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世界上下五千年故事大全集
2339700000068

第68章 亚非拉星火(5)

戈登看到劝降不成,便加紧备战,同时,他向伦敦发出了一封紧急求援的电报。遗憾的是还没有等到援军的到来,炮弹便在他身旁呼啸而过了。1885年8月26日凌晨,马赫迪亲率义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冲破戈登重重防线,攻进喀土穆。经过短时间作战,起义军占领了喀土穆。戈登看到大势已去,便准备下楼逃跑。一个起义军战士见状,大喝一声:“哪里跑?”只听“扑哧”一声,起义军的长矛刺中了戈登的心窝,刺死了这个恶贯满盈的刽子手。

同年9月,除了沿海的萨瓦金港外,苏丹已全部解放。为期四年的马赫迪武装起义宣告成功,他们建立了统一的伊斯兰国家——马赫迪王国。正当马赫迪大刀阔斧地废除英国殖民主义制度、建设新生的“马赫迪国家”时,他却不幸染上天花,于1885年6月22日逝世。

马赫迪死后,国家变成了一个统一的封建神权国家,起义军的力量被大大削弱。由此,1898年起义军在柏柏尔地区的阿特巴拉河畔被英军打败,起义战士遭到了英军的大肆屠杀。到1900年1月,马赫迪起义仍以失败告终。

东学党起义

19世纪70年代,日本强迫朝鲜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使朝鲜成为了一个半殖民地。在日本的压迫下,朝鲜政府不得不加紧了对人民的剥削。朝鲜政府的这一做法使朝鲜国内民怨四起,人民的处境越来越悲惨。当时,朝鲜民间流传着这样一首诗歌:“金樽美酒千人血,玉盘佳肴万姓膏。烛泪落时民泪落,歌声高处怨声高。”这首诗歌在朝鲜各地广为传唱,是当时社会境况的真实写照。

1893年,朝鲜出现了严重的饥荒,民众们生活更加困苦。在这种情况下,朝鲜政府依然没有收敛,甚至还变本加厉地剥削农民。在全罗道的古阜郡,农民因被政府征收水税和杂捐过重,派出代表向郡守请愿。郡守非但没有解决这一问题,还对请愿代表施以酷刑。

农民们忍无可忍,终于决定起义。1894年是旧历甲午年,全琫准率领农民军队在全罗道古阜郡举行起义,因为这次起义的农民大多数是东学党的成员,所以这次起义又被叫做东学党起义。

其实,东学党并不是全琫准创立的,而是由崔济愚在1860年创立的。创立之初,东学党宣传人人平等的思想,在朝鲜沦为日本的半殖民地后,又向朝鲜人民宣传反帝反封建的思想。1874年,小官吏出身的全琫准加入东学党,并很快成为东学党的首领。

起义之初,成百上千名百姓在全唪准率领下,向郡衙冲去。群情激奋的人们高举着鸟枪、长矛、大刀、铁叉、锄头、木棍,有人把平时供在厅堂里的祖传宝剑也拿了出来。赵秉甲闻讯,吓得屁滚尿流,赶紧逃走。起义军占领郡衙后,打开仓库,将粮食和钱财分给农民。

三月底,起义军在白山建立了大本营,全唪准向全国人民发表檄文,号召人民拿起武器推翻朝鲜腐朽政府的统治,把日本侵略军赶出朝鲜。朝鲜人民纷纷响应,很快,起义队伍就发展到七八千人。

朝鲜政府虽然对日本侵略者奴颜婢膝,但对本国的起义军却严厉镇压。但是起义军势头太猛,朝鲜政府根本镇压不过来。起义军越战越勇,他们每到一处,都开仓放粮,严惩当地贪官污吏,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其中。

在攻占了南方重镇全州后,全琫准制定了攻打汉城(今韩国首都首尔)的计划。听说起义军要攻打汉城,朝鲜政府慌了神,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商量对策。

“眼下的情况,我们只能采用缓兵之计,一面假意与起义军谈判,一面去请求清国援助。”一名狡猾的老臣向国王建议。

国王无奈,说道:“也只好这么办了。”

于是,国王一面派专员去与全琫准进行谈判,一面派使臣去中国请求清政府的援助。

全琫准本来不打算与政府和解,但以崔时亨为首的一派坚决反对攻打汉城,而且当时是农忙时节,起义军内大部分的农民归乡心切,在军心动摇的情况下,全琫准只能与政府签订了和约。朝鲜政府表面上接受了起义军平分土地、取消债务的要求,条件是起义军撤出全州。

