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世界上下五千年故事大全集
2339700000031

第31章 中世纪(7)

正当奥斯曼帝国气势汹汹、不可一世时,1402年,在中亚兴起的帖木儿汗国的大军侵入小亚细亚,这位自称是成吉思汗的继承人、梦想征服世界的帖木儿汗.率领20万蒙古铁骑与奥斯曼帝国苏丹巴耶塞特(1389年~1403年)的土耳其军队在安卡拉附近的原野展开激烈的战斗。骄横一世的土耳其军队被蒙古铁骑彻底击败,苏丹巴耶塞特成为帖木儿汗的阶下囚。强大的奥斯曼帝国臣服于帖木儿汗国,一度开始衰落。

这一事件暂时挽救了拜占庭,使之又勉强存在了一段时间。因为在这场战役以后,奥斯曼帝国的地方割据势力抬头,巴耶塞特苏丹的四个儿子之间开始了争夺王位的战争,新征服地区的人民也趁机掀起反抗运动,奥斯曼帝国处于严重的危机之中,不得不推迟了向欧洲的扩张。

1421年穆拉德二世获得王位,奥斯曼帝国内部的战争停止下来,又开始了新的扩张,东罗马帝国的土地被掠夺殆尽,只剩君士坦丁堡一座孤城。此后,土耳其军队打败了第二次十字军,取得科索沃战役的胜利,在欧洲战场上占据了绝对优势。

穆罕默德二世即位后,立即着手准备进攻君士坦丁堡,又一个横跨三大洲的帝国呼之欲出。

攻陷君士坦丁堡

在奥斯曼帝国的残食下,拜占庭帝国只剩下一个城市,就是首都君士坦丁堡,但奥斯曼土耳其的苏丹穆罕默德二世仍不满意,时刻想占领这座繁华的城市。

君士坦丁堡雄踞在欧亚两洲交界的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南口,三面环水,背靠大陆,地势十分险要;加上拜占庭帝国多年来的构筑经营,城防工事十分坚固,真可以说是铜墙铁壁,固若金汤。要想攻破它,确实是有点儿异想天开。

1453年4月6日,奥斯曼帝国向君士坦丁堡发动了最后的攻击。奥斯曼帝国皇帝穆罕默德二世年仅21岁,是个聪明多疑、凶残易怒的家伙。消灭拜占庭帝国是他梦寐以求的愿望,他为此做了精心准备。

穆罕默德二世亲自率领20万大军和数百艘战船,将君士坦丁堡围得水泄不通,决心拿下这座历史名城作为伊斯兰教的中心。

大敌当前,君士坦丁堡的军民也孤注一掷,誓与古城共存亡。他们尽一切可能加固工事,除了在西面筑了两条坚固的城墙外,还在城墙上每隔100米修建一个碉堡,墙外挖了很深的护城壕。在城北金角湾的入口处,他们用粗大的铁链横锁水面,使任何船只都无法驶入。在城东城南面临海湾敌人很难接近的地方,他们也筑起了坚固的城墙。

6日清晨,大炮的轰鸣声似天边惊雷,骤然响起,8万土耳其士兵开始围攻君士坦丁堡。穆罕默德二世亲临前沿阵地,指挥作战。当时,土耳其人拥有欧洲最先进的攻城重炮,这种炮需要60头牛和200个壮汉才能拉动,能够将1500磅重的石弹射进城内。石弹重重地砸在君士坦丁堡的城墙上,高大坚固的城墙顿时出现了一个个的大坑。

然后,土耳其人便扛着粗大的树干,滚动巨大的木桶,向护城壕冲去,企图把壕沟填平,但是却遭到了城中枪炮的严厉打击,纷纷败下阵来。

“射击!快射击!”城墙上的拜占庭军官不住地大声催促士兵反击。拜占庭士兵趴在城墙上,躲在堡垒中,用火药枪、火炮、投石机、标枪、弓箭等向城下密密麻麻的不断涌过来的土耳其人疯狂射击。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土耳其人惨叫着,纷纷倒地而亡,剩下的吓得急忙扔掉木头扭头逃回本阵。

强攻不行,土耳其人便打算挖地道,穿过护城墙和城墙,钻入城内,不料地道还没挖完,就被当地居民发现,他们用炸药将地道炸毁了。战斗一时处于胶着状态。穆罕默德心急如火,连夜召集将领研究对策。最后决定,把防守薄弱的金角湾作为突破口。穆罕默德和部下苦思冥想了很久,终于想出了一个旷古未闻的妙计奇策。

