军费。
德摩斯梯尼有一句名言:“辞令的灵魂就是行动,行动,再行动。”他的一生就是遵照这句话去做的。公元前388年,他以重装兵的身份参加了决定性的喀罗尼亚战役。由于内部的分裂,希腊失败了,从此,希腊失去了自由和独立。
公元前366年,腓力二世被刺身亡,欣喜万分的德摩斯梯尼身穿节日的盛装,头戴花环,出现在500人会议上。公元前322年,反对马其顿的起义被镇压下去,马其顿人要求交出德摩斯梯尼。他不得不离开雅典,辗转逃避,流亡异乡,于公元前322年在一个小岛的海神庙内,服毒自杀。公元前280年,雅典人为他建了一尊青铜雕像。他忠心为国,为独立自由顽强战斗的精神,永远活在雅典人民和崇拜欣赏他的人心中。
历史之父希罗多德
公元前400多年,意大利南部的塔林敦海湾岸边高地上,一座新的坟墓朝向大海,经过的人都会在坟前默默地站立致敬。墓前的石碑上刻着这样的铭文:
“这座坟墓里埋葬着吕克瑟司的儿子希罗多德的骸骨。他是用伊奥尼亚方言写作的历史学家之中最优秀者,他是在多里亚人的国度里长大的,可是为了逃避无法忍受的流言飞语,他使图里奥伊变成了自己的故乡。”
这位客死异乡的人,是伟大的古希腊历史学家、《历史》一书的作者希罗多德,他因《历史》一书得到了人们无比的崇敬。从古罗马时代开始,希罗多德就被尊称为“历史之父”,这个名称也一直沿用到今天。
希罗多德诞生在小亚细亚西南海滨的一座古老的城市,那是古希腊人早年向海外开拓时建立的一座殖民城市。希罗多德的父亲是一个拥有豪富的奴隶主,这为他从物质上提供了接受良好教育的后盾。他的叔父帕息斯是当地一位著名的诗人,浓厚的家庭文化氛围对他早早就起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从少年时代起,他就博览群书,勤奋学习,尤其酷爱史诗。
后来,希罗多德的家族因反对本城邦统治者对波斯的附庸态度,相继遭受迫害,他的诗人叔父被杀,多人遭受被逐的惩罚,包括希罗多德在内。
于是,大约从30岁开始,希罗多德就开始了一次范围广泛的旅游,向北走到黑海北岸,向南到达埃及最南端,往东至两河流域下游一带,向西抵达意大利半岛和西西里岛。为了维持生活,他还长途贩卖物品。每到一地,希罗多德就到历史名胜古迹处游览凭吊,考察地理环境,了解风土人情。他还喜欢听当地百姓讲述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他把这一切都记下来,并一直随身带着。他的视野在广泛的游历过程中大大开阔了,这些为他以后写作《历史》准备了丰富的素材。
约在公元前477年,希罗多德来到了希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雅典。当时的雅典,正逢伯里克利开创的黄金时代,灿烂辉煌的文化称雄于希腊世界。希罗多德感到异常兴奋,他积极参加各种集会和政治文化活动,并很快同政治家伯里克利、悲剧家索福克勒斯等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一次他写的诗还得了奖。赢得了大家的赞誉。
希罗多德崇拜雅典的民主政治,对于以雅典为首的希腊城邦在希波战争中打败奴隶制大国波斯的侵略,他十分钦佩。在伯里克利和众友人的支持和鼓励下,希罗多德决心写一部完整叙述希波战争的历史著作,以便把这伟大的历史流传后世,这就是史学名著《历史》,又名《希腊波斯战争史》。
公元前443年,雅典人在意大利南部的塔兰托湾沿岸建立了一座新城——图里奥伊。希罗多德也跟随移民到了那里,成了这个城邦的公民,并在此潜心著述《历史》,度过了他的晚年时光。公元前425年,59岁的希罗多德平静地离开了人世。
希罗多德的《历史》内容丰富,非常生动地叙述了西亚、北非以及希腊等地区的地理环境、民族分布、经济生活、政治制度、历史往事、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名胜古迹等,为我们展示了古代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民族生活图景,宛如古代社会一部小型“百科全书”。
希罗多德从史诗、官府档案文献、石刻碑铭和当时多种著作中获取了很多资料,更多的是利用他亲身游历和实地调查采访所获得的大量资料。《历史》是西方史学上的第一座丰碑,为西方历史编纂学“开辟了一个新时代”。