起义军撤出全州之后,政府请来的清军开进了朝鲜。日本侵略军正找不到进一步占领朝鲜的借口,看到中国军队进驻朝鲜,便也以镇压起义军为由进入朝鲜。

当时,起义军已发展到10万人,而且控制了全国3/5的土地,如果一鼓作气肯定能横扫朝鲜全境,但是,以崔时亨为首的一派人又反对北上,遭到全琫准的驳斥后,崔时亨竟公开分裂起义军,带领一队人马脱离起义军,使起义军的力量减弱。

十月,全琫准率领起义军攻打汉城,路过公州时遭到了日军的进攻,由于武器装备相差悬殊,起义军损失惨重。为了保存力量,全琫准率领残部后撤,以等待时机继续作战。不料两个月后,由于叛徒出卖,全琫准和其他的起义军领导人被朝鲜政府军和日本侵略军抓获。

1895年三月,全琫准以大逆不道罪被判处死刑。在宣判时,全琫准指着参加审判的日本领事怒斥道:“你们是朝鲜人民最大的敌人,虽然你们处死了我,但朝鲜的爱国农民已经团结到一起,他们会同你们斗争到底的。”

轰轰烈烈的东学党起义就这样被镇压下去了。

国际航道——苏伊士运河

苏伊士运河位于埃及境内,北通地中海,南通红海,是连接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的重要航线。每天有上亿吨的货物在这里通行,是名副其实的“国际航道”。

远在古埃及时的中王国时期,人们就开凿了沟通尼罗河和红海的运河,它北段是利用尼罗河的支流,中段是一个大湖泊——大苦湖(现在叫戈尔柯湖),埃及人只在南段开凿了一段很短的运河,由克莱斯马港(现在叫苏伊士城)通入红海,这是苏伊士运河最古老的前驱。其后,苏伊士运河几经修浚和废弃。

17世纪中叶,一些欧洲殖民主义者就扬言要征服埃及,以打开通向东方所有国家的门户。1798年,拿破仑征服埃及。在仔细察看埃及的地理位置后,他认为开通一条运河,把地中海和红海连成一体十分必要。因为这样既可以直接攫取印度和远东的财富,又可以切断英国与东方殖民地的联系,削弱它的实力。为此他亲自带领专家对苏伊士地区进行了实地考察。由于埃及人民的强烈反对,拿破仑开凿苏伊士运河的梦想最终未能实现。

19世纪,法国为加强在中东的势力,并在印度洋争夺霸权,对开凿苏伊士运河特别热心。1845年11月,法国人勒塞普斯终于说服埃及总督赛义德同意开凿苏伊士运河,并取得开凿运河的租让权。

随即,双方签订了《关于修建和使用苏伊士运河的租让合同》。合同规定,从运河通航之日起,租期99年,期满后归埃及所有;埃及无偿提供开掘运河所需的一切土、石、劳动力;运河是埃及的一部分,运河公司是埃及公司,受埃及法律和习惯所制约。

这份合同生效后,1859年4月25日,勒塞普斯组建的“国际苏伊士运河公司”正式开凿苏伊士运河。

由于当时施工手段的落后,要开凿这样长的运河绝非易事。埃及人民冒着酷暑,忍饥挨饿,从事繁重的劳动。据统计,在运河开凿过程中,共死去劳工12万人。所以说,苏伊士运河可以说是埃及成千上万劳工用血汗贯通的。

经过10年的艰苦劳动,1869年11月,苏伊士运河正式通航。10年间,埃及民工共挖土7400多万立方米,通行前耗资4亿多法郎。通航后的苏伊士运河总长达到190.25千米;深为22.5米;允许通过的船只最大吨位为21万吨;满载油轮限速13千米/小时,货舱船限速14千米/小时。

以上性能的这些数据使得它成为世界上最长的无船闸运河,而且航道极为安全,事故发生率几乎为零,并且可以昼夜通航。

随着苏伊士运河的重要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越来越被世界公认,对苏伊士运河管理权的争夺也日趋激烈。从法国对苏伊士运河的独霸,到英、法两国共管,再到《君士坦丁堡公约》的签订,规定所谓的“一切国家在任何时候对苏伊士运河均可自由使用”,经历了近100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苏伊士运河的管理权一直为列强所把持,埃及人则对此无可奈何。

直到1956年,埃及人才将运河收归国有,并且击败了英法和以色列的联合进攻,捍卫了运河主权。但到了1967年,西奈半岛被以色列占领,埃及被迫关闭运河。6年后,埃及收复了西奈半岛部分领土,1975年又重新开放运河。苏伊士运河历经沧桑,最终回到了埃及人手中。

苏伊士运河至今仍起着重要的作用,成为一条连接欧亚非的交通大动脉。