穆罕默德派人到热那亚商人据守的加拉太镇去,用优裕丰厚的报酬收买了那里的商人,达成了协议,热那亚人同意土耳其人从加拉太镇经过。

一天晚上,土耳其人的80艘战船来到加拉太镇。他们在岸上用木板铺设了一条道路,上面涂满了很厚的一层牛羊油脂,以减少摩擦。经过一夜的努力,这些战船终于从陆路通过了加拉太镇,进入了金角湾。在那里他们架起了浮桥,筑起了炮台,向君士坦丁堡发动了新的攻势。

第二天早晨,守卫君士坦丁堡北墙的士兵发现了土耳其人的战舰,大吃一惊,他们做梦也没料到金角湾这边会出现土耳其兵。于是,手忙脚乱地从两线撤兵增援,而将西面的防守交给了来援的热那亚士兵。这一来就打乱了原来的兵力部署,守军更加兵力不足。

次日拂晓,穆罕默德命令全线进攻,他亲自到阵前督战。君士坦丁堡四面万炮齐发,炮弹犹如冰雹一样,数万名奥斯曼士兵在苏丹面前振起神威,冲向城墙。一时间,城墙上,云梯上,到处是厮杀的战士。苏丹的巨炮轰开了圣罗门以北的一段城墙,奥斯曼士兵如潮水一般涌人城内。君士坦丁堡守军面对十倍于己的敌人毫不畏惧,展开逐街逐巷的争夺。每一座房屋都成了血腥的战场,鲜血染红了街道。

土耳其人连攻了两次都败下阵去,最后穆罕默德二世亲自上阵,全力以赴,才冲了进去。君士坦丁堡终于陷落了。

土耳其人进城后,疯狂地屠杀城中的居民,四处抢劫,许多居民被掳为奴隶,壮丽豪华的王宫被付之一炬,许多珍贵文物被抢被烧。不过穆罕默德二世并没有毁灭这个城市,抢掠过后,他把奥斯曼帝国的首都迁到这里,改名为伊斯坦布尔(伊斯兰的城市的意思)。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阿兹特克文明形成

在现在的墨西哥国徽上有这样一个图案,一只凶猛的雄鹰展开强劲的翅膀,坚硬如铁的勾嘴中紧叼着一条小蛇。这幅图案源于阿兹特克人的一个神话传说。

据传说,阿兹特克部族神威齐洛坡奇特里曾指示阿兹特克人说,如果在哪里见到一只叼着一条蛇、站在仙人掌上的鹰,那么那个地方就是你们居住的地方。

为了得到这一居住地,1069年,阿兹特克人在其酋长特诺奇的带领下举族迁徙,四处漂泊,东寻西觅,苦苦寻找这一神指定的居住地。历经若干年的跋山涉水,他们来到了今天的墨西哥城所在地,果然看到一只鹰叼着一条蛇站在仙人掌上的神奇现象。于是他们便在那里定居下来,开始修建新的城市。

为纪念他们的新首领,阿兹特克人便把这个新城起名为特诺奇蒂特兰城;又为了纪念已故首领墨西,后来又将这个城称为墨西哥城。他们称自己是墨西卡人或特诺奇卡人。

1426年,阿兹特克人与特斯科科部落和特拉科潘结成联盟,继续向外扩张,征服了附近的其他部落,到蒙特祖马二世时,阿兹特克已成为墨西哥各地的盟主,人口600余万,发展到了它的极盛时代。

阿兹特克人吸收了墨西哥和中美洲印第安人的各种文化成就,形成了她发达的宗教文化。阿兹特克人相信灵魂永生并崇拜多种神祇,其中阿兹特克人的太阳神和战神辉齐罗波齐特里被尊奉为主神,其他神处于依附地位。

阿兹特克人以务农为主,主要农作物是玉米、豆类、蔬菜、棉花等,此外还种植烟草等农作物。他们在农业上很早就掌握了灌溉技术,在水中打上一排排的木桩,在木桩上铺上木筏,然后往木筏上铺上湖泥,用这种方法扩大耕地面积,被称为“浮动园地”。在耕地不充足的情况下用这种方法使耕地面积大增,充分显示了阿兹特克人的聪明才智。阿兹特克人的农具较原始,一般用尖木棒翻土耕地,但他们知道灌溉和施肥,所以产量较高。

阿兹特克人的手工业是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的。其手工业产品比玛雅人进步,他们已能制造铜器。阿兹特克人还有较高的织布和刺绣技术,尤以羽毛镶嵌最为著名,它以鸟羽缀贴编织成各种色彩缤纷、光艳夺目的头饰和礼品,这是美洲特有的工艺品之一。