希罗多德对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的记叙分析有可取之处。关于希波战争,他谴责波斯远征希腊的侵略行为,说波斯“不应当再贪求任何其他土地,不应当再奴役那些丝毫没有招惹它的人们。”认为波斯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的军队成分太复杂,加之外线作战的困难。雅典之所以获胜,是因为它实行民主政治,每个人都为自己的权利而奋力拼搏,誓死不屈。
希罗多德推崇希腊,称颂雅典,向往奴隶主民主政治,但并没有对波斯一概否定。他反对的只不过是波斯人入侵希腊的不义之举,反对他的君主制度。因此有时他甚至把波斯描绘成英雄的国度,并对它的文化作了有选择的歌颂。
《历史》中首次提到了“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历史》记载,约公元前522年,波斯国内集中商议选择政治形式时,有三派分别主张采用民主政治,贵族政治和君主政治三种意见,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在激烈的辩论中,一个名欧塔涅斯的波斯人说:“人民的统治的优点首先就在于它的最美好的名声,那就是,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希罗多德比较重视古代东方的文明和它对希腊的影响。《历史》中记载埃及的太阳历要比希腊的历法准确;希腊人使用的日晷最早是由巴比伦人发明的;希腊字母是从腓尼基人那里学来的,等等。
由于历史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希罗多德不可避免地带有缺陷:如他对古代世界的真正主人——奴隶,以及奴隶反抗奴隶主的斗争,不屑一提;对少数帝王将相,如波斯国王居鲁士、大流士等,他极尽热情讴歌的能事,把他们描绘成历史的主宰,笃信“英雄史观”;他还具有浓厚的宗教迷信和宿命论思想,他对神示、梦兆、预言、占卜记载津津乐道。
有时,《历史》中对于遗闻轶事的记录过于枝蔓,便有人苛刻地称他为“谎言之父”,但这是不公正的。近代的考古学和人类学、历史学的发展,正在逐一证实着希罗多德的认真谨慎的治学态度和渊博的学识。
尽管希罗多德的史学观点是唯心主义的,但是,他首创了历史著作的体裁,并为后世保存了大量珍贵史料,其中有些已被近代考古学、人类学和历史学的研究或成果所证实。希罗多德无愧于“历史之父”的光荣称号。
审判苏格拉底
公元前399年6月一天的傍晚,在雅典监狱中,一位年届七旬的老人与妻子、家属作最后的道别。这位老人,衣衫褴褛,散发赤足,但面容却镇定自若,丝毫看不出将要被处以死刑。妻子和家属走后,他又与几个朋友侃侃而谈,似乎忘记了就要到来的处决。
不知过了多久,一个狱卒端着一杯毒酒走了进来,他才收住“话匣子”,看着狱卒手中的毒酒。前来看他的弟子们都失声痛哭。一位弟子劝他在临死前换下那件破旧的长袍,他坚决不肯,说:“我生前就穿着这件破旧的衣服,难道穿着它,死后不能见上帝吗?”
他从容地饮下那杯毒汁,微笑着对学生克雷多说:“克雷多,我还欠阿克勤比斯一只雄鸡,请别忘记还给他。”说完就闭上了双眼,离开了人间。这个老人就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公元前470年~公元前399年),既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又是一位个性鲜明、从古至今被人毁誉不一的著名历史人物。他的父亲是石匠和雕刻匠,母亲是接生婆,一家人生活十分贫困。
少年时期,苏格拉底曾抱着继承父业的理想,一度学习雕刻,终因没有兴趣而中止,但他非常喜欢研究哲学、天文和几何,并靠自学成了一名很有学问的人。
他以传授知识为生,30多岁时做了一名不取报酬也不设馆的社会道德教师。他培养出许多有成就的人,如柏拉图、色诺芬等著名的哲学家。为了提高自己的学识,苏格拉底潜心读书,他读遍希腊的政治、历史书籍,眼界变得十分开阔,但苏格拉底却常说:“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
据说在苏格拉底的身边常常聚集着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一起讨论哲学问题。苏格拉底的雄辩与才华使周围的人折服。
有一次,苏格拉底的一个好朋友为证明苏格拉底是最有智慧的人,便跑到神庙中去向神请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