阿兹特克人还以擅长城市建筑而著称。特诺奇蒂特兰城的建造代表了阿兹特克人的最高建筑水平,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经典之作。特诺奇蒂特兰城建在湖中的一个岛上,阿兹特克人建造了三条道路与陆地相连,解决了交通问题,使城里、城外交通通畅;又建造了两条人工的石槽供水系统,为城中人饮水免除了后顾之忧。

因为这是一座宗教城市,城中建造了40座金字塔形的坛庙,供奉各种神祇,而且大都建在中心地区。其中以供奉主神辉齐罗波齐特里的坛庙最为恢弘壮观,占地约有两英亩,高35米,共有144级台阶。堪称世界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阿兹特克人在建筑艺术上成绩斐然,在气势上开阔宏大,在技艺上鬼斧神工。

阿兹特克人用太阳历,这同玛雅人的历法非常相似。一年定为365天又6小时,分为18个月,每月20天,每周5天。他们以每50年为一轮,每一轮末都要举行盛大的庆祝仪式。

阿兹特克人的医学同宗教密切结合.并已掌握了一定的医学知识,而在文字方面的成就却远不及玛雅人,发展水平大体处于图画文字的萌芽阶段。

马丁·路德与宗教改革

我请求世人不提我的名,不称为路德宗信徒,只称为基督徒。

路德算什么?

道理不是我的,我也没有为什么人钉十字架。

我不是,也不愿做人的师傅。

只有基督是我们的师傅。

——马丁·路德

提起宗教改革,势必会说起德国的马丁·路德。他是十六世纪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发起者,新教路德宗的奠基人。

1483年,路德出生在德国埃斯勒本的一个矿工家庭,两岁那年举家迁往曼斯费尔德,他父亲靠租用领主的三座小熔炉起家。马丁·路德的父母都是虔诚的基督教徒,所以他从小就接受了严格的宗教教育。

1501年春,路德入爱尔福特大学学习,后来转到维登堡大学。这期间,他深受人文主义和唯名论思想影响。1505年,路德以优异成绩取得硕士学位。在大学期间,他开始受到反对罗马教皇的世俗思想的影响。

拿了硕士学位后,路德正要按照父亲的心愿迈向法律事业。他是在取悦父亲,但看来却不能取悦一个更高的权柄——他感到神的愤怒在他头上晃来晃去。“你怎能虔诚到一个地步,令圣洁的神心满意足?”他常这样自问。

一天晚上,当路德从父母家中走回法学院时,突然遇到一场猛烈的雷暴,闪电撕裂天空,使他跪地哀求神饶命,起誓愿意进入修道院以报答神的恩泽。两个星期后,他果然履行承诺,在父母亲朋诧异的目光中“遁入空门”——进入雷尔福特圣奥古斯丁修道院当修士,他在那里学习神学,并且洁身自律。

1508年路德成为维登堡大学的神学教授。教皇和天主教会的腐败奢侈,日益坚定了他进行宗教改革的决心。1512年~1513年间,他逐步确立了自己“因信称义”的宗教学说。他认为一个人灵魂的获救只需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外在的善功及教会的权威。这一学说一反天主教的救赎理论,从根本上否定了教会和僧侣阶层对社会的统治权。

德国当时深受罗马教皇的盘剥,每年都要向教皇上缴30万古尔登(当时的一种货币单位)的宗教税。1517年万圣节前夕,教皇又派人到德意志大量兜售“赎罪券”,宣称只要交钱上帝就会免除其罪行。路德对此表示极大的愤慨。10月30日,他在维登堡大教堂门前贴出了著名的《九十五条论纲》,即《关于赎罪券效能的辩论》一文。

在《论纲》中,路德痛斥教皇兜售“赎罪券”的做法,提出“信仰耶稣即可得救”的原则,反对用金钱赎罪的方法。《论纲》所引起的强烈反响,甚至出乎路德自己的预料。社会各阶层都对《论纲》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可以说《论纲》点燃了第一次德国资产阶级革命——宗教改革的火焰。路德一下子成为德国全民族的代言人,各阶层的热烈支持,使路德走上了同罗马教庭彻底决裂的道路。

1519年7月,改革深入发展,这年在莱比锡举行了罗马教会的神学家约翰·艾克同路德及其信徒的公开辩论。在路德咄咄逼人的攻势之下,约翰·艾克狼狈不堪地败下阵去,这场大辩论无疑成为路德宗教改革生涯中的一次重大转机。

1520年是路德革命精神的最高峰。那一年共出版德文书籍、文章208册,其中路德的著作有133册之多。被称作宗教改革三大论著的《致德意志贵族公开书》、《教会被囚于巴比伦》、《基督徒的自由》都发表在那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